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元普渡
中元节,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当。 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气。 2、祭祖
民间信任,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时逢小秋的农作物
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共享,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时分进行。 3、烧纸
中元节日中,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传奇,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尤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4、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5、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
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奇可以避开冰雹攻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扩展资料
中元节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农事丰收时祭,以及与之相关的祖灵崇拜。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予于神灵的庇佑。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云:\"古者岁四祭。 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尝'在其中非常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进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
之;起初,\"秋尝'的日期并不确定,后来渐渐固定在七月中旬,一般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秋气新来之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