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星星旅游
IS00SN1256 49实验技术与管理 ......——第3O卷第u期2Ol3年l1月 CN11——2034/T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Vo1.30 No.1l NOV.2O1 3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问题与对策 孙 蓉,苏 丽,吕淑平,李 冰,于 鑫 (哈尔滨2r_程大学自动化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要:研究型大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因此研究有效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全员参与,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 活动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956(2013)¨0046—04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dergraduates’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tivities Sun Rong,Su Li,Lv Shuping,Li Bing,Yu Xin (College of Automation,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 Abstract:Research—style university is the base tO cultivat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SO the research on undergraduates’effec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tivities is significan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innovation activities,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activities of students to full participation and better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Key words:undergraduates;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countermeasure 当前国际竞争往往体现在具有科技创新竞争力和 高素质的人才竞争上,因此作为承担培养具有科技创 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的高等院校,在培养大学生科技 创新能力上进行改革就尤为重要。《教育部关于加快 1 现存问题 1.1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存在缺陷 大学生作为直接参与者,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 见》中明确指出:要树立自己的人才培养理念,改变单 一的主体,指导教师对其认识的程度将决定科技创新的 实施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时,我国部分高 校未充分意识到我国与国外教育模式的差异。我国传 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着力构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产学研”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科研实践、生 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独立思 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在近3O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过 统的教育模式是灌输式教育和应试教育,大部分学生 的思维已被固化成较为单一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 式严重影响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而部分教师没有 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进入科技创新活动,学生也尽可 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令人欣喜的进步,但同时这其中 还是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能地避免谈及此问题,致使部分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 进展缓慢。 (2)部分高校在新生入学后就急于将他们置于创 收稿日期:2013—03—22修改日期:2O13—04 24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基于科研素质培养的创新 认知与实践”(JG2012010147);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 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HGJXHC110370);20l3 年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3010203) 新的氛围当中,使许多学生迷失了方向,甚至有些学生 认为大学学习就是创新和创业,个别学生退学创业,偏 离了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预定方向。 (3)由于社会和家长等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大多 作者简介:孙蓉(1978~),女,山东肥城,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控 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E-mail:sunrong@hrbeu.edu.cn 与人沟通和合作能力较差,这也严重影响了创新活动 的开展。 孙蓉,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问题与对策 47 1.2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力度严重 不足 由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体的知识储备量和科 技创新能力的局限性,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 动中起推动性作用。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教师的指导 力度有很大的欠缺,具体表现如下: (1)有的高校未充分认识到教师指导的重要性。 大多数教师指导只是走形式,甚至部分教师仅是创新 项目的挂名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创新选题 缺乏创新性与前瞻性,研究方法在走前人的老路子,停 留在修修改改,科技成果粗糙,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学 术和应用价值。未能在学术角度、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上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帮助,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 维,影响到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有些学生 有新见解,但由于不能得到相关领域教师的指导,因此 无法继续深入研究与发展。 (2)部分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不能 正确地发挥作用。有些教师缺乏责任感,抱怨是应试 教育和社会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殊不知有很多问题 出在指导教师身上。他们不能将创新中的问题与学生 所学的理论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使学生认为创新和 理论学习是脱节的,造成个别学生轻视理论知识的学 习,虽在若干项大赛中获奖,但理论课程学习却非常 差,甚至个别专业基础课多次补考都不能及格,影响其 正常毕业。 1.3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 近些年来我们看到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逐渐步 人正轨,但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大多停留在 其原来的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分 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 (1)指导教师选择学生方面。指导教师考虑成绩 及利益等因素,在选择学生时大多是选择有一定基础 的学生,而且通常是利用其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完成创 新项目,或是为取得优异成绩直接代替学生完成创新 项目,使学生能力没有太大的提高,于是没有基础的学 生便很难进入创新团队。即使有的学生进入创新团 队,指导教师指导也较少,通常是任由其自由发展,严 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院系领导或有些教师只考虑自己的业绩。许 多院系的领导和教师为了自己的业绩,有时对学生的 选择带有一定的偏向,或在评判时有一定的不公平性, 甚至个别教师代替学生完成作品,严重影响了学生参 加大赛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3)学生参加创新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保研。