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 李商隐【唐】 ⼀、⾛近作者
李商隐,⼦义⼭,号⽟奚⾕⽣,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早年为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常识,借其得以中进⼠。后⼊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令狐楚与王茂元是政敌,李商隐⽆意中卷⼊当争的漩涡,⼀再受到排挤。选宗⼤中年间,先后在桂州、徐州、梓州等地观察使、节度使幕府中任职,位卑禄微,⼼情抑郁。
其诗词华美⾊彩浓丽;构思新颖,多⽤典故。有时因已经过于朦胧⽽不易所解,此特⾊在“⽆题”诗中最为明显。政治诗、咏史诗多揭露时政,托古讽今,抒发内⼼忧愤。但有时消极感伤成分较多,⽤典过多,隐晦难明。有《李义⼭诗集》和《樊南⽂集》。与杜牧合称“⼩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诗歌背景
公元756年,⼀场声势浩⼤的政变,促使繁盛的⼤唐王朝由此⾛向衰败,这便是历的“安史之乱”。公元756年,7⽉14⽇,安禄⼭统领的叛乱军⼤举攻⼊长安接到密报的唐⽞宗连夜带领嫔妃以及贴⾝禁军仓皇出逃。
第⼆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就在这时,随⾏的将⼠突然起义反叛,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随后,叛乱的将⼠将愤怒的⽭头指向了杨国忠的姐姐—--⽞宗最为宠爱的杨贵妃,这个⼤唐最美丽的⼥⼈。七⼗多岁的⽼皇帝李隆基,最终没有保住⾃⼰爱妃的⽣命,⼀代绝世美⼥⾹销⽟殒在荒凉的马嵬坡上。 三、朗读课⽂
展⽰《乐游原》《晚晴》《夜⾬寄北》并带领学⽣扫读(若有时间朗读) 四、讲读课⽂
1.海外徒闻更九州,他⽣未⼘此⽣休。
⾸联夹叙夹议,⽤“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在
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偶然听说也。意思是:⽞宗听⽅⼠说杨贵妃在仙⼭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不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他⽣”为夫妇的事渺茫“未⼘”;“此⽣”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然引起下⽂。
2.空闻虎旅传宵柝,⽆复鸡⼈报晓筹。
颔联⽤宫廷中的“鸡⼈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
鸣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活很不安适,这是⼀层意思。残酷的现实和“鸡⼈报晓筹”相映衬,揭⽰了主⼈公渴望重享昔⽇的安乐,这是另⼀层意思。再⽤“空闻”和“⽆复”相呼应 表现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
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是要发动兵变了。 3.此⽇六军同驻马,当时七⼣笑牵⽜。
颈联:“此⽇”指杨妃的死⽇。“六军同驻马”与⽩居易《长
恨歌》“六军不发⽆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此⽇”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对照、补充,不仅其意⾃明,⽽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宗“当时”七⼣与杨妃“密相誓⼼”,讥笑牵⽜、织⼥⼀年只能相见⼀次,⽽他们两⼈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外得之,⽽⽞宗虚伪、⾃私的精神⾯貌也暴露⽆遗。同时,“七⼣笑牵⽜”是对 解析:
徒:同“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九州:杨贵妃在在仙⼭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来休:断 解析: 旅:军
宵柝:夜间巡逻使⽤的梆筹:更筹,包使⽤的⽵竿,代指时间⽆复:再也没 解析:
此⽇:指事变的那天驻马:停滞不前
⽞宗迷恋⼥⾊、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哪有“此⽇”的离散?⽽⽞宗沉溺声⾊之“当时”,⼜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 4.如何四纪为天⼦,不及卢家有莫愁!
