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方式

浅析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方式

来源:星星旅游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

浅析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方式◎周晓军

(安徽新媒体集团,安徽 合肥 230061)

摘 要:随着移动网络与数字科技的飞快发展,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先进电子产品不断普及,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大大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媒介发展已随之步入新媒体时代,面对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纸媒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日益深入,为了抢抓发展机遇,传统媒体不断创新信息传播的方式,极力拓展传播渠道,力争为受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新闻作品,最大程度上满足受众愈发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从而增加受众数量,提高自身的广告收益,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词:新媒体;传播方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5-0006-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络与数字科技的进步,各种不同类型的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并受到社会大众的疯狂追捧,已成为受众接收各种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信息传播的效率因此大幅度提升,特别是4G/5G网络的逐渐普及应用,各种信息传播速度呈几何式增长。可见,新媒体的强势发展,再加上传统媒体的自我革新,如今社会大众的信息需求更易被满足,便捷的信息接收媒介渠道让受众可以全天候随时随地接受自己想要的信息,与此同时,受众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随时发布图片、文字、音视频等信息,并在新媒体平台上形成互动,也就是说,受众在新媒体时代,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还是信息的发布者,从受众传受者身份的变化以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来看,新时期的信息传播方式、传播渠道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媒介市场竞争也随之越来越激烈,如何做好媒介资源整合与共享,已成为各大媒介必须解答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媒介未来的发展。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一线媒介工作经历,试着从新媒体产生、发展的历程来解读对媒介发展的影响,着重分析新媒体语境下,媒介传播方式出现的新变化以及受众对新传播方式的反应,以便对同行有一点启发与参考价值,也期望能促进媒介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个由单一网络、混合运营及多服务领域组合而成的传播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传播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着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发生改变。

二、新媒体的特点

在探讨新媒体语境下传播方式之前,必须要了解新媒体的内在特征。新媒体是顺应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与传统媒体相较,新媒体在传播方式、表现形式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可以说,新媒体的出现丰富和转变了传统媒介生产新闻作品以及传播方式,是对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产业与受众群体的全方位拓展。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表露出来的特点有:

(一)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媒体优于传统媒体的一个巨大优势。众所周知,传统媒体在发布信息时,要经过信息的采访、写作、编辑、审核、播出等环节,由于传统媒体要经过严苛的审核机制,所以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时效性不是很强,尤其是纸媒,传统报纸刊发的信息都是昨日的信息。而新媒体是以网络为传播载体,再加上信息的生产与审核机制相对比较灵活,导致新媒体发布的信息具有极强的时效性,甚至前一秒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下一秒就传播给广大受众,新媒体的出现,新闻不再是旧闻。

(二)广泛性

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介传播渠道与地域等界限,通过新媒体,信息可以通达四面八方,只要有网络,通过相关App平台都能接收到。而传统媒体一般都有地域性的局限,尤其省市级的纸媒,其发行区域都是以本地区为主,在其他地方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地域限制,无论身在何处,在网络正常的情况下,能接收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的新闻资讯,可见,通过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加广阔,接收人群也更加广泛。

(三)互动性

这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又一个显著特征。传统媒体更多的是以“单向传播”为主,也就是说,传统媒体传播

一、新媒体的概述

新媒体是相对于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一个新概念。互联网是新媒体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为互联网作为各种信息资源整合传播的载体与传播方式,正慢慢得到广大受众的高度认可,近几年来,中国网民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已占我国总人口的70%左右,这也就为新媒体的兴起微博、虚拟社区、博客、搜索引擎以及电子邮箱等不同的形式,通过新媒体平台可以传播文字、图片、语音、音乐、影像等内容,随着新媒体对目标受众的细分定位,各种新媒体App不断涌现,如社交类App、游戏类App、影视类App、资讯类App,等等。不夸张地说,总有一款App适合你。同时,新媒体也是一个开放共享、多平台、多功能的媒体,是

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潜在用户。新媒体大致包括微信、就很难看到,这无形中影响了信息的传播范围。新媒体正好

收稿日期:2020-8-12

作者简介:周晓军(1978—),男,汉族,安徽合肥人,毕业于安徽大学,学士学位,助理编辑,单位:安徽新媒体集团,主要从事新媒体研究。

6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5期

什么就只能接受什么。受众在传播过程中以被动的姿态出现的,媒体往往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然而,进入新媒体时代,随着受众越来越多的地选择新媒体作为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新媒体的开放性让受众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明显提升,受众不再被动接收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而是通过新媒体或搜索引擎来选择接收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不感兴趣的信息可以选择删除或跳过。更为重要的是受众能够参与到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去,譬如在直播节目中发弹幕进行评论,抑或者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进行留言关注,这些途径都增强了节目的互动交流效果,也激发了受众更大的热情,进而提升了节目的收视率或收听率。

