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学基础模拟试卷及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30题)
1.在群落中调查了10个样方,油松出现于4个样方中,则油松的( )。 A.相对密度等于40% B.盖度等于40% C.频度等于40% D.相对盖度等于40%
2. 按环境的主体对环境分类,可分为( )。 A.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
B.宇宙环境(或称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C.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D.人类环境和生物环境
3. 阳性植物的特点是( )
A.在强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高 B.在弱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高 C.在强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低 D.在弱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低
4. 小麦黏虫在麦田里大量繁殖,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引起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可能是( )。
A.青蛙大量被捕捉,破坏了食物链 B.大量清除杂草 C.大量捕杀田鼠 D.大量捕杀黄鼬
5.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 )。
A.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 B.总生产量、净生产量达到最大 C.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 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6.分布在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比生活在温暖地区的同种个体大,这在生态学上称为( )。
A.阿伦规律 B.贝格曼规律 C.谢尔福德定律 D.林德曼定律
7. 牛与瘤胃中的微生物的关系属于( ) A.偏利共生 B.原始合作 C.寄生 D.互利共生
8. 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年龄锥体的形状为( ) A.上宽下窄 B.上窄下宽 C.中间宽上下窄 D.中间窄上下宽
9. 比较理想的耕种土壤是( ) A.砂土 B.壤土 C.黏土 D.盐碱土
10.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 ( )。 A.块状结构 B.片状结构 C.团粒结构 D.柱状结构
11.有效积温法则的公式K=N(T-C)中,N为( )。
A.平均温度 B.发育天数 C.有效积温 D.生物学零度
12.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13. 生态因子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类,其中非生物因子不包括( )
A.气候因子 B.土壤因子 C.地形因子 D.人为因子
14. 与植物离子吸收有关的因素是( )。
A.离子浓度 B.温度、水、气体等环境条件 C.植物对离子的吸收能力 D.以上三个都有影响
15. 生物群落命名的一般根据是( )。
A.依照群落中的主要优势种或种的某些个体的集群 B.优势种的主要生活方式
C.为群落所占有的栖息环境,具有极明确的栖息条件的特点 D.以上的所有内容
16.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 )
A.地质大循环 B.生物小循环 C.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D.物质与能量的流动和循环
17.虫媒植物与其传粉昆虫的关系属于( )。 A.互利共生 B.偏利共生 C.捕食关系 D.寄生关系
18. 地球表面全部生物及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总称为( ) A.水圈 B.岩石圈 C.大气圈 D.生物圈
19.旱生植物的特点是( )。
A.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B.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C.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D.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20. 农业生态系统属于( )。
A.无补加能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 B.自然补加能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 C.人类补加能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 D.燃料供能生态系统
21. 热带雨林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 ) A.雨量充沛 B.温度适宜 C.阳光充足 D.食物丰富
22. 氮素的下列四种状态中,能被植物的根直接吸收利用的是( ) A.N2 B.NO2 C.NH4+ D.NH3
23. 将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三类,是按( )。 A.环境的性质分类的 B.环境的范围大小分类的 C.环境的主体分类的
D.环境的质量分类的
