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丁苯酞软胶囊并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来源:星星旅游
2018 年 3月 C 第 6 卷第 9 期Mar. C 2018 Vol. 6 No. 9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43

丁苯酞软胶囊并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于兰兰

(河北省涞源县中医院内科,河北 保定 074300)

【摘要】目的 探讨在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丁苯酞软胶囊并阿司匹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和奥扎格雷钠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口服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 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5%,实验组为94.4%,(P<0.05)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经过两周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治疗前明显减少,而实验组患者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观察组为5.6%,实验组略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并阿司匹林应用到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中,具有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安全性高,不良反应低等特征,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丁苯酞软胶囊;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塞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9.43.02

阿司匹林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常用药,单独用药效果不理想;丁苯酞软胶囊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性高,资料显示丁苯酞软胶囊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效果更为显著。本次研究中,以丁苯酞软胶囊、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塞,报道如下。

1.2.2 实验组患者治疗方法

实验组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丁苯酞软胶囊(生产厂家: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299,产品规格:0.1 g×24粒)治疗。具体服用方法为,阿司匹林服用方法为4片/次,1次/d,口服。丁苯酞软胶囊服用方法为口服,200 mg/次,3次/d。两组患者患者要连续用药两周。

1.3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S)以及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

痊愈:0级病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S)降低90%~98%。;有效:1~3级病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8~90)%;缓解:NIS降低(18~48)%;未见改善:NIS降低<18%;恶化:NIS未见降低或增加。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缓解率。

1.5 统计学ff

本次研究得出的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协议书。均经头部CT或MRI检查确诊为为脑梗塞,患者依从性好;排除严重精神障碍者,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及其他严重疾病患者。其中,男48例,女24例;年龄范围(42~68岁),平均年龄(64±2.5)岁。按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口服丁苯酞软胶囊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具体使用方法为:奥扎格雷钠(生产厂家:海南碧凯药业有限公

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216,产品规格:2 mL: 2 结 果40 mg×10支)80 mg加入5% 生理盐水250 mL中行静脉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分析滴注,2次/d;阿司匹林(生产厂家:江苏平光制药有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5%)低于实验组(94.4%),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6971,产品规格: P<0.05,见表1。0.25 mg×100片)4片/次,1次/d,口服。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对照组实验组x

2

n3636

治愈101927.350.01

显著进步

9100.040.81

进步850.080.78

无变化828.850.002

恶化100.520.48

总有效率27(75)34(94.4)11.420.001

P值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为(15.3±3.6)分,实验组为(15.3±3.4)分;治疗后对照组为(12.5±5.4)分,实验组为(7.5±4.4)分。两组患者治疗后NIS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实验组减少较对照组显著,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观察组为5.6%,实验组略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下转第46页)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46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8 年 3月 C 第 6 卷第 9 期Mar. C 2018 Vol. 6 No. 9

2.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情况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结果显示,有28例(53.85%)患者的肝血管瘤内部或周围有清晰的血流表现,其余24例(46.15%)患者的肝血管瘤直径相对较小,未能有效测出。对于有明显血流表现的肝血管瘤患者,其血流分布样状有不同:①从肝血管瘤内动脉的血流分布样状看,呈现散点样状,静脉血流以条带样分布;②从肝血管瘤外动脉血流分布看,呈现斑点样状,静脉血流以线状包绕样分布。

3 讨 论

通常,肝血管瘤是人体肝脏器官内部的良性肿瘤,其恶性几率极低。但是,在肝血管瘤的发病早期,由于瘤体相对较小,所以不易察觉,多数情况下不会引起患者的注意[4]。随着肝血管瘤生长速度的加快,其瘤体体积不断增大,造成肝组织淤血程度的增加,直接对患者的肝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5]。就肝脏器官本身而言,是新陈代谢的重要场所,一旦有疾病产生,势必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较大的威胁。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肝血管瘤的发生和发展速度,与患者内分泌失调有密切的联系,也有专家和学者认为,肝脏毛细血管扩张或坏死,导致肝脏淤血,引发肝血管瘤[6]。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看,对患者主要采用两种超声检测方式,一是常规超声检测;二是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可使医生更为全面的认识到患者肝组织的实际状况。

从常规超声检测的结果看:其一,以圆形、椭圆形的形状最为常见,其中少数患者的瘤体呈现不规则的形状。其二,患者肝血管瘤的直径2~6 cm之间,平均(3.25±0.9)cm。其三,瘤体的表面较为光滑,质地均匀。其四,患者的肝右叶血管瘤发病率较高,为92.31%。其五,患者肝血管瘤瘤体回声强弱程度不同,可分为四类。①强回声型患者有23例,发生率为44.23%,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以1~3 cm为主,邻近正常肝组织或血管间隔处无回声,表明瘤体与正常肝组织之间有着清晰的界限;②中等回声型患者9例,发生率17.31%,与周围肝组织无明显的界限;③低回声型患者5例,发生率9.62%,此类患者较为少见,瘤体大小约为3~7 cm,其回声与正常肝组织相比较低,间杂着不规则的强回声;④混合回声型患者

15例,发生率为28.85%,瘤体大小为7~15 cm,回声的强弱程度不一致,与正常肝组织之间有着清晰的边界线。

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结果看,有28例肝血管瘤患者的内部或周围出现清晰的血流,但血流分布样状不一致。通常,肝血管瘤内动脉的血流呈散点样状,而静脉血流呈条带样状;肝血管瘤外动脉的血流呈斑点样状,而静脉血流呈线状包绕样。但是,在医学临床实践中,医生要进一步对肝血管瘤和肝癌疾病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倘若为肝血管瘤患者,常见低流速静脉;如果为肝癌患者,常见滋养型动脉[7]。

由此可见,利用超声检测技术而对肝血管瘤患者进行确诊,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超声检测过程中,医生能够更为清晰的看见患者肝组织内部的情况,对患者的要求较低,只需进行仰卧位配合即可;其次,超声检测具有无创伤、无痛性,对患者身体不会造成伤害影响;最后,超声检测时,医生能够听见患者肝组织内部及周围的回声,进而根据回声对患者是否患有肝血管瘤疾病加以确诊[8]。综上,基于超声诊断技术的应用,医生能够对患者肝血管瘤的大小、位置、类型等方面加以确定,还需要对其与肝癌疾病加以鉴别诊断,最终将检测结果作为临床确诊的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

唐艳琼,李加伍,凌文武,等.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超声诊断及其与肝血管瘤的鉴别[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7,21(04):377-380.[2] [3] [4] [5] [6]

魏 云,周 静.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血管瘤的临床效果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8):76-77.

于 晶,杨晓飞,倪春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血管瘤的临床意义[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42):8254.

冯雪梅,周 燕.浅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血管瘤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03):11-12.

唐艳琴,许春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11):2049-2050.

邹雪鸣,孙芳芳.体检中超声诊断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意义[J].现代实用医学,2013,25(02):227-228.

本文编辑:王雨辰

(上接第43页)

3 讨 论

丁苯酞软胶囊并阿司匹林在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患者服用简单,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以及等特征,显著提高了临床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2]

卢寨瑶.急性脑梗塞采取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6):107+109.

邹 湉,凌秋平.阿司匹林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6,24(09):70-72.

本文编辑:王雨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