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校园化研究

来源:星星旅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9卷第6期 Vol_19一No.6 百色学院学报 2006年12月 Dec.2006 JOURNAL OF BAISE UNIVERSITY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校园化研究 沈小乐,和光磊 (河南农业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 要: 学校体育应融入国家竞技体育的主渠道,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应该纳入学校教育轨 道,通过建立高校体育俱乐部实现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接轨,使高校体育俱乐部成为培养我国职业 体育运动员的基地。 关键词: 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人才 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33(2006)06—0090—03 学校作为培养各类人才的基地,是人类教育的重 要阶段,也应该是竞技体育和教育最好的结合点。目 竞技的教学观念,树立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课程理 念。但笔者认为,在学校体育中绝不能排斥竞技体育, 而是要克服以往过分强调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单一教 前,中国体育的发展正处于转型阶段,学校作为培养 体育后备人才和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基地,已经越来 越受到重视。学校体育如何融入国家竞技体育的主 渠道,为我国体育事业做出贡献,应该成为我们研究 的重点。 学模式,淡化竞技体育思想,竞技体育包含在学校体育 之中,这就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我们从美国“全美高校竞技体育联合会”(Na— 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的成功经验可 以证明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完美结合。全美高校 1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体育虽然分为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但 三者却是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有一种观点认为学 竞技体育联合会是一个自发组织起来的全国性竞技 体育联盟,经过9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管理 体系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竞赛规程统一、队伍规模庞 大的经济体育人才培养体系。NCAA是美国各个职 业体育联盟和国家队的人才基地,也是业余体育通向 更高水平的职业体育的一个主要渠道。从学校体育 发展的角度来看,学校体育应该融入国家竞技体育的 校体育属于教育范畴,体育教学即身体教育、体质教 育,目的是传授基本体育知识和技能、体育卫生与健康 等;竞技体育则是以追求优异成绩为目标,面向少数人 的精英体育,因此竞技体育不能进入学校。这种观点 强调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彼此独立,互不依赖。另一 种相反的观点则认为,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运动事业 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是学校体育,因此,竞技体育 应当进入学校。这种观点认为两者应该统一,不应该 把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截然对立,而应把二者有机结 主渠道,为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做出贡献。 2学校体育应融入国家竞技体育的主 渠道 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由以往重竞技向健康第一 的方向发展,由特殊向普遍的过渡,这是学校体育教 合,这才是未来发展学校体育的正确道路。虽然新课 程标准对传统体育课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提出以“摒弃 收稿日期:2006—10—15 作者简介:沈小乐(1978 ̄),男,河南郑州人,河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和光磊 (1972~),男,河南鹤壁人,河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与体育人文社会学。 9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沈小乐,和光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校园化研究 育的进步,突出了人本主义思想。在学校体育、社会 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中,笔者认为,不论是社会体 育还是学校体育都应是国家体育的基础,而竞技体育 是国家体育的最高形式。体育追求的是“更高、更快、 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国家体育事业的重点就是发 展竞技体育,提高国家的体育竞技水平,在世界体育 的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既然 同属于体育的范畴,就不能孤立发展,而应该统一协 调发展。学校体育是一个国家体育的基础,体育教育 的基础是从小学开始的,一直到中学和大学。在这个 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重视健康而忽视竞技,也不能只 重视竞技而忽视健康,两者应有机结合。学校体育重 要的任务就是发现和培养适合从事体育事业的人才, 为国家竞技体育事业做出贡献。因此,学校体育应融 入国家竞技体育的主渠道。 3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应纳入学校教 育轨道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生产力 的不断发展,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提高,人们对教 育投资愈加重视,高中、大学非义务教育会进入一个 高速发展阶段。就大多数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来讲,其 运动技能的成长到顶峰阶段正与他接受教育的年龄 相吻合(包括大学研究生阶段),小学、初中阶段为基 础训练阶段,高中为发展阶段,而大学阶段是运动生 涯的黄金期。以往竞技体育是脱离教育环境单独存 在的,只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而忽视了教育的功能, 虽然通过这种模式,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可喜的成 绩,但是长期如此就违背了事物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很多弊端显现出来。竞技体育的高淘汰性势必形成 一些出不了成绩的运动员缺乏一定的生存技能,造成 了一些社会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的不足。