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一次抱母亲》。我采用“五说法”,即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板书的方法来说这一课。
一、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哄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地感恩之情。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围绕“奉献爱”这一主题,就本课而言,能通过阅读感受到课文中母亲一生无私奉献的高大形象、体会儿子得知母亲“竟然这么轻”后的愧疚心情,也不忘护士“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这个细节动作里所传递的关爱与敬意就是学生通过学习全文后应收获的知识点。本单元另三篇课文是《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我不是最弱小的》,分别阐述了对社会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弱小的疼爱,本文则从回报母爱的角度记录了“乌鸦反哺”的感人体验。歌颂了人间真情,教育学生要关爱母亲,懂得回报。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单元编排意图及本课特点,我拟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语;
过程方法目标: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并学会向母亲表达爱 。
重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悟母爱的伟大;
难点: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报答母爱的渴望。
二、说教法
由于如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聚光灯似的溺爱,已使大部分孩子们对父爱、母爱的认识不知不觉变得淡化,因而把握文本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而本篇课文恰恰是帮助孩子反思母爱、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采用了以读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即①读悟教学法: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和全班齐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读中悟情。
此外,为了更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我还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使用图画来展示情境、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语言来描述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③联想感悟法:在文中几处较难理解的地方,让学生通过想象来理解母亲的艰辛。如理解“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句话,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让学生在脑海中呈现出丰富的视像,将文本语言扎根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
三、说学法
《课标》提出:学生当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天天面对母亲,却不一定感受到母爱,也不一定体会到母亲的辛苦,这就是我班学生的现状,更让人失望的是,根据平日观察及家访了解,有一位同学甚至对母亲怀有排斥反感的态度。“语文以情作谱,以爱作词。”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只栽树不育林;只教书,不育人。因此,我选用“朗读—体验—感悟—实践”这种学法,即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和体验,并从中得到思考和感悟,最后能引申到用点滴行动回报自己的母亲,学活课本。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初步感知课文、读悟理解课文、升华总结课文
1.导入新课
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让学生说说大意并谈谈母亲对自己的爱。为学习本文铺设感情基础,引入新课。
2.初步感知课文
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关注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
3.读悟理解课文
《课标》中关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有以下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因此,读悟理解课文环节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本课重点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举例。 在反复阅读教材时我发现文中出现了三次“没想到”,这三个“没想到”正对应着重点句中的“竟然”。它们对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有帮助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回答“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学生能够很快找到“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出示这个句子,再问:“竟然”是什么意思?学生可以理解为“居然,没想到”。教师再引导:“作者没想到什么呢?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于是会找到这样三个句子: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b、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让学生反复读这三个句子,通过朗读把作者的当时心情表达出来,既训练了朗读,又促进了理解。接下来,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展开想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外延,自然学生对此重点句的理解会深一个层次,感悟会上一个台阶。
4.升华总结课文
在音乐声中,用朗读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抱母亲入睡”这一情景,启发学生理解这泪水背后的含义,学生体会到这是幸福的泪水,感动的泪水,高兴的泪水……通过“无数次”和“第一次”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母亲给予我们的太多,而我们给予母亲的太少,学生自然想到孟郊的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后通过朗读,让那种浓浓母子之情充溢在学生心中。
师生双边活动——
学习“在我记忆中”这段话时,引导学生体会两个“总是”,比较两个“担子”,体会“年复一年”“翻山越岭”的不易。
对两个“总是”的理解,出示情境图片,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无论春秋和冬夏……无论酷暑和严寒……无论是什么重担……母亲总是……从中感受母亲“总是”那么力大无穷。
比较两个“担子”时: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面去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我们四年级同学平均体重是40斤,如果请你背一个同学从校门口上三楼到教室,你感觉会是怎样?课文中母亲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相当于两个半同学的重量啊,再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母亲肩上挑的仅仅是那100多斤重的东西吗?母亲的肩头还承受着什么?”
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加深理解,瘦弱的母亲能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并不是母亲的力大无穷,而是母亲对我们的关心,对我们的爱护,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
母亲平淡地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番话什么意思?出示几幅情境,如:清晨、晚上、生病、伤心等时候,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这样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自然缩短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重难点处理——
重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悟母爱的伟大。
教授重点:
我预备删减琐碎的分析理解,去除思维度不高的提问,紧紧抓住课后思考题:“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这一核心问题展开阅读理解,以求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第一课时,请学生交流初读课题时产生的想法,提炼出“作者为什么抱母亲?”和“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是什么感受?”这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的自读自悟活动中理清课文条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博大”。
难点: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报答母爱的渴望。
突破难点:
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母亲说的话“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以及思考“母亲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从而达到整体感悟,情感升华。
辅助手段——
拓展两篇课外阅读,一篇是《牵着母亲过马路》,另一篇是《“没有妈,哪有我?”》帮助学生活学语文。
牵着母亲过马路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到菜场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儿女们还能不听?穿过马路,就是菜场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掌心,牵着走到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有车来就别过马路","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公路已改进成混凝土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
帅帅是一个徐州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小学六年级时,他远在北京打工的妈妈患上 了白血病,于是他在小学毕业后毅然休学一年前往北京照顾妈妈。由于妈妈的病情不断恶化,急需骨髓移植,帅帅又做出了为妈妈捐献骨髓的决定。曾经怕血怕打针的他现在即使是做骨穿检查也一声不吭,并且默默承受着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一顿顿的做饭,来回奔波,对母亲全天的悉心照顾,还有为了省钱给妈妈治疗而偷偷不吃饭带来的营养不良让这个孩子显出与年龄不相称的苍白和疲惫。在记者采访时,他淡淡地说:“没有妈,哪有我?遇到这种情况,哪个孩子不救妈?”
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里,亲情在很多人眼里变得淡漠,被很多人所忽视,这世界上几乎是最珍贵的感情被不少人不知不觉中遗忘到了角落。的确,事业,爱情,友情等等,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去追寻,但在这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与我们有着天然血缘纽带的亲人,生养我们的父母。这个12岁孩子的感人举动,是否唤醒了你我的内心呢?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本节课的板书按照教学思路,通过“轻、重”这两个字,即母亲身体之轻和肩上担负的责任之重形成鲜明的落差,勾勒出勤劳母亲的形象,感悟母爱;通过孟郊的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学生懂得回报母亲,感恩母亲。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初步设想,在真正地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