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积累运用 (共12题;共95分)
1. (2分)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伫立(zhù) 贮存(zhù) 睥睨(bì) 裨益(bì) B . 诡谲(yù) 橘子(jú) 驰骋(chěnɡ) 招聘(pìn) C . 瘦削(xuē) 刀削(xiāo) 虐待(nüè) 戏谑(xuè) D . 稽首(qǐ) 滑稽(jī) 脚镣(liáo) 缭绕(liáo) 2. (2分)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每当遥想过去,我就会浮想连翩 , 好像又回到我们的青年时代,又回到我们并肩战斗的生活中,心潮澎湃 , 久久不能平静。
B . 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 , 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 , 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C . 教师们嫌阿尔伯特生性孤僻 , 只有文学教师对他稍有好感,因为所讲的内容常常使他陷入沉思,有时竟流连忘反。
D . 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睱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3. (2分) 下列语句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明天在新街口活动,你是坐地铁去,还是坐公共汽车去?
B . 写研究性文章和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C . 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D .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4. (2分) (2019八下·桐庐月考)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茅盾将自己的情感寄寓于白杨树这一客观事物,被赋予伟岸、质朴、坚强等精神气质,从而使白杨树具有了独特的象征意义。
B . 正如练字要临摹字帖一样,模仿、借鉴优秀作品的某些写作特色进行仿写训练,是我们青少年学生进入创作之路的基础。
C . 这位志愿者值守西湖边两平方米的“微笑亭”,多年来风雨无阻,志愿服务时数累计超过1.1万小时以上,让各地游客备感暖心。
D . 如果吃饭时玩手机,血液就要分出一大部分供应给大脑和眼睛,这会严重导致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受到影响,造成消化不良。
5. (2分) 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风筝》《孔乙己》《故乡》等鲁迅的作品。 B . 《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庄子》则蕴含了深刻的道家思想。
第 1 页 共 10 页
C . 《犟龟》《白鹅》《骆驼寻宝记》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秀童话作品。 D . 《茶馆(第一幕)》反映了清朝末年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6. (16分) (2017七下·福州期中)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赵襄王学御》
赵襄王①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③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注释】①赵襄王: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④调:协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1) 解释句子划线词的含义。
①但当涉猎_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③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________ ④术未尽也________ (2)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是( ) A . 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我酌油知之 B . 康肃笑而遗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 . 但当涉猎 但微颔之 D . 结友而别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②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4) 甲文中的吕蒙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乙文中的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均用文中原句回答) (5) 从甲、乙两文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谈两点即可) 7. (10分) 阅读下面古诗词。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③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第 2 页 共 10 页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①本诗写于1279年,诗人战败被俘,押往大都(北京),途经金陵(南京)。此时南宋已亡,金陵已被攻破四年。②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 有离宫。③元:同\"原\"。
(1) 下列对诗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 国破家亡的不幸者形象。
B . 留恋战败前美好生活的凄惨者形象。 C . 空怀复国壮志者形象。
D . 虽处境悲凉,却坚贞不屈的爱国者形象。 (2) 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首联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出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突出诗人的无限悲恨和无尽惆怅。
B . 颔联“元无异”和“半已非”形成巨大反 差,揭露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表现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
C . 颈联运用比喻手法,给人悲凉凄惨的感觉:诗人在哭,金陵在哭,满地芦花和 “我”一样飘零,旧时燕子也无处栖身。
D . 尾联与《过零丁洋》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异曲同工,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8. (4分) 古诗文默写。
(1)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________,________。 (2) 晓雾将歇,________。夕日欲颓,________。 (3) 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 (4) 神龟虽寿,________。 (5) ________,志在千里。
9. (10分) 家风,即门风,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某校开展“优良家风我传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以下是活动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材料,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代长”之类的对联,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
材料二: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摘自胡适《我的母亲》)
材料三: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学父亲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 (摘自《**的家风:从父亲身上学到五件事》)
第 3 页 共 10 页
(1) 【寻家风】从以上材料中,你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把优良的家风传承下来?
(2) 【展家风】下面有三项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书法家写的下面三幅书法作品中,你可以选一条横幅挂在家里的厅堂内,你会选择哪一幅?请结合家庭实际简述理由。
(3) 【扬家风】老师想用一副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请根据提示将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长辈言传________明祖训 下联:子孙心领神会承________
10. (20分) (2015·福州)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消失的故乡 谢冕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分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③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轻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A】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亲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荫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听见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
第 4 页 共 10 页
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⑧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看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情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⑨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域,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万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⑩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选自谢冕随笔集《流向远方的水》)
(1) 综观全文,面对“消失的故乡”,作者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 阅读③﹣⑦段文字,将“故乡消失的风物”填写完整。
故乡消失的风物有:老家屋后的梅林,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妈妈洗菜、洗衣的水井,①________ , ②________;长满水草的河渠,③________;充满欧陆风情的街巷、教堂;“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通向江边的石阶道,④________等。
(3) 根据第⑨段的内容,简要说说是什么“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 (4) 本文语言富有意蕴,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作简要点评。
【A】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 (5) 城乡的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难免产生矛盾冲突,对此,你有何感想或思考? 11. (20分) (2019九下·石家庄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火笼
①童年时的冬天似乎特别冷。
②在家可以围着火盆取暖,去上学总不能端着火盆去呀。于是又用上了火笼。火笼是用细竹复从下到上编成的。编到一半时放进一个用于装木炭的小瓦盆,再编几寸就可以收口,最后安上把子就成了一个可以提着到处走可以烘手烘脚的火笼。在冰冷的教室里,写作业前暖暖手,柔软了冻僵的手指才能捏稳手中的笔啊!
