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展现近年来我国重点工程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下面我们将特辟“国家重点工程”专题。这里推出的有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四项国家重点工程。这些工程规模宏大,投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凝聚了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的心血和汗水,集中展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豪迈气魄和伟大智慧。
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的历史回顾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发源于西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主峰格拉丹冬雪山。长江干流横跨中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等11个省(区、市),汇入东海。全长6300余公里,年平均水量在入海口处为10000万立方米(在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工程坝址处为4500万立方米)。长江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人口约占33%,工农业总产值约占全国40%(2002年统计数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上游起自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下流迄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约200公里。三峡工程因位于该河段的西陵峡中而得名,坝址在宜昌市三斗坪镇的中堡岛。
长江三峡河段,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资源宝库之一。最早提出三峡工程,首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早在1919年,他就曾提出过在三峡建坝的设想,以改善川江航运,开发利用长江水力资源。自那以后,无数的专家、学者
对三峡工程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值得提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潘绥先生1944年建议在三峡建一总装机容量为1050万千瓦的发电厂。同年9月,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世界著名坝工专家萨凡奇先生考察了三峡,编写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建议在宜昌上游建200米高坝,装机1056万千瓦,同时有防洪、灌溉、航运之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三峡工程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从五十年代起,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亲自关怀和过问过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建设问题。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强调要搞好三峡工程建设,功在当代,利及千秋。
三峡工程从1954年开始论证,至1992年批准兴建,历时38年之久。对该工程的研究,不仅国内的科学界、工程技术界几代人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前苏联、美国、加拿大等国不少专家也曾参与了工程规划、设计研究与咨询工作。所投入力量之雄厚、工作量之浩瀚,在世界工程史上堪称罕见。经过缜密研究、充分讨论、反复论证,1989年5月重新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的主要结论是:三峡工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是必要的,工程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此后,国务院成立了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聘请了163位各方面的专家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并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三峡工程建设的管理体制
为了确保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1993年初国务院作出决策,三峡工程建设不能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程建设指挥部”模式,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法组织工程建设。
国务院首先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确立了三峡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框架,成立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简称三峡建委),由国务院总理担任主任,国务院副总理和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担任副主任、委员,这是三峡工程的高层次决策机构。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简称三峡办,也是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三峡工程稽察办公室)作为三峡建委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三峡建委的日常工作。
1993年9月27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作为三峡工程项目的业主(项目法人),是一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全面负责三峡枢纽工程的组织实施和所需资金的筹集、使用、偿还以及工程建成后的经营管理。随着工程建设的进展,国务院还确定国家电力公司(现国家电网公司)负责三峡输变电工程的建设。
