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反思集锦

来源:星星旅游

  《陶罐和铁罐》是一则很有启发性的寓言,通过体会陶罐和铁罐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学生理解正确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感受,淡化纯粹的分析,对语文的课堂教学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会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陶罐和铁罐两个事物在很成一段时之间,二者之间发生的故事,很有趣,也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如果单纯地采用分析讲解的方法,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索然无味,也使有趣的故事不可以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我在教学时,注意了学生的感受。

  让学生画一画,抓住“人物”的特点。阅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和陶罐说的话。为了指导学生读好铁罐的这些话,我同时让学生画出描述铁罐说话时神态的词语。学生很快抓住了“傲慢”、“轻蔑”的神气、“恼怒”这些词语;在理解这些词语之后,学生再读句子,将铁罐的骄傲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在学生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后,我让学生分角色读、表演读。学生先选定自己乐于表演的角色,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教师还鼓励他们加上自己设计的动作。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再不是我的独角色,成了他们的舞台。

  在上述画、说、演的基础上,我抓住时机出示“思考练习”的问题: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结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我先引导学生对比陶罐和铁罐最终的结局,学生能很快找出,铁罐已完全氧化,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而陶罐却依旧“光洁、朴素、美观”。并说一说是不是喜欢陶罐,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学生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外表光洁、朴素、美观;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已是很有价值的古董;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对人友好、善良。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情绪高涨。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三年级语文下册《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将陶罐、铁罐拟人化,围绕铁罐奚落陶罐以及时间流逝后陶罐依然光亮如新而铁罐却腐蚀消失这两个事件来写,并通过描写陶罐、铁罐的神态和动作来表现出两者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从而引出要正确地待人事物的道理。根据学习目标,我特将此课分为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词语

  此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复习本课重点、易错生字新词,采用开火车的形式,再由全班齐读一遍加以巩固。第二,是从文中找出“骄傲、傲慢、懦弱、轻蔑、谦虚、奚落”等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旨在让学生从中理解词语意思,与之同时考虑到三年级阅读中也经常出现“根据文意填空”此类型的题目故特意设置这一部分。而在课堂里面,学生在第二部分中也表现较为积极活跃,避免了直接展示词语和解释的枯燥。

  二、文意

  让学生朗读课文,概括文意。朗读前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对话的语气,为之后的分角色朗读环节做准备。在指名生回答后,我特意让其他同学分别对概括的同学进行点评,让他们学着自己发现、自己评价、自己修正。

  三、性格

  让同学们着重找出对陶罐、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体会它们的性格特点。分为“议铁罐”和“议陶罐”。并总结出铁罐的`性格特点“傲慢无礼、目中无人、蛮横无理和自以为是;陶罐的性格特点友善、谦虚而不软弱、宽容和善良。这一部分,学生基本都能找得准,并且说得很贴切。在出示原文句子中也顺势讲解了提示语在中间,对话在前和后的情况下标点符号的运用。在最初设计时,是打算把标点符号空出来让学生补充来引起注意。但又考虑到出示老师总结的体现性格特点的句子后是全班齐读PPT,这时如果没有标点符号就会令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容易混淆,因此最后只是把那些标点标红,再直接提问”为什么老师要标红?”而实际上,学生在刚刚接受完铁罐性格的朗读后,一时半会没能跟上节奏。因此这样的提问显得太过突兀,让学生来不及反应过来。过后思考发现,把对话提示语以及标点的运用放在朗读前提示会更自然一点。

  四、故事

  这一部分是进行分角色朗读,同学可以自由选取两个情景(第2—9自然段、第11—17自然段)中的任意一个,和同桌合作进行有感情朗诵。开始之前,有三个小提示。第一,提示感叹号用法。本文使用了较多的感叹号,因此重点提出来让学生感叹号的使用情况以及引起学生注意有感情朗读时语气的把握。第二,提示铁罐语气“傲慢——轻蔑——恼怒——怒不可遏”和陶罐“谦和宽容、心平气和”。第三,提示可以适当配上动作。

  在这一环节,学生很感兴趣,胆子放得很开,声情并茂的。大概因为是故事性较强的原因,很多平常较沉默学生也主动加入和同桌角色扮演的朗读当中,整个课堂气氛很活跃。

  五、道理

  此环节从本单元前两课《矛和盾的集合》、《科利亚的木匣》的写作特点入手,指出本文也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想启发写下,为这个童话故事加上阐明道理的结尾。

  最后,出示两句与本文想表达的道理相近的名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作为积累总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