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两个基本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答:唯物辩证法总特征:即普遍了解的观点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首先,了解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的了解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普遍了解的原理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了解,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了解。例如(适当举例)……
其次,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在社会领域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是不可战胜的。发展观的原理要求对现实生活的基本态度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例如(适当举例)……
2、试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⑴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⑵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例如(了解改革开放现实适当展开)……
3、试述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⑴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的,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⑵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4、试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⑴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曲折性是事物发展的路径,事物的发展只能是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前进。
1 / 4
⑵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一个新的阶段;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曲折性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⑶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时代总是要前进的,不能因暂时挫折而动摇。其次,发展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要看到社会主义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⑴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变革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情;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各项事业不断的推向前进。
政治经济学部分:
1、 试述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辩证关系。(第146页)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总之,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的,二者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获得了商品的价值,而失去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者购买商品,失去了商品的价值,而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商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无法同时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 论述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第148页)
2 / 4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积极作用: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价值规律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消极作用:1、可能导致垄断产生,阻碍技术进步;2、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级分化;3、自发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但是可能出现比例失调,造成浪费。
3、论述为何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第151页)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4、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第158页)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成果或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5、论述两种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160页)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
3 / 4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马克思题型:
单项:每题2分,共10题 判断: 每题2分,共5题
看书的时候第1,2,3章的内容要看得比较细
论述:每题20分,共2题(从上面的10道题里出两道)
材料分析题:每题30分,共1题(可能从第二、三章出,第二章关注认识和实践这一节) 考试范围:第一章到第四章(第二章的第二节、第四章的第三节不考)
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4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