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素
【词义例释】
①白色的绸绢。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②白色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③丧服。秦伯素服郊次 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⑤副词,白白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⑥副词,平素,向来。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刘兰芝家教甚好,素( )与人交好,十三能织素( ),后嫁于焦仲卿,着素( )衣,人皆爱之。焦母待其不好,常令其劳作不息。
82、汤
【词义例释】
①热水,开水。人持汤沃灌 ,以年 拥覆 ②同“烫”用热水捂。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商汤( )时期,滥施酷刑,对犯者施以汤( )镬之刑,未死,则家人以汤( )药治之。
83、涕
【词义例释】
①眼泪。出门登车去,落涕百余行 ②流泪。儿涕而去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古代一女子.与氓相爱,二人交好。氓与之相约,秋以为期。不见氓时,泣涕( )涟涟。后嫁之,
而遭氓弃,常涕( )之,夜夜涕( )与泪垂帘。
84、徒
【词义例释】
①步行。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②党徒。郸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③门徒,徒弟。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④副词,白白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⑤副词,只是,仅仅。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我上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陈涉本是氓隶之人,其能不及蒙恬之徒( )。而与卒同苦,战时常舍车而徒( ) 行。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至宫,而不见,其友徒( )见欺,曰:“徒( )有帝王之表。罢也,吾辈不计矣,徒( )记旧时之谊也。”
85、亡
【词义例释】
①逃亡,逃跑。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②失掉,丢失。暮而果大亡其才 ③灭亡。寡人虽亡国之余
④通“无”,没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楚欲亡( )齐,齐王使大夫晏子于楚,楚人欲捕晏子,其从曰:“楚王无义,汝当亡( )去。”晏子不从,与楚王辩,曰:“齐亡( )于楚无益。”楚王亡( )以应,遂存齐。 86、王
【词义例释】
①君主,帝王。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②做王,称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王( )姓大臣进谏曰:“王( )欲王( )天下,必以仁治乃可。” 87、望
【词义例释】
①视野。夜雪初 ,荞麦弥望 ②声望、名望。先达德隆望尊 ③埋怨、怨恨。敢用是为怨望 ④农历每月十五。此七月望日事也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三月之望( ),司马迁因李陵之事受刑,有望( )辞。日夜望( )友至,心恨,后友到,友曰:“此等君王,望( )之不似仁君。汝宜珍重。”迁发愤,遂着《史记》,名望()震于后世。
88、恶
【词义例释】
①罪恶,邪恶。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②丑陋。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 ③收成不好。岁恶不入 ,请卖爵子 ④憎恶,讨厌。死亦我所恶
⑤耻辱、羞耻。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恶 ⑥嫉妒。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屈原学高且性刚,子兰为人不良,常造恶( ),尝构恶( )屈原于楚王前。屈原恶( )其行为,曰:“此人行为不端,以事知之。若其此,楚国恶( )乎定?”
89、微
【词义例释】
①隐蔽,不显露。微行入古寺
②副词,偷偷地,暗暗地。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③微妙,深奥。其文约,其词微 ④副词,略微。味苦而微辛 ⑤低微,卑贱。高祖起细微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李密身份微( )贱,为敌国俘臣,为避害乃微( )居于僻远之地。晋武帝不治其罪,仍诏其出仕,而其不为所动,以侍奉祖母年老志气日微( )者为辞拒,且曰:微( )祖母之力不能成人。一篇《陈情表》其辞微( ),而旨意深远。
90、悉
【词义例释】
①详尽,周全。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 ②了解,熟悉。丞相亮其悉朕意
③副词,全,都。怀王悉发国中之兵以深入击秦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古有一人,棋艺绝伦。弈棋未曾输,值赛事悉( )获冠军,欲书《棋艺》一书,又患无才,恐书不能悉( )意,终弃之。
91、相
【词义例释】
①审视,观察。伯乐学相马
②相貌,容貌。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③帮助、辅助。孙叔敖相楚庄王
④丞相,宰相。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韩愈,少时聪颖,爱助人,乡人相( )其貌,以为福禄之相( )。后赴京城赶考,途遇一人叙其无所依靠,愈乃将其所带之财赠之。其人曰:“汝好心,定当富贵。发达之日莫相( )忘。”韩愈赴京考中,以力相( )君王。
92、谢
【词义例释】
①辞却,谢绝。阿母谢媒人
②辞别,告别。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④告戒。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⑤凋谢,衰落。及花之既谢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暮春时节,春花谢( )。一日,杜牧游山中,遇山民。山民邀其至家,牧谢( )之。山民执意邀,牧怪之。山民述其意,牧方知其好意,遂谢( )。后至其家,山民礼遇之,牧谢( )其款待。旦日牧谢( )山民而出,且叹曰:“多谢( )世人,善者多矣。”
93、信
【词义例释】
①讲信用。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②副词,的确,实在 。海客说瀛州,烟波微茫信难求 ③信物,凭证。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④使者,送信的人。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⑤任意,随便。低眉信手续续弹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楚王信( )屈原,屈原以为美言不信( ),故每谏必以信( )告之,后子兰短之,屈原见逐。屈原以为楚王未信( ),欲投汨罗江报国,信( )手取头上之饰为信( ),俾人闻王,乃冀王信( )大义于天下。 94、兴
【词义例释】