学生 参加各种比赛的目的功利性很强,随着高校创新人才 保研规则的推出,一部分学生参加各种比赛的目的就 是为了取得保研资格,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变为其 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并为达到其目的不择手段。这 样使有的学生对创新的兴趣被功利的心理所左右,创 新性的项目和作品变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守旧 的、只求获奖的作品和项目。 2解决问题的对策 分析上文所列举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到影响大学 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有3个要素,即科技创新活动 主体、指导教师和创新环境。据此我们结合学生相关 工作的实践提出了解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问题的 方法。 2.1 正确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 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 验,提出了解决科技创新主体的问题。以获得黑龙江 省级优秀班集体的070411班为例,其班主任鼓励学生 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并为学生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通过对工作的总结,认为学生人学后应做好以下几个 方面的工作,以引导学生达到科技创新活动主体的素 质要求。 (1)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 绩和夯实理论基础。明确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帮助他 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了解大学学习的 特点,提高学习效率,以保证其一定的学习成绩,这样 既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还解除了学生参加大 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后顾之忧。070411班有学生30 人,第1学期班级加权平均成绩为81.85分,在学院 11个教学班级中名列第一名,其中班长曲政同学加权 平均分94.O6,居学院第一名,大多数学生都找到了适 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第4学期结束时,班级加权平均成 绩在80分以上,班级英语四级通过率为96.7 ,六级 通过率为61.9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科 技创新活动,并有更强的自信心在活动中取得优异的 成绩。 (2)使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保证身心健康。现在 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和沟通能力较弱,学 校应尽可能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这是顺利开展大 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 (3)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 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由于学生学习和成 长的背景不同,要求学校和学院进行分层次教学,着重 体现因材施教,通过不同的方式使他们明白创新活动 的意义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能主动地参与科技创 新活动,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其次,学生刚进入陌 生的环境,难免有些迷茫,学校和学院应为学生建立多 种了解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途径,满足不同学生的 48 实验技术与管理 需求。针对070411班的3O名学生,班主任在第1学 期主要做了3件事:一是请飞思卡尔杯一等奖获得者 展示并介绍参赛作品,交流参赛心得与学习方法;二是 组织全班学生参观学院创新实验室,请学院科技部部 长及部分成员讲解作品并建立联系;三是组织硕士研 究生与070411班的联谊活动,建立联系。第2学期主 要是进行全班辅导和个别指导。在第2学期结束后, 070411班有7人参加暑假的省电子大赛,涉及参赛队 伍有3支,其中由该班级3名学生组成的队伍取得 2008年黑龙江省电子设计大赛三等奖,班级多名学生 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和比赛项目。第4学期结束时, 070411班在校节能大赛、校五四杯、省电子设计大赛、 国家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飞 思卡尔杯智能车大奖赛等比赛中取得奖项共计23人 次,并有3人参加国家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 (4)在指导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将学习 理论知识和参加创新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相互 促进,共同发展。070411班在第4学期的学习结束 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的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 基本上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2.2 配备好满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领航者,在科技创新 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科技创新活动要求 指导教师的工作贯穿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始末。首先与 学生共同确定创新项目,其次对创新项目的研究过程 进行指导,最后及时将创新项目的成果进行转化,激发 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高校现有的应对方法,效果不明显,存在一定的局 限性,部分教师和学生经过总结分析,认为可以通过以 下几种方式解决问题: (1)以需求为导向,合理配备指导教师。由于创 新项目的专业和技术领域有所不同,同时学生所具备 的能力千差万别,因此学校应打通院系之间和专业之 间的壁垒,根据创新项目的专业和技术领域及学生的 需求配备指导教师,将各院系的利益冲突降到最低,推 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更好地发展。 (2)以支撑科技创新活动为目标,配备好指导教 师。《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一文中指 出,一个好的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①自己有较高 的科研能力,特别是参与过多项大型实际工程研究项 目,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②引导学生参与 平时的科研项目,认真负责,不计较个人得失,教书育 人,治学严谨。③有明确研究方向,具备双师型人才, 组织能力强,使学生合理分工,发挥各自的特长。首先 符合要求的人很少,其次符合要求的人很难达到指导 创新活动的要求,仅靠强制政策和鼓励措施不能完全 解决问题,所以还应站在指导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采 取小组指导模式。 (3)采用教师指导小组的模式。一是由不同层次 和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指导小组,每个教师指导小组 由至少3位教师组成,第1位教师负责组织工作,主要 是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了解学生的特长和兴 趣,进行合理分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热情与 积极性,同时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科技创新的目的 和意义,并引导学生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这位教 师可以是辅导员、班主任或任意一个愿意从事此项_T 作的教师;第2位教师负责基本能力的培训,解决科技 创新工程中遇到的简单实际问题,此项工作要求教师 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第3位教师是最重要的一 位,负责指导学生取得创新性的成果,此项工作是最难 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主持 并参与多项课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第 1位教师为科技创新活动做好保障工作,第2位教师 辅助第3位教师指导学生,减轻第3位教师的压力,第 3位教师对项目进行提升,解决第2位教师能力不足 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合作和相互支 持,谋求共同发展,在支撑科技创新活动的同时,还为 学校的发展培养了后备人才,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可持 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教师指导小组模式既可以合理利 用教师资源,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才能,还能提高教 师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4)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发动教师全员参与科技 创新活动。强制与激励措施并举,调动教师参与大学 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满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对指导教师的需求。