24.陆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数目通常不会超过( )。 A.1~2 B.2~3 C.3~4 D.5~6
25.氮循环失调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有( )。 A.荒漠化 B.酸雨 C.温室效应 D.水体富营养化
26.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划分为( )。 A.致死高温区、适宜温区、亚致死低温区 B.致死高温区、适宜温区、亚致死高温区 C.致死高温区、适宜温区、致死低温区
D.致死高温区、亚致死高温区、适宜温区、亚致死低温区、致死低温区
27. 碳循环是一种( )。
A.液相型循环 B.沉积型循环 C.气相型循环 D.混合型循环
28.下列作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 A.油菜 B.冬小麦 C.水稻 D.甜菜
29.可持续农业的目标是( )。 A.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减少多种经营 B.保证稳定持续增长的农业生产率
C.保持健康、协调的生态环境,有益于城市人民身体健康 D.合理利用、保护资源,特别是要保证土壤肥力得到快速的提高
30.板状根现象常见于( )。
A.北方针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阔混交林 D.热带雨林
二、填空题(20题)
31. 仙人掌科植物的叶片多呈针刺状,这是植物对______环境的适应。
32. 层片是指在群落中属同______的生物不同种个体的总和。
33.在______土壤中容易引起铁、硼、铜、锰和锌的短缺。
34.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的主体是______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
35. 种间关系中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和______是对抗性的关系。
36.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通常可将生态因子归纳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______和人为因子。
37. 陆生植物包括湿生、旱生和______三种类型。
38.植物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的影响称为______。
39. 一般来说,昆虫体液______越低,耐寒性越强。
40. 不同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生态条件下,形成相同的适应,叫______。
41.直接或间接利用绿色植物有机物作为食物源的异养生物是__________。
42. 种群密度可分为原始密度和______密度。
43.待分解资源的______性质影响着分解的速率。
44. 生物的______作用就是一种生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4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地质大循环和______两个部分。
46.同一叶子在同一时间内,光合过程中吸收的C02和呼吸过程中放出的C02相等,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______ 。
47. 生态金字塔通常分为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______金字塔三种类型。
48.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主要是________。
49.李比希(Liebig)定律又称为______定律。
50. 种群______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三、判断题(10题)
51. 草木群落没有分层现象。( ) A.正确 B.错误
52. 在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存和繁殖起关键性作用的主导因子。 [ ] A.正确 B.错误
53. 生物群落是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 ]
A.正确 B.错误
54.碳的贮存库主要是大气圈。( )
55. 限制性作用决定着种群的增长趋势。( ) A.正确 B.错误
56.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非生物环境三部分构成。 ( )
57. 氮循环的主要生化过程包括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氨化作用。( ) A.正确 B.错误
58.春化现象反映的是植物开花与日照长度的关系。( )
59. 随着生态演替的发展,生物小循环加强。( ) A.正确 B.错误
60. 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全球陆地和全球海洋。( ) A.正确 B.错误
四、简答题(10题)
61. 简述捕食的概念及形式。
62.水稻这种植物适应光照的特点是什么?
63.简述生态系统能流的途径。
64. 简述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65.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66. 什么是种间竞争?简述种间竞争的特点和类型。
67.简述各年龄结构类型种群特征。
68. 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
69.简述温度与生物分布的关系。
70. 简述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区别。
五、论述题(5题)
