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地貌水文实习报告

来源:星星旅游


地貌水文实习报告

班级:地理科学一班

姓名:吴遵婷

学号:121001010054

地貌水文实习报告

一 前言

实习时间:2013年11月14日~2013年11月17日

实习地点:贵州乌当区,贵州天河潭风景区,贵州小河区,贵州花溪区十里河滩,贵州黄果树。

实习目的与要求:通过野外的实地实习,认识贵州部分地区地质概况和贵州部分地区地貌的基本类型及成因,掌握地质地貌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实践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专业知识的兴趣。 指导老师:程星、狄永宁

实习内容:1、认识基本地层、岩石及构造特征。 2、认识贵州一些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 3、掌握地质地貌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 4、河流水文特点观察。 5、冰川地貌的特点观察。

实习路线:11月14日乌当鱼洞河——乌当南门河——龙井村 11月15日天河潭外景——天河潭水洞——天河潭旱洞 11月16日小河中槽司——小河段南明河——花溪十里河滩 11月17日安顺珍珠泉——黄果树水文站——天星桥——陡坡塘——天星洞——黄果树大瀑布

实习人员:地环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全体同学

实习情况

实习第一天

11月14日也就是我们实习的第一天,地科一二班的同学在水文学老师程星、地貌学老师狄永宁的带领下,到达了我们第一个要实习的地点乌当区,乌当区坐落在贵州省中部,地处贵阳市东北面,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面与龙里接壤,南面和云岩、南明两区相接,西面同清镇市相交,北面与白云区、开阳县、修文县毗邻,是贵阳市城区组团之一,在贵州省首批经济强区(县)建设中排名第四。全区海拔高度在1100——1400之间,森林覆盖率达43.58%,属亚势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4.6℃左右。这些是关于乌当的地理概况。首先老师先把我们带到了乌当的鱼洞河段,为我们讲诉了河流的阶地,河流包括河床、河谷、河漫滩。就我们最近的位置,分析了它的物理性质,该河水的颜色呈半透明状,水温在15-20度之间,流速0、5米每秒。并指出该河的河漫滩、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分别是哪些。河谷中分布于河床两侧谷坡上的,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于一般洪水位之上的阶梯状平坦地形,称为河流阶地。接下来老师边讲解便让我们画出该河的剖面图。

之后我们走到该河的其它河段,分析了它的不同特征,讲诉了河漫滩的形成,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中水时出露的滩地。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部分。位于河床和河谷谷坡之间。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因此平原河流的河漫滩较发育,且宽广;山地河流的河漫滩不发育,宽度较小,但相对高度要比平原河流河

漫滩高。极为宽广的河漫滩,称为泛滥平原或河漫滩平原。特点是其沉积物二元结构显明,下部由较粗大的河床冲积物(主要为粗砂和砾石)组成,上部由洪水泛滥时沉积的较细的河漫滩堆积物(主要是细砂和粘土)组成。平水期不被淹没、洪水期可能被淹没的平坦的谷底部分。平原区宽阔的河漫滩亦称泛滥平原。一般高出河面数米,较低的河漫滩可被常年洪水淹没,较高的河漫滩只在特大洪水时才被淹没。山地河谷的河漫滩比高一般较大。然后我们画出了该河的另一个阶地剖面。如下图所示

(一)河流阶地形成的原因

由河流阶地的形态要素可以看出,它最主要的是由阶地面和阶地斜坡两个地貌面构成,两个地貌面指示出河流阶地的形成必须经历两个阶段。一个是河流拓宽谷底,形成宽阔河漫滩的时期。另一个是河流强烈下切,使原来的河漫滩高出于一般洪水位之上成为阶地的时期。在形成河漫滩时,河流流经地区一般说来构造相对稳定,河流以侧蚀作用,沉积作用为主,河流至少处于和接近处于均衡状态。河流的挟沙力等于或大于河流的含沙量。而河流使河漫滩成为阶地的时期,一般是一个不稳定的时期,河流下切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河流的挟沙力大于河流的含沙量,以至于河流还有剩余的能量用于对河谷的加深。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上述两个时期河流作用的性质和负载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河流能否形成阶地取决于河流作用的性质和负载特征能否发生变化,特别是负载特征能否发生变化。河流负载特征的变化又取决于河流含沙量,水量和比降的变化。能改变河流含沙量,水量和比降的因素主要是气候变化、构造活动、基面升降、流域环境的变化和河流系统本身的波动。一般来说河流流域环流的重大改变主要受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的控制。故能改变河流负载状况和河流作用性质,进而形成阶地的因素主要是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基面升降和河流系统本身的波动。 (二)河流阶地

