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陆氏居地南华历史文化探索

来源:星星旅游
陆⽒居地南华历史⽂化探索

蒙城陆⽒⾃德弘祖迁⼊之后⾄今650余年,枝繁叶茂,分衍数⽀,发展为皖北⼀⼤家族群,期间⼈才辈出。有族谱记载“祖籍松江府华亭县,松江华亭即古云间地,始祖分此志之以明发踪之本亦见⾸丘之思”;“来蒙始未:始祖来蒙,讳德弘,祖妣耿⽒,明初为翰林院⼤学⼠,徒秣陵,明太祖调江南⼗万户以实中都,始祖遂与调⾄钟离乡,为⼘居计,慨然慕南华之遗风,踰淮…⽌于蒙之沱涧,⾄今茔在焉。”始祖迁居于此,想必以古⼈之思,既有⽴⾝传家的物产,⼜有⽂化的根基以利于陆⽒的发展。⾃此以后,陆⽒后裔遍布南华⼤地,分居于淝⽔两岸,诸如⼩涧镇、旧城镇、陆⽡房等地,有数不清的⽂化遗址,半个蒙城县,五座战国城,是蒙城之佳话。值此修谱之际,始对于祖居之地进⾏⼀番探索。

南华--庄⼦故⾥漆园古城遗址

庄⼦(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休(亦说⼦沐),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物。庄⼦主张“天⼈合⼀”和“清静⽆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活的⽅⽅⾯⾯,但精神还是皈依于⽼⼦的哲学。庄⼦曾做过蒙城漆园吏,⽣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图在乱世保持独⽴的⼈格,追求逍遥⽆恃的精神⾃由。《庄⼦》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志》著录五⼗⼆篇,今本三⼗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五,杂篇⼗⼀。《庄⼦》被道教奉为《南华经》(或者《南华真经》)。《庄⼦》在哲学、⽂学上都有较⾼研究价值。它和《周易》、《⽼⼦》并称为“三⽞”。庄⼦与道家始祖⽼⼦并称“⽼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蒙城,商称“北蒙”,周称漆⾢、漆园、楚北地等,后称⼭桑,蒙县、蒙郡,唐天宝元年定名为蒙城,延⽤⾄今。庄⼦为吏之漆园故城,遗址在今蒙城县城东北三公⾥,与今县城隔涡河相望。《蒙城县志》载:“漆园,漆雕⽒⾷⾢之地,庄⼦为吏之所”。1990年,漆园故城遗址东北⾓,出⼟⼀块墓志⽅碑,碑⽂记:“维嘉庆⼆⼗三年……⼘葬先考、妣于漆园城东北新莹。”证实漆园城⾃古有之。漆园古城遗址呈长⽅形,总⾯积约⼗万平⽅⽶。古城墙及城中⼼⾼出地⾯数⽶,清晰可见,城区内绳纹⽡⽚俯拾即是。⽽今各地古称蒙者,有;称漆园者,也有;但称“蒙”兼有“漆园”者,仅安徽蒙城⼀地,信史明证,⾮民间⼝碑。故庄⼦⽣活的地⽅有南华遗风之说。今南华之地包括蒙城⼤部分以及周边地区,历史⽂化丰厚,有中华⽂明的发源地之称。

(庄⼦像及祠图⽚)

檀公城旧址

檀公城遗址位于蒙城北40⾥坛城镇,有着⼀座4000年历史的古城,坛城⼭,古称北冡⼭,上古名景⼭,后改北冢⼭。夏朝末,商族从黄河北迁到这⾥,⾸领成汤,曾在景⼭上与东⽅诸侯会盟,故坛城最早称景亳,是汤的初都。汤王迁都后,于此地建诸侯国—冢国,此即蒙城称蒙的由来。北冡故城位于蒙城坛城镇,北冡⼭位于古城城西北部,海拔54.4⽶,⾯积五顷四,即占地540亩,清秀隽丽,形势雄伟,北冡故城因⼭⽽来。该遗址发现了三块刻有“北冡⼭”、“冡⼭”的⽯碑,分别为道光、同治和民国三个时期所⽴,这三块碑,当是全国独有的“冡”字碑。今蒙城北40⾥坛城集的古城遗址,就是冡国都⾢旧址。

西周及春秋初,仍为蒙国。到了战国时期,坛城归楚,楚国于此设置蒙县。西汉中期,把蒙县改为⼭桑县,断续达九百余年。到了唐朝,公元742年,唐⽞宗把⼭桑县改为蒙城县,并把县址从坛城迁到今蒙城,沿称⾄今。所以,坛城是蒙城的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称“蒙”之地。据了解,⾃汉⾄唐九百多年,坛城⼀直是县、郡的政治⽂化中⼼,故今蒙城源于坛城。此地先后称作“北冡”、“蒙县”、“⼭桑县”。宋代以后称作“坛城”,是为了纪念守卫此地的南朝宋杰出的军事家檀道济。于是,把地名改为“檀公城”,后改为“檀城”,再后来写成“坛城”了。楚汉⾄唐,坛城作为该县的政治⽂化中⼼达⼀千多年。历史⽂化内涵,源远流长,底蕴丰厚,是蒙城古⽼⽂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历史中灿烂的⼀页。中有北冢⼭,环⼭筑三道城垣,纵横7公⾥,⾄今内城外郭仍依稀可辨。罗泌《路史》云,“盘庚帝⾃奄迁于北冢”,即指此。蒙城商时称北冢,后合“北”“冢”为“蒙”。南朝宋太尉檀道济驻兵于此,檀公城由此得名,⼜名北冢檀城。清时捻军任柱受太平天国封为鲁王,也以此为屯兵之地,城内有任庄即鲁王故⾥。

