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幼儿因探究而灵动——浅谈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

幼儿因探究而灵动——浅谈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

来源:星星旅游
教学科研

JiaoXueKeYan

教师·TEACHER

2018年8月Aug.201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24-0074-02

幼儿因探究而灵动

——浅谈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

张泉清

(福建省三明市第二实验幼儿园,福建 三明 365000)

摘 要:随着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开始思考应如何有效地组织科学探究活动。通过实践,作者认为要组织好一次科学探究活动,应关注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在活动前善察、在活动中敢放、在活动后能启。关键词:科学探究活动;兴趣;能力;经验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5-15

作者简介:张泉清(1977—),女,福建沙县人,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求欲望……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随着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改进组织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方法,构建

以幼儿为主体的有效课程。

蛋形玩具变身成可爱的蛋娃娃,激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两个蛋娃娃长什么样、有什么不同,幼儿观察到两个蛋娃娃形状一样,都是上面小下面大,底部像半个球;“大眼睛”不会倒,“小眼睛”回倒。紧接着,教师又提出四个问题:“两个蛋娃娃长得一样,为什么一个会倒、一个不会倒?是不是把重物放进去,蛋娃娃就不倒了呢?为什么把重物放进去,‘小眼睛’还是倒了?那该把重物固定在‘小眼睛’

一、活动前善察,激发幼儿探

究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对他们感兴趣、好奇的事物,会抱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如在科学活动“不倒的蛋娃娃”中,教师给蛋形玩具贴上眼睛、嘴巴,让普普通通的

例,对于儿童的早餐问题,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主要是早餐搭配不科学。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是这样设计教学活动的:将儿童经常吃的早餐和要求儿童吃的健康早餐,以实物图形式全部打印出来,以搭配早餐为主题开展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儿童在搭配早餐时的很多问题暴露出来了。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进行如何搭配有营养早餐的示范讲解。之后,笔者又给儿童提供了一次操作机会,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修正自己的行为。

区域内进一步巩固和更加熟练。②表演区域:“我是小虾子”。让儿童根据集体活动中学习的儿歌《剥虾壳》,共同合作扮演虾子,并以身体表演展示剥虾壳的过程。③美工区域:剪贴画“可爱的虾子”。为帮助儿童巩固对虾的构造的认识,引导儿童用生活中剥下来的橘子皮为虾子进行装饰。这种延伸方式,有效解决了儿童在集体活动中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如有的儿童因动手能力比较弱,在集体活动中还没有很好地掌握剥虾壳的方法,这时教师可以在区域中通过一对一指导帮助他们解决等。

2.向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延伸以“小手洗干净了”为例,在水池位置贴上洗手步骤图,通过环境的不断熏陶,儿童持续矫正不正确的洗手方法。以“安全上下楼梯”为例,在平常活动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活动中的小儿歌等方式,不断提醒儿童每次上下楼梯所要注意的问题。儿童健康行为的养成主要还是要靠平时活动的累积和沉淀,所以说,日常活动最能将集体活动落到实处,也最能实现集体活动的教育价值。

科学是健康的前提,社会是健康的延伸,语言是健康的辅助。无论是开展健康活动的形式,还是开展健康活动的内容,我们都不要过多地去干预,只要是儿童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都可以融合于活动中进行探讨,因为心理健康、安全行为教育等本身就可以相互融合。这样教师开展健康教学活动时,就自然而然地根据同一话题将活动开展得游刃有余。参考文献:

[1]郑新蓉,张 越.图像解码与儿童

生活经验——中国西部乡村儿童绘本阅读的文化符号分析[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01-105.

[2]高  燕.对幼儿健康教育的研究[J]. 

未来英才,2016(12):266.[3]程晓光.幼儿健康教育三定位模式

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3(4):345-347. 

三、运用多种形式拓展健康教

学活动的价值

要让健康教学活动真正服务于儿童,就要充分挖掘健康教学活动的价值,将健康教学活动延伸到区域游戏中、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让区域游戏、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与健康教学活动相融合,合力解决儿童的健康问题。

1.向区域游戏延伸

以“剥虾壳”为例,将健康教学活动延伸到三大区域:①生活区域:“我会剥虾壳”。让儿童对剥虾壳的方法在

074

教学科研身体的哪一个部位?”教师好像剥笋似的一步一步引导幼儿观察,让幼儿产生寻找答案的愿望和兴趣,促使幼儿主动探究。

二、活动中敢放,提高幼儿探

究能力

现代科学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不仅仅是“学到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因此,教师需要改变“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教师教,幼儿学”的传统教法,应放手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全过程,让幼儿在教师指导下,敢想、敢做、敢说,自主尝试、自主体验、自主交流。

