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

来源:星星旅游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

培养不同类型人才需要不同的教学体系。随着越来越多高校从培养研究型人才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调整教学体系势必成为一个新问题。本文分析了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和能力目标,探讨了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的高中低三个层次的能力,设计了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提升教学体系三个教学体系,并提出了实施教学体系中应该注意调整教学方法、借助社会力量两个问题。

标签: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

(一)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

就目前社会形态上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室至关重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丰富多彩,一般包括技术型人才、职业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管理专业,实践中一定要强化动手能力,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管理首要特点是动手能力和发挥想象力 ,在教学中注重技能培养并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学与用结合,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丰富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是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经调查研究目前事业单位用人要求,大多数集中于动手能力较强与丰富的想象力,包括能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用到工作当中的、并拥有与其职业相匹配的相关实践能力,持有行业内的资格证书等等,尽量能短期适应工作内容。所以,当前学校结合实际培养拥有

较多实践课程,多参与,多动手,促使现在大学生能较好的走入工作中去。

(三)实践教学体系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造力的要求

早在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就提出大学教学必须与科研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中要联系实际应用思考问题,课外组织专业实习与培训、多多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课题研究,参与社会实践,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多动手,多动脑,多想想,丰富创造力。因此,实践与创造力的关系非常密切,实践动手是丰富大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所在。大学生要让自己多与社会接触,参与到社会中去,一方面能在实际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发现新事物,掌握新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努力把握新发现,掌握新要点,丰满自己的羽翼。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其目标。就目前社会形态来看有一个初级划分,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低层次能力,即符合基本工作要求,在工作中能熟练应用其技巧就可以;中层次能力,运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丰富操作能力并具有想象力;高层次能力,即在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上逐步扩充实现操作能力。低层次能力未来满足基本生活状况所需。不参与任何实际讨论的形式活动,不发表任何操作能力感言。这些岗位的要求从事人员能熟练应用其专业工作能力,做到应用中准确无误。为此,应用型教育中要重视基本技能的教学和操练,以便于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后能短期内适应,熟悉工作内容,减少从学生到社会中学生的心里负担。中层次能力是在工作中能尽快适应并发挥想象力,善于提高自己,把握晋升机会的人才。高等教育的应用型人才与一般职能型人才

到区别在于,其部分的工作结构的想象力和操作技巧是普通职能型人才做不到的。大学生刚踏入社会对于工作的熟悉度不够,但他们有专业的技能知识做铺垫,能更好的应用到工作中去。逐步接触工作后,他们的专业知识能带领他们熟悉业务并在熟悉的基础上发挥无线的想象力,能更好的把握机会,提升自己。而高层次能力,是指学生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所具备的潜力,包括职业创新规划和建设。这里的创新,并不是指对系统性知识的创新,而是出于应用目的对技术、工艺的学习、吸收和再创造,出于管理目的对管理方法的学习、吸收和再创造。因此,高校在制定高层次人才教学计划中不仅仅用于精神上的指导更要注重与社会实践平台的结合。

(二)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构建丰富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将应用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着眼服务,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修正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教学观念,将理论、实践两手抓,在实践中总结出一条适合学生应用的教学体系。学生在掌握课程所学的内容时,还要多与社会接触,感知社会,了解社会所需发展趋势,并向其方向发展。但凡涉动手实际操作的课程,都要先进行理论指导;将各门课程与实践打通,最后由学生到工作岗位后可以马上操作应用起来,省去现学的步骤。实践的内容由易到难,从零散变的完整,通过反复的操练和实际工作的应用,提高学生独立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增强综合素质。

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实际工作中,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和发挥外,非专业方面的素养也很重要,如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身体条件等,这些非专业素养对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也有着极大的关系。所以在培养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之外,我们还要对学生的个人素质拓展进行培养。将素质拓展的规范化要求设置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培

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塑造,注重科学精神的启蒙对成人、成材、创新创业精神的涵育。在此方面应让学生根据自身素养和爱好,自主来选择,不强制学生来选择某门课程,多设立选修课,只要求学生一学期内必须修读多少学分。而选修课程可以设置多门课程,每门学分少,便于学生来选择。学科基础课程按专业、系别,降低统一要求来进行设置,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成选修模块,增加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和实习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非专业素养对专业课程的辅助作用,促进学生课堂知识和专业素养同步提高。

三、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调整教学方法

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培养学生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以后可以尽快与社会接轨,适应工作,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可以得到提升。因此,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应用型人才,让学生主动选择,参与和调整教学活动,最终达到个人能力提升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

(二)借助社会力量

目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社会力量的因素主要在:一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制约作用;二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驱动作用。社会评价将驱动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进。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借助社会力量。

参考文献:

[1]武艳艳,董靖涛.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现代化教育装备,2010(13):168-170.

[2]刘大军.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社会力量对高教课程管理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1,(1):73-7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