jsp是java server pages的缩写,是由sun公司倡导、许多公司参与,于1999年推出的一种动态网页技术标准。jsp是一个建立安全的、夸平台的先进动态网页技术。
一、jsp工作原理
在一个jsp文件第一次被请求时,jsp引擎把该jsp文件转换成为一个servlet。而这个引擎本身也是一个servlet,在jswdk或weblogic中,它就是jspservlet。 jsp引擎先把该jsp文件转换成一个java源文件,在转换时如果发现jsp文件有任何语法错误,转换过程将中断,并向服务端和客户端输出出错信息;如果转换成功, jsp引擎用javac把该java源文件编译成相应的class文件。然后创建一个该servlet的实例,该servlet的jspinit方法被执行,jspinit方法在servlet的生命周期中只被执行一次。然后jspservice方法被调用来处理客户端的请求。对每一个请求,jsp引擎创建一个新的线程来处理该请求。如果有多个客户端同时请求该jsp文件,则jsp引擎会创建多个线程。每个客户端请求对应一个线程。以多线程方式执行可大大降低对系统的资源需求,提高系统的并发量及响应时间.但应该注意多线程的编程限制,由于该servlet始终驻于内存,所以响应是非常快的。 如果.jsp文件被修改了,服务器将根据设置决定是否对该文件重新编译,如果需要重新编译,则将编译结果取代内存中的servlet,并继续上述处理过程。 虽然jsp效率很高,但在第一次调用时由于需要转换和编译而有一些轻微的延迟。 此外,如果在任何时候如果由于系统资源不足的原因,jsp引擎将以某种不确定的方式将servlet从内存中移去。当这种情况发生时jspdestroy方法首先被调用, 然后servlet实例便被标记加入"垃圾收集"处理。 jspinit及jspdestory格式如下:可在jspinit中进行一些初始化工作,如建立与数据库的连接,或建立网络连接,从配置文件中取一些参数等,在jspdestory中释放相应的资源。
二、服务端的输出缓冲区
缺省情况下:服务端要输出到客户端的内容,不直接写到客户端,而是先写到一个输出缓冲区中.只有在下面三中情况下,才会把该缓冲区的内容输出到客户端上:
该jsp网页已完成信息的输出
输出缓冲区已满
jsp中调用了out.flush或response.flushbuffer
输出缓冲区的大小可以用:或response.setbuffersize设置,如下:
设置输出缓冲区的大小为1kb。或response.setbuffersize(1);
设置输出缓冲区的大小为0,即不缓冲。或response.setbuffersize(0);
用response.getbuffersize或out.getbuffersize可取的输出缓冲区的大小,单位为字节. 用response.iscommitted可检查看服务端是否已将数据输出到客户端. 如果返回值是true则已将数据输出到客户端,是false则还没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