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ocialism
No.2, 2019Serial No.75
关于高校如何发挥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思考
林伟健,王燕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1325)
摘 要:中华民族之所以经久不衰,正是因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它包罗万象,根基深厚,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彰显着不同的民族特色。其研究价值更是不可小觑。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和担当。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育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传统文化得以流传,更是民族特色的展现。高校要在实践中探寻传统文化育人的路径,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校;传统文化;育人功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49(2019)02-0081-05
高等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功能和不可推卸的职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因为寄予厚望,所以应该得到重视和培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文化现象变得异彩纷呈,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来源以及途径更加宽泛。对外来文化更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这些现象成为高校教育的瓶颈,更对高校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让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发挥育人的作用是高校教育的关键,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在高校中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不是狭隘的传统观念,它具有广泛的涵盖面,有着特定的内涵,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其特质会随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古至今,与文化有关的话题层出不穷,对于传统文化的解释更是众说纷纭,不同学者有着不同
的说法。笔者认为,传统和时尚相对,有着时间的前后、表现方式的新旧、空间上的延续和发展。“传”重在传承继续,“统”是讲联结统一,既有以前根深蒂固的观念,又与现代的时代观点相契合的表现方式。传统文化就是历史上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不同民族在历史上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以及风俗习惯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发展起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礼节、生活习惯和信仰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充分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性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有积极正面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在倡导传统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就要加以辨别,把符合中国社会进步的精华部分发扬光大,把阻碍大学生健康发展的消极部分限制到最低程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是整个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历史和实践考验并符合我们价值观的文化,是彰显民族特色具有宝贵价值的文化。
收稿日期:2018-12-15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东省委宣传部扶持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建设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MYZX201755)成果。
作者简介:林伟健,男,哲学与国学研究学者,教授,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现任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燕,女,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硕士。
82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
(二)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作用*总书记不止一次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已经融入中国人民的血液。建成文化强国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增强生命力。高等教育亦如此。
第一,传统文化以软实力的方式增强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根基,提高国际地位,增强核心竞争力,不能局限在经济发展的快慢和军事力量的强弱,精神文化和科技实力更不可忽视。换言之,一个国家实力的大小,不仅仅是依靠硬实力,也是软实力的较量。比如经济的快慢、军事力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文化作为软实力间接着、潜移暗化的影响着整个民族。以传统文化育人是文化自信的表现,让大学生充满自豪感,引起共鸣,面对文化选择和文化判断时,能够不约而同的选用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文化判断、价值思维的一致性更是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标志,创造我们中华特有的文化品牌,提高文化话语权。中华传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肩负着时代使命。挖掘传统文化内在的教育资源,既起到教化学生的作用,又增添时代要素、为传统文化添注活力,最终实现软实力的提升。
第二,解决高校教育的瓶颈问题。高校大学生存在被动上课的现象,内心抵触理论知识的学习,觉得枯燥无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得过且过,“混日子”的现象普遍存在;内心脆弱,经不起磨练,甚至有些学生悲观消极;注重物质经济利益、功利化,精神价值的追求明显弱化。这些现象都是与传统文化没有真正进入课堂有关。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内化功能。
部分高校对传统文化地位和功能的认识存在偏见,对传统文化引入课堂视如敝屣。教学方式更为单一,表现形式是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被动的接受。学校把大部分的精力花费在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道德品质和人格方面的教育。存在以上的不良现象,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结果。这些问题阻碍了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给高校的教育带来了挑战。只有专业技能和人格教育的培养同步进行,才能解决高校教育的瓶颈问题。
第三,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风雨中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梦想,是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支撑力量,更是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的保障,这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大学生如何做到修身养性、陶冶性情,树立明确的理想目标,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传统文化亦可让大学生做到开阔眼界、提升格局,以大局意识为重。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崇高境界,将家国情怀既充分又透彻地表达出来,对大学生是一种深刻的教益。