(北冢故城剪影图⽚)

尉迟寺遗址

有中华原始第⼀村的尉迟寺遗址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许疃镇毕集村东150⽶,⾃夏商开始之前,已有5000年历史的前⼈类⽂化遗址。尉迟寺遗址是原始社会新⽯器晚期聚落遗存,东西长

约370⽶,南北宽约250⽶,总⾯积约为10万平⽅⽶。遗址地上曾建有⼀寺,相传是纪念唐代⼤将军尉迟敬德在此屯兵⽽建,故称“尉迟寺”。

尉迟寺遗址是皖北地区⼤汶⼝时期的⼀处⼤型聚落遗址,包括⼤型围沟、成组的红烧⼟排房屋建筑、墓葬、兽坑、祭祀坑以及各类遗物等。此外,该遗址还发现龙⼭时期的墓葬、灰坑等遗迹以及各类遗物,对全⾯研究⼤汶⼝⽂化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同周边地区同类⽂化的关系,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尉迟寺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填补了⼤汶⼝⽂化聚落研究的空⽩,确⽴了⼤汶⼝⽂化的⼀个新的地⽅类型:尉迟寺类型。经过两个阶段的⼤规模发掘,完整的再现了尉迟寺聚落的整体建筑格局,对全⾯研究⼤汶⼝⽂化的分布区域、聚落形态、墓葬制度及其与周围地区同期⽂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研究中国史前聚落⽂化、江淮地区史前⽂化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尉迟寺遗址被考古专家定位为⼀级部落。

遗址中的红烧⼟排房是中国已经发现的最完整、最丰富、规模最⼤的史前建筑遗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作队,从1989年起,先后进⾏了13次发掘,在1万平⽅⽶的范围内,共清理出房迹78间,墓葬300余座及⼤量的灰坑、祭祀坑等。尉迟寺遗址被称为“中国原始第⼀

村”。2001年7⽉17⽇,尉迟寺遗址被国家⽂物局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物保护单位。

(尉迟寺遗址图⽚)

(尉迟寺复原图⽚)

(尉迟寺考古图⽚)

瑕城遗址

《左传》鲁成公⼗六年(公元前575年),楚晋鄢陵之战,楚败,“楚师还,及瑕”。《⽔经注·涡⽔》云:“涡⽔经瑕城南,即楚瑕⾢。”新《蒙城县志》记载,楚于公元前595年筑瑕城。

瑕城遗址,位于蒙城县城东北三⼗余⾥,即今板桥集镇乌集街⽼⾷品站,由于年代久远,故城多在集镇之下,城垣⼤部被毁,且深埋地下,确切规模已⽆法计算,总⾯积⼤约在4平⽅公⾥左右。据⽼⼈

回忆:在当年⽣产队抗旱挖⽔渠时,曾挖出⼤量古城砖,约有⼆尺长⼀尺宽三⼨厚,两⾯光滑⽆花纹,四圈有圆形花纹,挖出的城砖都被当地群众拉⾛盖厕所。乌集地处北淝河北岸,地势低洼,⽤当地⼈的话说是:“蛤蟆尿泡尿都能淹的地⽅。”居民常受⽔患,但只有遗址中⼼地带地势较⾼,2003年7⽉,板桥集镇遇到了建国以来最⼤的洪涝灾害,累计降⾬量560毫⽶,北淝河⽔位涨⾄24.81⽶,超过历史最⾼纪录,乌集只有古瑕城遗址中⼼未受⽔患。传说古城地处风⽔带,正对西门有个叫⽥坟的地⽅,为⼭西⼀⽥姓豪商逐风⽔⽽来,修坟埋⾻,所以叫⽥坟。城门西南有⼀⽔渠,⽔渠临近淝河⼊⼝处,有个深潭,深不见底,⼀年四季涌黄⽔,黄⽔离⽔⾯⼀尺⾼,当地⼈就管那个地⽅叫“黄潭”,1998年开挖淝河时被泥淤平。

古瑕城,⼀度兴盛,商贾如云,是当时最出名的贸易、⽂化中⼼,战国时期,⾪属楚国,民风淳朴,每到端午节,吃粽⼦以悼念屈原。现在仍能在地表发现不少战国陶⽚、⽡罐,也曾出⼟过楚国斧币。后称乌⾐集,现为乌集,这其中还有个传说。据传在西南⽅向有个⽼鸹巷(⽼鸹即乌鸦),瑕城毁于战乱,被夷为平地后,⽼鸹巷⼈迁来居住,聚居为集,为了纪念祖地,让⼦孙后代不致忘本,叫⽼鸹集或乌鸦集⼜太难听,便改称乌⾐集,后来,便简称乌集了。现在在此地民间⼴为流传,如果是西南⽅向来的⾬,便称是⽼家⾬,就是此说了。

现在的乌集是个繁华的⼩集镇,柏油路通达,楼房林⽴,通电话和有线电视。集镇南濒淝河,所产野⽣鲫鱼⽆污染,⾁厚味美、⼊⼝绵⾹引来百⾥⾷客。淝河两岸,杨树成荫,凉风习习,每到节假⽇,钓者如织,成为⼀⼤胜景。

(瑕城遗址图⽚)