①兴起,发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发动。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③兴致,兴趣。兴尽晚回舟,误入荷花深处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刘邦兴( )兵伐秦,后刘邦王,大汉兴( )。政通人和,兴( )教育,人才兴( )焉。
95、行
【词义例释】
①运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②实行,执行。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③副词,即将。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④辈分。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苏武因行( )正范高,行( )古道,帝令其出使胡地,行前,帝设宴属托。途中遇强盗随行( ),见强盗犹如行( )伍之人,魁格有形。苏武感化之。 96、幸
【词义例释】
①幸亏。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②宠爱。而君幸赵王
③皇帝到某处叫\"幸\"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④副词,表示希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沛公占咸阳,是其之幸( )也。且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足见其志向远大。项王怨沛公夺咸阳,遂生灭其之心。幸( )项伯前来告张良。项王邀沛公赴宴,意因其无备杀之,后沛公幸( )得脱。
97、修
【词义例释】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贾谊 《过秦论》)——修理、修造、修建 ②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修订、修改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修饬、治理 ④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陈寿 《三国志 隆中对》)——整饬、治理 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修养 ⑥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 《五 》)——效法、学习
⑦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学漪 《核舟记》)——高、长 ⑧邹忌修八尺有余。——(刘向《战国策 邹忌谏齐王纳谏》)——高、长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王羲之修( )七尺有余,常修( )文德。所住之处有茂林修( )竹,风景甚好。仅兰亭破,遂修( )葺,后又遇大雨,亭倒,乃重修( ),又以名联修( )之。聚友人于兰亭,叹修( )短随化,将其作收于集,并作序。 98、徐:
【词义例释】
慢慢地走,引申为慢,缓慢
①入而徐趋,至而自谢。——(刘向《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②徐以勺酌油沥之。——(欧阳修《卖油翁》) ③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蒲松龄《促织》) ④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城北徐( )公儒雅,一日散步,见清风徐( )来,神清目爽。
99、许
【词义例释】
①秦王怒,不许。——(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答应、允许
②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同上 ③时人莫之许也。——(陈寿《隆中对》)——赞成、同意 ④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大铁椎传》)——处所、地方 ⑤潭中与可百许头。——(柳宗元《小石潭记》)——表示大约的数量
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代词,这样、这么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大铁椎,不知何许( )人也。身背铁椎.长丈许( )。赴京城,路见一村井水清如许(欲饮之,村人不许( ),怒而去。
), 100、阳
【词义例释】
①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②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上 ③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姚鼐《登泰山记》)——同上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欧阳修《醉翁亭记》)——太阳、阳光
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o京口北固亭怀古》)——太阳、阳光 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长歌行》——温暖
⑦皆阳应曰:\"诺。\"——《记王忠肃公翱事》—— 表面上、假装 ⑧阳奉阴违。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暮,斜阳( )横照,大雁长飞,声断衡阳之浦,衡阳以其乃衡水之阳( )名之也。
101、要
【词义例释】
①张良出,邀项伯。——(司马迁《鸿门宴》)——邀请
②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陶渊明《桃花源记》)——邀请 ③虽与府吏邀,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相约、约定 ④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吕氏春秋 察今》——要求、需要 ⑤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重要、关键 ⑥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打算、希望
⑦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与汝知闻。——(袁枚《祭妹文》)——打算、希望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古时,国人皆好细要( ),故肥胖之人皆尽力觅良方,并记其提要( ),终要( )其法以广之。一日,有人与医要( )于茶馆,而其要( )人戏之,医者大怒,以死要( )之,遂罢。
102、宜
【词义例释】
①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合适、适宜 ②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出师表》)——应当、应该 ③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应当,应该
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 大概,恐怕。表推测
⑤宜乎百姓之以我为爱也。——《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副词 当然、怪不得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因淮南之地宜( )橘生长也,是故,橘宜( )植于淮南。
103、遗
【词义例释】