A 河流阶地的组成结构分类:

1、侵蚀阶地 阶地主要由基岩组成。其上很少或没有河流冲积物覆盖

2、基座阶地 阶地由两类物质组成,上部为河流冲积物,包括河床相冲积物和河漫滩相冲积物,下部为基岩。这说明河流的下切强度较大,超过了河流的堆积。一般是由构造运动引起的,是一种构造成因的阶地。

3、嵌入阶地 阶地仍是由两部分物质组成,上部为河流相堆积物,下部为基岩。但是,下部的基岩常常由于下一级阶地的冲积物或河漫滩物质所掩盖。

4、堆积阶地 阶地仅有河流相冲积物组成。根据河流下切深度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类: ①内迭阶地 形成阶地的下切与堆积冲积物前的下切基本相同

① 上跌阶地 形成阶地的下切小于冲积物堆积前的下切深度,没有切穿冲积物

堆积阶地的堆积物厚度一般比较候,超过了河流冲积物的正常厚度,一般由气候变化引起。 5、埋藏阶地 埋藏在地下的阶地称为埋藏阶地

总结完关于河流阶地后,我们又到达了乌当的南门河,根据老师的方法(漂流法瓶子)对该河进行测量,目的是要测出其流速。

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测完后,我们又马上奔赴下一个地点——龙井村的龙井。龙井的水深为1.2到1.4米,接着我们测龙井的岩石产状,测得它的倾向为300度,倾角为45度。分析了它的物理性质。最后画出它的剖面图

实习第二天

实习的第二天,我们一大早8点半做车来到天河潭景区大门,并且在那儿地科一二班的全体同学合影留念。天河潭风景区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境内,距贵阳市24公里内兼具黄果树瀑布之雄、龙宫之奇与花溪之秀,集飞瀑、清泉、深潭、奇石、怪洞与天生石桥于一身,浑然天成;农舍水车,小桥流水,野趣盎然,清幽宜人。天河潭景区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境内,距花溪13公里。天河潭是典型的薄层碳酸盐岩裸露地块,褶绉频繁,断裂交错,河谷拐曲,纵横深切;河床上堆积的二十多处钙化滩坝,串连着二十余个溶洞,形成明河、暗洞、桥中洞、洞中湖、天窗、竖井、绝壁、峡道等复杂纷纭、多姿多彩的岩溶洞景观。河水被阻塞,产生旋回流,在强烈的溶蚀作下用,经历千百万年的漫长岁月,形成的“腹中天地阔”的龙潭洞庞大空间---地下天楼、天桥楼、鹊巢楼、月牙楼、海螺宫、潮夕潭、木鱼潭等地下暗湖溶潭。

紧接着我们进入天河潭景区里面,我们来到节理很明显的一处地方,这个地方长度大约30米,我们把它分成18等分,进行依次测量。从而得到节理玫瑰花图。我们首先对这个地区范围内的节理进行系统测量,将测得的节理产状及密度数据按空间方位间隔分组(如5°或10°为一组),求出每组的节理数量和平均走向(或倾向)。然后在标明地理方位的圆内,以半径方向表示节理方位,以半径上的长度单位表示该组节理的数量,将各组节理投入图上,连接相邻各投影点(如某一方位无节理,则连至圆心),即得到节理玫瑰花图。表示节理走

向的图叫走向玫瑰花图,只作上半圆;表示节理倾向的图叫节理倾向玫瑰花图,为全圆形;表示节理倾角的图叫节理倾角玫瑰花图。

天河潭洞内有水洞和旱洞之分,我们先是坐船游览水洞内奇观,每船8个同学,划船的导游告诉我们该洞全长约1000米,最宽处80多米,最窄的地方只有20米。洞顶最高处50多米,洞内暗河深处21米,在洞内我们看到了很多钟乳石、石笋、石柱等喀斯特景观。

穿过银河宫后,我们开始游览旱洞,旱洞一共分为3层,全长200多米,洞内有一个天然石桥——奈何桥,它连续在洞内两座悬崖之间,桥下是深不可测的阴潭。洞内有各种各样的钟乳石,十分的漂亮。

以上图片是旱洞内的喀斯特景观。

我景区里面时,老师专门带我们到有天窗的地方进行观察,并仔细向我们讲解了关于天窗的知识,老师说洞顶局部崩塌并向上延及地表,或地面往下溶蚀与下部溶洞贯通,都会形成一个透光的通气口,称为“天窗”。若天窗扩大,及至洞顶塌尽时,地下溶洞则成为竖井。