长江三峡枢纽工程简介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中段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的葛洲坝水利枢纽38公里,其规模巨大,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
(1)主体水工建筑物(混凝土重力大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量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量221.5亿立方米;每秒排沙流量2460立方米;排沙孔分散布置于混凝土坝段和电站底部。泄洪坝段每秒泄洪能力为11万立方米。水电厂房位于泄洪坝段左右两侧。 (2)主体工程量、工期及投资:土石方开挖约10260万立方米;土石方填筑约2930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约2715万立方米;金属结构安装约28.1万吨。主体工程总工期为17年,第9年开始起用永久通航建筑物和第一批机组发电。水库将最终淹没耕地43.13万亩;最终将动迁113.18万人。工程静态总投资900.9亿元(按1993年物价水平计算,其中枢纽工程500.9亿元;移民安置400亿元)
(3)工程布置(从左岸到右岸):1、双线五级船闸:可通过万吨级船队;2、单线一级垂直升船机:施工通航用临时船闸,可快速通过3000吨级的客货轮,年单向通过能力5000万吨;3、左岸发电厂(装机14台);4、溢流泄洪坝段;5、右岸发电厂(装机12台)。水电站共装机26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总容量182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847亿度(亿千瓦时),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双线五级船闸年单向通过能力为5000万吨。单线一级垂直升船机的承船厢总重为11800吨,可快速通过3000吨级的客轮。
三峡库区的淹没情况
三峡水库按库容排序在世界上排名第52位。由于它不属于湖泊型水库,393亿立方米的总库容从湖北宜昌三斗坪向西上溯600多公里直到重庆市长寿县。淹没陆地面积约632平方公里(为全库幅员面积的1.11%),85%在重庆市境内,将淹没该市陆地面积467平方公里。 三峡水库淹没涉及湖北省、重庆市20个县区的277个乡镇、1680个村、6301组,淹没涉及的城市2座、县城11座、集镇114个。其中,全淹或基本全淹的县城(8座):秭归县归州镇,兴山县高阳镇,巴东县涪陵镇,巫山县巫峡镇,奉节县永宝镇,原万县沙河镇,开县汉丰镇,丰都县名山镇。大部分淹没的县城(1座):云阳县云阳镇。部分淹没的市区和县城(4个):万州区、涪陵区、忠县忠州镇,长寿县城关镇。
主要淹没实物指标:按1992年普查统计,三峡工程淹没线以下人口84.7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5.93万人(含工矿企业人口),农村人口28.82万人;考虑到人口自然增长等因素,至2009年工程竣工时,规划搬迁人口达113万人。 淹没耕园地38.95万亩,其中淹没耕地25.26万亩,园地10.83万亩。淹没房屋面积3473.15万平方米,其中城镇1831.24万平方米,农村921.44万平方米,工
矿企业720.47万平方米。淹没工矿企业1549个(不含湖北省非工矿企业、重庆市汛后影响企业)。淹没公路816千米,输变电线路1986千米,通讯线路3526杆千米,广播线路4480杆千米;淹没码头601个,水电站114处(装机91735千瓦),抽水站139处(装机9933千瓦)。
三峡工程的移民规模
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特大型工程,其移民人数和淹没实物量之大,在世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史上是少见的。按正常蓄水位175米方案,库区淹没涉及湖北省、重庆市21个县(市、区),共淹没耕地、果园、林地2万8千公顷、移民84万人,考虑到人口自然增长等因素,到2009年工程建成,预计共需动迁113万人。
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
三峡工程是解决长江中下游严重洪水威胁的一项不可替代的关键性工程。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工农业比较发达的精华地区,地面普遍较低,全靠各类总长为3300多公里的大小不一的堤坝来保护。
自古长江洪灾频繁,最大洪水量可达110000立方米/秒,而荆江至武汉段每秒排洪能力仅60000—70000立方米。由于长江上游洪水来量大与中下游河道特别是荆江河道过洪能力小的矛盾十分突出,两岸地面高程又普遍低于洪水位,形成“悬河”。一旦发生特大洪水,堤防漫溃,将直接威胁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约2000万人口、2300万亩(153万公顷)农田和一批重要大中城市、工矿企业及交通要道的安全。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中上游的交界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巨大的防洪库容,使其能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暴雨形成的洪水,对荆江地区的防洪起决定性的作用;对全流域型及中下游型洪水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三峡工程建成后,可形成库容为393亿立方米的大水库,其中防洪库容为
221.5亿立方米,用于调节洪峰、拦蓄洪水,可使长江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目前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完全能控制百年一遇的洪水,不会成灾),确保中下游的安全。若遇千年一遇的洪水,配合洪区分洪等其它措施,可防止毁灭性洪灾的发生,其效益是难以用经济指标衡量的。据中国的水利专家计算分析,如果19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时已建成了三峡工程,采取合理的水库调度方式,可使长江中游水位大幅度下降(平均下降约1米),则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将会根本改观,经济损失也将大大降低。因比,兴建三峡工程,是保护长江中下游约12.5万公里平原地区的重要举措。
目前三峡工程防洪效益己开始发挥。三峡水库具备一定调洪能力。2003年汛后,三峡水库抬高水位从135到139米水位,三峡水库约有20亿立方米防洪库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