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2届高三4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衔接连贯、压缩语段及其他(含答案解析)

来源:星星旅游
衔接连贯、压缩语段及其他

辽宁省丹东市2022届高三总复习质量测试(一)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可以领略全书浓厚的诗意,而且对于学习诗词的写作、领悟小说的意蕴大有裨益。

《红楼梦》中的诗词是我们学习诗词创作的典范。就其形式而言,包括了古体诗、近体诗等; (1) ,有咏怀、咏物、即事、即景等;就诗的创作方法看,有的限韵,有的限题,有的限时;等等。这些诗词不是作家为自己而写, (2) 。薛宝钗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林黛玉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其诗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史湘云性格大度、潇洒风流, (3) 。 《红楼梦》中的诗词和故事情节融为一体,把小说语言的表达效果也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林黛玉是诗性人物,她通过诗来宣泄情感,支撑生命。她不仅在大观园公共场合和姊妹们吟诗联句,也在私人空间通过吟诗抒发感情。第二十七回,芒种节时,黛玉感到“众花皆卸,花神退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便吟成了长诗《葬花吟》,为已经谢去的飞花惋惜,更为自己的命运悲叹,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了她的孤苦伶仃。书中还用大量的联句排律和谶语诗,或暗示人物命运,或映射家族兴衰……可以说,《红楼梦》对诗词的运用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在中国小说史上独树一帜。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

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埋葬落花,一首《葬花吟》道出了无尽悲愁。请你结合原著简要分析其葬花时伤感的原因。

辽宁省沈阳市2022届高三质量监测(二)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1 小题,6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毕飞宇(作家):“不真”在古玩界是非常时髦的词。“不真”是什么呢 是假,但在古玩界没有人用“假”这个词,他们说“不真” 张立宪(杂志主编):但你是写小说的,①_____________,如何还有对“不真”的考量

毕飞宇:我是写小说的,面对现实虚构,不真。……但虚构不是撒谎,虚构是当认知逻辑抵达极限、力所不及的时候,人类所找寻到的一种更加可靠的求真的方法。虚构是更高意义上的求真。

张立宪:你说你看影片的时候很少。是因为你吃文学这碗饭, ②_____________?

毕飞宇:就“求真”的功能而言,语言的能力强于影像,这是我个人的偏见。张导是不是要反驳我?

张同道(导演):我觉得纪录片依然是抵达真实的一种方式。但③_____________,纪实只是走向真实的一种方法。按照纪实的逻辑拍出来的东西,一定是真实的,但它在中间调整了逻辑

四、整本书阅读(5分)

22.请在下列社会现象或文学作品的内容中,选岀最能够体现“差序格局”基本特点的项并简要分析。(5分)

A.《祝福》中祥林嫂的丈大去世之后,婆婆强迫祥林嫂嫁给住在山里的贺老六。

B.《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我”要上学时被亲生父母从大堰河家带回了自己家

C.费孝通10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他的儿子出生在云南,但是籍贯仍然是吴江

D.《红楼梦》中贾宝玉认为论亲戚,他和林黛玉的关系比和薛宝钗的关系更近。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辽宁省锦州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当下,中学生学习与生活时间被家长安排得满满当当,这与他们要求全面发展、要求自我独立的思维产生了矛盾,其中一些学生出现了消极情绪,甚至影响了学习和生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①?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前提是,要搞清楚②。首先,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其次,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

率,而消极情绪则降低了学习和工作效率。

有研究表明,身体活动对情绪调节有一定的作用。从不同运动项目属性来看,不同消极情绪可以选择不同运动项目进行调节。当下中学生尤其是面临中、高考的学生,更应该适时调节自己的情绪, ③,控制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意思,不超过15个字。(5分)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社会中的规律有些是社会冲突的结果,也有些是社会合作的结果。在个人行为的四周所张起的铁壁,有些是横暴的,有些是同意的。但是无论如何,这些规律是要人遵守的,规律的内容要人明白的。人如果象蚂蚁或是蜜蜂,情形也简单了。群体生活的规律有着生理的保障,不学而能。人的规律类皆人为。用筷子夹豆腐,穿了高跟鞋跳舞不践别人的脚,真是难为人的规律;不学,不习,固然不成,学习时还得不怕困,不惮烦。不怕困,不惮烦,又非天性;于是不能不加以一些强制。① 。