学校可将教师指导的大学生科技 创新项目量化为科研工作量,并纳入教师的工作量核 定、年终考核、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等工作中,对优秀 指导教师可优先申报新一批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对于 无法圆满完成指导工作的教师暂停其申报权利,同时 对于优秀的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 励,以全员参与为目标,采取多项措施保障大学生科技 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2.3建立宽松、公平和公正的创新环境 (1)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首先,积极营造有利 于人才成长的环境,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培养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离不开环境氛围的影响,良好 的科技创新氛围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高层次 的创新型校园文化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 力。创新型校园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有重 要的推动作用。高校要致力于搭建精品化、特色化的 创新型校园文化平台,建立大学生实践中心或创新基 地,支持和鼓励学生进入中心(基地)搞实验,进行发明 孙 蓉,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问题与对策 49 创造。以“挑战杯”等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为龙 头,引导、组织和带动大学生积极投身到科技创新实践 中来,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系列化、制度化、常态 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是时 代赋予高校的责任,因此深入剖析科技创新活动中存 在的问题,通过实践分析推动科技创新开展的长效机 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徐洪珍,李茂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东华 理工大学学报,2009(28):294—297. 化。其次,努力营造良好的交流和合作的环境,要为不 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 会,要尽量吸收学生参加国内外、校内外学术会议,加 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专家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第三, 要大力宣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先进典型,努力形 成人人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人人关心大学生科技创 新,人人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2)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评估体系。一套良好的 [2]马彦周,孙劲松.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考_J].湘潭师范 学院学报,2009(31):169—171. [3]江锦花.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 探索,2009,28(12):12-15 大学生科技创新评估体系能系统地评价学生科技创新 的各个环节,能较全面地反映其经历、成果及能力提高 [4]赵士杰,赵庆海.论工科下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 研究,2008(15):145 146. 状况,也能为学校提倡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引导方向。有些高校为了鼓励学生科技创新,实施全 [5]辛丽燕.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培养[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 (29):66-68. [6]杨瑞霞.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口].实验室研究与探 索,2008,27(7):144 146. 方位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工程应用能力,还制定 了相应的课外科技学分制——要求学生在大学4年内 [7]封云,汪木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南京工程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64 68. 获得一定数量的课外科技学分才准予毕业,这些做法 是值得借鉴的。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 动进行评估时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降低考试 成绩在测评中的比重,注重对学生个人素质、能力的评 [8]刘然慧,张序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山 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46—50. [9]刘爱东.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2O12. 价,注重对发挥创新作用的学生个体、个性予以尊重, 注重对创新程度、创新的实际贡献的评价,坚持求真务 实,保证创新成果的原创性。 [10]何静.大学生创新能力开发与应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 社,2O1i. [11]杨安.创业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O11. 3 结束语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引起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等 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在高校中广泛开展科技创新 活动。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独立思考的习惯和 [I2]周延波,郭兴全,王正洪.大学生创新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4. [13]张子睿.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提升[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9. [14]郭绍生.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上接第42页) [6]刘鹤,荆晶,王曦.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定位与思考[J].实验技 术与管理,2012,29(5):21-24. E7]杨威.实验室开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Ol2,29(1): 186-194. 作用。学校各级部门、领导要重视实验室开放管理工 作,建立适合学校发展的实验室开放管理机制,为我国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伍扬.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机制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29(8):178—181. [8]贺志宇.浅谈高等学校实验室开放教学模式和措施口].高校实验室 工作研究,20I2(6):40 91. [9]梁国华,杨树国,武晓峰,等.清华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的设立与发 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8):188—1 93. [1O]黄坤,胡煜,李彦启,等.理工类高校实验室开放基金的实践与趋势 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OI2,29(2):l84 I87. [2]程春英,程梅燕.浅析高校实验室开放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科 学,2012(2):1 52 154. [11]宋学东,王少杰.关于高等学校实验室开放的探索[J].山东农业教 育,2Oi2(3):61 62. [3]吴健斌.高校实验室开放综合管理系统的构建及实现与探索[J].实 验室科学,2012(7):220—223. [i2]钱小明.高等院校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 2O11,28(11):144—146. [4]牛云龙.基于网络的实验室开放和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实现[J].实验 室科学,2O12(4):130—133. [13]马小隆,刘晓东,杨翠英,等.化学实验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 践[J].实验室科学,2012(6):184 185. [14]钱小明.浅谈高校大型精密仪器的购置与管理[J].高校实验室工 作研究,2008(3):107—110. [5]王军良,盖瑞雪,林春绵.以二级学院教学科研平台为依托的实验 室开放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o12,31(4): 】78一】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