南简城遗址

南简城是⼀座古城。据传为东晋简⽂帝司马昱所建,距今1600余年历史,⼜称简⽂帝城,当地⼈称为简城。位于蒙城县板桥集镇东南17公⾥处,距板桥集镇陶圩村沟南陶庄500⽶,这⾥曾为古代重要城⾢。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有东西⾛向主⼤街,两侧商铺林⽴,市井繁华,为当时重要的经济、⽂化中⼼。

历史沧桑,沧海横流,南简城不幸毁于战乱,现仅余遗址⽅圆约150⽶,略⾼于四周地⾯,⼟壤细腻泛⽩⾊,旱天不⼲,⾬天不涝,和泥粘性好。1985年在考察中,我们收集到完整瓮器、粗陶残⽚、城砖、⽡⽚四件,上缴⽂物局。出⼟粗陶残⽚花纹清晰,瓮⽚卷边⾃然流畅。出⼟城砖厚三⼨、长⼀尺半、宽半尺、重⼋⽄,⽆花纹,青⾊,质地细腻。1968年,⼤挖畦⽥时,发现较多陶器残⽚,残⽚堆积层厚近50厘⽶,同时发现10多个灶台,灶内留有烧过的焦⼟及青灰,同时出⼟了⼏⼗块扒砖(铺地的青砖)。

当地有⼀个传说,在陶圩庄有个长⼯,天没亮就去犁地,把犁铧打破了,看到东南⽅向有个⼩城,就赶着⽜拉拖车进了城。城内集市东西⾛向,多店铺,全城⼈都是低着头⾛路,且⼀声不吭,⼤街两侧所有店主都埋着头,也看不见脸,卖东西也不说话不讨价。他买好犁铧后,想起家⾥的锅坏了,就顺带⼜买了⼀⼝铁锅,都放在拖车上,⾛出城,太阳出来了,回头却看不到那个城了,⼼中很是诧异,再看看买的犁铧和铁锅都锈坏了,根本不能⽤。还有⼀个传说,有⼈晚上被磨声吵得睡不着觉,就循着声⾳来到简城⼀个磨房⾥,看到⼀匹⾦马驹正在拉⾦磨磨⾦⾖⼦,声⾳就是从那⼉发出的。在简城正

北600⽶处,有个弯曲的⼗分离奇的⽔沟,弯弯曲曲、歪歪扭扭,形状像蛇爬过的痕迹,沟东西⾛向,绵延10余⾥,当地⼈都管它叫“⾦沟”,传说就是那匹⾦马驹脱缰跑了,拖着犁⼦,拉出的⼤沟。

⼩涧镇--礼城、红城遗址

蒙城县⼩涧镇位于县城西北⼗三公⾥处(北纬33度22分,东经116 度28分 ),属涡河蒙城段上游之北,形似粮袋,⾯积117平⽅公⾥,耕地11万亩,⼈⼝6万,是蒙城县三⼤中⼼镇之⼀(副县级)。系宋朝⼥英雄刘⾦定故⾥,是⾸批省级历史⽂化名镇和省级优秀旅游乡镇,亳州市第⼆届⽂明乡镇。本地开发有近3000年历史,⼩涧形成集市距今也近1400年。下辖14个村和社区,178个⾃然庄,272个村民⼩组。

⼩涧之名缘于“涧”(⼭间⽔沟),⽽“涧”⼜源于⼭和⽔。古时,因集镇东侧的双锁、黄伯两⼭下泻⼭⽔汇聚“康涧沟”,曲流⾄⽼集镇内中南部,经原西⼤街“康涧桥”注涡⽽得名,历史上有“垂惠聚”、“礼城”、“红城”之名。⼩涧镇形似粮袋,南靠涡河,北依淝河,顺涡、淝⼆⽔流向,呈西北、东南势。境内⾃北向南有窑⼭、⼟⼭、狼⼭(⼜名灵⼭)、双锁⼭(⼜名齐⼭)、黄柏⼭、尖⼭等六座⼭丘,⼭清⽔秀,风光宜⼈,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为蒙城乃⾄亳州所独有。她东临坛城, 南接漆园,西⾯隔涡河与岳坊、⽥桥两镇相望,北靠涡阳曹市、单集林场。境内从蒙⼩柏油路可直通县城,仅为10多分钟车程,南⾯涡河⾃古为黄⾦⽔道,⽔运繁忙,因此,⽔陆交通极为便利。⼩涧涡河⼤桥已开通,从淮北可直通⾩阳、亳州。

⼩涧镇建镇具有⼀千多年历史,历史悠久,⼭清⽔秀,⼈杰地灵,名⼈辈出。优美的风光,丰富的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涧古⽼⽽⼜灿烂的⽂化,造就了⼀代⼜⼀代的英雄杰出的⼈物,留下了数不胜数的⼈⽂趣事和名胜古迹,全县32处县级⽂物保护单位,⼩涧独占⼋处。 秦末陈胜义军退于此,西晋豫章王端建⾏台于此, 宋朝⼱帼英雄刘⾦定树“保家护乡”⼤旗于此,宋民族英雄岳飞⼤败⾦兵于此, 元末朱元璋义军活动于此,清末捻军⾎战于此, 新四军侦察科长罗会廉牺牲于此。另外双锁⼭刘⾦定饮马泉、⾼琼墓、汉墓、九⿍灵⼭寺等名胜古迹,闻名遐迩,赋予⼩涧镇深厚⽽丰富的历史⽂化内涵,其⾃然和⼈⽂优势为全县乃⾄全市各乡镇所仅有,具有得天独厚的⽂化事业和旅游业发展优势。美丽的神话传说。当地民间流传已久的“杨⼆郎担⼭撵太阳”故事,就涉及此地的⼭⽔。相传,远古时期,天上有10个太阳,⼤地被烤得灼热,万物⽆法⽣存。⽟帝急派⼆郎神到⼈间降服。⼆郎神领旨,先后4次担着8座⼤⼭,追到天际,将8个太阳压在⼭下。⼆郎神欲继续追赶逃跑的两个太阳,但附近只有1⼤2⼩三座⼭,为轻重相配,只得把两座⼩⼭合并在后头,担起三⼭继续追赶,终将两个太阳压在前后⼭之下。

