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一起看看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九课教案!欢迎查阅! 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九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公田不治诸侯争霸]
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讨论问题:秦孝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的进步:
1.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 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次革命.
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变法:
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九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
能力要求: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
本课的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要指导学生分析理解.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我们生在山东,长在淄博,齐鲁大地,物产丰盈,人杰地灵.谁能说说看,为什么称山东称为齐鲁大地?齐国古都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引出课题. 提问:东周从何时开始,它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为什么取名春秋战国?(明确春秋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 一.春秋争霸
(一)第一霸主齐桓公
出示史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阅读材料回答:
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
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献计献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然后做一概括总结. 1.齐国东方,盛产鱼盐.出示春秋形式图,显示齐国的位置.
2.任用管仲,改革内政.(插入 管仲与齐桓公图 ,问:你知道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吗?谈谈你对齐桓公的看法.)
3. 尊王攘夷 为号召,扩充疆界. 尊王攘夷 的含义是什么?
过渡: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二).晋楚争霸
1.这两国争霸的情况怎样?哪位同学能说说看?(培养学生概述历史事件,口头表达的能力)
2.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 3.为什么本处于劣势的晋军能取得胜利?
4.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历史启迪?
5.除了中原各国的争霸,还有南方的哪些国家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6.你听说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吗?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候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个诸候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雄,
说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此题有些难度,可对照地图,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二.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地理位置,说出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口诀: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谁能指图说说看?(如果学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晋和 田氏代齐 可不作讲解
1.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由家乡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军事家孙膑庞涓,学生了解桂陵.马陵之战.
2.请大家想一想,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避免被消灭的厄运呢?
3.如果你是当时的预言家,请你预测战国时期的走向(或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哪国最有能力主宰历史?
4.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被打破的?长平之战中秦取胜的原因是? 三.课堂小节:出示历史歌谣,小节本课.
春秋诸侯齐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晋楚争霸在中原,此时旧制如碎瓦. 战国七雄并立打,桂棱马棱留史话.长平战后秦无敌,秦扫六合统天下 四.课堂练习 附:板书设计 一.春秋争霸:
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3.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4.在公元前7世纪中期,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5.城濮大战:公元前7世纪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胜,楚败.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_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韩.赵.魏三分晋国,后来田氏建立齐国.
3.列举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结合图位置:最北是燕国;最南是楚
国;最东是齐国;最西是秦国)
4.这个时期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5.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国战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九课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2.过程与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
(2)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二.重点和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
1.启发式教学结合网络教学 2.自学探究式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出示一组三星堆文化图片,进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商周时期青铜
文明的基本概况.
2.打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图片供学生讨论,了解夏商周青铜器的高超技艺,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分析青铜器的制作成分和制作工艺.并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或胶泥制作一种器皿,引出夏商周陶瓷,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体会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艰辛,通过实践提高感性认识.
3.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什么?导出夏商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得出当时的农牧业已相当发达的结论,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4.设置二个动脑筋题:
(1)组织学生讨论:谈谈你所认识的青铜文化,全面了解青铜文化,认识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提出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铜文化的创造者?问题,供学生讨论,明确青铜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隶制文明.
5.教学小结: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6.课堂验收:摘星星专栏,以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本课知识重点.为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你认为我国是世界文明故国吗?学生大体了解什么是文明古国,并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国横相联系,增强民族自豪感. 附:板书设计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青铜器;
2.到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的有司母戊鼎----至今发现的青铜器和四羊方尊
3与商周同期,在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青铜文化,即三星堆文化.
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九课教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