①秦无亡矢遗族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贾谊《过秦论》)——丢失、遗失 ②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乐羊子妻》——丢失、遗失 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遗漏、舍弃 ④处若忘,行若遗。——( 韩愈《答李翊书》)——遗忘
⑤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贾谊《过秦论》)——遗留、前人留下的 ⑥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诸葛亮《出师表》)——遗留、前人留下的 ⑦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遗留、前人留下的 ⑧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赠送,给予
⑨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壁。——(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送 ⑩先一书遗操,诈云欲降。——(司马光《赤壁之战》)——送 (1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赤壁之战》——遗漏、舍弃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赵国因遗( )策,揽人才,闻廉颇虽老而欲效力于国。赵王则使人问,使者回报一餐间三遗〔( ) 矢。赵王厚遗( )廉颇以遣之。廉颇以为赵王小施而大遗( )。 104、贻
【词义例释】
①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赠送、送给 ②贻害无穷、贻人口实。——遗留、留给
③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柳毅传》——特指留下、造成坏的结果 ④贻我彤管。——《诗经 邶风 静女》——赠送、送给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自唐以来,从师之风不盛,阿谀之风而兴,韩愈以为此贻( )害无穷,遂作《师说》以贻( )李蟠,嘉其好学。
105、易
【词义例释】
①故以羊易之。——《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换,交换 ②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书》)——换、交换
③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改变、变更
④岂取之易守之难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容易 E.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彭端淑《为学》)——容易
⑤贼易之,对饮酒,醉。——(柳宗元《童区寄传》)——轻视,轻慢 ⑥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资治通鉴 李雪夜入蔡州》——平坦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赵得和氏璧,秦王欲以城易( )璧,蔺相如曰:“秦城不予,璧不可易( )得。”秦王怒,左右欲刃相如,然相如面不易( )色,应对自如,令秦王不易( )相如。后完璧归赵。
106、阴
【词义例释】
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列子o愚公移山》——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②洞庭之阴,有大橘树焉。——(李朝威《柳毅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③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阴天 ④天阴雨是声啾啾。——(杜甫《兵车行》)——阴天
⑤绿阳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阴影,树阴
⑥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资治通鉴o陶侃》——光阴、时间 ⑦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范仲淹《岳阳楼记》)——阴暗、阴冷
⑧阴知奸当名姓,一时收擒,上下肃然。——《后汉书o张衡传》——副词,暗地里,秘密地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一日,天阴( ),一农夫于山阴( )砍柴,其间阴( )风阵阵,农夫欲还家.不料山口处忽见一恶狼,农夫躲于林中阴( )窥之,后以肉为饵,诱其入一暗穴,以柴薪堵于洞口,放火烧之,既而还家。
107、右 【词义例释】
①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右边,与左相对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上,古代室内位置以右为尊,右为较高的地位
③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蒲松龄《促织》)——同上
④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右边,与左相对
⑤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后汉书 张衡传》——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
⑥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左传 崤之战》——车右,陪乘的人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李斯以功大,位于众大臣之右( )。其左右( )皆因之骄纵。一日,偕友游于泰山,察路之左右( )涂鸦文字甚多。
108、再
【词义例释】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曹刿论战》——第二次
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归有光《项脊轩志》)——第二次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苏洵《六国论》)——两次
④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两次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两国交恶,其一国击一国再( ),然皆败,察其故,士气不振也。士气决于鼓,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而竭。用兵者不知其理,故败。 109、造
【词义例释】
①径造庐访成。——(蒲松龄《促织》)——到……去
②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太夫人于堂上。——(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到……去
③公输盘为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公输》——制造、建造
④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孙中山《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形成、建立 ⑤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 屈原列传》——制定 ⑥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关汉卿《窦娥冤》)——做、行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太宗年间,魏征造( )民舍,察民生之疾苦。回宫中,造( )法令,兴水利,以利民生。
