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对“蚁族”来说是一个非常形象的代名词,这些人收入不高,生活拮据,工作也很不稳定。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和县级市,家庭收入较低,从小被灌输的是“好好学习,将来考取大学,从而改变人生”的学习理念。经过多年寒窗苦读,毕业时他们却发现,由于自己没有“硬”关系,除了回到自己所在的小县城里工作,就是选择到竞争激烈的大都市打拼,但选择后者的同时,所背负的艰辛和压力也随之而来了。
大学教育虽然给了“蚁族”们知识和涵养,然而工作后的境遇却并不乐观,“聚居村”艰难的生活,使他们曾经灼热的青春梦想已无处寄托。这些非都市土著的“蚁族”们令人担忧的现状,也理应得到社会的关注。他们是典型的“没钱、没房、没爱”的“三没人员”,听起来似乎很凄惨,但恰恰是这样饱受磨难的经历,造就了“蚁族”们不屈不挠无坚不摧的特质。他们虽然没有“富二代”的天然优势,但历数现代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几乎都曾经历过类似蚁族的艰辛——住地下室、吃清水挂面撒点盐、每日以繁琐且看似使人绝望的工作维生。“艰辛”的味道自不必说,但成功后回望过去,却也是难得的一段苦尽甘来的人生经历。
对于“蚁族”来说,物质虽然匮乏,但精神和追求的富足却并不贫乏,因为“蚁族”是当今社会中“最敏感的人群”。他们充满活力,满怀理想,或者雄心勃勃,具有挑战意识,相信自己的选择,情愿从底层做起,在慢慢的积累和沉潜中,期待着未来的爆发——这些残酷却隐含希望的青春奋斗史,正是“蚁族”们不断谱写着的。。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文字是语言传承的载体,而语文是语言与文字的结合体,它是中国人经由语言文字而通向人类精神文化的宝库。
■正方
不考并非代表不重视
尊重自主招生,就请尊重不考语文,某些高校在某学科,某专业方面不考语文,并不等于不重视语文,就好比高中文理分科一样,只是根据所学阶段专业技术理论知识的全面平衡,从轻重缓急、学与用方面进行适当调整调配。
作为语文这门基础性公共学学科,不但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学,在打基础,而且在社会很多书籍和传统教育方面也能学到一些,从学生知识平衡角度来看,大部分存在着语文知识好于其他科目的偏差现象,所以在大学这即将走向社会的阶段,不考语文并不等于不用语文,不重视语文,只是作以适当调剂,以利着重发展其专业特长更好适应社会需要。
语文是土壤是母体,但树在土壤中生长,也有侧重吸收日月风雨之精华和接受霜雪历练的时节;孩子也有离开母体到外面去闯的时候,大学生在即将走出校门进入社会这一特殊阶段结合实际情况多学、重学专业技术知识,少学轻学语文知识,也是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适当减负,集中精力,着重应用语文知识,对其他科目进行探讨,理解与掌握。
在大学专业技术理论学习时,乘着有高水平学者专家、教授进行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传授
与引导,抓住这一黄金时间,尽早尽快,尽多的学习一些将来在社会上有用的专业知识,语文这一积累性的学科,可以在潜移默化的生活中,自我学习,慢慢发展,进步这一说法,并非不重视语文。
语文并未失语
看到这则消息,很多人不免愤怒起来,传承千年的语文居然被如此歧视,然而我们不如仔细想想,语文真的失语了吗?我看并没有。如果能从几所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题就能看出这个社会的问题,那么,那些学社会学的学者还用的着苦读吗。高校自主招生,招收的是专业性人才,需要的是能在所需要的地方展示出长处的人,而这样的人在某些专业领域的确要比各方面平均的人更为适用,所以才会有如此一举。
如果非要从考试选拔上看出个学科歧视,无疑是庸人自扰,中国最权威的选拔考试是高考,每年高考的语文分也不低啊。所以,对于语文失语一谈,实难苟同。
3.不少80后晒宝宝一年消费的帖子近日成为关注的焦点:“5000元?上好的幼儿园两个月就要这个数!”“明年宝宝就入托了,又要多支出1000元!”„„各类帖子各有看头,但都表达了一个意思:“养孩子难,不敢生孩子”。网友戏称为“孩奴”,你如何看“孩奴”现象?