71.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72.影响细胞增殖周期的因素有哪些?细胞增殖周期与许多医学问题密切相关,举例说明。
73.比较r对策和K对策的特点。
74. 什么是初级生产力?论述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因素及提高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途径。
75. 从生态学的角度论述全球危机。
六、单选题(0题)
76. 裸岩→地衣→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按其代谢特征为 ( ) A.自养性演替 B.异养性演替 C.原生演替 D.次生演替 参考答案 1.C
频度是指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2.B 3.A 4.A 5.D 6.B 7.D 8.B 9.B 10.C
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与矿质土粒相互黏成的小团块,它是土壤肥力的基础。
11.B
有效积温法则K=N(T-C)中,Ⅳ为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K为总积温(常数)。 12.D 13.D 14.D 15.A 16.C 17.A 18.D 19.B
旱生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减少水分丢失,另一方面是增加水分摄取。旱生植物可以分为少浆植物和多浆植物两类。
少浆植物有发达的根系,增加水分摄取,植物叶面积很小,叶片特化成刺状、针状或鳞片状,且气孔下陷。 20.C 21.A 22.C 23.A 24.D
25.D 26.D 27.C 28.C
日照时间必须超过某一暗期,才能转向生殖生长,否则就只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是短日照植物。这类植物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如烟草、大豆、水稻、芝麻、牵牛和菌类等。 29.B 30.D 31.干旱干旱 32.生活型生活型
33.碱性
34.地理学
35.寄生关系寄生关系
36.生物因子
37.中生中生
38.他感作用
39.过冷却点过冷却点 40.趋同适应趋同适应
41.消费者
42.生态生态
43.物理和化学
44.他感他感
45.生物小循环
46.光补偿点
47.能量能量
48.绿色植物
49.最小因子
50.动态动态 51.B 52.B 53.A 54.N 55.B
56.N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分解者(小型消费者)。 57.A 58.N 59.A 60.B
61.捕食从广义的概念看指所有高一营养级的生物取食和伤豁低一营养
级的生物的种间关系。广义的捕食包括: (1)传统捕食指肉食动物吃草食动物或其他肉食动物; (2)植食指动物取食绿色植物营养体、种子和果实; (3)拟寄生是指昆虫界的寄生现象寄生昆虫常常把卵产在其他昆虫(寄主)体内待卵孵化为幼虫以后便以寄主的组织为食直到寄主死亡为止。 (4)同种相残这是捕食的一种特殊形式即捕食者和猎物均属同一物种。捕食从广义的概念看,指所有高一营养级的生物取食和伤豁低一营养级的生物的种间关系。广义的捕食包括: (1)传统捕食,指肉食动物吃草食动物或其他肉食动物; (2)植食,指动物取食绿色植物营养体、种子和果实; (3)拟寄生,是指昆虫界的寄生现象,寄生昆虫常常把卵产在其他昆虫(寄主)体内,待卵孵化为幼虫以后便以寄主的组织为食,直到寄主死亡为止。 (4)同种相残,这是捕食的一种特殊形式,即捕食者和猎物均属同一物种。
62.水稻是一种阳性植物是在强光环境中才能生育健壮、在荫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阳性植物一般枝叶稀疏、透光、自然整枝良好植株开花结实能力较强生长较快寿命较短。阳性植物的茎通常较粗节间较短分枝也多。茎的内部结构是细胞体积较小细胞壁厚木质部和机械组织发达维管束数目较多结构紧密含水量较少。阳性植物的叶在着生排列上常常与直射光成一定的角度而叶片一般较小质地较厚叶面上常有很厚的角质层覆盖有的叶片表面有茸毛。
63.(1)能量以日光能形式进入生态系统;
(2)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生物化学潜能,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进入生态系统;
(3)以生物化学潜能存在于系统中,或作为产品的形式输出系统之外; (4)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呼吸释放的热能从系统消失;
(5)作为开放系统,某些有机物会通过动物迁移、水和风携带、人为作用等输入或输出系统。
64.(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扩散和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3)种内、种间关系的改变;(4)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5)人类的活动。(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扩散和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3)种内、种间关系的改变;(4)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5)人类的活动。
65.①种类组成。 ②结构特征。 ③动态特征。
66.(1)种间竞争:两个或多个物种利用相同的有限资源时为了争夺资源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2)特点:①竞争结果的不对称性;②对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结果。(3)类型:①资源利用性竞争:②相互干涉性竞争。(1)种间竞争:两个或多个物种利用相同的有限资源时,为了争夺资源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2)特点:①竞争结果的不对称性;②对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结果。(3)类型:①资源利用性竞争:②相互干涉性竞争。
