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页,教学设计。第二页,教学思考及资料。第三页,学生想象词境作文
如 梦 令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颗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词”的知识和学过的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
1、揭示课题,学生说说曾经学过的“词”。
2、介绍“词”的常识。
3、本节课学习的词《如梦令》,学生介绍作者李清照。
二、抓住景物,感知画面。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的位置;学生朗读。
2、学生朗读,要求读正确。
3、一起正音,熟读这首词。
4、学生边读边画线:文中描绘的景物。
5、交流。溪亭、日、藕花、鸥鹭
6、适当解释词中的字或词的意思。
常记:经常记起
溪亭:小溪边的凉亭。
日暮:太阳将要下山,时间已经不早了。
沉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归路:回家的路。
兴尽:兴致很尽心
7、学生朗读,抓住课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感知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美妙的画卷。
三、展开想象,领悟意境。
1、写作背景。这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述了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
2、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愉快)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是愉快的心情,从“常记”“沉醉”二句可以看出。一个“沉醉”凝练地反映了一天的欢乐。
3、这一天的欢乐集中在归途中表现,归途中妙趣横生的画面有哪几幅?
误入藕花深处,(迷路),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人心情由沉醉到急切再到惬意,充分享受着这大自然的乐趣。
4、词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景象?用了哪些小事物?
描写了江南山村月夜的图画:
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夜晚很静,以动与静,一幅丰收景象)
星稀天外,点雨山前,路转溪头,忽见茅舍。
(焦急和迷惑之后的欣喜,情趣横生)
5、以各种形式诵读,读中进一步体会词人的心境,交流自己所感悟出来的意境。
四、完成练习,巩固提高。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和同学交流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师生谈话的形式简介作者。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二、自主探究,理解词意。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2、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3、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1)读生字:塞 箬 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一名学生自愿当小老师上台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台下学生可以对“小老师”问难质疑,“小老师”解疑,若“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台下同学可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教师可引导、帮助。在生生、师生的相互解答、质疑中完善对这首词的理解。(着重理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引导学生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③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五、总结升华
1、以各种形式诵读全词,感悟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大自然)
2、和同桌说说各自读了词后想象所描绘的景象。
六、作业:
从两首词中任选一首,想象它所描绘的景象,写下来。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课前思考:《如梦令》是李清照的一首充满生活情趣和雅致的词,是李清照的惊世之作,女主人憧憬美好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而多情。教学本词,引导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结合她生活的特定背景来理解,也可以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类比,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另外就是要注重学生横向的迁移,能够回忆起以前所学的李清照的相关诗词,还需引导学生对其思想的把握,从而领会词的意境,提高学生对文学的欣赏水平。教学中适用诵读和意会。
如梦令》赏析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其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她出身于名门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其欢快明朗的基调。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国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生活,内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于孤寂而悲凉。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来的结果如何呢?词人虽未明言,读者还是不难想象:这毕竟只是一场虚惊,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终究还是化险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不然的话,她后来又怎么会写出这篇作品呢?不过,这件事情,的确在词人心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所以当她在作品中追忆及此,景色还是如此的鲜明,情态还是如此的逼真,从而给后世的无数读者,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这首小词,语言生动流畅,风格清新自然,趣味横生,引人入胜。它虽然只撷取了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却让它折射出心灵世界中的七彩阳光;虽然只叙述了早年生活的小小插曲,却赋予它以普遍而永恒的审美意义。
张志和
中国唐代词人。初名龟龄,字子同。婺州(今浙江金华)人。生卒年不详。16岁游太学,擢明经,向肃宗上书陈策,特见赏重,赐名志和,命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后因事获罪贬南浦尉。遇赦还,以亲丧不复仕,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著《玄真子》12卷,3万言;《述太易》15卷,均佚。
张志和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尝与陆羽为颜平原食客,善画山水,挥笔立就。现存其《渔歌子》即《渔父》词5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渔父生活。词的基调清新、质朴,并融和着隐者淡泊、澄清的高情远意。张志和是词人,又是画家,所以他对淡泊逸致的抒发,是词画相兼的。
一、导入。
1、大家还记不记得以前学习过的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描写的是借寒江独钓的渔翁,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关于描写渔翁的词〈〈渔歌子〉〉。
2、作者是张志和。
3、请生简介张志和,并作相应的评价。
4、这里的词牌名是渔歌子,名是西塞山。
5、西塞山指的是哪里吗?(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二、新授。
1、请生朗读,注意停顿之处。
〈〈如梦令〉〉押的是u韵,那看看这首词押的是什么韵?
押韵使得读起来琅琅上口。
2、这首词主要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用横线表示。
这些词语给我们勾勒了一幅什么季节的景物?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想想我们以前也学过描写春雨、春风的句子是什么?
(南宋·志南和尚《绝句》里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地点在哪里?
3、看第一句话,哪些字你理解了,哪些字还不理解?
请生翻译这一句话。
4、在这幅如此美丽的画面中,肯定少不了……
那作者有没有写到人呢?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你知道“箬笠”“蓑衣”是什么吗?可以对照书中的图片。作者这里描写的人物指的是谁?
“青箬笠、绿蓑衣”描写的是人物的……(衣着)
对照图片仔细想一想,此时此刻这位渔夫在干什么?