传统文化既有传承的意义,又有创新的效果。以传统文化育人,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同时,也提高了竞争力。一方面,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也是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主干力量。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可以使传统文化得到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年纪尚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未稳定,需要用传统文化引导和培养。长此以往,大学生的自律精神和人格魅力得到提升,并启发了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增强自己的价值自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全面性提高。
二、传统文化的育人功效
高校如果要教书育人,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高校必须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这种功能。
(一)提升道德伦理道德是传统文化的主干知识,经过现实的总结以及众多学者的研究概括,形成了优秀的传统美德。这种主干知识的加工细化具有珍贵的育人价值。文化最大的意义在于教化人,促使人们追求真善美,使人格逐渐完善。换句话说,文化与道德品质是密不可分的。
大学生要经常性的接收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以道德观念为理念,用道德规范引导行动,最终入脑入心,提高自身的德行。这种道德品质内化的质量由传统文化所决定。传统文化的感性因素也是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以情感渲染达到共鸣、深入人心的效果。散文、诗歌中的每个字符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当我们静心品读这些作品时,可以激发我们的情感,对道德的提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2期
林伟健,王燕:关于高校如何发挥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思考
83
(二)培育情操情操的培养是文化的渗透和深化。大学生是具有个性的群体,其个性特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水平的高低。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大学生个性上的完善和情操的培育。
现今影响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因素有很多,很多不良言论扑面而来,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和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如果高校教师肯挖掘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影响大学生和高校教育的言行则不攻自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把自强不息作为人生前进的动力;“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展现了人的坚强高尚的气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出铮铮铁骨的人格。正是这些气节和人格,有助于大学生培育情操。
(三)增加知识传统文化不是传统和文化的组合体,更不是枯燥乏味的灌输理念,传统文化涉及面广,是一种活着的古代文化,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更新,因此是需要终生学习的一种文化。它让我们通古博今,天文地理各有了解;教会我们做人、做事以及生存之道,根据现实的情况加以分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传统文化涉及到的内容具体而广泛,其中包含价值理念、道德习俗、诗文典籍、古今哲学、处事交际等。在发挥传统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学到的东西形成体系,并应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在实践中增长了见识、拓宽了学习面,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四)扩展兴趣高校越来越注重第二课堂的开展。学生社团、协会等作为有益的学习群体,是对课堂教学学习的补充,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传统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开放的形式参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多了一项兴趣的选择。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培养起了关键作用。
大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兴趣培养的平台。在弘扬学术的同时更要追求卓越,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兴趣培养同步开展,这样校园文化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兴趣面的扩大既是传统文化育人的功效,又可以反过来制约传统文化能否在高校顺利开展,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共同
努力、多方协助。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得以流传,更有效的育人。
三、传统文化育人现状的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高校传统文化育人的情况,让传统文化真正的进入高校课堂、进入高校大学生的内心,最终制定出合适的教学方案。基于此,本研究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广东省的某几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60份,收回500份,有效问卷为89%。其中男生265人,占53%;女生235人,占47%,男女比例相差不大。大一学生为275人,占55%;大二学生为225人,占45%;文科专业295人,占59%;理科专业205人,占41%。
根据本研究课题,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的意见等几个方面。在问卷初稿设计完成后并请本专业的五位教授进行了评审,根据教授们的意见进行修正后,最终确定了18个选择题,2个主观题。该问卷一致被认为切实可行。
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开课态度是本课题的研究基础,更是此课题是否顺利进行的重要指标。对传统文化非常喜欢的占43.8%,喜欢的占45.3%,不喜欢的占10.9%;在了解传统文化方面,非常了解的占33.1%,了解的占60.4%,不了解的占6.5%;对风俗习惯感兴趣的占38.4%,对诗词书法感兴趣的占19.6%,对音乐感兴趣的占20.5%,对儒家文化感兴趣的占21.5%;对于传统文化能够引导自己更好的发展方面,51.3%的学生持认可态度,41.6%的学生觉得作用不显著,7.1%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通过以上几组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还是积极良好的,只是了解程度不够深入。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与高校没有及时引入这门课程有关,需要高校重视与积极引导学生。
在传统文化开设课程方面,10.4%的学生认为有这门课,35.1%的学生认为教师偶尔涉及传统文化的知识,54.5%的学生表示没有听过这门课;在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方面,68.7%的学生表示有这样的社团组织,28.1%的学生表示经常举办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3.2%的学生不知道有这方面的活动;在外出参观实践方面,58.9%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组织,34.7%的学生认为偶尔可以去,6.4%的学生认为没
84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
有必要外出实践。从以上几组数据可以看出,开设这门课程需要立刻提上议程;专业课堂也需引进传统文化的知识,交叉讲解,发挥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平时的实践活动需要老师带头积极参与。
