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

来源:星星旅游


浅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更是独树一帜,尤以《阿Q正传》最为突出,说起这部作品不得不想到主人公阿Q的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我认为就是,对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表示无比的不屑,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以至于最后精神都麻木了,一直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永远处于胜利的一方,没有失败。

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这是《阿Q正传》的原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阿Q的生存之道。他能用夸耀过去来解脱现实的苦恼,他连自己姓什么都说不清,却还这样夸耀:“我先前----比你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他能用虚无的未来来宽解现实的窘迫,连老婆都没有还在夸口:“我的儿子会阔的多了!”他甚至还自轻自贱来掩盖自己处于失败者的地位,承认自己是虫貓,用这种自轻自贱的“第一”获取心中的满足,将屈辱抛之脑后。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胜利法,阿Q虽然实际上常常遭受到屈辱,但他精神上却永远是得意而满足的。

阿Q的精神胜利法具有社会意义,暴露了国人的灵魂深处的懦弱。首先,是中国万恶的封建制度。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不断扩张,封建统治阶级日趋没落,但中国人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落后还偏要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世界所仰望”。在衰微腐朽现实状态下,还追求精神上的胜利更重要的一点在于“面子”,“面子”对于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正像阿Q一样,他的面子无非是有钱、有势、有权、有名分,一旦他无法得到这些,就只能自欺欺人了。这种“面子”也正是中国国民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的麻醉剂。它使劳动人民无反抗,无斗志,甘于被压迫,被剥削,向封建制度妥协,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奴才和顺民,接受统治阶级宣扬的“精神胜利法”,深深地陷入屈辱的境地。

其次,由于自然经济的闭塞,人们为了适应环境以维持个体的生存,从而泯灭 了意志。农民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生活中,稍加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如阿Q鄙薄城里人,因为他们把“长凳”叫做“条凳”,在煎鱼上加切细的葱丝,凡是不合于未庄生活习惯的,在他看来都是“异端”。他既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到自尊自大,这种双重人格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典型环境里的典型的性格。

还有,又由于农民在封建家长制的家庭中,只要是一家之长,无论家庭规模大小,社会地位高低,都有其绝对的权威。所以,越是在外面受辱受压,就越是在家里称王称霸。生活地位的卑贱,完全被家庭地位的尊严所抵消。阿Q性格的特征恰恰是产生于愚昧阶级本身。中国国民所处的恶劣环境和屈辱的地位与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桎梏造成了国民的心理变态和人性异化,从而产生出“精神胜利法”。

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仅在封建社会具有代表性,在我们如今社会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就拿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来说,虽说我们现在实行的是素质教育,可是考试制度仍然存在,中考,高考,考研,等等等等。有考试就有重点,而这些所谓的重点都是由老师来传授的。在从小到大的课堂上,老师就是主宰,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若是不听或反抗,那么也就意味着,你考不上大学,脱离了学校。数千年来的传统教育都是这样,;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大家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服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等等。这种无条件的服从难道不是现代人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吗?

精神胜利法不仅毒佘了阿Q那个年代的人们,还浸透了我们现代人的思想。其实,这种“精神胜利法”也是一种变态,一种由失败引起的心理变态,同时也是我们社会的病态,这种病态根深蒂固,无法根除。而作为新时期大学生的我们,则更有义务和责任去遏制它,阻止它的蔓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