67.从生态学角度,可以把一个种群分成三个主要的年龄组(即繁殖前期、繁殖期和繁殖后期)和三种主要的年龄结构类型(即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1)增长型:其年龄锥体呈典型的金字塔形,基部宽阔而顶部狭窄,表示种群中有大量的幼年个律和较少的老年个体,后继世代的种群数量总是比前一世代多,这样的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2)稳定型:介于增长型和衰退型之间,其年龄锥体大致呈钟形。说明种群中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比例适中,其出生率与死亡率也大致相平衡,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3)衰退型:其年龄锥体呈瓮形,基部比较狭窄而顶部较宽,表示种群中幼体所占比例很小,而老年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是一种数量趋于下降的种群。
68.食物链是指在自然界物种与物种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或者是生态系统中由食性关系建立起来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营养联系形成的一系列猎物与捕食者之间的锁链。在自然界食物链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直链由于生物间错综复杂的营养关系而往往是相互交错的网状结构这种网状结构就叫食物网。食物链是指在自然界,物种与物种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或者是生态系统中,由食性关系建立起来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营养联系形成的一系列猎物与捕食者之间的锁链。在自然界,食物链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直链,由于生物间错综复杂的营养关系而往往是相互交错的网状结构,这种网状结构就叫食物网。
69.(1)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的最高或最低临界温度时,生命活动就受到限制或无法生存。所以,生物往往分布于其最适温度附近地区。
(2)由于多数生物的最适温度在20~30℃,因而温暖地区分布的生物种类多,低温地区生物种类少。
(3)决定生物分布的因子不仅是温度因子,但它是影响生物分布最重要的因子。温度和降水共同作用,决定着生物群落分布的总格局。
70.(1)生物量强调的是一定时间、空间内动物、植物等生物的总重量(kg?m-2)。 (2)生产力强调的是单位时间、单位空间生产量的多少(kg?m-2?a-1)。前者表示测定时多年积累的量后者表示单位时间(通常一年)生产的量。 (3)生物量随时间而逐渐积累可表现为生物量的增长。而生产力随着生态系统的发展而表现为有规律的变化。生态系统发展初期可能生产力较高而生物量不大;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这时生物量可达到最大值而生产力却极低。由此可见生物量和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生物量的大小对生产力有某种影响。(1)生物量强调的是一定时间、空间内动物、植物等生物的总重量(kg?m-2)。 (2)生产力强调的是单位时间、单位空间生产量的多少(kg?m-2?a-1)。前者表示测定时多年积累的量,后者表示单位时间(通常一年)生产的量。 (3)生物量随时间而逐渐积累,可表现为生物量的增长。而生产力随着生态系统的发展而表现为有规律的变化。生态系统发展初期可能生产力较高,而生物量不大;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这时生物量可达到最大值,而生产力却极低。由此可见,
生物量和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生物量的大小对生产力有某种影响。
71.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1)改变地面及植被状况而影响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的分配如修筑水库塘堰可扩大自然蓄水量;而围湖造田又使自然蓄水容积减小尤其是大量季节性降水因保蓄力削弱而流走造成短期洪涝灾害并同时降低了地下水库的补给也引起严重的土壤和养分流失。 (2)由于过度开发局部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用手工、农业及城市发展不但使地表、地下水储量下降出现地下漏斗及地上的断流造成次生盐渍化;也使下游水源减少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沿海出现海水入侵加重了干旱化和盐渍化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1)改变地面及植被状况,而影响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的分配,如修筑水库,塘堰可扩大自然蓄水量;而围湖造田又使自然蓄水容积减小,尤其是大量季节性降水因保蓄力削弱而流走,造成短期洪涝灾害,并同时降低了地下水库的补给,也引起严重的土壤和养分流失。 (2)由于过度开发局部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用手工、农业及城市发展,不但使地表、地下水储量下降,出现地下漏斗及地上的断流,造成次生盐渍化;也使下游水源减少,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沿海出现海水入侵,加重了干旱化和盐渍化
