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

浅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

来源:星星旅游
浅谈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

摘要: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在信息化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技能。随着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己成为中学必不可少的科目。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分析、处理的能力,并能够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创造的能力及信息伦理道德的建设。然而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堪忧,本文就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现状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素质教育、信息素养

正文:

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一般在机房上课,学生面对的是电脑,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经常要在讲台电脑上进行板演操作,但由于有电脑的阻隔,教师很难发现学生的课堂行为,面对众多的学生,教师很难有精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行为。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学生们很喜欢上计算机课,特别是上机的操作课。但是有些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玩”、“乐”为主要的情绪支配,对游戏、上网聊天情有独钟,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或者干脆来个置之不理。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经常会提前进入“自己神奇的世界”,对老师教学的内容视若无睹,而基础较差、自控能力较差的“双差”学生就经常不能抗拒周围事物的吸引,把关注的目光进行了转移,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玩游戏、聊天等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时有发生。而这就像是传染病,影响着周围的学生,旁边的学生看到后也就无心上机,不顾被批评,也要先“过把瘾”,根本不愿参与到安排好的课堂活动中来。结果一节课下来,表面上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其实效果很差,学生也觉得自己一节课后好象什么也没

学会。

而作为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遇到了这样的现象又该如何解决呢?下面我就做一下初步的探究。

中学的信息技术课有一定的特殊性,就是上课的时候离不开计算机。有了计算机又出现的新矛盾——“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永远要比对老师的兴趣要高”。教师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就成了最大课题,如果这个课题解决不好,也谈不上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了。

第一、采取多种手段,优化传统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很多内容极其抽象性,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要将学生吸引到教学当中,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将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变成生动有趣的动画课。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为课堂所用。在教学过程当中,多利用好有的CAI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或者是收集素材,自己整理并制作课件进行教学。通过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技术,让知识作用于学生的视听的感知器官,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诱导学生自觉地开展想象力,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第二、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1、结合学生情况,精心设计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一个大任务,同一章内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例如学习“文字处理Word2000”一

章时,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大任务,即要求每一位同学完成一份非常精美的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2)文字、段落的编辑(3)WORD的表格功能(4)图文混排的方法(5)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把这5个知识点又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可以分别把任务设计为学录课文、学排小论文、学做文摘卡、学制贺卡。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精心修改。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即:1、WORD的基本概念 2、文档的建立、打开与关闭 3、编辑文档。这3个知识点分别设计在3个更小的任务中。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

2、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提出问题: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想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时,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老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例如讲EXCEL电子表格时,要求学生完成一份漂亮的全班期中考试学生成绩汇总表。给出任务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如数据的输入、格式设置等,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如函数的使用、页面设置等,即隐含在

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

3、根据提出的问题,及时讲授新知识: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老问题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要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得出。每次授课的时间不超过3-10分钟,然后让学生动手进行一个与刚才授课内容有关的练习或活动(即完成一个小任务)。学生们听了一段课刚要开始走神,思路立刻又被下一个活动拉了回来。活动(任务)做完,接着刚才的兴奋劲儿,下一个部分的授课又开始了。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老师的授课内容进行,同时他们学会的每个知识点也能得到及时地强化。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在成功地完成任务时获得一种成就感。如:在讲WORD的图形功能时,将此节课设计为3个小任务即(1)在原有的文档上插入一张经过修饰的图片。(2)将一段文档的标题用艺术字,以立体,带阴影效果、波浪形出现。(3)做一份宣传单。每一个任务布置、分析完成后,学生动手在机器上实践完成。每一个小任务分析完成后及时让学生上机操作,当场巩固。

第三、培养学生注重掌握方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制作贺卡这节课上,教师没有限定贺卡的形式和内容,仅仅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素材,这就为学生发挥想像力和自由创作留下了充分的余地。从学生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没有雷同的作品中,反映出他们不但掌握了教师要求掌握的内容和方法,而且在很多操作细节上还能举一反三、灵活变化、自由发挥,真正实现教师“授人以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讲Frontpage网页制作时,我为了不让学生的思维受到示范效果的影响而能有自己的独创性,我没有给学生统一的素材和效果,而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题材(鼓励学生选择与其它学科有关的题材),然后从互联网上下载资料进行设计。在课堂上我只分散介绍一些效果的制作技术要点,然后要求学生完成任务,对于一些属性的设置基本上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并且要求学生将所有的效果按自已的审美观点合理排版,到最后课程结束时将串成一个完整的站点,在站点的网页中要体现出所应用的效果。这样学生有了很大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每个学生最后都做出了有自己独特性的站点。在网页制作时,还经常碰到有学生需要处理图片素材:裁减一些不想要的信息、图片组合、添加文字等等。就可以引导学生用教材上介绍但是没安排课时的讲解的软件Acdsee去处理:我告诉学生这个软件的方便实用性,简单演示一些功能,其它要求学生自己看着菜单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完成。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到了实实在在的技能,领会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并且使他们摆脱了依赖课本、依赖老师的学习习惯,真正从学习中获得了知识,获得了乐趣。

第四、安装益智游戏,引导正确的网络意识。初中学生对于游戏和上网的喜爱程度很深,如果教师在上机操作课上强行的禁止,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另外,正确使用网络和玩益智游戏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入门钥匙,一些益智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开扩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想像力,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关键是要有选择地玩,要把握一个度,不能沉迷其中。游戏可以由教

师去选择,度也可以由教师自己去把握。象一些指法训练软件就很合适初一的学生使用。

总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更加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我们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之中,根据课程本身的特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将学生吸引到有意义的学习上面来,让他们不是单纯的“玩”,而是带有目的性的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学到计算机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璇《培养信息能力推进素质教育》(中小学电教2002--4) [2]史晓宇《试论信息素养及其培养》(电化教育研究2003--1) [3]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