110、知
【词义例释】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知道、懂得 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了解
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认识,熟知 ④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认识,熟知 ⑤官知止而神欲行。—— 《庄子 庖丁解牛》——知觉,感觉 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识别,分辨
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识别,分辨 ⑧孰为汝多识乎!——《列子o两小儿辨日》——知识,见解
⑨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国语o勾践灭吴》——主持,管理 ⑩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姚鼐《登泰山记》)——主持,管理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梁惠王问政于孟子,曰:“本王处庭院之深,何以知( )民生疾苦?”孟子对曰:“知( )政者,不闻片面之词,当身体力行,方知( )明而无过。”
111、致
【词义例释】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又写作\"智\",智慧、明智 ②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o屈原列传》 ③赖明君子信义昭彰,致达远冤。——《柳毅传》——送,送达 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劝学》——达到 ⑤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达到
⑥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o屈原列传》——表达,表示 ⑦余幼好书,家贫难致。——《黄生借书说》——获得,得到
⑧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招请,招集
⑨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致使,使得
⑩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焉。——《柳毅传》——送还,交还专心致志。用,尽 (1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情趣 (12)乃致其父兄昆第而誓之。——《勾践灭吴》——获得,得到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齐王欲致( )天下之士,致( )千金以晏子。晏子致( )诚于天下豪杰。豪杰中有一人自小家贫,无从致( )书以观,而思维精巧,尤致( )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为晏子之诚所感,前往晏子处。两人席谈,方觉其致( )一也,甚欢。
112、质 【词义例释】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抵押品,作为保证的人或物。
②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作抵押品,做人质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质地,底子 ④文质彬彬。——质朴,朴实
⑤君不如肉坦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刑具,刀斧底下的垫座 ⑥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伏身倾耳以请。——(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问,质问 ⑦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信陵君窃符救赵》——初见面时送的礼物 ⑧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离骚》——本质,品质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屈原借《离骚》“唯昭质( )其犹未亏”表忠,而秦使离间计,令人厚币委质( )事楚,使楚太子赴秦为质( )。屈原力谏,而子兰肉袒伏斧质( )请罪于楚王,谗之。楚王怒,质( )屈原,后逐于江滨。此地有蛇,黑质( )而白章,屈原以之为药,医百姓之患。
113、治
【词义例释】
①故治国无法则乱。——《察今》——治理,管理 ②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安定,太平 ③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谏太宗十思书》——治理,管理 ④民治渠少烦苦。——《西门豹治邺》——修治,建造
⑤于是约车治装,载券而行。——《冯谖客孟尝君》——整理,备办 ⑥今治水军八十万众。——《赤壁之战》——训练,整顿 ⑦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赤壁之战》——对付,抵御 ⑧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医治 ⑨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医治
⑩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处理,处治 (11)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处理,处治 (12)此为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讲求,研究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曹操有疾,久治( )不愈。受人诟病,因其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刘备等共治 )之,于危急之中以义治( )天下,以求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
114、诸
【词义例释】
①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齐桓晋文之事》——众,各
②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众,各 ③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六国论》——众,各 ④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之于\"或\"之乎\"的合音 ⑤不识有诸?——《齐桓晋文之事》——\"之于\"或\"之乎\"的合音
⑥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之于\"或\"之乎\"的合音 ⑦矫命以债赐诸民。——《冯谖客孟尝君》——介词,相当于\"于\" ⑧王如改诸,则心反予。(反予:召我回去)——《孟子o公孙丑下》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智叟见愚公一家人搬山,将石投诸( )渤海之尾,叹道:“诸( )人不惠,如此之法,何日成功?’子闻诸( )?”
