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随着现代抢救水平的提高,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因其致残率高,不仅使患者躯体残疾,也易导致情感障碍,其中抑郁症在脑血管疾病后情感障碍中居首位。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主要症状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疲劳或精力衰退,患者主动配合治疗的愿望降低。脑卒中后引发的抑郁症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其前提条件是脑卒中。PSD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主要有(1)原发性内源性学说认为其发生与大脑损害后神经生物学改变有关。(2)反应性机制学说认为家庭、社会、生理等因素综合作用使卒中后生理、心理平衡失调而产生反应性抑郁。
PSD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总发生率约为28%-80%,大多在卒中后3个月内发生,严重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使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了3倍。脑卒中患者往往认为自己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对今后的生活和疾病康复失去信心。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PSD,若发现患者有PSD倾向或已患PSD应尽早干预治疗。
首先:积极治疗脑卒中原发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率呈正相关,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日常生活依赖性越高,抑郁症越明显,治疗神经功能缺损有利于抑郁的缓解,康复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最有效的手段。
其次:应用抗抑郁药物。原发性内源性学说认为PSD的发生与大脑损害后神经生物学改变有关,中枢神经系统递质功能紊乱均需要抗抑郁药干预。传统的抗抑郁药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三环类抗抑郁药,但这类药物毒副作用大,不良反应多,患者常无法接受,加之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目前已很少使用。新型抗抑郁药有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新型抗抑郁药物更适合于神经系统疾病后继发性抑郁症的治疗。
第三,全程“一站式”心理护理,即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有专人负责全面计划和实施护理,重视信心的树立,尊重患者的自尊。在联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尤其是加强信心的心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
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更有利于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责任心、爱心、耐心,运用科学的手段、恰当方法、和蔼的态度对患者进行积极心理疏导,帮助其消除自卑,树立信心。帮助他们提高适应能力,使机体调整到最佳心理和生理状态,主动配合药物和康复治疗。
第四:卒中单元的建立。卒中单元是一个针对急性卒中病人的诊断、治疗、护理、营养、康复、心理治疗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病区,是一种全新的病房管理模式。在该模式下脑卒中患者能尽快得到明确诊断,第一时间接受最得当最积极的治疗,最大程度恢复神经系统功能,尽早制定科学的康复锻炼计划,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等相关因素对患者的心理活动进行干预。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科张国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