尾联同样包含了强烈的对⽐。⼀⽅⾯是当了四⼗多年皇
帝的唐⽞宗保不住宠妃,另⼀⽅⾯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能“采桑”的妻⼦莫愁。诗⼈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多年的皇帝唐⽞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的妻⼦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宗的。⽤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回答的⼀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五、内容⼩结
《马嵬》为咏史诗,以唐⽞宗、杨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七⼋句以反诘语⽓反衬作结。“如何四纪为天⼦,不及卢家有莫愁!”此⾔贵为天⼦,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活幸福。诗⼈借“莫愁”以寄托感慨。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这⾸政治讽刺诗,把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宗。 六、章法⼩结
这⾸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了倒叙的⼿法。先说唐⽞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逆施”:“当时七⼣笑牵⽜”事发在前,反⽽置后说;“此⽇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先着笔。这⼀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七、再⼀次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解析:
四纪:之四⼗多年。这⾥的⼀纪就是⼗⼆年 莫愁:这⾥极写莫愁婚姻的美好
【篇⼆】
教学⽬标
分析《马嵬(其⼆)》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2新设计3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个单元的唐诗之后,学⽣掌握了简单的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法的⽅法,可以⾃学《马嵬(其⼆)》。 4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马嵬(其⼆)》的思想内容。难点:分析《马嵬(其⼆)》的艺术特点。 5教学过程5.1第⼀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马嵬(其⼆)》 ⼀、导⼊
《马嵬(其⼆)》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今天,我们来学习这⾸名诗,先了解⼀些基础知识。 ⼆、知识积累 1.《马嵬》
《马嵬》本为组诗,共有两⾸。第⼀⾸为七⾔绝句,第⼆⾸为七⾔律诗。第⼆⾸的艺术成就远远⾼于第⼀⾸。
2.咏史诗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开其端,但⽌于叙述史实,平实⽆华。⾄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予怀抱。唐代诗⼈,如杜甫、刘禹锡等⼈,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了诗的境界。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三、整体把握
1.请学⽣朗读诗歌,纠正读错的字⾳和节奏。 马嵬(weí)宵柝(tuó)
本诗主要是“⼆、⼆、⼀、⼆”节奏,只有第⼆句是“⼆、⼆、⼆、⼀”,第七句、第⼋句是“⼆、⼆、三”节奏。 集体朗读。
2.请学⽣讲解全诗的⼤意。
本诗讲述“马嵬事变”中唐⽞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死的事件。 四、把握结构
⾸联讲杨贵妃死后,唐⽞宗为之招魂⼀事;中间两联写马嵬之变及唐⽞宗赐死杨贵妃的悲剧的经过;尾联总结全诗,批判唐⽞宗。
点拨:本诗⽤倒叙⼿法。
⾸联“海外”、“更九州”,指的是唐⽞宗为之招魂⼀事,因此是杨贵妃死后之事。颔联讲述安史之乱爆发,唐⽞宗逃往蜀地避难。颈联“驻马”指军队发⽣哗变,停留不前,讲的就是马嵬之变;“此⽇”六军哗变与“当时”七⼣节的恩爱之景对⽐,暗⽰杨贵妃被赐死,与唐⽞宗分离,⼆⼈恩爱已成往事。 五、合作探究
1.本诗写李杨⼆⼈的爱情悲剧,从哪些词汇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 2.本诗⽤了哪些艺术⼿法,对于本诗主题⽤什么作⽤? 学⽣以⼩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提⽰:
1.“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传闻)”、“空闻”、“⽆复”、“如何”等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唐⽞宗的讥讽。 2.⑴⽤典。⾸联“海外更九州”、尾联“卢家有莫愁”两个典故,表达出作者对唐⽞宗的讥讽之意。 ⑵反衬。颔联⽤昔乐今苦、昔安今危,衬托出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宗不同的处境和⼼境。
