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来源:星星旅游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牛郎织女》是一篇篇神话故事,说的是古时候一位孤儿牛郎在湖边的树林里结识了织女,织女同情牛郎的遭遇,留在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后非常愤怒,派天兵天将到人间捉织女回天庭,牛郎披上牛皮、挑起孩子就去追,最后被天河隔开,后来变成了牵牛星和织女星的故事,赞扬了牛郎织女勤劳、善良的品质和他们真挚的感情。

  课文语言平等朴实,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狡猾的丑恶嘴脸。我们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透过平淡的语言,感受人物的精神内涵。课文语言写的很白,很质朴,但如何让学生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呢?我让学生读文后,根据相关点,进行复述,特别是有创意地复述,把平淡的语言说活,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复述中,领悟牛郎、织女各是个怎样的人。然后再读课文2、3自然段,学生有了更深的体会。

  透过平淡的语言,引发深层的思考。“听说织女要留在人间,姐妹们都很佩服她的勇气。她们对牛郎织女说了许多祝福的话,便洒泪告别,飞回天宫去了。”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仙女们佩服织女呢?学生们明白了织女爱慕的是牛郎的勤劳善良。同时织女放弃了荣华富贵,甘愿与穷困的牛郎生活在一起。然后再让学生们想象思考:姐妹们会说些什么祝福的话?这样学生们深入理解了课文,领悟了意思。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课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孤儿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美丽的姑娘织女。他们男耕女织,过着美满的生活。王母娘娘知道后,拆散了他们,并带着天兵天将抓走了织女。牛郎急忙披上老牛的皮,用竹筐挑着两个孩子去追赶织女,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的天河隔开。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了,天长日久,他们就成了天河边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文章的语言平等朴实,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读课文,通过课文中的一些字词句,说说故事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一切都按我预设中的进行着,同学们各自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了评价,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很多同学都说牛郎非常的善良,勤劳;织女也是美丽贤惠;而老牛是知恩图报。所以他们三个人的生活过得很愉快。我一一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但在举手的学生都回答过后,我发现他们说的要么是牛郎,要么就是织女或者老牛,却没人说另外一个人——王母娘娘。于是我就问学生,那王母娘娘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几乎没有没人举手。等了半分钟左右,有同学举手了。

  一生说:我认为王母娘娘脾气十分暴躁,因为课文第八自然段中说了,“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如果王母娘娘心不狠,她就不会暴跳如雷,对织女进行严厉的惩罚。于是我乘机引导学生想象王母娘娘暴跳如雷的场面,更加深了王母娘娘的形象。

  另一生说:老师,我从课文第九自然段看到:“两个孩子跑过来,死死地抓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所以我认为,王母娘娘是个六亲不认的人,她连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小孩也不认,她太坏了。抓住这个句子我组织学生说了另外一些描写王母娘娘的词语,如“铁石心肠、心狠手辣”等。通过这些环节学生对王母娘娘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堂课我发现,学生在潜意识中对一些正面的人物比较欣赏,而不愿面对一些反面的人物,思想确实很单纯。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牛郎织女》是一篇民间故事,语言浅显易懂,对于文中所涉及到的几个人物,学生也能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围绕几个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在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再次去体会感受。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小组合作完成对课文的脉络的把握,列出小标题,展示汇报后,全班一致通过“名字由来——相依为命、老牛牵线——树林相识——幸福生活——隔河相望——鹊桥相会”这样的提纲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以方便复述课文。为了降低学生复述课文时的难度,对于“隔河相望”一部分,我又引导学生按照“知道下落——发誓抓回——闯入家里,抓走织女——心急如焚——,携子追赶”的顺序说说这段课文的内容,以分散复述课文的难点。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对于课文的结构层次,文中的人物等内容,学生都能比较好地去掌握,但是我总有一种感觉,学生好像对于任何一篇课文都不怎么感兴趣,好像都是在应付老师,没有多少的主动。在《上好课的智慧与策略》中的“课堂教学中的师德修养”一文里,我看到这样的话“要能低下身子去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听课时最想知道什么,已经知道什么。……我们应该让学生带着学习问题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近教师。”读后,我陷入了沉思。

  我在问自己:在上课之前,对学生我了解多少?在上课时,对学生我知道他们掌握了多少?在课后,对学生我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对于学生,我知道他们希望我怎样去教他们吗?……一连串的问题之后,我如坐针毡。原来我的教学是处在空中楼阁,对学生我一无所知,我怎么能上好课呢?怎么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调动起来呢?“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思想与学生思想交流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教师思想单向灌输的过程。”这种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是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之上。

  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后来,我让学生把自己在学习新的知识已经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或是想知道的写在小纸条上交给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我该怎样去备课,怎样去上课。

  但愿在今后的教学中,情况会有所转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