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
单元德育渗透要点 二 年 级 单 元 第 一 单 元 我们的节假日 德 育 渗 透 要 点 本单元的四课,在逻辑上它们基本属于并列关系,要讲假日,核心是如何过好闲暇时光,学会安排时间与生活;要讲节日,重在领悟节日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包括第1课《假期有收获》、第2课《周末巧安排》、第3课《欢欢喜喜庆国庆》和第4课《团团圆圆过中秋》四课组成,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有意义地度过闲暇时光,了解节假日的文化意义。单元前两课分别以暑假生活和周末生活为契机,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合理安排节假日,积极度过较长时段的假日生活和较短时段的周末生活;第3课和第4课 ,按照学生生活的时间逻辑,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重要节日——国家意义上的“国庆节”、文化传统意义上的“中秋节”和其他民族的节日文化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生活中节日的不同风俗及其文化含义,以文化之光点亮他们的生活世界。 第 二 单 元 我们的班级 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从逻辑上看前三课的核心是从集体感到集体规则再到集体责任,彼此是一种递进关系。最后一课则是本单元的整合课,也是总结课。它通过一个活动,将学生对班级的认识、感情及责任和义务统一体现出来,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巩固和深化前面的内容。 第5课《我爱我们班》、第6课《班级生活有规则》、第7课《我是班级值日生》、第8课《装扮我们的教室》四课。本单元引导学生进入最近的准社会、公共生活空间——班级。第5课通过班级生活体验与班级故事,引导学生初步树立班级的集体生活观念,萌发集体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以对班级事务的关注为基础,第6课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树立集体生活中的规则意识,明确共同生活的规则是为了一起生活的更美好而认为设立的,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调整和设立规则并遵守规则而改善我们的生活。第7课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集体生活中的岗位与义务的意义,主动负责地扮演集体角色,将集体荣誉感和规则意识落实为自己的行为,当好班级值日生;第8课是活动课,也是本单元的总结课,我们通过装扮教室这一集体活动,强化集体观念,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勇于承担集体责任而深化共同生活的规则。 第 三 单 元 我们在公共场所 第三元《我们在公共场所》,四课间的逻辑是并列关系,可结合自己学校“文明月”“文明周”之类的教育主题,灵活调整顺序,进行安排。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既要强调遵守规则又不能死守规则。由第9课《这些是大家的》、第10课《我们不乱扔》、第11课《大家排好队》、第12课《我们小点儿声》四课组成。本单元有班级空间扩大到学生时常进出的真正公共场所(这个年龄段,学生还是基本上跟家人共同进入公共场所),通过对“公共场所”“公共卫生”以及“公共文明修养”(如针对当前诟病的“大声喧哗”这一习惯)这四个方面的重点引导,旨在帮助学生养成公共场所所需要的文明行为习惯,并在其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第四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方 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四课的逻辑关系是递进的,即从山水空间到家乡物产,再到人际交流,最后到整体的发展变化。由第13课《我爱家乡山和水》、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和第16课《家乡新变化》四课组成。本单元在学生了解了经常出入的公共场所的基础上,带领他们进一步扩大生活空间,进入“我们生活的地方”,即家乡这一社会空间,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山水风景、家乡的物产与人们的生活,旨在促进学生对家乡生活的悦纳与责任。本教材将“家乡”这一抽象的文化心理概念具象为“我们生活的地方”,主要考虑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这一年龄段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建立与身边人亲密文化联系的需要。这在当前的流动性社会中是非常需要的,同时,也是与中年段相关内容衔接和实现教育螺旋上升的需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