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高二2班的潘淑敏,很荣幸今天作为阅读达人的代表来这里谈一谈我对读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其实刚开始让我来演讲,我是很诧异的,因为我并不是读书最多的那一个,但董老师跟我说,大概是因为图书馆的老师们觉得我读的书比较杂。其实我是很惭愧的,因为杂就是用情不专嘛。
但我今天还是主要谈一谈我为什么会选择杂一些的读书方式。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成长环境吧。因为从小在北方乡下的外婆家生活,我的外公去世的很早,大概是我五岁多一点的时候吧。小时候的我只能通过他写的大字、他看的书,来构筑一个亲切的、真实一些的外公的形象。他的书很杂,蒋子龙的小说、莱蒙托夫的诗还有围棋棋谱等等。所以我的童年大概就是在北方的农村生活,一点一点地看那些外公留下来的书,追溯外公的形象。现在想来,乡下真的是一个很适合读书的地方,童年也真的是一个很适合读书的时间。
从小到大,读杂书也让我获得许多意外之喜。
首先,开阔视野自然是屡试不爽的。有人说看书是为了逃避现实。我对此句话的理解是,每一本书都是作者生活经历的影子。读的书越杂,你到过的世界就越丰富。进入书的世界,你将是那四十万以色列人奴隶,跟着摩西,越过红海,出走埃及;你将是几千亡国臣,见那陈后主,酣歌达旦,吟出玉树后庭花;你将是几百个德国大学生,聆听黑格尔“世界精神”的圣音。
其次,接触的东西多了,你才能找到灯火阑珊处的最爱。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先打游击后攻城嘛。并且,当你真正选定一条路时,你会发现,你以前看过的那些书,会为你另辟蹊径,让你走得更远。
最后,思维上的影响也许是最深刻的。我本来只是去看王小波的小说,后来发现他还写写随笔、时评。被他的嬉笑怒骂感染时,我也不禁产生许多疑问:他怎么就能写出那样的评论呢?这个人的脑袋里为什么就能装着这些有趣并且放到今天来仍然发人深思的东西呢?所以,我慢慢开始尝试着像他一样思考。接触不同的书,也就是向不同人学习他们的思考方式。
平时会有很多同学问我,网上开的书单那么多,如果想多看点书,我到底从哪里开始?
那么在这里,我也不想开始开书单。有一个好办法就是从你最喜欢的作家开始看起,看他的作品里都提到什么书,就像顺藤摸瓜一样,一个个瓜就被你摘下来了。比如我看《寻找无双》时候,说到男主角身边有一本《暗店街》,然后莫迪亚诺就被我摘下来了。
远一点的话,我在这里推荐一下中山大学附近的小古堂、文津阁以及暨南大学的书农,都卖很多的旧书,又便宜又经济。
另外就是也可以去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啊。其实去图书馆的时候经常有意外之喜,比如看到《德语课》,余华给南海出版社的版本作序的时候就说,他学校的图书馆里有一本,当时市面上难找,于是他就借了不还。当然,我们去图书馆借完书,肯定还是要还的。毕竟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嘛。
最后,钱钟书进清华大学的时候,曾经发过宏愿说要刷完清华图书馆。清华图书馆还比较遥远,我就先祝大家能刷完执信图书馆吧。
你会发现,从前你以为姓余的男作家只有余光中、余秋雨、余华,结果还有余秀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