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运动员培养片面强调 从国家的需要出发,将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与国家的需 要割裂开来,这种现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然受到冲 击,未来的竞技体育体制是建立在充分考虑国家需要 和个人需要的前提下,考虑个人的发展就必须为其创 造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 学校作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而存在的特殊组织 机构和场所,就是要培养建设社会的人才。各级就是 指不同层次,各类是指不同行业,从这个角度,凡是能 为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的人都 应该算作人才。竞技体育的发展理所当然应该纳入 教育的轨道,使学校成为培养各类竞技体育人才的基 地。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验证了这个道理。尤 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 一定会转向各级学校,后奥运时代观念的转变,也将 影响学校体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4未来学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基本 模式 4.1学校体育向体育教学和业余训练两极分化的模式 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应该包括两个方向:一是面 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学,即《体育与健康》课程,新课 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 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 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 需要,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发 挥体育课程健身与育人的功能和价值,促进学生身心 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就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竞技体 育人才培养,从广大的学生中发现竞技体育人才,利 用业余训练的方式,向运动员传授运动技能和方法, 发展专业素质,其目的就是为我国培养和输送竞技体 育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做出贡献。这种两极化的学 校体育方式,既保证了学校教育的功能,又克服了过 早专业化训练的弊端,实现体教结合。 “学校体育两极化”并不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 的关系,是相互制约与促进的矛盾统一体。通过“学 校体育两极化”可以建立金字塔形的合理体育人才结 构,保持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即可以实现面向全 体学生的健康教育,又可以针对少数人进行竞技体育 培养。这种“学校体育两极化”通过聘请高水平专业 教练得以实现,体育教师进行正常的体育教学并进行 体育科研等,高水平教练进行业余训练。学校的任务 就是建立吸引资金,利用学校体育产业化发展方向, 建立体育俱乐部,利用体育俱乐部实现“学校体育两 极化”。 4.2学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 学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当注重大、中、 小学和职业体育的衔接。小学是初级阶段,中学是中 级阶段,大学是高级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达到竞技 体育的最高形式——职业体育。这三个阶段的训练 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百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应当科学、系统和连贯,而且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训 付出了各自的贡献,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应该是它们共 练内容和方法。在这个“小学一中学一大学”一条龙 同分享的,所以说建立“有偿输送模式”是相当必要 的。这不仅是对基层体育工作者的肯定,更是为了保 证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4.4高校体育俱乐部运动员注册制 的培养模式下,由于教练员水平的良莠不齐,势必造 成不同的训练效果,存在一定的弊端。笔者认为,建 立“高校体育俱乐部培养模式”有利于学校培养体育 竞技人才。所谓高校体育俱乐部培养模式是指,高校 建立体育俱乐部,聘请高水平教练员,负责运动员的 为了保证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利益,凡是加入高校 体育俱乐部的运动员必须在中国高校体育俱乐部联 合会注册,运动员的所有权归其所在的体育俱乐部。 训练,并在一定地理区域内招收小学、中学和大学的 运动员进行业余训练。在这种模式下,既保证了训练 的系统,也保证了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对于其中的 优秀运动员可以通过特招等方式,保证其进入高校体 育俱乐部所在的大学或其它大学。“高校体育俱乐部 模式”的主要目标就是发现和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后 备人才,为国家输送职业体育运动员。 4.3 学校竞技体育人才的“有偿输送模式” 为了保证高校体育俱乐部与职业体育俱乐部或 运动队的接轨,高校体育俱乐部应同职业体育俱乐部 或运动队建立联系,使高校体育俱乐部成为职业体育 俱乐部或运动队的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的竞技体育 输送人才。职业体育俱乐部或运动队给予高校俱乐 部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在两者之间建立“有偿输 送制”,即职业体育俱乐部或运动队支付为自己培养 出运动员的高校体育俱乐部相应的培养资金,以实现 高校体育俱乐部与职业体育俱乐部或运动队之间的 利益平衡。学校体育俱乐部与职业体育俱乐部或运 动队是相互存在的共同体,它们的共同目标就是为了 提高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它们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92 高校体育俱乐部培养的运动员可以自由选择高校,但 运动员注册所在俱乐部的高校具有优先权。如果其 他高校想录取,必须支付给运动员注册所在的高校体 育俱乐部相应数额的培养费。运动员与高校之间是 双向选择关系,这既保证了运动员的合理有序流动和 交流,又保证了各自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董伦红.转型期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探讨[J].西安体育 学院学报,2001,18(3):16—1 7. E2]蒋玉跃.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问题探析[J].山东 体育学院学报,2002,18(4):1 7—18. E3]窦文强.高校组建高水平足球俱乐部的研究设想[J].武 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1):125—126. [4]汪海燕.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几种不同培养模式的再认 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27—29. 【责任编辑:李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