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7月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uI.2002 VoI.23 NO.7 第23卷第7期 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 ̄ity(Social Science) 生活化:2 1世纪的德育定位 刘范美 (韶关学院教育系,广东韶关512026) 摘要:针对21世纪的特点,为了适应社会和德育本身发展的要求,很有必要给德育重新定 位。21世纪的德育应该定位于生活、回归生活。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方面也要 尽可能贴近生活。 关键词:德育;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02)07—0123—05 新旧世纪的变更,只不过是一种时间 必然导致学校德育以某种外在的工具价值 的实现为转移,从而进一步成为个体、 以维护一切社会要求的工具手段。这也可 以说是学校德育长期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和艰巨使命, 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国道德教 育必须遵循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走一条 的自然流动,但是随着时间的流动,无论 是中国还是世界,无论是人自身还是由人 所组成的社会与世界也处于一种转型的变 化之中。这种变化同样也表现在教育与道 德教育之中。如果说,20世纪的道德教育 是以与生活世界的剥离为特征的,那么, 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则是 21世纪国际化时代道德教育的重要发展趋 势。 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批判继承、综合创 新的发展道路。21世纪中国道德教育将真 正立足于中国现实,又将面向未来,用萌 芽于现实而又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来引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特别突出社 会定向性,导致其以教育方针的指导为绝 对依托:当教育方针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 政治服务时。学校德育就变成了“政治工 导人、培育人,促使受教育者不断去追求 一种更加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完 善自我、提升人身,为创造高度文明的人 类生活而奋斗。尤其是随着世界政治经济 形势的发展变化,政治对人们生活的垄断 性地位已明显降低,人们在和平建设环境 下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的需要则日益增强, 具”;当教育方针强调为经济建设服务时, 学校德育又摇身一变而试图成为“经济工 具”。虽然教育方针作为统治阶级对一定时 期内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在不 同时期就特殊的历史状况,对教育作出某 而德育不仅有促进政治经济发展的功能, 而且具有促进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多方面 功能,特别是具有引导人们享受生活的功 能,且享受生活的功能是更容易见效并被 种社会价值的特别强调是无可厚非的,但 是,如果将这种以社会价值的强调为中心 的教育方针直接作为学校德育的目的,就 收稿日期:20o1—12—10 作者简介:刘范美(1964一),女,湖南安化人,韶关学院教育系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24・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钲 人们感受到的,因而也更具有吸引力。可 见,为了适应社会和德育本身发展的要求, 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借助于各种科学技术 手段,人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过上了过去做梦也不敢想的富裕生活。然 而,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利益冲突、技术异 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却造成了德性 在生活中的失落,大大削减了德育在生活 中的地位,从而加大了德育与生活的距离。 很有必要给学校德育重新定位。针对新世 纪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它定位于生活,让 学校德育从政治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中 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受教育者的 现实生活,教育帮助受教育者通过自己的 劳动创造新生活,并以健康文明的方式享 受新生活。 现代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在 德育目标上,把教育、指导人们追求幸福、 健康的生活作为其终极目标。相应地,学 校德育也只有尊重学生真实的个人生活, 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 其实,关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我们 的导师马克思早就有精辟的论述:教 育必须面向生活、立足于生活,因为正是 在生活中,“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 才能逐步提升个人的生活境界,也才有可 能保持生活的整体性与统一性。从发生学 的角度看,道德教育原本就是生活世界的 一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 本质”。…从本质上说,生活乃是教育的根 基,一切教育只有在生活中并通过生活, 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也才能造就出 自由的人。日本结构化方式道德教学论的 倡导者金井肇博士更是明确地指出:道德 关涉所有人,关涉所有人的生活,没有脱 离人的现实生活的道德。因此,道德和道 部分,因而,在现实世界中,无论是道 德,还是道德教育,都是为了人的生活而 存在的,如果道德仅仅是一种高尚的精神 而生活中又难以体现或找不到这种精神, 那么,道德就永远可能只是一种高不可攀 的或虚无缥缈的东西,我们的道德教育也 永远可能是低效的。