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生教育”的内在逻辑与价值诉求

“三生教育”的内在逻辑与价值诉求

来源:星星旅游


“三生教育”的内在逻辑与价值诉求

摘 要:“三生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理念在云南各级学校得以推广、实施,通过对“三生教育”内容及内在逻辑进行阐述,找出其内在价值及思想渊源,针对当前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指出实施“三生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三生教育”既是教育本身规律的反映,又是教育其价值回归的诉求。

关键词:三生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逻辑;价值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点也是人”。教育作为传承文明,教化人类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工具向来关注人的发展、引导人追寻生存的价值、领悟生命的真谛、追寻生活的意义。教育起于生命,达至精神,教育与人的生命活动紧密相连。雅斯贝尔斯认为:“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教育,不能没有虔诚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的价值就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使个体生命的活力得以展现,进而提升个体生命的价值,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首先应当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切人性的完善,但是教育现实情境中写就的却是一桩桩令人难以理解、难以承纳、不可思议的对生命力的事件,这与当代教育偏重实用知识的传授与使用,忽略了对生命的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相关概念的诠释

云南省从2008年秋季学期起开始在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生教育”。“三生教育”即是针对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生存能力差,生命意识淡漠的现状,从“以人为本”出发,根据西南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与教育现状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它将当代世界各国提倡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融合于一体,以期从教育的角度切实提高人们的生命意识与生存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彻于日常生活之中。生存教育是对教育者生存意识、生存知识、生存能力、生存价值等方面进行的教育,以保证受教育者不仅在学习、生活中能做到、自主、自理,也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强、自立、创造,特别是在险峻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和发展,成为生存好、发展好的社会个体。由此可见,教育不仅是个体的生命提升形式,而根本的就是一种生存方式。姚丹认为“生存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对中小学学生进行有关生命安全与处理意外事件的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教育活动,目前广泛开展的安

全教育就是一种生存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教育对象进行完整的、人文的生命意识培养,使教育对象在掌握基本生命知识的基础上,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感悟生命价值,探索人生的终极信仰,从而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最终形成健康生命观,以此为指导勾勒出完美的人生。“生活”是一个极富诗意但又十分含糊的词。在英语中,名词Life意为“state ofexistence as a human being”(人生,人的生存状态),动词“Live”意为“have existence as a plant or animal,be alive”(生存,活着)、“pass one,s life in a specified way”(以某种方式生活)、“enjoy life intensely”(享受人生)。在德文中,生命(das Leben)与生活是同一个词。在汉语中,“生活”原本是一个日常概念,在《辞源》中被解释为“生存”、“生计”、“泛指一切饮食起居动作”、“工作、手艺”;在口语中,它总是与人们世俗层面的生计活动相联系,可以概括为与人的存在方式有关的所有衣食住行、礼尚往来、闲谈杂聊等琐碎、杂乱、卑微的日常消费活动。总之,“生活”一般泛指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二、当代教育异化导致生命价值的曲解

(一)当代教育的实证主义倾向。

当代教育都是以知识为本位,教育活动的唯一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实用的知识、技能,以便让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工具。可以说他们追求知识的最终目的也只是为了享受知识所带来的价值与便利。由此教师愈来愈将知识本身“目的化”、表面化为理性的、完全量化的代码与符号,或是绝对权威、毋庸置疑的定理和概念,而最为宝贵也是最应传达的在知识背后负载的价值、蕴含的意义则被完全漠视甚至遗忘。在这种情况下,知识的获取仅仅被作为一种畸形的目的而与现实生活世界相隔离,知识本身也开始从生动走向僵化,根本无法内化于成人学员。这不仅扼杀了知识的生命意义,使得知识本身所固有的提升成人学员生命价值、建构其生活意义的作用不复存在,同时也扼杀了成人学员获取知识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使得成人学员漂浮于荒芜的精神家园,游失在科学知识编织的世界。

