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07-11年高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专题试题版1

07-11年高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专题试题版1

来源:星星旅游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二专题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

1.(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3题)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

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2.(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27题)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3.(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8题)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4.(2009年江苏高考4题)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2007——1011年中国古代近代经济高考试题1

(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2题)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

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2009年广东高考3题)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7.(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2题)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

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的干预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8.(2011年海南高考3题)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9.(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21题)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10.(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15题)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

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11.(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5题)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

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2007——1011年中国古代近代经济高考试题2

12.(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 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13.(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3题)南朝初期,江淮地区“土多稻田”。为了“尽勤地利”,朝廷令“自今悉督种麦,以助阙乏”。这证明该地区在推行( ) A.垄作法 B.套作制 C.稻麦二熟制 D.一年三熟制

14.(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1题)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

15.(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5题)图2为“胡人执犁俑”。该陶俑可能最早制作于( )

A.汉代 B.唐代 C. 宋代 D.元代

16.(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7题)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17.(2008年江苏高考4题)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 ②丝绸之路的畅通 ③文化政策的开放 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007——1011年中国古代近代经济高考试题3

18.(2010高考安徽文综题12)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2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A B C D

19.(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5题)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

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20.(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2题)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21.(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22.(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14题)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2007——1011年中国古代近代经济高考试题4

23.(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5题)西欧中世纪庄园和东汉后期庄园的共同特点是

A.主人和农民之间有雇佣关系 B.具有商品货币关系 C.有自营地和份地的区别 D.自给自足的经济体

24.(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5.(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1题)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

26.(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4题)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

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27.(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19题)“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D.商品经济的发达

28.(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3题)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

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29.(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图4 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

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2007——1011年中国古代近代经济高考试题5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6题)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

途中可以与他进行贸易的的国家和地区有

A.西域、大食、波斯B.大食、波斯、新罗C.西域、日本、大食D.波斯、新罗、日本 31.(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9题)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3题)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 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

33.(2011年江苏高考题1题)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

2007——1011年中国古代近代经济高考试题6

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入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34.(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13题)右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边境贸易?

A.东晋B.隋朝C.北宋D.南宋

35.(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5题)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

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36.(2008年广东高考4题)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37.(2011年海南高考5题)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

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38.(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13题)唐高祖废汉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

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 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B.采用了新的材质 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的传统 D.铸造技术更精良

39.(2009年海南高考7题)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

2007——1011年中国古代近代经济高考试题7

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

40.(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4题)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 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41.(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12题)对外交流是文化繁荣的重要原因。回答12~13题。 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图7中①所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

A.葱岭 B.玉门关 C.大宛 D.安息

42.(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4题)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

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43.(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1题)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44.(2008年上海高考A5题)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 ①西周 ②北魏 ③唐朝 ④明朝 45.(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1题)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①大都——北京 ②汴梁——开封 ③临安——苏州 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6.(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15题)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2007——1011年中国古代近代经济高考试题8

至道末年(997年) 天禧末年(1021年) 熙宁十年(1077年) 农业税(万贯) 2408.1 2641.2 2021.3 非农业税(万贯) 1567.3 3874.0 5117.2 农业税:非农业税 60:40 40:60 28: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④

47.(2011年海南高考2题)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

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48.(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5题)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

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9.(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3题)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

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50.(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16题)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面貌,影响深远。 “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51.(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19题)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与居住区隔开 ②有专门官员管理

③又叫草市 ④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07——1011年中国古代近代经济高考试题9

52.(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24题)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53.(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3题)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

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54.(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1题)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图1 图2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55.(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4题)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2007——1011年中国古代近代经济高考试题10

A.战国B.秦C.西汉D.东汉

56.(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5题)《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

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57.(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15题)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来到中国,这一年他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

A.看到机户和机工因工资纠纷到衙门打官司 B.邀请中国朋友去他乘坐的船上参观蒸汽机 C.北京的朋友邀请他看京剧演出 D.收到国内来信说英王解散了议会

58.(2009年广东高考4题) 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 )

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 C.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59.(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11题)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0.(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7题)表2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表2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宝钞23、银1、布1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银52、稻谷1 2007——1011年中国古代近代经济高考试题11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61.(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7题)(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得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崇山峻岭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8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10分)