而人类社会早期习俗 性的德育,由于其非常生动、具有美感的 生活化的特点,以至于当时的德育效果可 德教育不应该只求高尚而脱离生活现实。 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人,立足于活生生的 生活现实。据此,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 法也应该立足于生活。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 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 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2j人作为道德的 存在,其最鲜明、最生动的意义就在于他 有属于自己的现实的生活。道德教育作为 一能是现代德育所难以望其项背的。所以, 德育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才能具有深厚 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据此,“德育应该 把人引向人的生活世界,引导人去积极建 构个人完整的生活经验,追求生活的完整 性,在完整生活的建构过程中同时获得德 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的目的。”【3J总之,把 追求健康、幸福的生活作为道德教育的目 的,其实质在于把道德的发展、把道德教 育的过程转变为一个主动的、实践的、流 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禁止的过程,在 种教人为善的手段,只有把促进年轻一 代的健康生活作为目的,才能尽自己的道 德责任于万一。 与智育不同,德育目的主要不是形成 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道德的信 念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即让 于把道德的发展变成学生自身生活的一部 分,使其更好地负起自己的道德责任,从 学生过一种好的、健康向上的生活。在现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7期 刘范美:生活化:21世纪的德育定位 .125. 而能不断地创造新生活,并以健康文明的 方式享受生活。 在德育内容上,应突破旧的课程框框 和教条形态,扎根生活土壤,建构生活化 的德育内容。学校德育要贴近、关注受教 育者的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把体现生活 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人们的日常 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构成适合不同类型、 不同层次受教育者并为他们所需要、喜闻 乐见因而卓有成效的具体德育内容系列。 在课程上,要以理论、规范与一定年龄阶 段学生的生活实践的结合为教材,除了显 性的课程内容,还要注重开发、利用教育 教学活动和环境中的一切积极的隐性课程 内容,并切实融入对受教育者个体学习生 活、交往生活及日常生活的关心、指导之 中,真实地发挥对人生的肯定、调节与提 升功能。 对在校学生而言,学习是其主要任务, 也可以说是他们的主要生活,尤其是在社 会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更新、更高、更频 繁要求的当代,学习显得愈来愈重要。正 如罗马俱乐部在《学无止境》这一研究报 告中指出的:日益增长的问题的复杂性和 我们对付这种复杂性之间存在着差距,要 依靠加强和改善学习来消除这种差距。所 以,学校德育应该尽可能帮助和引导学生 有效地学习,尤为重要的是,要从儿童时 期起,培养起他们自觉学习的态度和良好 的学习习惯,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 性,引导他们把学习与自己的发展成才和 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增强其学习的 动力和坚持性。 当代中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明显增 多,学习、生活的节奏又加快了且更趋紧 张,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的机会减少,尤 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消除了人们跨地 域沟通的“时滞”,拓展了人们的交往空 间。随着电脑在我国的日益普及,越来越 多的青少年热衷于上网漫游,有些人已深 陷其中,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工作与 人际交流,可以说,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 往已逐渐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 在“人——机——人”这样一个相对封闭 的环境里,个体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 人、社会接触的机会,这极有可能导致人 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导致个人产生紧张、 冷漠、孤僻等心理,出现不善交往、不敢 交往和畸形交往的问题,严重影响学生身 心的健康发展;那些既渴望与人交往又缺 乏情感表达能力的人,则借助电脑,筑起 自我与社会隔绝的屏障,把电脑当作掩藏 自我、畏缩退避的“龟壳”,以逃避社会现 实、躲避挫折和困难,久而久之,就会形 成一种乖僻的行为习惯和生存方式,在此, 电脑扮演着强化、恶化其人格缺陷和情感 障碍的角色。为此,学校应引导青少年正 确利用因特网这一现代信息媒体,尽可能 避免各种不利甚或有害因素的影响,在德 育内容中相应增加指导学生交往的内容: 在教给学生有关人际交往基础知识的基础 上,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交流的 技巧,学会正确理解他人的情感反应,恰 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引导学生在相 互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平等友爱、互相 帮助、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为自己 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协调奠定良好的 基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 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那么,以怎样的 方式进行消费、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就 成为摆在青少年面前的新问题。