为了掌握本课题研究数据的真实全面性,在调查的过程中,还采用了访谈记录法。大多数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是通过网络和电视,在提到教育内容不够吸引学生的数量不在少数。在教育方式上,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要求,他们认为高校应该多开设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讲座,实地参观感受也是不错的选择,校园媒体的作用更不容忽视。
四、传统文化育人路径的探寻
在高校中用传统文化育人,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多的是实践问题,一定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探寻有效的路径,从而产生现实的效果。
(一)课堂讲授事实表明,从文化认同以及维护本土文化的角度上,我们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严重的不足。西方国家开设的课程多数与西方文化相关,不仅是让自己国家的学生了解,更多的是认同,彰显的是西方国家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是一所享誉世界顶尖的私立研究型大学,为了更好的走出国际,曾在1987年做出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引进其他国家的文化,力求多国文化相互比较,达到更好的交流学习。但是这次的改革引发了保守主义的不满和质疑,并产生了激烈的讨论,关键点在于引进他国文明的同时,担心本国文化受到威胁。
与上述案例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在维护本土文明的意识明显薄弱。甚至给人感觉,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并没有那么重要,可以用“漠视”来形容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针对这种“令人发指”的现象,我们要及时作出改正。在大学开设相应的必修及其选修课程,提高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地位,扩大它的影响力。“师以载德,以文化人”,要争取让传统文化伴随大学生的生活,要在大学的课堂中理直气壮的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还可通过举办传统文化的大讲堂,形式丰富多彩,让高校大学生逐渐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经典诵读经典诵读是发挥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直接、根本的途径。学校开设的文化课程,通过载体举办活动,都没有经典诵读的效果显著、持久。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众多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及学者都给我们留下了经典作品。这些经典蕴含着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孔子把儒家文化形成了价值体系,虽然有着旧时代的痕迹,但是不影响价值的永恒性。爱、仁、礼、中庸等简短的字样所展现出的内容却丰富而深刻,结合现代实际让内容更具有时代特色。
传统文化的掌握是学生在长期的感染下不知不觉形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衡量的指标便是行为实践是否得当。换言之,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仅是知,重在行。在这个角度分析来看,做到传统文化的传授和知识的掌握,不能只是开设课程、穿插到课堂的讲解这么简单,关键是经典诵读的体会和感悟所带来的持久效果。所谓经典是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并能使我们有所感悟的著作。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经典的存在只是一个形式。在史学研究时才会再次翻阅,它本身的那种神圣和价值已经荡然无存。高校领导层更是用“实用”的思维考虑问题,真正诵读经典的人已经寥寥无几。我们要试图改变大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大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激发大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在开展原汁原味的经典阅读的同时,高校教师要重视经典读本的选择及其内容的诠释。
(三)开展活动发挥传统文化育人功能,除了理论学习、经典诵读外,还需把传统文化带入校园的实践活动中。注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发挥德育和高雅的功能,尽可能把传统文化以现代的意义去解读,激发高校大学生的理性思考。高校大学生对传统节日越来越淡漠化,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万圣节、情人节、圣诞节等。为了重拾传统文化,高校可以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开展教育主题活动。比如开展扫墓、赛龙舟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诗词朗诵、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等。在参与各种特定节日的实践中,让大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带给他们的乐趣。与此同时,对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开展营造了浓厚的氛围环境。
高校每年可以举办传统文化节活动,例如美食
第2期
林伟健,王燕:关于高校如何发挥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思考
85
制作、举办综艺节目、风土人情的画展、书法比赛、诗词大会、戏剧演出等。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度,加深对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理解,增进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践行。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逐渐成长,不知不觉对中国文字、中国语言、中国的风俗习惯进行传承。用中国语言、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形象,自然而然承担起“树立中国品牌、把中国推向国际”的责任和担当。
(四)社团助力高校拥有着数量不少的学生社团组织,而且学生非常热衷于社团活动。面对这种情形,学校相关部门,尤其是学生管理部门、学校党团组织,要高度重视,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一方面,不能任其自由发展,甚至放任自流、自生自灭;另一方面,也不能强加抑制,打压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活动热情和创意,扬长避短,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开展传播传统文化的活动,弘扬正能量。比如,学生的文学社、诗社、朗诵协会、演讲协会、书画协会等等,就是进行校园宣传、传播传统文化的好帮手,发挥好这些相关协会的作用,让学生自觉的、充满兴趣的参与活动,既活跃校园的文化生活,又让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起着育人作用。
高校达到育人的效果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不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缺失了精神力量的支撑,犹如鱼离开了水,泉水失去了源,肉体没有了灵魂。屹立于世界之林,处于不败之地也只是坐而论道而已。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民族的需要、时代的呼唤。高校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以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发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在实践生活中,秉承“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坚定理想、克服万难,助力中国梦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9-24.
[2]*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8-05-4.
[3]方瑞.高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思考[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6(03).
[4]王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及育人功能之研究[J].学周刊,2018(04).
[责任编辑:余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