随着城市生活成本不断增加,“房奴”“车奴”等一批形容都市人生存状态的新词汇顺势而生。就在人们感叹供房养车使人身陷窘境之时,最近在网络和社会悄然流行的“孩奴”一词又引起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思考:生儿育女难道真的会让人沦为“孩奴”?孩子是否成为继房子、车子之后,都市生活中又一个不能承受之重?
孩子成为都市人“甜蜜的负担”
“孩奴”一词兴盛于网络,仅百度搜索到的“孩奴”相关网页就达34万之多,而百度对该词语的解释为:“孩奴”用来概括形容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
作为四个月大孩子的母亲,哈尔滨市民袁明提到“孩奴”一词时显得有些激动。虽然她在决定生宝宝前已经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但还是被抚养孩子的费用压得有些喘不过气:“奶粉、尿不湿、月嫂这三大项支出每个月就将近3000元,再加上每月1000多元的房贷以及日常生活支出等,我和老公的工资收入几乎是‘月光’,有时只好向父母求援。”
在国内某知名育儿论坛,记者看到很多年轻家长在这里“晒”出自己抚养孩子的成本,每月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除了奶粉、服装、尿布、玩具支出外,还有婴儿写真、保姆开支、幼儿园学杂费、早教课和补习班费用等,多数家长感觉抚养孩子的压力较大。
除了经济负担,孩子还给一些年轻家长带来了精神上的压力。在哈尔滨某大型国企工作
的何涛,孩子已经两岁了,可他还是很难做回从前潇洒的自己:“孩子的降生完全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被孩子的琐事占据,每天睁开眼睛就忙孩子,有时睡觉做梦都是孩子,反倒是每天在单位的八小时成了最好的休息时间。虽然孩子让我迷失了自我,但他毕竟是我的希望,是我生命的延续,让我增加了一份做父亲的责任。我要让孩子从小就接受最好的教育,将来送他去国外读书,我没有实现的梦想希望孩子将来都能实现。”
究竟谁在奴役都市年轻父母?
那么都市年轻人因何沦为“孩奴”?有人认为是因为现代都市生活成本过高,也有人认为是都市年轻人心态不成熟,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结果。
国内一家知名网站专门就“您如何看待‘孩奴恐惧症侵袭80后’”这一现象展开调查,有6000多名网民参加了投票,其中74.5%的网民认为,现在城市生活压力大,“80后”年轻人有“孩奴恐惧症”很正常;还有22%的网民认为,之所以产生“孩奴现象”是由于“80后”年轻人的心态还很不成熟。
对此,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董鸿扬认为,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城市生活成本相比从前有所增加,都市年轻人面临生存压力较大。所谓的“孩奴”与“房奴”“车奴”一样,都是城市高成本生活压力下都市人对自身处境的一种解嘲;而对于中国传统社会来讲,如果“孩奴”之说成立,那么应是由来已久的,哪个父母不是心甘情愿为子女奉献一切,对于一些现在还在“啃老”的都市年轻人来说,他们身在家乡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孩奴”呢?
董鸿扬说,“孩奴”思想之所以能引起许多“80后”年轻人的共鸣,从另一个方面讲与其“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不无关联。“80后”一代成长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年代,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精神世界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如今已到三十而立之年,却在离开父母走入社会后遭遇激烈的竞争和空前的压力,在抚养子女时又感到力不从心,使其内心产生严重不适。此外,他们将自身追求高品质生活和高消费的理念,强加到了自己孩子的身上,自然会感到身陷窘境。
专家支招:摆脱“孩奴”重塑自我
那么都市年轻人应该如何摆脱“孩奴”思想的束缚?有关专家建议应该从家庭理财、心理咨询、自我调节等方面入手摆脱“孩奴”阴影,重新做回自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