③冬天的早上,细心的母亲们会早早起床生火,把烧红的木炭夹进孩子的火笼,加上几块木炭,再铲些热灰覆
第 5 页 共 10 页
盖在上面。如果不出意外,这笼火可以维持到放学。临出门前母亲们总会千叮哼万嘱咐:在学校一定不要乱扒火。可出得门来又有几个孩子想得起母亲的话。
④正长身体的孩子嘴巴永远是馋的,提着火笼的孩子衣兜里早就悄悄藏好了一把干黄豆。走进教室放下书包,趁着老师还没进教室,赶紧用小木棍小心翼翼地把火笼里的炭火扒开,丢几颗黄豆进去。
⑤“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还没来得及坐下,清脆的“噼啪”声不知从谁的火笼发出,也许是烤熟了的黄豆在告诉小主人:“快吃我吧!”
⑥课堂纪律自然被扰乱了。慈祥的老教师通常只是一笑而过,说句下次不要这样子了。年轻脾气躁的教师会觉得这是对他威严的挑战。烤黄豆的孩子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火笼连同烤熟的黄豆一同摆在讲台下,时而忍不住抽动鼻子唤一唤烤黄豆发出的诱人的香味,直到下课才物归原主。
⑦我们班有一个心灵手巧的男同学,他没有竹震编成的火笼。但他捡来一个破脸盆,用铁丝绕盆边缠上一圈,再在两边系上绳子,打一个结,一个火盆就做好了。
⑧他父亲早逝,母亲一人要抚养四个孩子,家里没有钱买木炭,这个问题也难不倒他。星期天天不亮,他就背着砍柴刀扛着锄头背着背篓上山。专选枯死的树枝来砍。把砍下的木头再砍成两尺长一截。用锄头在空地上挖一个大坑,底部垫上干草枯枝,摆上一层木头,再铺干草枯枝。然后从底部点火,木头的外面盖上一层厚厚的泥土,让木头在里面慢慢地燃烧。
⑨躺在草地上,吃着从家里带来的煮红薯,睡上一觉。估计木头烧尽了,摸摸木头外面的泥土也不烫手了,便用锄头创开泥土。一截截乌黑发亮的木炭出现在眼前,直到木炭凉透,才小心翼翼地把木炭装进背篓回家去。
⑩他自己烧的木炭没有炭头,烧起来没有黑烟,而且他还很乐意与别人分享。看到没有火笼的同学冻得瑟瑟发抖,他会主动借给同学烤一节课。所以,在我们班上他是最受欢迎的。
⑪并不是每一个火笼都能平平安安。有在路上拌跤打破火笼里面的小瓦盆的,有玩火把火笼烧着的,只得哭哭啼啼地提着烂火笼回家。作为惩罚,那个孩子会有一个冬天上学的路上手中没有了火笼。
⑫现在的冬天不太冷,可以供取暖的物品也很多。家里有冷暖两用的空调,有电热毯,还有什么电暖袋、暖宝宝,我家还用上了水暖床垫。不但应有尽有,还非常可爱。可是我依然念念不忘童年时那个装满了温暖的火笼。我爱你,童年记忆中装满了温暖的火笼!
(1) 选文多次写到“冷”,有哪些作用?
(2) 结合全文说说母亲们担心火笼会出什么“意外”?
(3) 请简要赏析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赶紧用小木棍小心翼翼地把火笼里的炭火扒开,丢几颗黄豆进去。 (4) 选文第段“念念不忘童年时那个装满了温暖的火笼”,其中的“温暖”有哪几层含义? 12. (5分) (2019九下·黔东南模拟) 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
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右岸是铭记。 我们乘着各自的船, 在左岸与右岸间穿梭, 才明白——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第 6 页 共 10 页
——席慕容《左岸是忘记 右岸是铭记》(节选) 请以《这,值得铭记》为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二:那时,我与 相遇 要求:①注意先将作文标题填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 ②若选题目二,先将文题补充完整并填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
③结合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写出600字以上的文章。
第 7 页 共 10 页
参
一、 积累运用 (共12题;共95分)
1-1、 2-1、 3-1、 4-1、 5-1、
6-1、
6-2、
6-3、
6-4、
6-5、7-1、 7-2、
8-1、
8-2、
8-3、 8-4、 8-5、
9-1、
9-2
第 8 页 共 10 页
、
9-3、
10-1、
10-2、10-3、10-4
、
10-5
、
11-1、11-2、11-3、11-4
、
12-1
、
第 9 页 共 10 页
第 10 页 共 10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