⑶对⽐。颈联⽤“此⽇”状况和“当时”场景相对⽐,杨贵妃被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外得之。唐⽞宗虚伪、⾃私的精神⾯貌,也被暴露⽆遗。尾联将唐⽞宗的爱情与普通⽼百姓的相⽐,更加突出唐⽞宗迷恋⼥⾊、荒废朝政,导致爱情悲剧的历史借鉴意义,促⼈警戒。 六、拓展延伸
《马嵬(其⼆)》的巧对:借对
借对,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类、⽽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因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
本诗颈联就属于借对:⽤“六军”对“七⼣”,“驻马”对“牵⽜”,信⼿拈来,⾃然流利,妙趣横⽣。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指导⼤家学习李商隐的《马嵬(其⼆)》,感受到同学们品读诗歌的能⼒已⽐以前有所提⾼,这与我们在第⼆单元集中学习唐诗优秀篇⽬⼤有关系。同学们在课后要继续多读多赏析诗歌,会更⼤程度的提⾼你们对诗歌的鉴赏能⼒。
⼋、作业安排
1.背诵并默写《马嵬(其⼆)》。
2.总结知识点,做第⼆单元基础知识与回扣。 马嵬(其⼆)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马嵬(其⼆)
1第⼀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马嵬(其⼆)》 ⼀、导⼊
《马嵬(其⼆)》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今天,我们来学习这⾸名诗,先了解⼀些基础知识。 ⼆、知识积累 1.《马嵬》
《马嵬》本为组诗,共有两⾸。第⼀⾸为七⾔绝句,第⼆⾸为七⾔律诗。第⼆⾸的艺术成就远远⾼于第⼀⾸。 2.咏史诗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开其端,但⽌于叙述史实,平实⽆华。⾄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予怀抱。唐代诗⼈,如杜甫、刘禹锡等⼈,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了诗的境界。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三、整体把握
1.请学⽣朗读诗歌,纠正读错的字⾳和节奏。 马嵬(weí)宵柝(tuó)
本诗主要是“⼆、⼆、⼀、⼆”节奏,只有第⼆句是“⼆、⼆、⼆、⼀”,第七句、第⼋句是“⼆、⼆、三”节奏。 集体朗读。
2.请学⽣讲解全诗的⼤意。
本诗讲述“马嵬事变”中唐⽞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死的事件。 四、把握结构
⾸联讲杨贵妃死后,唐⽞宗为之招魂⼀事;中间两联写马嵬之变及唐⽞宗赐死杨贵妃的悲剧的经过;尾联总结全诗,批判唐⽞宗。
点拨:本诗⽤倒叙⼿法。
⾸联“海外”、“更九州”,指的是唐⽞宗为之招魂⼀事,因此是杨贵妃死后之事。颔联讲述安史之乱爆发,唐⽞宗逃往蜀地避难。颈联“驻马”指军队发⽣哗变,停留不前,讲的就是马嵬之变;“此⽇”六军哗变与“当时”七⼣节的恩爱之景对⽐,暗⽰杨贵妃被赐死,与唐⽞宗分离,⼆⼈恩爱已成往事。 五、合作探究
1.本诗写李杨⼆⼈的爱情悲剧,从哪些词汇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 2.本诗⽤了哪些艺术⼿法,对于本诗主题⽤什么作⽤? 学⽣以⼩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提⽰:
1.“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传闻)”、“空闻”、“⽆复”、“如何”等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唐⽞宗的讥讽。 2.⑴⽤典。⾸联“海外更九州”、尾联“卢家有莫愁”两个典故,表达出作者对唐⽞宗的讥讽之意。 ⑵反衬。颔联⽤昔乐今苦、昔安今危,衬托出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宗不同的处境和⼼境。
⑶对⽐。颈联⽤“此⽇”状况和“当时”场景相对⽐,杨贵妃被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外得之。唐⽞宗虚伪、⾃私的精神⾯貌,也被暴露⽆遗。尾联将唐⽞宗的爱情与普通⽼百姓的相⽐,更加突出唐⽞宗迷恋⼥⾊、荒废朝政,导致爱情悲剧的历史借鉴意义,促⼈警戒。 六、拓展延伸
《马嵬(其⼆)》的巧对:借对
借对,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类、⽽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因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
本诗颈联就属于借对:⽤“六军”对“七⼣”,“驻马”对“牵⽜”,信⼿拈来,⾃然流利,妙趣横⽣。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指导⼤家学习李商隐的《马嵬(其⼆)》,感受到同学们品读诗歌的能⼒已⽐以前有所提⾼,这与我们在第⼆单元集中学习唐诗优秀篇⽬⼤有关系。同学们在课后要继续多读多赏析诗歌,会更⼤程度的提⾼你们对诗歌的鉴赏能⼒。
⼋、作业安排
1.背诵并默写《马嵬(其⼆)》。
2.总结知识点,做第⼆单元基础知识与回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