(二)工具理性的僭越

工具理性是一种强调手段的合适性和有效性而不管目的恰当与否的理性,它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征服、改造、控制自然来满足人自身需要为目的的理性,它追求的是人对自然而言的中心地位的绝对优先、能够计算和预测后果的行动以及社会生活的组织化、程序化等。这种理性思维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近三百年以来正是靠着工具理性的发展才完成了工业,并进一步推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收益的同时把工具理性作为当

代社会中一类重要的思想观念。“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工具理性已经变成当代社会的组织原则,它渗透到社会的总体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它也造就了异化、物化、单面的社会和个人以及单面的思维方式、思想文化,成为社会对个人进行全面统治、控制和操纵的深层基础与工具,从而把人置于‘边缘’状态,至于人生活的目的、意义、人文精神和终极价值则被置之不理。”

(三)功利主义的诱惑

客观地说,当前西方文明占社会主流的地位。西方文明不同于东方的农业文明,它是起源于古希腊的商业文明,讲究自由与竞争,以盈利为其最终目的,功利性是其主要特征。在当今这个崇尚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的社会中,人们看重的是所属领域的经济价值与物质利益,把经济放在整个社会的优先地位,并对这种意识进行无限度地夸大、推崇和膜拜,将物欲膨胀到极端,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泛功利化”倾向。

在功利主义的背景下,人们以效率与利益为追求目标。体现在教育中就是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当作“机器零件”来加工,把他们培养成没有任何个性和自由的“螺丝钉”式人才,使得他们无条件地服从于社会机器的运转,始终处于一种模式化、标准化的循环之中,完全抛却了人的个性、自由以及价值理性的内涵。个性是人与人之所以不同的根本,丢掉了个性则无法区别生命;自由是生命追求的向度,抛却了自由则使生命失去了真义;价值理性是人生存的价值基础,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价值理性的失落则必将导致人信仰的坍塌和精神家园的荒芜。教育对成“才”重于成“人”的追求,使得自己丧失了“个性”和“自我”,导致自身主体价值的失落,同时成人教育对成人学员全部生命发展需求的漠然,则致使成人学员成为一个个片面的、孤立的“单向度”的个体,丧失了生命的完整与意义。

三、“三生教育”的内在逻辑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有机体系。

五、结束语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帮助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周国平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讲演时说,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它是以人为主题,强调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以人为归宿的精神,它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一种思想态度。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以意义追求为指向的人的生命体现、生命确立、生命发展的法则和

原理。教育本质的意义在于返回到人生的亲切处寻找它的原始意义,彰显个性,追求自由,完美生命成为自我实现或自我超越的目标,这也正是人类最内在的本质,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终极追求。

在此借助冯建军教授在其《生命与教育》一书封面上所说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当今社会,进步与浮躁并存,文明与喧嚣同生。缤纷的世界固然精彩,却掩饰不住慌张中透出的无奈。‘我’逐渐淡化在人群中,人性的光芒日渐暗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生命愈发地彷徨,教育遭遇着迷失。教育与生命的隔离,不仅是教育本身的误区,更是整个社会的不幸。于是,我们祈求回归。”

参考文献:

[1]李尕摄.大学校园生命教育调查.近9成学生有极度心理体验[N].中国青年报,2008.11.13.

[2]彭玲艺.新课程视角下的生命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5,(4):32.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1.44.

[4]彭国平.生存教育的价值研究[D].湖北:武汉大学2005.5

[5]姚丹.谈中小学学生的生存教育[J].教育探索,1998,6.

[6]潘美姬.当代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08.5.

[7](德)埃德蒙德•胡塞尔.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58.

[8]回归生命存在本身——我国成人教育价值取向的哲学申思[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7.4

[9]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55.

[10]梁曼诺.生存论视角下大学生生死观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520.

[11]鲁洁.道德教育:一种超越[A].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第1卷)[G].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95.

[12]美国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