这样发生的权力并非同意,又非横暴。说孩子们必须穿鞋才准上街是一种社会契约未免过分。

② 必先假定个人的意志。个人对于这种契约虽则并没有自由解脱的权利,但是这种契约性的规律在形成的过程中,必须尊重③ ,民主政治的形式就是综合个人意志和社会强制的结果。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长老统治”)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① ② ③

22.指出文中波浪线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作用。(5分)

辽宁省大连市2022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棉花糖实验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沃特米歇尔博士于 1966 年在幼儿园进行的著名心理学实验,他将“延迟满足”和“自控力”“更好的未来”进行了紧密绑定,并指出“延迟满足”能力是可以训练的。 ① ,自身延迟满足能力的确会帮助人有效地应对眼前诱惑,克服当下困难,忍耐缓慢进程,接受一次次失败,一直坚持到目标的达成。正确的延迟能力训练是一剂良药, ② ?有些孩子对“正确性”极为敏感,本身就是自控力的典范,当他们提出要求时,多半已经完成了判断自身需求是否合理的过程。 ③ ,反而很可能会让他们越来越偏离自己人格结构中本该拥有的优势和天赋。还有的孩子本来就是爱心小天使,

凡事为他人着想,他们习惯压抑甚至忽略自己的要求,如果再遇到把“延迟满足”教育奉若神明的父母,他们该多么无助!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20 个字。(6 分)

22.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 45 个字。 (5 分)

衔接连贯、压缩语段及其他

辽宁省丹东市2022届高三总复习质量测试(一)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可以领略全书浓厚的诗意,而且对于学习诗词的写作、领悟小说的意蕴大有裨益。

《红楼梦》中的诗词是我们学习诗词创作的典范。就其形式而言,包括了古体诗、近体诗等; (1) ,有咏怀、咏物、即事、即景等;就诗的创作方法看,有的限韵,有的限题,有的限时;等等。这些诗词不是作家为自己而写, (2) 。薛宝钗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林黛玉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其诗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史湘云性格大度、潇洒风流, (3) 。 《红楼梦》中的诗词和故事情节融为一体,把小说语言的表达效果也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林黛玉是诗性人物,她通过诗来宣泄情感,支

撑生命。她不仅在大观园公共场合和姊妹们吟诗联句,也在私人空间通过吟诗抒发感情。第二十七回,芒种节时,黛玉感到“众花皆卸,花神退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便吟成了长诗《葬花吟》,为已经谢去的飞花惋惜,更为自己的命运悲叹,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了她的孤苦伶仃。书中还用大量的联句排律和谶语诗,或暗示人物命运,或映射家族兴衰……可以说,《红楼梦》对诗词的运用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在中国小说史上独树一帜。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埋葬落花,一首《葬花吟》道出了无尽悲愁。请你结合原著简要分析其葬花时伤感的原因。

【21~22题答案】

【答案】21. ①从诗的内容看 ②而是为小说中性格各异的人物而写 ③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

22. ①前夜去宝玉处,晴雯不开门,黛玉错疑在宝玉身上,失望伤心。 ②寄人篱下的命运。 ③多愁善感的个性。

④正逢饯花之期,由落花飘零联想到自身处境。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处,由下句“有咏怀、咏物、即事、即景等”可知,讲的是诗歌的内容,再结合分号后面的句子“就诗的创作方法看”,应在结构上相似,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就)从诗的内容看”。

第二空处,由下句“薛宝钗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林黛玉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其诗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史湘云性格大度、潇洒风流”可知,讲的是《红楼梦》中不同人物写的诗风格不一样,再结合上句“这些诗词不是作家为自己而写”,那么就是为小说中性格各异的人物而写的,上句用词语“不是”,应该用“而是”与之搭配,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而是为小说中性格各异的人物而写”。

第三空处,结合上句“史湘云性格大度、潇洒风流”可知,她的诗歌风格应该受她的性格影响,诗歌风格就会因大度而豪放不羁,因潇洒风流而格调清新,故此处应该填写“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整体把握的能力。