115、贼
【词义例释】
①淫侈之俗日日一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论积贮疏》——祸患,祸害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强盗,作乱得人 ③二豪贼劫持。——《童区寄传》——强盗,作乱得人
④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李塑雪夜入蔡州》——强盗,作乱得人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三国时期,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 )也。孙权乃阴令部属为贼( )使于操,未果。后权思虑兴国之事,以为国内淫侈之俗是天下之大贼( )也,改之。百姓不解,仍有盗贼( )。权使人捕而诛之。
116、族
【词义例释】
①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宗族,家族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宗族,家族(收族:和同一家族的人搞好关系) ③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灭族 ④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灭族 ⑤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师说》——类 ⑥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众,一般的
⑦每至于族,我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庖丁解牛》——交错聚结之处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西楚霸王率精兵杀入咸阳,后放火,琼楼玉宇皆为尘土,名门望族( )不敢言,士大夫之族(俯首称臣。秦人统一六国,终为楚人族( )。
117、卒
【词义例释】
①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左忠毅公逸事》——差役,隶卒 ②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步兵,士卒
③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李?雪夜入蔡州》——步兵,士卒 ④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死
⑤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孔雀东南飞》——完成,终结 ⑥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完成,终结
⑦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终于,最终 ⑧卒以此之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屈原列传》——终于,最终 ⑨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仓猝,突然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韩信拜大将军,率士卒( )与项王战,卒( )起不意。项王难于应付,节节败退后卒(于乌江.而卒( )成万世威名。
118、走
【词义例释】
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跑
)) ②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木兰诗》——跑 ③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石壕吏》——逃跑
④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奔向,趋向 ⑤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赋》——奔向,趋向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太史公牛马走( )司马迁再拜言:臣因李陵之祸,尝欲亡走( )之,后至骊山,见其直走( )咸阳,忆荆轲刺秦之时,秦王还柱而走( ),则叹历史无情。
119、左
【词义例释】
①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与\"右\"相对 ②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与\"右\"相对 ③鸟起马惊,疲逸道左。——《柳毅传》——旁,旁边 ④引避道左,以待赵人之过。——《中山狼传》——旁,旁边 ⑤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慢》——古代地理上常以东为左
⑥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故贫贱者住在闾里左边,官吏降职叫\"左迁\"。
⑦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古代官吏降职叫左迁
⑧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代车骑以左为尊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白居易居于僻地,其家左( )右种梧桐。后声名震,乡绅皆迎之,虚左( ),引其上坐。皇上闻之,令左右( )诏其进京,欲以重用。 120、坐
【词义例释】
①王坐于堂上。——《齐桓晋文之事》——动词,坐
②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座。——《信陵君窃符救赵》——座位 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座位
④王曰:“何坐?” 曰:“坐盗”。——《晏子使楚》——犯罪,牵连治罪
⑤耕者望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介词,因为,由于 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介词,因为,由于 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道难》——副词,空、白白地 ⑧坐縻廪粟而不知耻。——《卖柑者言》——副词,空、白白地 【迁移阅读——解释加点字】
宋人喜外出,常停车坐( )爱美景。一日,出门见客,见一人南向坐( ),诸多财物散于坐( )下,似坐( )而待官兵,倾之,官兵逮之,因其坐( )。
附迁移阅读答案81、素
刘兰芝家教甚好,素(向来)与人交好,十三能织素(白色的绢),后嫁于焦仲卿,着素(质朴,不加装饰)衣,人皆爱之。焦母待其不好,常令其劳作不息
82、汤
商汤(专有名词,商朝第一个君王)时期,滥施酷刑,对犯者施以汤(热水,开水)镬之刑,未死,则家人以汤(汤剂)药治之。 83、涕
古代一女子.与氓相爱,二人交好。氓与之相约,秋以为期。不见氓时,泣涕(眼泪)涟涟。后嫁之,而遭氓弃,常涕(哭泣)之,夜夜涕(鼻涕)与泪垂帘。
84、徒
陈涉本是氓隶之人,其能不及蒙恬之徒(这些人)。而与卒同苦,战时常舍车而徒(徒步)
行。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至宫,而不见,其友徒(白白地)见欺,曰:“徒(空)有帝王之表。罢也,吾辈不计矣,徒(只)记旧时之谊也。”
85、亡
楚欲亡(使??灭亡)齐,齐王使大夫晏子于楚,楚人欲捕晏子,其从曰:“楚王无义,
汝当亡(逃跑)去。”晏子不从,与楚王辩,曰:“齐亡(灭亡)于楚无益。”楚王亡(通“无”,没有)以应,遂存齐。
86、王
王(姓氏)姓大臣进谏曰:“王(大王)欲王(称王)天下,必以仁治乃可。” 87、望
三月之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司马迁因李陵之事受刑,有望(抱怨、埋怨)辞。日夜望(盼望)友至,心恨,后友到,友曰:“此等君王,望(远远地看)之不似仁君。汝宜珍重。”迁发愤,遂着《史记》,名望(名望,声望)震于后世。 88、恶
屈原学高且性刚,子兰为人不良,常造恶(罪恶),尝构恶(诽谤)屈原于楚王前。屈原恶(讨厌)其行为,曰:“此人行为不端,以事知之。若其此,楚国恶(怎么)乎定?”