随即,⼆郎神稍作休息,挥汗如⾬,汗⽔淌成⼀条沟,⼜脱下两只鞋,倒掉鞋内⼟,此时压在后⼭之下的太阳,因⼭⼩,趁其不备,挣脱逃⾛。⼆郎神急忙四下寻找,忽听蚯蚓喊,在这草丛⾥,太阳慌忙⼜躲到附近的马齿苋下,⼆郎神到处寻找不见。⽟帝⼼想,天下黎民百姓、万物⽣灵还要靠太阳才能⽣存,怎能⼀个不留,于是就留下⼀个太阳,为天下⽣灵万物服务。后来⼆郎神的扁担化作扁担⼭(今齐⼭),所担之⼭,前为狼⼭,后为黄伯⼭和尖⼭,两只鞋倒掉的⼟,分别为⼟⼭和⽉⽛⼭。蚯蚓因告发太阳,终⽇在地下,不敢见光。马齿苋救太阳有功,即使拔掉在太阳下暴晒⼏⽇也不死。

驼涧古战场 即⼩涧西北之柳沟(柳王集)。南宋绍兴⼗年(1140),⾦兀术围顺昌(今安徽⾩阳市)。时东京副留守刘琦守顺昌,施计以少胜多,败⾦兀术⼗万⼤军,史称“顺昌⼤捷”。岳飞乘胜追击⾦兀术,⼀个多⽉接连收复六城。岳家军中的精锐奇兵“背嵬军”,时驻驼涧⼀带,作战英勇,令⾦兀术闻风丧胆。明嘉靖《寿州志》载:“驼涧在蒙城西北45⾥,岳飞败⾦兀术于驼涧,即此。遗有营垒址基尚存。”清代诗⼈王⼤经有《驼涧营图》诗云:“武穆储糈傍涧津,背嵬贯阵扫胡尘。荒村凭吊多垂泪,何况朱仙镇上⼈。”今有岳坊镇,即为纪念岳飞在此⼤败⾦兀术⽽设⽴,古有岳坊寺。

明初洪武五年约1372年,陆⽒德弘祖(60世)⾃松江华亭云间地徒居于沱涧村,其后裔发展⾄今⼴泛分布于亳州市境内的蒙城县、利⾟县、涡阳县,⾩阳市的太和县、淮北市的濉溪县以及蚌埠市的怀远县等地,并有外迁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等地。在陆⽒世谱编撰委的陆⽒⼈才统计中,其后⼈⽂武⼈才辈出,表现⼗分抢眼。包括德弘祖17世孙的清朝陆建章将军,冯⽟祥将军是其侄⼥婿;19世孙陆⽅雅将军是清朝镇守嘉峪关的都督,与同时镇守⼭海关的都督邓将军(邓世昌第三⼦),相交甚好,其⼦陆⽉朋娶其⼤⼥⼉为妻;⽽近代的21世孙陆⿍为国防部核动⼒潜艇专家,曾经担任国防部科⼯委主任;⽬前有任职央企的厅级⼲部21世孙陆乃银等等。

清康熙初年,蒙城另⼀⽀同样来⾃松江华亭云间地的陆海池祖(71世),定居于蒙之⼩涧陆庄,五世⽽有凤翔,读书练武,嘉庆七年(1802),中壬戌武科探花,造探花府。凤翔五世孙陆世簪,⼜名悦欣,字品三,是著名书画家。1938年,于《中央⽇报》、《益世报》、《皖报》、《蒙城⽇报》登⼴告半⽉,“鬻字救国”,得款⾦即汇到抗⽇前线。凤翔六世孙陆在川,字⼀涵,参加共产党,与邵光等,最早开创蒙城的武装⽃争,编⼊⼆野,军职正师级。1950年,任川南⾏署主任,进藏后,任西藏⾃治区⽂化厅厅长。今陆探花后⼈,在各⾏各业做出业绩或出国深造者以⼗数。

(双锁⼭剪影图⽚)

(九⿍灵⼭寺图⽚)

(红城遗址图⽚)

旧城镇--旧城遗址

位于亳州市利⾟县,坐落在利⾟县东北⼗⼋公⾥的⼀座古城池。《利⾟县志》载,“……旧城镇在利⾟县东北,芡河东岸。”旧城,古城⾢。据《安徽省利⾟县地名录》载:“宋初,越王钱俶孙钱鏐朝觐见宋太祖,归国途中,闻朝内有变,不敢回国,太祖即以此地封其为百⾥王,都此,不久即殁。”后⼈称之为旧城。据《利⾟县志》载:旧城古城⾢,明《寿州志》:“旧城,蒙城县西北七⼗⾥”。民国《蒙城县志》:汉置梁国蒙县。”位于今利⾟县东北18公⾥,芡河东岸。城址东西1.25公⾥,南北1.5公⾥。城址地表可采集到灰陶四分式卷云⽡当、绳纹简⽡、⼏何形空⼼砖,侧表模印菱形,⽅格纹砖等汉代遗物。城址外曾发现规模较⼤的汉砖⽯墓、墓葬⽯门,雕刻有朱雀图案及铺⾸街环。