(四)趣味性

新媒体在传播信息过程中可以整合各种信息表现形式,这样就能增强信息的可读性和体验感,也就能为受众带来更多的趣味性。纸媒等传统媒体因受版面、技术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充分融合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元素,无法真正实现声情并茂、图文并茂,导致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视觉冲击不够,从而无法有效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这也是纸媒等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下,发行量、收视率和收听率普遍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新媒体则能整合各种元素,让传播的信息更加丰富多彩,信息的表现形式也更富有趣味性。

三、新媒体对传统传播方式的深层次影响

新媒体凭借其强大的媒介资源优势以及显著的内在特点,一直强势发展。纸媒、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受到新媒体带来的巨大冲击,除了对受众群体、广告收益等传统媒介市场资源的抢夺外,新媒体还促使传统媒体转变传统媒介思维以及创新媒介传播方式,树立新媒体思维和创新意识,可以说,新媒体的兴起与发展对纸媒等传统媒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提升传播的交互性,促使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转变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和精彩,并且节目所呈现出的表现形式也十分多样化与多元化,对广大社会受众来讲,更加倾向于通过新媒体平台去接收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尤其是年轻人群体,他们更加愿意选择新媒体渠道。新媒体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因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内在特质,使得新媒体传播更具交互性,也就是说,新媒体在传播时,将受众考虑进来,从便捷受众的层面,加入很多受众参与互动交流的手段,这样就能及时了解受众的不同信息需求,知道受众的兴趣点,这样更易投其所好,如此,新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亲密,受众在通过新媒体接收信息的过程中,感觉到平等与尊重。受众传受者身份的转变,也让传播的互动交流更加频繁,这是新媒体带来的最明显变化,因此,各大媒体都要顺应这种趋势,尊重受众的主体地

推  荐

位和主体意识,改变传统单向传播的播出方式,优化并拓宽传播渠道,为受众的双向互动交流创造平台,让受众可以第一时间反馈自己的不同意见,从而形成双向传播的模式,在媒体、节目、受众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让信息传播更具效率,进而增强媒体的传播力以及社会影响力。

(二)增强融合能力,促进单一传播渠道向多元化传播发

进入新媒体时代,随着新媒体优势的进一步凸显,传统媒体纷纷开始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尝试,以便能全方位整合利用新媒体的资源优势,可以说,媒介融合发展是各大媒体今后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如何与新媒体进行媒介融合,需要根据媒体自身的定位与策略,还要结合客观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与新媒体的融合,然而,不论对何种类型的媒体,拓宽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是提高媒介融合效率的核心,只有切实创新传播方式与节目的内容、形式,才能最大范围内获得受众的认可。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相对很单一,比如纸媒,主要通过报纸的固定投递渠道,将报纸分递到受众的手中,这种传播渠道需要大量的人力,最主要的是投递速度慢,容易受到天气、交通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再比如广播媒体,主要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收音机通常是最主要的接收工具,一旦收音机出现故障,听众就无法及时收听广播节目。由此可见,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渠道有很大的弊端,极易影响最终的传播质量,不利于提升媒介竞争力。因此,新时期的传统媒体,就要尽量弥补单一传播渠道的不足,结合新媒体,打造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如今,像纸媒等传统媒体都开设了电子版报纸,这样就能实现“线上+线下”同时传播信息,受众就算不订阅报纸,通过手机App同样可以阅读报纸的内容,并且电子版报纸的传播速度更快,更易穿插音视频、动画等元素,提升了报纸的可读性,进而提高了报纸的发行量。

四、结语

总之,在传播环境、传播载体以及传播方式都发生巨大变化的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要与时俱进,真正认清新时期媒介发展的主流趋势,想方设法加快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做好传播方式的创新,只有如此,传统媒体才能在愈发白热化的媒介竞争中脱颖而出,也才能为广大社会受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接收渠道,以及更加优质的信息,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1]刘银峰.新媒体环境下气象影视资料的开发与利用[J].广播电视信息,2018(5): 57-58.

[2]刘银峰.新媒体环境下气象影视资料的再开发与利用价值初探——基于中国气象频道的实践[J].气象科技进展,2018,8(2):68-69+80.

[3]张思瑶,张郁,王冠宇,张靖萱.Viz Weather在沈阳气象影视节目中的本地化应用[J].科学技术创新,2020(1):80-81.

第 4 卷 总第 109期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