89、微
李密身份微(卑下)贱,为敌国俘臣,为避害乃微(秘密地)居于僻远之地。晋武帝不治其罪,仍诏其出仕,而其不为所动,以侍奉祖母年老志气日微(微弱 )者为辞拒,且曰:微(没有)祖母之力不能成人。一篇《陈情表》其辞微(含蓄),而旨意深远。
90、悉
古有一人,棋艺绝伦。弈棋未曾输,值赛事悉(全都)获冠军,欲书《棋艺》一书,又患无才,恐书不能悉(完全表达)意,终弃之。 91、 相
韩愈,少时聪颖,爱助人,乡人相(观察)其貌,以为福禄之相(形貌,状貌)。后赴京城赶考,途遇一人叙其无所依靠,愈乃将其所带之财赠之。其人曰:“汝好心,定当富贵。发达之日莫相(用在动词前,表动作偏指一方)忘。”韩愈赴京考中,以力相(辅佐,帮助)君王。
92、谢
暮春时节,春花谢(凋落)。一日,杜牧游山中,遇山民。山民邀其至家,牧谢(拒绝)之。山民执意邀,牧怪之。山民述其意,牧方知其好意,遂谢(道歉,谢罪)。后至其家,山民礼遇之,牧谢(感谢)其款待。旦日牧谢(辞别)山民而出,且叹曰:“多谢(告诫)世人,善者多矣。”
93、信
楚王信(信任)屈原,屈原以为美言不信(真实),故每谏必以信(实情)告之,后子兰短之,屈原见逐。屈原以为楚王未信(守信用),欲投汨罗江报国,信(随意)手取头上之饰为信(信物),俾人闻王,乃冀王信(通“伸”,伸张)大义于天下。 94、兴
刘邦兴(发动)兵伐秦,后刘邦王,大汉兴(兴盛)。政通人和,兴(兴办)教育,人才兴(兴起)焉。 95.行
苏武因行(品行)正范高,行(践行)古道,帝令其出使胡地,行前,帝设宴属托。途中遇强盗随行
(行走),见强盗犹如行(古代军制单位)伍之人,魁格有形。苏武感化之。 96.幸
沛公占咸阳,是其之幸(幸运)也。且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宠幸),足见其志向远大。项王怨沛公夺咸阳,遂生灭其之心。幸(幸亏)项伯前来告张良。项王邀沛公赴宴,意因其无备杀之,后沛公幸(侥幸)得脱。
97.修
王羲之修(身高)七尺有余,常修(施行)文德。所住之处有茂林修(高,大)竹,风景甚好。仅兰亭破,遂修(修理)葺,后又遇大雨,亭倒,乃重修(修建),又以名联修(修饰、装饰)之。聚友人于兰亭,叹修(长)短随化,将其作收于集,并作序。 98.徐
城北徐(姓)公儒雅,一日散步,见清风徐(慢慢)来,神清目爽。 99、许
大铁椎,不知何许(地方,处所)人也。身背铁椎.长丈许(表约数,上下)。赴京城,路见一村井水清如许(这样,如此),欲饮之,村人不许(答应,允许),怒而去。 100.阳
暮,斜阳(太阳,阳光)横照,大雁长飞,声断衡阳之浦,衡阳以其乃衡水之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名之也。 101.要
古时,国人皆好细要(人体的腰部),故肥胖之人皆尽力觅良方,并记其提要(要领,关健),终要(概括,总结)其法以广之。一日,有人与医要(相约)于茶馆,而其要(通“邀”,邀请)人戏之,医者大怒,以死要(要挟,威胁)之,遂罢。 102、宜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因淮南之地宜(适宜)橘生长也,是故,橘宜(应当)植于淮南。
103、遗
赵国因遗(遗留,留下)策,揽人才,闻廉颇虽老而欲效力于国。赵王则使人问,使者回报一餐间三遗〔排泄(大小便) 矢。赵王厚遗(给予,馈赠)廉颇以遣之。廉颇以为赵王小施而大遗(遗弃)。
104、贻
自唐以来,从师之风不盛,阿谀之风而兴,韩愈以为此贻(遗留)害无穷,遂作《师说》以贻(赠送,
给予)李蟠,嘉其好学。 105、易
赵得和氏璧,秦王欲以城易(换,交换)璧,蔺相如曰:“秦城不予,璧不可易(容易,轻易)得。”秦王怒,左右欲刃相如,然相如面不易(变,改变)色,应对自如,令秦王不易(轻视)相如。后完璧归赵。
106.阴
一日,天阴(阴天),一农夫于山阴(指山的北面)砍柴,其间阴(冷,寒冷)风阵阵,农夫欲还家.不料山口处忽见一恶狼,农夫躲于林中阴(暗中)窥之,后以肉为饵,诱其入一暗穴,以柴薪堵于洞口,放火烧之,既而还家。 107.右