(一)尊重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猜想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哪怕幼儿的猜想是错误的也无妨,因为,实践活动是需要猜想支持的,幼儿的猜想是其现阶段真实的反映。根据幼儿的猜想,教师能了解幼儿目前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成人不能因为幼儿猜想的对象是人类已知的或急于想得出某个结论,就直接让幼儿进入操作实践环节,而应引导每一位幼儿进行大胆的猜想,并鼓励他们通过操作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让幼儿感受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于细小处见科学的神奇。

如在科学活动“在神奇的小手”中,教师让幼儿猜想用三种方法串珠子,哪一种方法最容易。第一种:空手串珠子;第二种:在右手的手掌上套一个手掌套,串珠子;第三种:在右手的每根手指上套一个蓝色的指套,串珠子。猜想时,有的幼儿说空手串珠子最容易,有的说套手掌套串珠子最容易,还有的说手指头上套指套串珠子最容易。幼儿的想法各不相同,但教师应尊重他们每一个人的猜想,充分调动和保护每一位幼儿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提供必要的帮助,支持幼儿实验验证

幼儿的猜想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验证,这就需要教师提供适宜的探究材料、充足的探究时间,让幼儿在“真刀实”的操作实践中看到事实、获得真理。

1.提供适宜的探究材料

操作活动需要物质材料的支持,支持得好,能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帮助幼儿完成探索过程。教师在活动前,要精心选择探究材料,要反复斟酌、反复操作,及时发现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及时整改,以免影响幼儿的操作。如在科学活动“物体间的空隙”中,教师在活动前对多种材料进行筛选,最终选择用透明有盖的保鲜盒做容器,用海洋球、木珠、米做填充物。填充物的数量,即3个海洋球、36个木珠、1小纸杯米也是在教师的多次实验后才确定的,确保幼儿实验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将这些材料依次放进保鲜盒刚好能全装下并能盖上盖子,用其他任何一种顺序放都装不下或盖不上盖子。教师由于准备的操作材料非常精准,避免了在实践中产生因材料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干扰,保证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2.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大胆尝试。在探究的过程中,幼儿常常会因为实验的结果和原先的猜想不一致而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实验。有充足的时间用来探究,就能让幼儿获得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幼儿探究的时间决定了幼儿探究的程度,是整个活动中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因此,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有足够耐心,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让其带着自己的猜想去慢慢验证。不能因为幼儿探索的过程过长或图省事,就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或直接将实验操作给幼儿看,那样很难在幼儿的心中留下痕迹。

(三)采用多元的评价,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让幼儿进行科学探究,其目的不仅仅只是让幼儿发现一些最常见的科学现象,掌握一些最浅显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因此,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应运用多元化、发展型的评价标准从度对幼儿进行评价。如在探究的过程中幼儿是否积极地动脑动手、是否大胆猜想、是否不怕失败等等。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让每个幼儿获得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如在“不倒的蛋娃娃”探究活动中,一个幼儿非常认真,一遍又一遍地做实验,在蛋娃娃身体的不同位置放置橡皮

2018年8月

泥,但一直到活动结束,他都没能让他的蛋娃娃站起来。活动结束,当笔者要给每个蛋娃娃贴红点时,这个幼儿默默走到一边,藏起了他的蛋娃娃,笔者发现了这一幕,说:“这里还有一个红点是要奖励给一个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蛋娃娃和他的小主人。”这时,笔者分明在这儿童的眼中看到了亮光。

幼儿猜想的正确与否、实验的成功与否都不是最终目的和唯一目的,教师应认真关注幼儿的探究过程,注重过程评价,把幼儿的探究兴趣、学习品质、学习方式等纳入其中,关注个体差异,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赞扬,从而不断增强幼儿的探究兴趣与探究动机,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 

三、活动后能启, 提升幼儿探

究经验

科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是内含教育意义和价值的。但由于年龄小,分析、归纳等抽象逻辑思维较差,幼儿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答案,但很难形成、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在幼儿操作实践后,教师及时组织幼儿对实验结果进行充分的讨论,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方式帮助幼儿将零散的认识进行总结,提炼知识经验,并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展开讨论,让幼儿体验到科学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人们常说,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充满热情。作为教师,我们应顺应幼儿的天性,捕捉幼儿的兴趣,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创设适宜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支持,让幼儿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并热爱科学,让幼儿能因探究而快乐。参考文献:

[1]孙英敏.科学教育活动有效提升幼

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7):61-63.[2]王伟洲.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组织

与指导策略的思考[J].儿童发展研究,2017(4):43-45.

0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