源于跟宝玉的误会,本来宝黛在一处嬉笑,谁知中途被袭人以老爷有事叫走了他。黛玉由此牵肠挂肚,怕他被责骂,所以晚饭后来看他。谁知宝钗先进门,她看了会水禽门就锁了;更巧的是晴雯刚和碧痕吵架,听见黛玉敲门,以为是丫头在敲,便使性子不给黛玉开门,更巧合的是黛玉第二遍说“是我,还不开么”,偏生晴雯就是没听出黛玉声音,黛玉为此对宝玉产生误会,再听见宝玉、宝钗等人嬉笑送别,

而自己竟然连心爱之人的门槛都不得入,所以更是伤心难耐。 黛玉虽然有贾母的疼爱,但始终觉得自己是外孙,有寄人篱下之感,不然,通常收到别人送的礼物,普通人都是先感谢一番,表达谢意,然后欣赏礼物,表达自己对礼物的喜爱,然而黛玉却敏感地感觉到这是大家挑剩下的,她在乎的不是那份钗花,而是在意那份被在乎的感觉,所以,不管有多么丰富的物质生活,在精神上她是有所欠缺的,这种欠缺来自于她寄人篱下的生活所致。

林黛玉孤高自许,精神上表现出一种傲岸不驯的气概。但她又表现得如此的多愁善感,见花掉泪,见月伤心。

林黛玉深深同情落花的结局,对落花感到伤感,但更让她伤感的是,由此联想到自己飘零流落,寄人篱下,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的现状,又和落花有什么两样呢,由此,她感到了深深的悲伤和苦闷,难以自制。

辽宁省沈阳市2022届高三质量监测(二)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1 小题,6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毕飞宇(作家):“不真”在古玩界是非常时髦的词。“不真”是什么呢 是假,但在古玩界没有人用“假”这个词,他们说“不真” 张立宪(杂志主编):但你是写小说的,①_____________,如何还有对“不真”的考量

毕飞宇:我是写小说的,面对现实虚构,不真。……但虚构不是撒谎,

虚构是当认知逻辑抵达极限、力所不及的时候,人类所找寻到的一种更加可靠的求真的方法。虚构是更高意义上的求真。

张立宪:你说你看影片的时候很少。是因为你吃文学这碗饭, ②_____________?

毕飞宇:就“求真”的功能而言,语言的能力强于影像,这是我个人的偏见。张导是不是要反驳我?

张同道(导演):我觉得纪录片依然是抵达真实的一种方式。但③_____________,纪实只是走向真实的一种方法。按照纪实的逻辑拍出来的东西,一定是真实的,但它在中间调整了逻辑 四、整本书阅读(5分)

22.请在下列社会现象或文学作品的内容中,选岀最能够体现“差序格局”基本特点的项并简要分析。(5分)

A.《祝福》中祥林嫂的丈大去世之后,婆婆强迫祥林嫂嫁给住在山里的贺老六。

B.《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我”要上学时被亲生父母从大堰河家带回了自己家

C.费孝通10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他的儿子出生在云南,但是籍贯仍然是吴江

D.《红楼梦》中贾宝玉认为论亲戚,他和林黛玉的关系比和薛宝钗的关系更近。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1.

①小说本身就属于虚构小说离不开虚构(关键词为“虚构”。) ②所以更看重文字而不是影像吗所以觉得影像不如文学吗(给分点是两者比较和问句形式。

③纪实不等于真实/纪实与真实不同(强调“纪实”与“真实”“有区别”即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22.(5分)

选择:D(2分)分析:(3分)

①贾宝玉论亲戚是以他为中心,以血缘关系来区别亲疏远近;

②林黛玉是贾宝玉父亲妹妹的女儿,薛宝钗是贾宝玉母亲妹妹的女儿; ③从血缘亲疏的角度,父亲的亲属比母亲的亲属与自己的关系更近。 (每点1分。答出差序格局的含义1分,可直接回答含义也可以如答案所示结合人物作答;答出黛玉、宝钗与宝玉的亲缘关系1分;答出亲缘关系的远近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辽宁省锦州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当下,中学生学习与生活时间被家长安排得满满当当,这与他们要求全面发展、要求自我独立的思维产生了矛盾,其中一些学生出现了消极情绪,甚至影响了学习和生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①?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前提是,要搞清楚②。首先,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其次,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而消极情绪则降低了学习和工作效率。