李斯以功大,位于众大臣之右(上)。其左右(近臣)皆因之骄纵。一日,偕友游于泰山,察路之左右(表方位,与“左”相对)涂鸦文字甚多。
108、再
两国交恶,其一国击一国再(两次),然皆败,察其故,士气不振也。士气决于鼓,一鼓作气,再(第二次)而衰,三而竭。用兵者不知其理,故败。 109、造
太宗年间,魏征造(到……去)民舍,察民生之疾苦。回宫中,造(制定)法令,兴水利,以利民生。
110.知
梁惠王问政于孟子,曰:“本王处庭院之深,何以知(知道)民生疾苦?”孟子对曰:“知(主持,管理)政者,不闻片面之词,当身体力行,方知(智慧)明而无过。” 111、 致
齐王欲致(招纳,引来)天下之士,致(送给)千金以晏子。晏子致(表达)诚于天下豪杰。豪杰中有一人自小家贫,无从致(得到)书以观,而思维精巧,尤致(最,极)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为晏子之诚所感,前往晏子处。两人席谈,方觉其致(情趣,意志)一也,甚欢。 112、 质
屈原借《离骚》“唯昭质(本质)其犹未亏”表忠,而秦使离间计,令人厚币委质(通“贽”,见面礼)事楚,使楚太子赴秦为质(人质)。屈原力谏,而子兰肉袒伏斧质(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请罪于楚王,谗之。楚王怒,质(质问)屈原,后逐于江滨。此地有蛇,黑质(质地,底子)而白章,屈原以之为药,医百姓之患。
113、 治
曹操有疾,久治(医治)不愈。受人诟病,因其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刘备等共治(对付)之,于危急之中以义治(治理)天下,以求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与“乱”相对,特指国家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114、 诸
智叟见愚公一家人搬山,将石投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渤海之尾,叹道:“诸(众多,各)人不惠,如此之法,何日成功?\"子闻诸(兼词,“之乎”)? 115、 贼
三国时期,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敌人)也。孙权乃阴令部属为贼(刺客)使于操,未果。后权思虑兴国之事,以为国内淫侈之俗是天下之大贼(害,祸害)也,改之。百姓不解,仍有盗贼(强盗)。权使人捕而诛之。 116、族
西楚霸王率精兵杀入咸阳,后放火,琼楼玉宇皆为尘土,名门望族(家族)不敢言,士大夫之族(类,辈)俯首称臣。秦人统一六国,终为楚人族(灭族)。
117、卒
韩信拜大将军,率士卒(士兵)与项王战,卒(通“猝”,仓促,突然)起不意。项王难于应付,节节败退后卒(死)于乌江.而卒(最终)成万世威名。 118、走
太史公牛马走(仆人,自称的谦辞)司马迁再拜言:臣因李陵之祸,尝欲亡走(逃跑)之,后至骊山,见其直走(延伸)咸阳,忆荆轲刺秦之时,秦王还柱而走(跑),则叹历史无情。
119、左
白居易居于僻地,其家左(左边)右种梧桐。后声名震,乡绅皆迎之,虚左(左边的位置,是上位),引其上坐。皇上闻之,令左右(和“右”用,指身边侍候的人,近臣)诏其进京,欲以重用。 120、 坐
宋人喜外出,常停车坐(因为)爱美景。一日,出门见客,见一人南向坐(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诸多财物散于坐(通“座”,座位)下,似坐(坐守,不动)而待官兵,倾之,官兵逮之,因其坐(犯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