民间传说:王集位于旧城东三⾥,濒临芡河,它与旧城有着怎样的渊源呢?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个传说。据传,宋初越王孙钱俶朝觐宋太祖。归国途中,听说朝内有变,不敢回国,就权且在当地⼀个⼩村庄暂住下来。他经常轻车简从,深⼊民间,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体验民间疾苦,因⽽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因世道多变,众百姓为保护越王的安全,就在⼩村庄的周围挖壕修寨。由于村⼦北⾯有两条沟,叫灰沟和⽩⽺沟(当地有灰狗撵⽩⽺,⼗万⼋千长之说),⼈们就修了东西南三个寨门。寨内建有关公庙,鹤家庵等,众⼈皆慕越王的为⼈忠厚,远远近近都来拜见,村⼦⼀时热闹⾮凡,渐渐成⼀集市,⼈们称之为王集。

后来,宋太祖加封越王孙钱俶为百⾥王。随后,越王在村西南三⾥修建城池。城⾮常壮观,规模庞⼤,有御花园,有⼤殿,有七⼗⼆⼝井,落星桥,⽼龙滩等等——这就是后来的旧城。

城修好后,越王便搬到旧城去了。但王集依旧⼈来车往,⾮常热闹,集市⾄今经久不衰。

王集上现留有不少古迹,让不少好古之⼈流连忘返。⽐如犀⽜望⽉桥、108拱、九龙⼝、传砖寺、三⼭加⼀井、三步两桥、杨家庙古碑等。还有不少传说,给后⼈留下了⽆限的想象。当地仍流传“竖旗杆”之风俗,据说谁家为祈求⼦嗣,在鹤家庵捏⼀个泥娃娃,然后⽤红布裹着抱回家中,不久便会⽣⼦,很是灵验。

利⾟及旧城周边地区(历史上曾经属于蒙城),⽬前聚集了近50个陆姓村庄,均为德弘祖后裔,是皖北地区最⼤的陆⽒⼈⼝聚集地,⼈数初步预计在数万⼈。历史上也是⼈⽂荟萃,涌现出⼤量的优秀⼈才,包括清朝时期的御史巡按等(进⼊地⽅志的陆⽒⼈物统计在蒙城县志中),近代有德弘祖后

裔21世孙陆殿义少将(80世),外迁涡阳并进⼊黄埔军校⼗四期的德弘祖22世孙陆迪钧、陆迪锟,以及⽬前在当地数量繁多的党的优秀⼲部、政协领导、教师、校长等。

(旧城镇剪影图⽚)

安郎寺--新⽯器中期遗址

《濉溪县志》记载淝河北岸陆寺洼庄西北有⼀⾼台,有庙为安郎寺。安郎寺乃唐末名将李存孝为纪念他母亲所建,⼜名安王寺、安井寺。李存孝(858―894年),本姓安,名敬思,粟特族,代州飞狐(今⼭西省灵丘县)⼈,唐末著名的猛将,武艺⾮凡,勇猛过⼈。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攻⽆不克,战⽆不胜,是唐末第⼀猛将。

安郎寺前有陆寺洼庄,陆⽒⽼六门⼆门后⼈居地,东西有两⾼⾕堆与寺庙⾼台构成三⾓,寺洼名称由此⽽来。寺洼东有陈集⽼渡⼝,相传为古洋河汀,唐末铁枪王彦章沉宝船的地⽅就是始祖夫妻停⾈的地⽅。

神话传说:相传安郎寺乃风⽔宝地,下有⽩龙,⽩龙之⾝建有庙,百姓供奉,⽔涨寺涨,护佑寺前⼀⽅⽔⼟。洪⽔来时致庙西张集连年受灾,⼀天来了个云游和尚,张姓⼈就请此和尚予以破解之法,⽽和尚也有私⼼,想占有寺庙。寺洼风⽔断了就会不⽀持安郎寺,他才可能赶⾛主持。于是⼀拍即合,和尚告诉张姓⼈在寺前从龙头的地⽅插上宝剑,⼦时⽩龙翻⾝时就可把它杀死。于是张姓族⼈照做,第⼆天清晨陆姓⼈发现庙前出现⼀条留着红⾎的似龙⾝的⼤沟,才知⽩龙已被杀死。陆姓族⼈异常愤怒从此与张集结下世仇,⽽和尚也没有得到寺庙,双⽬失明⽽死,张集仍连年受⽔灾。龙头的地⽅⾄今还在,⽽马沟变成淝河⽀流。

庙台属于新⽯器中期遗址,在沟河切断⾯或⾬⽔冲刷处均发现深约1.5⾄3⽶的⽂化层,内含⼤量的红烧⼟、贝壳、兽⾻、⿅⾓等物。地表上散存着各种陶⽚和器物残件,其中可以辨认的器形有正⾯三⾓形和侧⾯三⾓形的⿍⾜,实⼼圆锥形的⿀⾜,绳纹通底连裆式的⾜,以及壶、罐、碗、杯、盆、⾖等陶器残件。陶⽚质地有粗有细,器壁厚薄不⼀,⽕候⾼低不等。泥质红陶较多,灰陶偏少。少数遗址发现少量的夹砂红、灰陶和蛋壳红、⿊陶及泥质⽩陶。掏⽚的纹饰有绳纹、旋纹、⽅格纹、复线回纹、⽹纹、篮纹、篦纹、指甲纹、附加堆纹。