72.(1)影响细胞增殖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环境中控制细胞增殖的因素,特别是各种生长因子。不少生长因子受体具有蛋白激酶活性,在生长调节中通过对各种靶蛋白磷酸化实现其对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
另一是生长因子受体的传感机制,最终引起细胞内有关增殖基因的表达,调控细胞增殖;第三是某些基因及其产物与细胞增殖调控的关系,其中包括癌基因、细胞分裂周期基因等。
(2)细胞增殖周期与许多医学问题密切相关。如细胞周期检测点功能的减弱,导致突变基因的累积和正常细胞的进化,只有当这些累积的突变基因,破坏了细胞周期的驱动机制,细胞才进入失控性生长的境界(癌变)。
73.具有r对策的生物在进化过程中表现出很高的扩散能力一有机会就迁入新的生境。其出生率高个体的寿命短形体较小亲代没有对后代的照顾和保护能力防御能力较弱死亡率极高通过大量和快速的繁殖后代及不断扩散提高生存过程中的竞争力。具有r对策的种群经常受到生态因素的影响数量变动很大。但是高的r值能使种群数量迅速恢复到原有的水平强的扩散能力可以使r对策者迅速离开恶劣的生境扩散到其他地方建立新种群。具有K对策的生物扩散能力较弱其出生率低个体的寿命长形体较大保证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取胜。具有亲代关怀行为对于后代有比较好的照顾和保护能力。一般防御能力较强。如虎、豹、大熊猫、棕熊等生物。具有K对策的种群数量比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附近但不超过K值所以导致其所在生境退化的可能性较小。但是一旦种群受到危害而使种群数量下降想要恢复到原有水平很困难。具有r对策的生物在进化过程中表现出很高的扩散能力,一有机会就迁入新的生境。其出生率高,个体的寿命短,形体较小,亲代没有对后代的照顾和保护能力,防御能力较弱,死亡率极高,通过大量和快速的繁殖后代及不断扩散提高生存
过程中的竞争力。具有r对策的种群经常受到生态因素的影响,数量变动很大。但是高的r值能使种群数量迅速恢复到原有的水平,强的扩散能力可以使r对策者迅速离开恶劣的生境,扩散到其他地方建立新种群。具有K对策的生物扩散能力较弱,其出生率低,个体的寿命长,形体较大,保证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取胜。具有亲代关怀行为,对于后代有比较好的照顾和保护能力。一般防御能力较强。如虎、豹、大熊猫、棕熊等生物。具有K对策的种群数量比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附近,但不超过K值,所以导致其所在生境退化的可能性较小。但是一旦种群受到危害而使种群数量下降,想要恢复到原有水平很困难。
74.(1)初级生产力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绿色植物合成的有机物的量。(2)影响因素:①环境条件(太阳辐射、二氧化碳、温度、土壤及水分);②生物群落的自身因素(群落的发育阶段、结构、物种组成);③人为因素(投入、管理、技术进步等)。(3)提高途径:①增加人工辅助能的投入(如灌溉、施肥、地膜、机械);②优化群落结构(如间种、套种)调节密度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光合效率(如遗传改良)。(1)初级生产力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绿色植物合成的有机物的量。(2)影响因素:①环境条件(太阳辐射、二氧化碳、温度、土壤及水分);②生物群落的自身因素(群落的发育阶段、结构、物种组成);③人为因素(投入、管理、技术进步等)。(3)提高途径:①增加人工辅助能的投入(如灌溉、施肥、地膜、机械);②优化群落结构(如间种、套种),调节密度,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光合效率(如遗传改良)。
75.虽然人类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主人但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一个种群其
生存发展必然会受到各种生态因子的制约如地球、环境和食物等。人类的无限制发展和对自然界的掠夺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危机。主要包括: (1)环境危机:包括臭氧层消耗、温室效应和气候异常、大气污染和酸雨等一系列问题; (2)资源危机:环境的退化把越来越多的人推向贫困而贫困又成了环境退化的推动因素因为绝望的人们只有消耗他们所依赖的资源。目前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都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3)能源危机:由于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能源越来越成为虽然人类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主人,但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一个种群,其生存发展必然会受到各种生态因子的制约,如地球、环境和食物等。人类的无限制发展和对自然界的掠夺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危机。主要包括: (1)环境危机:包括臭氧层消耗、温室效应和气候异常、大气污染和酸雨等一系列问题; (2)资源危机:环境的退化把越来越多的人推向贫困,而贫困又成了环境退化的推动因素,因为绝望的人们只有消耗他们所依赖的资源。目前,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都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3)能源危机:由于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能源越来越成为 76.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