有研究表明,身体活动对情绪调节有一定的作用。从不同运动项目属性来看,不同消极情绪可以选择不同运动项目进行调节。当下中学生尤其是面临中、高考的学生,更应该适时调节自己的情绪, ③,控制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意思,不超过15个字。(5分) 21.①中学生应该如何做呢(怎样调节消极情绪呢) ②什么是情绪 ③强化积极情绪的作用

(6 分,每空 2 分,意思接近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解析】第①空,后面的问号,可知是一个疑问句,二、三段是关于中学生如何应对消极情绪的相关内容,故第①空填写中学生应如何应对消极情绪的疑问句。第②空,空后面的内容是“情绪”的定义,可知应填“什么是情绪”。第③空,由第二段可知,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由前面“适时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后面“控制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可推出此处填“强化积极情绪的作用”。 22①.第一段:中学生消极情绪的产生原因 (2 分) ②第二段:情绪的概念和分类 (1 分) ③第三段:对中学生情绪调节的建议(2 分)

(5 分,①③点各 2 分,②点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

酌情扣分)

【解析】第一段,由“从而导致消极情绪”可知,前面的内容主要讲中学生消极情绪的产生原因。第二段,“首先”后的内容是讲“情绪”的概念。“其次”后的内容是讲情绪的分类的。第三段,主要讲对中学生调节情绪的建议。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社会中的规律有些是社会冲突的结果,也有些是社会合作的结果。在个人行为的四周所张起的铁壁,有些是横暴的,有些是同意的。但是无论如何,这些规律是要人遵守的,规律的内容要人明白的。人如果象蚂蚁或是蜜蜂,情形也简单了。群体生活的规律有着生理的保障,不学而能。人的规律类皆人为。用筷子夹豆腐,穿了高跟鞋跳舞不践别人的脚,真是难为人的规律;不学,不习,固然不成,学习时还得不怕困,不惮烦。不怕困,不惮烦,又非天性;于是不能不加以一些强制。① 。

这样发生的权力并非同意,又非横暴。说孩子们必须穿鞋才准上街是一种社会契约未免过分。

② 必先假定个人的意志。个人对于这种契约虽则并没有自由解脱的权利,但是这种契约性的规律在形成的过程中,必须尊重③ ,民主政治的形式就是综合个人意志和社会强制的结果。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长老统治”)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① ② ③

22.指出文中波浪线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作用。(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6分)①强制发生了权力 ②所谓社会契约 ③各个人的自由意志(意思对即可)

22.(5分)该句采用借喻手法,用喻体“铁壁”直接代替本体“社会规律”,使表达更含蓄简洁,也更突出了“社会规律”对人的强制性。(手法2分,解释1分,作用、效果2分) 辽宁省大连市2022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棉花糖实验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沃特米歇尔博士于 1966 年在幼儿园进行的著名心理学实验,他将“延迟满足”和“自控力”“更好的未来”进行了紧密绑定,并指出“延迟满足”能力是可以训练的。 ① ,自身延迟满足能力的确会帮助人有效地应对眼前诱惑,克服当下困难,忍耐缓慢进程,接受一次次失败,一直坚持到目标的达成。正确的延迟能力训练是一剂良药, ② ?有些孩子对“正确性”极为敏感,本

身就是自控力的典范,当他们提出要求时,多半已经完成了判断自身需求是否合理的过程。 ③ ,反而很可能会让他们越来越偏离自己人格结构中本该拥有的优势和天赋。还有的孩子本来就是爱心小天使,凡事为他人着想,他们习惯压抑甚至忽略自己的要求,如果再遇到把“延迟满足”教育奉若神明的父母,他们该多么无助!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20 个字。(6 分)

22.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 45 个字。 (5 分)

21.①当一个人为理想的目标而努力时②但是它是否适合每个孩子③对这样的孩子盲目采用“延迟满足”教育 评分参考

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

示例1:“延迟满足训练”虽是养成自控力的好方法,但若用错对象,就可能产生教育的伤害

示例2:“延迟满足训练”虽然是养成自控力的妤方法,但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这种训练方法 评分参考

概括内容2分,转折句2分,句意通顺1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