唐末铁枪王彦章沉宝船的地⽅,传说是当年德弘祖后裔,濉溪枝始祖夫妻停⾈的地⽅。濉溪枝始祖康熙年从驼涧沿北淝⽔顺流⽽下经红城,北冢城到瑕城。瑕城当时物⾩民丰繁华似锦,淝河两岸⽜⽺满坡,垂柳茂盛,加上王甸,⼴俯甸⼦唐时屯兵马地!这都是⽼⼈们世代相传,但也确实有址!始祖夫妻驾⽊⾈看两岸,任⾈⾃⾏顺流,到什么地停便安家⽴业!经前张寨腰寨张集⼦过马沟⾈停洋河汀!今濉溪陈集南淝河边,始祖夫妻相视⽽笑,在此安家,就有了濉溪陈集陆姓⽼六门的发扬光⼤!

(安郎寺寺洼庄剪影图⽚)

北淝河--华夏⽂明的发源地

北淝河古称夏⽔。据《怀远县志》载:四千多年前,夏⽒就祖居⽻⼭(今苏北、鲁南⼀带),后徙居夏⽔(今北淝河)。蒙城县中华第⼀村尉迟村考古证明,距今约4500年⾄4000年,“尉迟寺⼈”沿北淝河择⾼地⽽居。夏《禹贡》也记载:巴、过、⼽⽒族居于涡、淝间。北淝河现今是⼀条河流不长、流域不⼤的⾃然河流,1953年受治淮⼯程影响,上流被分流,下游被截断,成为⼀条在地图上很难找到的河流。具有深厚历史感的夏⽔也变为普通的北淝河,但就是这样⼀条不起眼,奄奄⼀息的⼩河,却是孕育华夏⽂明的发源地,是解开华夏⽂明历史,⽐肩世界四⼤⽂明古国的母亲河。

(北淝河图例)

(北淝河剪影)提起淝河,⼈们⾸先想到的是公元383年的淝⽔之战,东晋⼗六国时期,南⽅的东晋政权抵抗北⽅的前秦政权,最终东晋以少胜多仅以⼋万军⼒⼤胜⼋⼗余万前秦军。其次就是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合肥此地汇合,⽽得名的安徽省府合肥。淝⽔之战发⽣在东淝河流域,⽽南淝河古名施⽔,流经合肥⽼城,为古护城河的⼀段,东南流⼊巢湖,经巢湖流⼊长江。在安徽境内淮河流域北部还有两条⼏乎不为⼈们所知的淝河:西淝河与北淝河。西淝河古称夏淝⽔,《明史》始称西肥⽔,《清史稿·地理志》⾸称西淝河,全长265公⾥的西淝河是淝⽔中最长的河流。其中东淝河全长152公⾥、南淝河全长70公、北淝河全长225公⾥。西淝河发源于河南省太康县马⼚集,流经淮北平原,注⼊淮河。西淝河在上游河南境内称清⽔河,下游安徽段才叫西淝河,1951年从亳州淝河集截流⼊涡河;1976年西淝河在阚疃境内被截断,上段渐于新开挖的茨淮新河。全长225公⾥的北淝河是⼀条介于涡河与浍河两流域之间的河流,源出河南商丘,流经皖境亳州、涡阳、蒙城、濉溪、怀远、固镇、五河等县境,于蚌埠市沫河⼝注⼊淮河。如果不了解北淝河曾经的辉煌⽂明历史,就不会明⽩为何安徽省有四条河流以淝河命名,就不会理解北淝河在华夏⽂明中曾经所创造的辉煌⽂明,其在中国历史中举⾜轻重的地位。在北淝河的下游有⼀个名字叫做“四⽅湖”的湖泊,在四⽅湖畔的北岸有⼀个叫做古城的古城遗址,在四⽅湖下游⼗多公⾥的地⽅有⼀个叫做双墩⽂化的遗址,在遗址中出⼟了⼤量7300年前的陶器与蚌器和⼤量的刻画符号。对于四⽅湖的名称,可以说所有⼈⼠本能的理解,都是四⽅形的湖,是个毫⽆⽂化、毫⽆特点的名称,也可以说是⼟到极点的名称。但就是这样⼀个极其普通的四⽅湖,却是中华⽂明的孕育之地,是华夏⽂明的兴起之地,是所有中国⼈数千年来追寻的精神家园。(四⽅湖图⽚)

在中华民族的⾸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三⾸包含“四⽅”的诗经作品,它们分别是《节南⼭》、《⼗⽉之交》、《北⼭》、《何草不黄》、《⼤明》、《棫朴》、《皇矣》、《下武》、《⽂王有声》、《假乐》、《卷阿》、《民劳》、《抑》、《崧⾼》、《烝民》、《江汉》、《常武》、《烈⽂》、《我将》、《执竞》、《桓》、《⽞鸟》、《殷武》。其占到305⾸诗经的⼗五分之⼀以上,可见“四⽅”在诗经⾥的重要地位。其中的“四⽅来贺”“四⽅来朝”“经营四⽅”“惠此中国,以绥四⽅”最为⼈们所熟知。看到这⾥,你还为四⽅湖这个名称感到普通、感到没⽂化吗?笔者可以说“四⽅湖”是中国最有⽂化、最有底蕴、最有豪⽓、最有历史感的名称。