实习第三天

第三天我们坐车来到了小河区,我们下车的地方是中曹司,老师一下车就开始给我们讲这儿的地层和岩性。为什么要讲这个呢,根据岩性、岩相特征进行岩石地层划分,然后根据系统采集的化石进行生物地层划分,进而建立年代地层顺序,但在划分一个地区的地层时,必须充分参考邻区已经建立的地层划分方案,便于地层对比。地层分类是指根据岩石本身客观存在的不同特征或属性,将组成地壳的岩层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地层。目前国际上主要把地层分为三大类型:①以岩性作为主要划分依据的岩石地层(岩性地层);②以化石作为划分依据的生物地层;③以形成时间作为划分依据的时间地层或年代地层。另外一种意见认为,年代地层也就是生物地层。尽管在年代对比方法上虽然有许多种,但以古生物和同位素年龄测定的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并指出,虽然同位素年龄测定是前寒武纪和寒武纪以后的深度变质地层时代对比的重要方法,但它在显生宙地层的详细划分和对比方面,还不够完善。而古生物(生物地层)的方法,在地质时期划分和地层的时代对比方面,具有全球的相对同时性。而且,迄今为止,年代地层单位(界、系、统、阶)也像生物地层一样,都主要是以化石作为划分和对比依据的,因而年代地层也就是生物地层,进而主张把地层分为两大类型。老师说这个地方可能还存在小恐龙的化石,然后分别列举的几个组的岩性特点,贵阳组岩性是状白云岩,有同心结构,吴家坪组多为二叠纪的成煤区,主要是砂岩和页岩,形成夹煤层、隔水层的不透水区。还有花溪组处在低洼地带,地势低,抗溶蚀能力差。这个地区的侏罗纪时期的岩层主要是紫色砂岩。

这儿的岩性越向西越新,于是老师带着我们一路向西走,边走边讲沿路的地层,接着我们爬上个一个被人工铲平的斜坡,我们用地质锤和地质罗盘测量它们的产状,挖出该地层中的石头进行分析。

然后我们再沿着山的走向继续走,到达二戈寨,并把看到的山做出剖面图。

我们把我们经过的山脉连起来得出了下面的剖面图。

吃过午饭后,紧接着我们来到了又坐车到达花溪的十里河滩。

十里河滩是贵阳市非常宝贵的城市湿地,具有河流、农田和库塘等多类型湿地,拥有众多珍稀动植物种类,是镶嵌在花溪这颗“高原明珠”上的瑰丽“宝石”。陈毅元帅1959年游花溪时曾欣然赋诗:“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历届市委、市政府对保护十里河滩生态环境十分重视,做了大量工作。2009年12月4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以十里河滩为主体的花溪城市湿地公园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在

公园的进口处,望着对面的山,老师告诉我们这里是冰川地貌的一个U型谷。

上图是花溪段的南明河的剖面图,贯穿城南的南明河,发源于广顺之南的河沙坝,经由爱溪,接摆古水,经一宿河,纳自党武山而来之山溪,一并流过天生桥,继而又与来自广顺之北的龙潭、兰花坡等溪水所汇成的慈姑水合股。再往下又接斗角山脚的九十九潭水和刘土水一同汇于湖潮。以下再纳入由广顺方向而来大黄泥水,接冷饭河而入芦荻付家桥,一起涌入济番(即今花溪河)。花溪河经中曹司而下,在其北岸又纳毛改水沙井水、陈亮水和摆郎水。而后注入四方河,流向五眼桥。至此又接自牛角坡而来得翁井水,此水经白岩与浑水滩、野鸭塘而来的溪水在金吴汇合,并纳自麦坪屯而来的溪水同入小车河,而后南明河水流加大,河面加宽向太慈桥、杨柳湾前奔,此段即为南明河上段,老师给我们讲到关于花溪河与南明河之间的袭夺关系,花溪河为被袭夺河,自然界中,相邻几个水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总有一个水系发展成为主水系。其侵蚀活跃,下切较深,使其支流的溯源侵蚀和侧向侵蚀也较为强烈,甚至切穿分水岭,夺取分水岭另一侧位置较高河流的河源段。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由新构造运动等非河流因素引起的河流袭夺,称为被动河流袭夺。南明河与花溪河就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我们沿着十里河滩一路向上,来到董家堰,在这里老师给我们讲诉了关于河流江心州,河流下游地形比较平坦,流水的侧蚀作用强烈,河道展宽,水流速度减慢,水中携带的泥沙会沉积形成江心洲及浅滩。

