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寻衅滋事罪可宣告缓刑,只要符合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对社区无重大不良影响的条件。《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被判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可宣告缓刑,同时满足条件的未成年人、怀孕妇女和老年人应宣告缓刑。寻衅滋事行为破坏秩序者可处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纠集多次严重破坏社会秩序者可处有期徒刑,并可并处罚金。
法律分析
1、犯寻衅滋事罪,并非没有谅解书就不能适用缓刑。只要行为人因本罪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符合有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这四项条件的,可以对其宣告缓刑。
2、法律依据《刑法》
第七十二条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第二百九十三条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拓展延伸
寻衅滋事罪的缓刑判决是否依赖于受害人的谅解书?
在寻衅滋事罪案件中,缓刑判决是否依赖于受害人的谅解书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一些法律专家认为,受害人的谅解书是判决缓刑的必要条件,因为它体现了受害人对犯罪行为的宽恕和原谅,有助于犯罪分子的改造和社会和谐的恢复。然而,也有一些人持不同观点,认为缓刑判决应该基于犯罪分子的悔罪表现和社会危害评估,而不应完全依赖于受害人的意愿。他们认为,过分依赖谅解书可能导致对受害人的二次伤害,而且有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来逃避法律责任。因此,对于是否依赖谅解书来判决缓刑,需要在平衡受害益、社会公正和犯罪分子的改造等多个因素之间进行权衡和综合考虑。
结语
在寻衅滋事罪案件中,宣告缓刑的判决并非完全依赖于受害人的谅解书。根据刑法规定,只要犯罪行为人符合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这四项条件,即可宣告缓刑。受害人的谅解书可以体现被害人对犯罪行为的宽恕和原谅,但不是判决缓刑的必要条件。在判决缓刑时,需要平衡受害益、社会公正和犯罪分子的改造等多个因素,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正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百九十三条 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七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猥亵儿童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一)猥亵儿童多人或者多次的;
(二)聚众猥亵儿童的,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猥亵儿童,情节恶劣的;
(三)造成儿童伤害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四)猥亵手段恶劣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