在北宋年间出⼟了⼀个被称为“兮甲盘”的青铜器,青铜器铭⽂记载:⾫五年三⽉既死霸庚寅,王初格伐玁狁于(余吾),兮甲从王,折⾸执讯,休亡敃(愍),王赐兮甲马四匹、軥车,王令甲政(征)司(治)成周四⽅责(积),⾄于南淮夷,淮夷旧我帛畮(贿)⼈,⽏敢不出其帛、其责(积)、其进⼈,其贾,⽏敢不即次即市,敢不⽤命,则即刑扑伐,其⾫我诸侯、百姓,厥贾,⽏不即市,⽏敢或(有)⼊蛮宄贾,则亦刑。兮伯吉⽗作盘,其眉寿万年⽆疆,⼦⼦孙孙永宝⽤。

兮甲就是被我们尊称为诗祖的尹吉甫,为中华《诗经》最重要的作者与发扬光⼤者,《诗经》正是诞⽣于北淝河四⽅湖畔的古城。尹吉甫的中后期⼏乎都⽣活在四⽅湖畔的春秋向国,并在这⾥将《诗经》发扬光⼤,创作了⼤量《诗经》作品。北淝河中的四⽅湖为中华⽂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其中《车舝》、《关雎》、《蒹葭》、《菁菁者莪》这些经典爱情诗篇,正是诞⽣于此。⽽北淝河四⽅湖畔的春秋向国公主向姜,正是这些经典爱情诗篇的⼥主⼈公与《诗经》作者和编撰者。

以上这些还不是北淝河历史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北淝河四⽅湖畔的古城遗址,⾄今保存有被孟⼦成为“三⾥之城,七⾥之郭”的古城护城河遗迹。⽽这个“三⾥之城,七⾥之郭”规模的古城遗址,就是中华民族苦苦寻觅的夏朝历史中唯⼀的国都。这个历史谜团,今天也许不被所有⼈接受,但随着历史的推进,这⼀古城遗址终将展现它迷⼈的光芒。在这个古城遗址中,⾄今完整保存有四千年前⼤禹治⽔的历史遗迹与夏桀时期的历史遗存。这个古城遗址,其古⽼的历史,⾄今没有确切的历史定位,没有被历史考古所明确历史来源,只能模糊地称之为古城,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界的⼀个哥德巴赫猜想。中国四千年的夏朝历史,之所以被世⼈所质疑、被国际历史学者所质疑,正是因为我们⾃⼰没有能找出夏朝国都的遗址,所导致。

下游四⽅湖畔有古城遗址古城镇,有学者考证为春秋向国所在,诗经中《关雎》《蒹葭》⾥主⼈公,就是向国公主向姜发⽣在北淝河边经典爱情故事。四⽅湖向东⼗多公⾥即是双墩⽂化遗址,向南⼗多公⾥乃是涂⼭⼤禹会诸侯之地。是淮河流域中华史前⽂明的⼀部分。

明清以前北淝河是主要的漕运通道,常年帆樯如林,鱼跃鸢飞,⽣活富庶。史载,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夏,周世宗柴荣征战南唐,率军⾄⾼平(属⼭西),出战失利,遂令帐前战将赵匡胤领兵前往。赵匡胤率两千骑兵主动出击,转败为胜,荣升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后赵匡胤⼜率军奇袭清流关(今安徽滁州西),切断南唐军退路,⾯对数倍之敌毫⽆惧⾊,⼤败敌军,活捉对⽅两员⼤将,成为后周著名将领。战役中赵匡胤部分粮草辎重即由河南经北淝河漕运⾄怀远龙亢、看疃⼀带储存,⾄今怀远县淝河乡看疃、新集尚留有赵匡胤⾏军中屯兵休整时,打造兵器的72盘炼兵器炉和72⼝井遗址。

北淝河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盛产鱼虾。淝河鱼鲜嫩味美那是出了名的。相传,欧阳修六⼗五岁归隐汝阴(颍州)私邸居住,对淝⽔情有独钟。⼀次,他与千⾥来访的⽼友赵康靖游览北淝河,延陵集⼀⽂友中午设宴盛情款待。席间,欧阳修边吃鲤鱼边说:“此⾮夏淝⽔之鲤也。”⽂友问:“何以⾔之?”欧阳修答:“夏淝⽔之鲤鲠⾁离,⽽味纯。”⽂友惊叹,笑⽈:“⽂忠兄⾼见矣!此乃池鱼也。” 史载,公元956年夏,周世宗七征南唐,令殿前都虞侯赵匡胤领兵南下,其中部分粮草辎重即由河南经这条河漕运⾄龙亢、看疃⼀带储存。当时的北淝河常年帆樯如林,鱼跃鸢飞。游⼈商贾来往河⾯,不少⽂⼈墨客触景⽣情,留下抒怀诗篇。清朝乾隆年间,湖南沅陵⼈佘模两次任怀远知县,眷恋中南海湖光⽔景,写下了脍炙⼈⼝的《中南海梁园壁》:“⾯⾯清风⾯⾯波,红尘不到⽩云多。莺啼杨柳知何处,疑是飞来⼀普陀。”“楚乡归去三千⾥,淝上重来⼗⼆年。野树蝉鸣新物候,海天风展旧云潮。”。嘉庆年间,云南⼤理⼈沙琛任怀远县令,到中南海览胜,写有长诗《游中南海同许叔翘作》。诗中云:“寒柳⽆⼀叶,枯湖⽆⼀波。峨峨古台下,昔游风景多。芦港溯曲折,芳洲萦陂陀。珍禽百种⾊,飞鸣云锦窝。烂烂芙蓉裳,风漪千尺荷。离枝花满船,花⽓蒸颜酡。⽟藕出冰雪,碧筒擎婀娜。酒酣发歌咏,古壁挥擘窠……”嘉庆年间,怀远著名诗⼈许所望,留有《终南海秋望》七律诗:“⼭⾊苍茫⽔四周,千树万郭抱斜晖。疏林黄叶双柑熟,浅⽔芦花⼀雁飞。地号终南宜跨鹤,⼈居秋市也添⾐。不妨重作郊寒句,杯酒三年冷翠微。”