江心洲河型在其本质上并不是介于弯曲型和游荡型河流之间的一种独立河型。恰恰相反,江心洲型河流只是弯曲型河流在一定条件下,对应于特定范围的含沙量及流量变幅时的扭曲形态。这种属于弯曲河流范畴的因“扭曲”而派生出来的新形态,保留了其母体的几乎所有实质性的内容。

实习第四天

实习的最后一天,也是我最期待的一天,前往黄果树瀑布景区,在去黄果树的路上,老师先带我们到一个村子里面的珍珠泉。

这个珍珠泉,位于安顺境内,老师叫围住泉的同学一起跳引起震动,接下来我们就看到了泉中开始冒出许多的小气泡。珍珠泉冒气泡的原因据说是水底年深月久积累了丰厚的

腐殖质,非常疏松,受到掌声声波的震动,腐殖质中的气体就跑了出来,而且跑得很快。其主要成分应该是沼气。我们用地质罗盘测得它的倾角为205度,产状为10

度,它的地下水埋藏条件是石灰岩。这是它的剖面图。

随后我们便到达了黄果树景区大门,进入景区后我们先去了黄果树的水文站,水文站下是一条河(打帮河),河的两岸由一条钢丝线连接着,线上挂着一个铅鱼,我们看的时候铅鱼吊在半空中,铅鱼的作用是用来测河水流速的,铅鱼可以左右移动,用不同位置的数据计算其平均数据。河边不同高度插有不同度数的标尺,标尺主要是用来测流量的,河边还有一座塔,那座塔主要是用来测水位的,涨水时,水会灌进塔里,从而的测出水位。

看完外面后,我们进入水文站里面,里面的工作人员现场给我们展示怎么移动铅鱼测流速,我们看到工作人员慢慢的把铅鱼移到河中央的位置,再往下放,直到它没入水中,因为这个季节的水很小,河中央最深,才可以把铅鱼完全没入水中,当铅鱼没入水中后,我们在工作人员的傍边看到了仪器的度数开始变化,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个度数变得越快说明这个水的流速越快。

参观过黄果树的水文站后,我们便开始前往黄果树景区内的一个很出名的景点——天星洞,在这个天星洞里时,我马上想到了前面去天河潭里的旱洞,比较了一下,个人觉得还是黄果树里的天星洞更加壮观些,里面的规模更大些。出了洞内的规模更大一些,其它的那些景观和天河潭的旱洞还是差不多的。

在去一个景点叫美女榕的地方,沿路的岩溶地貌上长有很多的仙人掌,仙人掌不是应该生长在很干旱的像沙漠的地方吗,是的。那么这里为什么会长有这么多的仙人掌呢,这里很干吗,它的下面是有很多的水,但路两旁的岩溶地貌(也就是喀斯特地貌)它储存不了水,因而很干旱才长得了仙人掌。这也是为什么贵州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量也不少,但是事实却又经常闹干旱的原因。

最后就是去黄果树大瀑布了,它是黄果树景区最出名的一个景点,国家5A级风景区。 享有“中华第一瀑”之盛誉,是除尼亚加拉瀑布和维多利亚瀑布之外的世界第三大瀑布,白水河流经当地时河床断落成九级瀑布,黄果树为其中最大一级。以水势浩大著称,瀑布对面建有观瀑亭,游人可在亭中观赏瀑布。瀑布后绝壁上凹成一洞,称“水帘洞”,洞深20多米,洞口常年为瀑布所遮。黄果树大瀑布的实际高度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宽101米,其中主瀑顶宽83.3米。分布着风格各异的大小18个瀑布。在穿过黄果树瀑布时老师给我们介绍了黄果树瀑布上的石灰华,石灰华,又称“钙华”,是碳酸钙含量较多的河流、湖泊或泉水所形成的碳酸钙沉积物石灰华景观的形态建成过程主要是受生物、地形和水文的共同控制。其中,生物的控制作用处于十分重要或中心地位,生物(蓝藻、绿藻等低等生物)通过与沉积物颗粒紧密结合形成的藻席的成层加积和侧向延伸生长,与地形、水文等因素一起共同引导和控制着石灰华景观的形成和发育规模。

除了大瀑布外我们还去了陡坡塘和天星桥。只是因为我们11月份去,它的水比较小

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实习,很好的锻炼了我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掌握了地质地貌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对我们实习过的地方关于它们的地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认识了贵州地区部分地区的地质概况。更加的激发了我们对本专业的兴趣,总的来说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