正如胡塞 尔在他的生活世界理论中所提倡的:提高 生活质量意味着善于寻找并提升生活的意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26・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 义。可以说,“学会生活”也是现代人所必 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的素质,所以,学校德 实在在地付诸实际行动,引导他们对做 “人”所必须的基本的思想道德、文明行为 育应相应增加指导学生健康生活的内容。 持之以恒地反复实践,从而养成良好的行 为习惯。 向学生传授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有关知识,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 在具体方法上,要从实际出发,尽可 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离学生近一点, 提出问题小一点,回答问题实一点,不但 要讲“应然”,还要讲“实然”,告诉学生 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选 择正确答案,如可以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 碰到的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专 题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讨论各种道德 问题,作出道德判断,在判断过程中明确 道德价值标准。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辩和讨 论,也可以反映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 成熟程度,再通过教育者的循循善诱、启 发引导,唤起他们内在的道德需要和思想 自觉,积极参与教育过程;优化环境、交 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指导他们以勤劳节 俭、自尊自爱、量人为出的方式生活。总 之,要变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生活观为物 质上适度消费的科学的生活观,追求物质 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和谐统一,教学生学会 过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 另外,学校的德育方法也应以“生活 化”的标准进行改革。这里,首当其冲的 就是要克服说教为主和形式主义的弊端, 不能再把儿童的心理看作是等待填充的 “道德之洞”(杜威语)或“美德之袋”(科 尔伯格语),而要把德育的重心转移到对受 教育者生活实践的指导上来,把受教育者 的自觉实践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要 让受教育者结合实践认真学习必要的理论 知识,并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 流情感,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 动人心弦的共鸣中主动实现思想道德的 “内化”。更重要的是:要使受教育者学会 自我教育,让他们在开放的情境中锻炼辨 别是非善恶、自主正确选择价值和行为的 动获得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使之真正转化 为他们自己的认识以致信念。这里的一系 列活动都承载着道德教育的功能,如美国 学校有一项让学生参与的“自立校规”的 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不但受到法制纪律 思想的熏陶,而且还接受了美国的价值观 教育:与此同时,更要引导他们在日常生 活中随时随地自觉地将正确的道德认识实 能力,在生活里学会自我修养,在思想道 德上不断适应新的客观要求,激励自我、 完善自我并不断超越自我。在这里,德育 已从传统的“灌输”、“外铄”为主的方法 变为“内化”、“陶冶”为主的方法,方法 的改变必然引起效果的显著改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80. [2]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29. [3]刘铁芳.现代德育的困境与德育向生活的回归[J].上海教育科研,1997(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7期 刘范美:生活化:21世纪的德育定位 ・127・ Being to Life:the Orien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21st Century LIU Fan—me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26,China) Abstract:To meet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moral education,it’S very necessary to reorient mor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peculiarities of the 21st century.The moral education of 21st century should be located in lire and regress to lire.The aim.content and method of the moral education should try to be close to lire. Key words:moral education; aim of moral education: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method of mota1 edl】aticon. (责任编辑.李曙豪) / 《乐昌县的传统经济、宗族与宗教文化》出版 日前,《乐昌县的传统经济、宗族与宗教文化》由国际客家学会、法国远东学院、海 外华人资料研究中心联合出版,该书是国际汉学家劳格文先生主编的《客家传统社会丛 书》之十二本,由中文大学谭伟伦先生任本书主编,韶关学院曾汉祥先生作序,韶关 学院林立芳、庄初升先生及乐昌县文化人士撰稿,具体记述了乐昌民众的“口述历史”。 本书是广东省高教厅资助课题《韶关地区客家民俗的调查与研究》及特别行政区 研究资助局之角逐研究用途补助金支持计划的部分成果。 (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