(驾着一叶扁舟)
5、渔夫驾着一叶扁舟在斜风细雨中“不须归”。
请生解释“不须归”。
想想渔夫身处如此美妙境界里,尽情的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所以不仅仅是不须归,而是不想归。
说明了什么?
其实,“不须归”除了指不想回家外,还指什么?联系张志和的生平。
6、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这首词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垂钓图”,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
7、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词人的人生志趣,表达词人对自然景物和自由生活的热爱。
8、请生朗读。
三、展开想象。
把词中描写的这一幅美丽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可以对照图片。
四、布置作业:完成可后练习3。
引导学生品读《如梦令》,用一个词来概括整首词。
1、醉,陶醉在(美酒中,陶醉在美景中,陶醉在美丽的意外惊喜中,陶醉在美好的生活中……)词人深深的陶醉了,谁也来醉一回,酝酿一下,来,请……朗读
2、兴,因为兴致很高,所以晚归;因为晚归,所以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惊起一滩鸥鹭……
3、惊,鸟惊,人惊,惊喜呀!这一惊,让词人有了意外的收获,才会常常记起,才会写出如此美妙绝伦的词!“惊”字用得最是精彩,鸥鹭惊飞的场面,诗人由惊慌而至惊喜的神情,都跃然纸上
4、“误”字,写出作者摇船时的醉酒憨态。
5、“争”字,刻画出诗人着急慌乱的神情。
学生想象《如梦令》所描绘的景象
溪亭游记
李清照去溪边的小亭子游玩,她一边欣赏美丽的风景,一边喝着醇醇的美酒,十分惬意。池塘的景色令人着迷,池水碧绿碧绿的,一眼望到底,池中的游鱼细石清晰可见,小鱼活蹦乱跳,可爱极了。池塘里满是荷花,荷叶绿油油的,像一个个大玉盘,盘中的小水珠晶莹剔透,像一颗颗光艳夺目的大珍珠。在荷叶的衬托下,荷花显得格外精神,亭亭玉立,有的含苞欲放,鼓鼓的花苞惹人喜爱;有的竞相开放,香气怡人;还有的微微颔首,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天色不早了,李清照游兴已尽,便准备划船回家,可她喝得大醉。不知道回家的路了,不小心划到了荷花丛的深处,她心中不免着急起来,便用力划,谁知,惊动了满滩的水鸟,它们一边鸣叫着,一边穿出荷花丛,扑棱棱地飞走了。
——六(1)班 杨蓓媛
学生想象《渔歌子》所描绘的景象
西塞山前春色美
西塞山前的湖中有许多白鹭。它们有的展翅高飞,有的在湖面上盘旋,有的正在捕食鱼虾。桃花正盛开,张着一张张笑脸,吮吸着春的气息,它们的花瓣粉红得尤其可爱。瞧,落在水面上的花瓣,多像一只只小船呀!水中的鳜鱼长得多么肥美呀!它们不时跃出水面,观赏一下这迷人的春色,它们被陶醉了。湖面上有一叶扁舟,上面坐着一位戴着青色的斗笠,穿着绿色的蓑衣的渔夫。他正在钓鱼。微风习习,春雨丝丝,但渔夫还是不想回家。虽然他在钓鱼,但眼睛却欣赏着周围的景色,他也被陶醉了。
——六(1)班 陈一阁
学生想象《如梦令》所描绘的景象
美好的回忆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常常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在溪边亭子里游玩的情景:
带上一壶美酒,划着一只小船来到亭子里,边饮酒边欣赏美景。那时正是夏季,平静的湖中到处都是碧绿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的,荷叶上还有几颗小巧玲珑的水珠在上面嬉戏,让人眼花缭乱。天边绚丽的晚霞把天空装饰得格外漂亮。
瞧!荷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像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的像一盏盏发着粉红色光的灯;有的在余辉的照耀下,像披上了一层金光……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落山了,她游兴已经满足了。于是,准备乘着小舟往回划。但是,因为她喝得大醉,竟迷了路,划进了荷花池的深处。天就要黑了,她心急如焚,想着:该怎么划呀,怎么划呀,再不回去,父母该着急了。她越想越心急,不禁拼命、胡乱地划了起来。谁知惊醒了正在栖息的水鸟,它们一慌、一怕、一乱,都扑棱棱地飞了起来。
——六(1)班 曹雨洁
学生想象《如梦令》所描绘的景象
美好的回忆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常常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在溪边亭子里游玩的情景:
带上一壶美酒,划着一只小船来到亭子里,边饮酒边欣赏美景。那时正是夏季,平静的湖中到处都是碧绿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的,荷叶上还有几颗小巧玲珑的水珠在上面嬉戏,让人眼花缭乱。天边绚丽的晚霞把天空装饰得格外漂亮。
瞧!荷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像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的像一盏盏发着粉红色光的灯;有的在余辉的照耀下,像披上了一层金光……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落山了,她游兴已经满足了。于是,准备乘着小舟往回划。但是,因为她喝得大醉,竟迷了路,划进了荷花池的深处。天就要黑了,她心急如焚,想着:该怎么划呀,怎么划呀,再不回去,父母该着急了。她越想越心急,不禁拼命、胡乱地划了起来。谁知惊醒了正在栖息的水鸟,它们一慌、一怕、一乱,都扑棱棱地飞了起来。
——六(1)班 曹雨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