(淝⽔⼈家图⽚)

(中南海图⽚)

陆⽒⾃迁蒙以来沿淝⽔两岸⽽居,有的村庄就建于历史故址之上,受华夏⽂明的熏陶,长幼有序,孝慈礼仪⽂化⼀脉传承。江⼭可变迁,⼈事有代谢,唯有⽂化是永存的。如今适逢盛世,陆⽒族⼈安居乐业,⽣息繁衍,必将继续发扬光⼤我陆⽒祖业,建设美好家乡。以上部分资料系收集整理,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蒙城陆⽒⽀系濉溪⽼六门陆伟整理 陆吉星供图

公元⼆零⼆零年七⽉⼆⼗⼆⽇

附《蒙城赋》 桂振岭著南望煤都仰汉皇典范,北接相城俯淮海战场,东联珠城瞻禹王遗迹,西属药都沐国药飘⾹。皖西北历史⽂化名城也!

美名展六朝百代之璀璨,箴⾔需铭记;隽誉呈盛世千年之辉煌,历史要珍藏。历史悠久,饱经沧桑。史海寻珠,淘尽沧浪。北冢其名,始于殷商。战国漆园,岁⽉徜徉。⼭桑百年,⼤汉盛昌。涡⽔之阳,南朝北邦。淝⽔东流,柳堤隋杨。蒙城美名,冠于唐王。史海如画者,古城⼋景也。

涡⽔晚渡,霁雪峰狼。垂虹涧冷,圣井泉塘。慈⽒钟晚,稽⼭⽉凉。漆园⾬暖,庄楼梦长。点滴事件要寻觅,历史⼈物需颂扬。

中华⼀村,尉迟红房。马公府邸,忠武祠堂。九⿍⼭寺,尽染风霜。千年古塔,万点佛光。青烟袅袅,缭绕城隍。⽂庙学府,万世师纲。⼦⽛垂钓,芡淮河旁。四⼗五⾥,拜见⽟皇。庄周先贤,漆园韬光。元之传世,《变骚》九章。⼥中尧舜,⾼后朝堂。刘琼⾦定,连理⼀双。将军故居,名⽈⽡房。马家军民,⼒退俄狂。江惟仁君,义断姜庙,周元将军,⾎染蒙乡。俱往也,数蒙乡今⽇之成就,还看那:阡草满⼭野,绿树绕新房。⼆湖⼗⼆沟,条条通河江。双闸节碧⽔,锁阳变康庄。钟灵奇秀地,⼈才济⼀堂。森林公园漫步,智慧城市徜徉。庄乡名镇骚客,漆园林中诗⾏。楹联书法镌堂柱,琴韵筝⾳绕⾼梁。博物馆⾥寻唐汉,鲲鹏湖上觅流光。栉风沐⾬砥砺路,⼗乡⼋镇创城忙。

锐意改⾰四⼗载,振华打响第⼀枪。安驰连接幸福路,万千百姓得安康。道源寻胜境,圣河觅流年:

⼀泉⼀塔⼀关庵,府树台祠各两间,三城三街⼜三寺,四河址五庙六⼭。承五千年⽂化之底蕴,创建⼗乡⼀城之辉煌!

古风徽韵今犹在,道源圣河永流长。读⽼县历史,欢欣⿎舞,听新城规划,⾎脉喷张。

美哉我蒙城,两千多平⾥,勃勃⽣⽓!壮哉我蒙城,⼀百四⼗万,步履铿锵!

⼀:(1)鲲鹏湖、梦蝶湖、九⾥沟、韩马沟、港湾沟。

(2)⼀眼饮马泉,⼀座万佛塔,⼀座锁阳关,⼀所鹤鸡庵。

⼆府:马公府,陆将军府,⼆树:千年⽩果树在岳坊和王集各⼀棵,⼆台:姜⼦⽛钓鱼台、庄⼦钓台。⼆祠:庄⼦祠,忠武祠。三城:北蒙⼭古城、檀城、瑕城。三街:青云街、北⼤街、漆园街。三寺:岳王寺、西顶寺、九⿍灵⼭寺。

四址:尉迟寺遗址、漆园城遗址、红城遗址、北冡遗址。四河:涡河、芡河、北淝河、茨淮新河。

五庙:⽂庙、城隍庙、华祖庙、刘海庙、双公庙。六⼭:稽⼭、狼⼭、尖⼭、黄柏⼭、双锁⼭、北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