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思想的哲学要素
李彦颖 自动化学院 学号:20095281
摘要:老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蕴含深刻。它包含许多方面,其中有三个观念尤为引人注目,那就是民本观、生命观和和谐观。本文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剖析老子哲学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民本;生命;和谐
一、老子哲学中的民本观
老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他曾经就任史官一职,但是,他晚年辞职西行成为一名隐士,并由此开启了先秦诸子中的道家学派。道家思想是源于古代史官,属于官学系统,它为统治者提供了执政方法。道家创始人老子早年曾经作为“周守藏室之史”,也非常关注现实,注重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史官的主要职责是“历记成败存亡祸福之道”,即记载古代历朝历代治国的得失,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然后书写成册,以便后世统治者能够“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因此,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又有过史官的人生经历,他十分重视这些治国经验,认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他从史官这一职业特点出发,在总结前人的治国经验和观察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写成了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其中体现出他强烈的史官责任感意识,保留了先人治国的重要经验。他所提出的这些治国之术,具有明显的民本思想倾向。
老子是一位同情下层人民的史官,也是一位重视“以民为本”的政治家。他从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中洞察出人间的世事沧桑、人情冷暖,因此,他便能够以冷静的哲学思考从新的高度透视人间的一切现象。通过“天道”与“人道”的对比,他得出结论,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他从“天道”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言论,从更高的层面上给统治者提出了非常有意义的策略,希望能够以此来指导“人道”,
1
这些思想都具有相当明显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从根本上说,这是老子为建立一个“以民为本”的大同社会做了哲学上的回答。老子一直在思考:这些在他看来极其明白易懂的道理,为何所有的君王们却不能够理解?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只得出函谷关,过着隐士生活,这是他最无奈的选择。但是,他在《道德经》中所表现出的“以民为本”的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后来者重视和学习。
二、老子哲学中的生命观
老子所时时关注的,是一个人的生命如何能天长地久的问题,也就是说,他探讨的是长生久视之道。怎样才能无遗身殃,这始终是老子萦怀不已的最大问题。生在这个险恶的世上,能够始终安然无恙便是莫大的幸福。他最担心的,就是从君主到百姓都不怕死,这样一来天下必乱,个人生命也就难保。所以,他告诫君主们: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他说:“圣人亦不伤人,因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这样才能天下太平,个人生命才有基本保障。”老子为什么对生存问题如此忧心忡忡? 因为那是一个出生入死的世界: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老子所生活于其中的时代至今难以确考,但可以肯定那是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而令人困惑的是,老子有时却又否定生命。既然人总是要死的,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与人乎!那就干脆死掉,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其实,这并不是老子的本意。老子的真实妙道,在于通过否定生命来肯定生命。如果说老子的正题是关怀生命,反题是否定生命,那么合题就是由道确证生命意义。换言之,老子所否定的正是那种不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
这种否定之否定,便是老子的生命辩证法。另外,个体的生命安全与群体息息相关,老子又这样来说明群体生命: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 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群体生命没有保障,是因为民不畏死,而根源则在其上求生之厚,结果必然天下大乱,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将求生不得。所以说到底,老子是关怀生命的。
老子之道本来是人的生存之道,其要诀是坚持虚静、柔弱、随顺。其实这并不是面壁玄想出来的,而是观察的结果: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 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 则取大国。这一切,不过是老子耳闻目睹的
2
人类社会经验。接着,老子就把他这种生存之道外推为宇宙自然普遍永恒之道。于是,人生观便扩张为一种宇宙观,就有天地根;就有对宇宙本体道的种种描述、陈说,人之长寿不死的规律,变成了道之永存不灭的规律。总之,道的本质是: 由于无为、不争,故能天长地久。生存之道被本体化以后,又反过来作为形上依据,证明人类生存之道。第一件事是要把人道与天道挂起钩来,老子设定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天地人物都应当遵从道的普遍法则,此之谓德。因为道是万物之母,万物恃之而生。这样一来,顺理成章,得了道便能有生命安全,失了道则失去生命保障。于是,老子得出结论:有国之母(即道),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万物得一(即道)以生,万物无一生,将恐灭;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没身不殆。兜了一个圈子,又回到人的生存上来。诚然,老子思想充满智慧, 然而这首先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存的艺术。
三、老子哲学中的和谐观
老子的道家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到过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当每次大的社会动荡之后,人心思定,老子道家无为而治、柔弱不争的思想就往往得到重视,甚至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从而使社会走上安定和谐的轨道。秦王朝由于其自视强大而恣意妄为, 横征暴敛,最终逃离不了灭亡的命运,正如老子所言“物壮则老”,其原因在于“不道”,也就是说它不遵循道的原则,不懂得无为而治的道理。汉初的统治者汲取了秦亡的教训,开始以道家思想来治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得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可惜的是,其后期的统治者逐渐背离了道家思想而使得社会陷入。唐朝和明朝,其前期因重道而致兴,后期因离道而致乱,其教训也是深刻的。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各种利益关系、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潜藏着各种不安定因素。为了实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老子道家哲学的和谐观有着可资借鉴的重要价值。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人们之间存在着先天的或者后天的一些差别,导致社会出现了弱势群体。大量弱势者的存在,如果他们由于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而受到不公正的对待,那么他们的社会地位势必会更加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也很难说是处于和谐之中。老子认为,从道的角度出发,世间万物以及人类,应当是平等或者趋向平等的,而逆道而行,只会加剧不平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援助,是循道之行为,这是维护社会公正所必需的。老子警告了不这样做的后果,他说: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3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指出如果(处于弱势的)民众不畏惧(强者的)威压,那么强者便会遇到很大的威胁。民无居所,无法生存,社会不会安定。只有满足了弱势者平等的愿望,使其感受到了公正的对待,社会才会和谐。为此,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经济和住房困难等。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从而为社会和谐提供一种现实性保证。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这不仅仅是一种理想的憧憬,更是现实的吁求。我们一方面要从道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另一方面要从遵循社会法则的角度去解决问题。那么,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一定能够实现。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当今社会通过有效的治理达到和谐统一,一方面靠德治,一方面靠法治,这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儒家和法家那里得到历史性的借鉴。当今社会德治和法治是治理社会的主体因素。但是, 笔者认为仅仅依靠德治和法治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无为而治予以补充。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忽视我国传统道家遗留下来的通过无为而治而得到和谐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1] 周开明:《老子哲学思想与处世方略》,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 陈鼓应:《老子译注及其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 [3] 赵文娟:《老子哲学中的“无”》,摘自《求索》2005年第2期。
[4] 朱人求:《老子哲学的生命精神》,摘自《南昌大学学报》2000年10月第31卷第4期。 [5] 周立升:《老子道法自然的道体观》,摘自《东岳论丛》1990年第2期。
[6] 黄玉顺:《老子哲学: 生存之道》摘自《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年第2 期。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