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咀嚼语言,共鸣情感,实时练笔——《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来源:星星旅游

  教材简析:

  《怀念母亲》是新课标实验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祖国在我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季羡林先生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眷恋。

  教学目标:

  1、借助字理理解“频”的意思,在语言环境中理解“频来入梦”的意思。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体会“凄凉、甜蜜”等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失去母亲后的悔恨以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作者对两位母亲所怀着的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会。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猜猜他是谁?

  2、简介季羡林。

  3、提起季羡林,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他的内心深处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他,了解他。(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想一想:

  母亲指的是谁?

  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情感?

  三、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师:母亲去世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国 母亲的一草一木也会浮上心头。请从课文中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

  1、会读书的同学,可以把一段话读成一个词。(频来入梦)

  2、板书并指导书写“频”。

  3、会读书的同学,又可以把一个词读成一句话。

  (二)品读思母之情

  1、利用课文中的留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11月18日的日记,了解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

  2、利用资料补白,体会季母对季老的爱,从而感受季老对母亲的爱。

  3、学习第二自然段,利用音乐渲染,教师引读:“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一生接读;

  师引读:“我曾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女生齐读;

  师再引读:“当我赶回家中,看到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全班齐读。

  (三)品读思国之情。

  1、自由朗读季老的其余几篇日记,想一想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2、默读11月16日的日记,完成想象说话:

  因为季老想到 ,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因为季老想到 ,仿佛觉得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3、全班齐读11月16日的日记,男生齐读11月20日的日记,女生齐读11月28日的日记。

  (四)抒发情感。

  纵情朗读散文《寻梦》的开头与结尾,思考交流:

  1、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面影?

  2、你从这开头结尾中又感受到了什么?

  3、从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4、读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四、总结全课。

  五、拓展升华。

  1945年,持续了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闭幕,归心似箭的他头也没回,登上了回国的吉普,并写下了一首诗(课件,音乐)

  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生齐读后欣赏《我的中国心》。

  六、作业:

  1、摘抄感受最深的语句。

  2、仿照11月18日的日记写一篇日记。

  3、搜集有关“祖国在我心中”的诗歌、散文等,举办一期展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