62.(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39题)(2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2007——1011年中国古代近代经济高考试题12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国局中的地位。 材料一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

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圭、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至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

材料三 冷战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加强睦邻互信与

友好合作关系,就边界地区相互信任和边界地区互相裁减军事力量问题举行谈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上海五国”机制。

2001年6月,上述五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五国”的基础上,为加强政治、安全、外交、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合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转移的特点和意义。(16分)

(5)中亚地区历史上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列举汉、唐时体现这一纽带作用的具体史实。

(4分)

63.(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35题)(30分)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2007——1011年中国古代近代经济高考试题13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表1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1000海关两

年代 1912—1916 1917—1921 1922—1926 1927—1931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材料三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8分)

(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10分)

(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

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12分)

64.(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21题)(10分)

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各种机器和工具(A) 15956 39269 43074 55192 农机具(B) 118 798 390 998 B/A(%) 0.74 2.03 0.91 1.81 2007——1011年中国古代近代经济高考试题14

——[明]谢肇制《五杂俎》

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3分)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4分)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

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3分)

65.(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37题)(36分)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一 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4分)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

经济条件。(4分)

主题二 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

2007——1011年中国古代近代经济高考试题15

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4分)分析19

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4分)

主题三 茶叶与美国革命

1773年,英国颁布法令,允许东印度公司在美洲以低于走私茶叶50%的价格销售,并明令禁止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贩卖茶叶。殖民地人民认为自由比喝便宜茶更重要。各殖民地纷纷召集会议,抵制英国的法令。1773年12月,波士顿人登上茶船,把价值15000英镑的茶叶倒入大海。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茶叶成为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矛盾焦点的原因及影响。(8分)

主题四 茶叶与民族企业

(4)阅读下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8分)并任选其中一个阶

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4分)

(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张一元”大事年表

时间 1900年 1906年 1925年 1930—40年代 1956年 “文革”期间 1982年 1992年 1995年 1999年 2002年 事件 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张玉元茶庄 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 创建福建茶场,就地加工生产 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公私合营 先后改称红旗茶庄、大栅栏茶庄、闽春茶店 恢复张一元茶庄的名称 成立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 建立茶叶生产基地——闽东茶叶公司 成立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股份制 扩建为张一元饮品有限责任公司 2007——1011年中国古代近代经济高考试题16

66.(2010高考安徽文综36题)(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8分)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8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12分)

67.(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26题)(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偻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4分)

2007——1011年中国古代近代经济高考试题17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6分)

68.(2008年广东高考26题)(13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单位:钱

项目 收入 支出 赋 粮食 田租(上缴实物) 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 兵役和徭役 数量 8500 283 406 2300 备注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同上 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据战国比例推算 同上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役 日常开支 食 衣 祭祀等仪式 4918 2732 300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

问题 :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2分)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3分 )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 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好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3分)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5分)

2007——1011年中国古代近代经济高考试题18

69.(2008年海南高考26题)(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 《史记》

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 《旧唐书》

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 (宋)陈亮:《龙川集》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 (清)归玄恭:《归庄集》

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12分)

70.(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37题)(3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 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

2007——1011年中国古代近代经济高考试题19

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2分)

71.(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0题)(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

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和阶段性特征。(16分)

2007——1011年中国古代近代经济高考试题20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 (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的认识。(13分)

72.(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37题)(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

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同《中国城市发展史集》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

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收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的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侵,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材料三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

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的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12分)

2007——1011年中国古代近代经济高考试题21

(3)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差异很大,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73.(2009年江苏高考21题)(10分)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2分)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3分)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5分)

74.(2010高考广东文综38题)(28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简述市民群体的发展对宋代文学艺术的影响。(6分)

2007——1011年中国古代近代经济高考试题22

(2)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早期的留学生主要前往欧美,20世纪初兴起留日热潮。为何日本此时成为中国人留学的主要目的地?(8分)

(3)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地位大幅提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9分)

(4)中国“农民工”群体在1978年后迅速扩大,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75.(2011年海南高考26题)(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4分)

(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6分)

2007——1011年中国古代近代经济高考试题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