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 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的理论体系创新与保护技术集成应用 华南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单位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东工业大学 1.肖大威(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主持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主持编制国内首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技术规范;率先提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学研究理论,主持溪头村旅游基地规划等应用项目) 2.陆琦(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化了民系民居文化理论与方法体系;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挖掘传统村落及其民居的文化内涵与特色;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建综合评估体系。主持及参与广州市大学城博物馆设计项目等多项工程,任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推动了民居研究的交流和提升。) 3.唐孝祥(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聚落与民居的文化内涵,阐明其文化精神,担任中国传统民居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和住建部传统民居保护专家,协助策划召开多次中国民居建筑全国和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多次为全国住建行业培训授课。) 4.邱衍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南粤古驿道乡村振兴研究,完成代表性项目“八甲排山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及“佛山市高明区阮涌村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规划”。) 5.郭谦(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传统民居居住模式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揭示中国传统聚落与民居的地域性特色和多样性特征;论述了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原则与保护模式,参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规范编制、主要完成人 “广东从化钱岗村广裕祠堂修复”等项目,参与编写《中国民居建筑》等论著。) (职称、完成单6.朱雪梅(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长期开展岭南建筑遗产保护的相位、工作单位) 关研究和实践工作,主持完成“岭南传统民居建筑形态适应性研究”、“广东历史村镇特色保护和利用研究”、“粤北传统村落特色与保护研究”、“韶关古村落普查及传统民居形态传承再生研究”等相关研究课题20多项,主持编制保护规划的多个村落入选省级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7.潘莹(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主要研究了南方汉民系传统聚落的形态特征及其历史演化。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南方汉民系传统聚落形态比较研究”。任广东省委农办省农业厅与华工共建岭南乡村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推动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和理念的普及,主持“岭南特色乡村住宅设计参考图集编制”。) 8.陆元鼎(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率先提出“民系民居文化理论”,以自然地理和民系民居研究范式为核心,建构了传统村落与民居研究的理论体系;以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阐释了传统村落与民居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主持世界文化遗产从化广裕祠修复设计,获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第一名,主编《中国民居建筑》获中国图书奖) 9.施瑛(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主要针对南方汉民系传统村落的价值评定与保护更新模式进行研究。主持了岭南乡村建设研究中心基地项目 “汕头特色村落规划建设指引图则”和“汕头市澄海区程洋冈村建设整治规划”等代表性项目。任广东省委农办省农业厅与华工共建岭南乡村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推动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和理念的普及。) - 1 -
项目简介 10.陶金(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共同完成了“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理论研究与保护技术”课题科技成果。结合文化地理学科,对村落与民居进行了跨学科研究;搭建了村落民居领域的信息基础设施“传统村落与民居信息云平台”,完成两项软件著作权。) 11.魏成(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结合生态学研究,拓展了传统村落与民居的研究视野,参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发表相关论文10篇。) 12.冯江(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共同完成了“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理论研究与保护技术”课题科技成果。结合新农村建设与地方传统文化的规划策略,提出了村落规划的系列措施。发表相关论文12篇。) 13.罗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代表性项目“八甲排山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及“佛山市高明区阮涌村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规划”。) 14.肖旻(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在传统民居研究基础上深化地方建筑史的研究,与宏观中国史的对话;归纳传统民居营造技术与艺术,研究了传统民居的保护修缮技术等;参与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规范,参与了广裕祠修复项目。) 15.傅娟(讲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共同完成了“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理论研究与保护技术”课题科技成果。参与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在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历史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梳理了多元价值观下的传统村落保护方法。) 中国的传统村落与民居是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几千年华夏农耕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研究团队在陆元鼎先生带领下,历三十载春秋,行10省326县,汇老中青三代学人努力,深入中国南方偏远山区开展持续性、大规模科学考察,采集大量珍贵的村落民居样本;提出引领性理论体系,为全国村落民居研究奠定科学基础;主编国家标准、图集、指南等指引体系,抢救大量濒危文化遗产,成功引导村落民居活化利用,开拓本土化现代精品建筑创作道路,形成系统性和开创性成果,对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1.持续引领全国传统村落及民居基础理论研究: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形成“民系民居文化理论”,从民系分布、民居源流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拓展中国民居研究新领域和新方向;近十年来,率先提出“全信息精细化保护”理念,结合大数据和地理信息技术,开拓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研究,构建了整合中国全域村落及民居研究的新框架,形成开放共享的云端数据平台,收录村落民居样本4100多处,归纳民居类型110多种,向专业研究人员共享科研数据,向公众展示我国村落民居遗产精华。 2.构建传统村落民居保护与活化利用关键技术体系:构建传统村落民居保护与活化利用关键技术体系:建立了从数据采集、价值评估、规划设计、修缮技术、施工技艺到实施管理的全链条技术体系;提出“划定刚性保护底线,预留弹性发展空间,延续传统风貌,提升现代功能”的活化利用原则;主编国家规范、图集、指南等指引文件,促进传统村落民居保护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标准化;通过多途径方式培训专业人员、基层干部和乡贤逾2万人,极大提升了公众的保护意识。 3.抢救濒危遗产,推动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完成100多处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与民居修缮,“从化太平镇钱岗村广裕祠修复工程”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第一名杰出项目奖(国内首次);广州大学城岭南印象园工程日游客量超2万多人。截至2016年12月,相关项目年均接待游客数量逾1000万人次,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4.建立了国内领先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民居研究学术平台:组织策划了22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10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研讨会、5届中国民居研究国际- 2 -
学术会议及一系列专题学术会议。参会学者覆盖日、韩、美、英、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录论文超过3000篇,会议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关注。 团队主持国家支撑计划课题2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发表学术论文213篇,其中《中国民居研究五十年》、《开展传统民居文化地理研究》等10篇代表性论文他引767次;出版专著31部,主编《中国民居建筑(上中下)》获中国图书奖金奖,被引高达1600多次,主编《中国民居建筑丛书》及《中国传统村落及其民居保护与文化地理研究文库》,引领了中国传统村落民居研究的系统化进程;指导100多位博/硕士研究生,培养了中国民居建筑大师陆元鼎、潘安、余英、陆琦、戴志坚等一大批遗产保护领域的专业领军人才。 论文1:中国民居研究五十年 论文2:从传统民居建筑形成的规律探索民居研究的方法 论文3: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研究 论文4:试论近代岭南文化的基本精神 代表性论文 专著目录 论文5:试论近代岭南文化的基本精神 论文6:珠江三角洲水乡聚落形态 论文7:开展传统民居文化地理研究 论文8:岭南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功能置换_广州大学城民俗博物村保护与更新设计 论文9: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基础数据指标体系研究 论文10:Influence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n Traditional Settlement Patterns 知识产权名称 软件著作权1:传统村落移动数据采集平台V1.0(2016SR071096) 软件著作权2:传统村落与民居信息发布平台WEB版V1.0(2018SR898664) (1)理论体系的推广普及: 研究团队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持续三十年对中国南方开展系统性的传统村落和民居普查,调查范围覆盖10省326 县,收录村落民居样本4100多处,归纳民居类型110多种,形成数据库,成为研究我国南方各省村落民居的珍贵资料,为南方民系村落民居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建构了民系民居文化理论,将以往个案研究拓展到以民系文化区划为单元的研究,结合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的学科交叉研究,从民系分布、文化交流的角度揭示传统村落与民居的形态特征、文化特性和发展规律,成为引领全国传统村落与民居研究的主要理论。 创新性的从文化地理视角开展传统村落与民居创新探索,拓展了民居研究的视推广应用情况 野、方法和技术,形成传统村落民居全域研究的新范式。 (2)技术体系的示范推广: 30多年来,团队秉承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方法,率先提出“全信息精细化保护”理论,在全国20多个省份完成了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更新项目100多项,抢救保护多处濒临灭失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创作出大量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优秀规划设计作品,其中由陆元鼎教授主持修复的“广裕祠修复工程”贯彻“不改变文物原状”的维修原则,忠实地履行了“威尼斯宪章”和“奈良文书”和我国“文物保护法”的精神和准则,合理的解读并保留了建筑的“原真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使广裕祠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广州市大学城博物馆(岭南印象园)采用保护活化利用与合理改造更新以及原地保护与异地保护相结合的模式,修复了一批传- 3 -
统建筑,提炼展示岭南地区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凸显了岭南传统建筑风貌,恢复了优美的山水环境,获广东省岭南特色规划设计银奖;佛山市高明区阮涌村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规划明确了古村落采取多模式融合的滚动式开发模式,指导了古村落分时序的开发建设,保障了物质烘点与精神文化的并存,风貌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共品,获得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CAUPD 杯”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和第二届(2014年度)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将阮涌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从化区溪头村旅游基地规划系统地保护了溪头村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实施十多年来,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人居环境和旅游环境,使溪头村从一个衰败的小山村发展为全广州乃至全省的旅游明星村和示范村,被评为“广东最美乡村”。这些优秀的规划项目在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引起巨大反响,不但引领我国传统村落及民居保护的发展方向,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有效示范与推广;而且促进了当地的乡村振兴,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带动了村民致富和大量的就业。 运用现代仪器设备与技术方法,发掘传统村落民居在空间布局、建筑形式、材料构造、细部处理、基础设施等方面蕴藏的科学智慧和美学内涵,通过现代化的转译,融入现代建筑创作之中,指导了诸如广州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梅州世界客商中心、潮州饶宗颐博物馆等一批新本土建筑的创作,扭转了我国现代建筑创作设计中贪大求洋、媚俗怪异、逐奢趋同的不良现象,开拓了本土化现代建筑创作的理论与技术,使本土建筑彰显地域特色、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 (3)广泛开展专业培训: 项目团队成员多年来持续开展传统村落及其民居理论的实践培训工作,在广东省住建厅、广东省民协等机构组织的培训项目中,培训专业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以及乡贤民众逾2万人,极大地推广普及了传统村落及其民居的保护理念与技术方法,有效推动了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 (4)规范和指引的指导意义: 主持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规范,在全国地区进行试点示范,推动了一大批传统村落及其民居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了全国传统村镇保护规划与实施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使我国的城乡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规范体系更完善。从村落整体保护,到民居的修缮、利用、更新,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等方面构建了修缮技术指南、设计图集等指引体系,如“岭南特色乡村住宅设计参考图集编制”和“汕头特色村落规划建设指引图则”,成为各级农委等相关单位和基层机构开展乡村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技术依据,在广东省乡村建设中起到广泛的推广和示范作用。
- 4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