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良
摘 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业进入深度调整变革期,旅游空间行为全域化趋势明显,而特色小镇作为旅游业态的聚集体,形态各异、独具韵味,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旅游+”与“+旅游”的泛旅游形式,为全域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要素资源。因此,深入研究全域旅游和特色小镇的融合关系,进而探索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思路和建设路径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旅游特色小镇;全域旅游;建设路径
2016年1月,我国旅游工作会议在海南召开,会议强调要将全域旅游列入新时期我国旅游的总体发展战略当中,随后在同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应在全国范围内加强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同年10月首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发布,随后在2017年7月又公布了第二批276个特色小镇的建设名单,并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其中,旅游特色小镇作为我国就地城镇化的带动引擎,占第一批特色小镇总量的68%,在丰富了“消费搬运”功能的同时,成为集生产、生活、旅游和居住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空间载体。广义而言,特色小镇在发展全域旅游方面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如浙江省明确要求所有特色小镇的建设均以不低于3A旅游景区的标准进行,因此根据小镇的不同区位和资源特质,本文从资源、文化、共生等三个维度探讨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路径。
(二)凸显文化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富有区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在特色小镇经济、产业、生态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我国许多独特的民俗文化都传承在民间、沉淀在乡村,尤其一些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往往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因而在全域旅游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彰显文化内涵,并为特色小镇建设中区域文化的传承、村落特色的培育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正如清华大学张小军教授所言,应在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原貌和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起人类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特色小镇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三)完善服务体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出行所追求的已不再是简单的景区浏览,而是需要消解传统旅游意义下的景区与非景区的隐性二元划分标准所带来的服务双重标准问题。因为全域旅游除了能够实现旅游要素与区域特色的有机结合,并通过旅游项目的开发凸显景区的特色之外,还强调应在服务品质和旅游氛围的营造上均应超越传统旅游业,促进周边小镇的旅游服务功能不断完善进而向体系化方向迈进,让游客在特色小镇这个“家园”里能够形成高度认同的社区归属感,充分认可小镇里新的生活方式。
一、全域旅游视域下特色小镇的建设思路
全域旅游是指由景点旅游向区域旅游演变,而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作为开展全域旅游的有效载体,要求特色小镇的建设应在基于全域视角的前提下,完成从封闭的自循环模式向开放的融合方式转变,进而通过系统性的框架设计来构建科学、合理、全面的建设思路。
(一)资源全局共享。传统的乡村旅游往往是基于区域内的自然景观而形成单元性旅游项目,但是由于当地的旅游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因此乡村旅游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明显。而全域旅游则特别强调系统的开放性,在区域内整体要素资源科学配置的基础上构建区域性的旅游体系,推动乡村旅游从点状发展向面状发展,将自然景观与周边环境融合在一起,进而因地制宜地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乡村旅游格局。因此,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应围绕景区但又应模糊景区的地理范围,将整个区域视为一个整体的旅游目的地进而实现资源全局化,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以打造大旅游格局。
二、全域旅游视域下特色小镇的建设路径
(一)资源聚集型。资源聚集型是依托乡村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因而又可以将其称为生态观光型,这也是当前我国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模式。这类小镇大多位于大中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规划面积一般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且需按照3A级上的景区标准建设,因而符合全域旅游的本质内涵且为开展全域旅游的最佳载体。由于景区和小镇融为一体,所以通常这类小镇的建设主要依靠景区的带动作用,自然资源为小镇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因而应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性保护,这也是小镇永存的根本保障。因此,必须加大对旅游资源和农村环境的保护力度,使旅游小镇与周边环境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为了保持旅游小镇的原生性风貌,应在建设规划中确定旅游小
- 42 -
【农村发展】镇的合理规模,并通过游客数量的调控以避免超出小镇的承载能力。
同时,基于旅游要素的完善能够为小镇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因而有必要延伸旅游产业链以拓展和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向上追溯绿色农业生产开发,向下拓展温泉医疗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以期通过旅游带动更多相关行业的发展,强化旅游的空间溢出效应,逐步实现从旅游强镇到全域旅游的转型升级。有着“中国第一国际慢城”之称的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作为长江之滨的最美乡村,拥有“三山、二水、五分田”的生态黄金比例,小镇建设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六个行政村依次分布在风光带两旁,沿线时而依山傍水,时而穿山越林,郁郁葱葱、鸟语花香,尽显田园风光,在乡村旅游业的带动下融精品农业、文创产业和康体养生等于一体,至今该镇没有一家工业企业,农民的高收入均来自于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二)文化IP型。IP即为知识产权,当小镇文化提炼为具有文化IP的旅游主题时,即可通过目标群体的心理感知进而产生共鸣。据驴妈妈旅游发布的《2017年特色旅游小镇消费报告》显示,“80后”和“90后”的中青年游客群体更为青睐具有时尚主题特色的小镇,因而“文化+美食”、“文化+美景”和“文化+美居”型的特色小镇成为他们的出行首选。然而,我国很多特色小镇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仅停留在“表面”,大多为相互模仿和粗制滥造缺乏“灵魂”,建设方式仍停留在初级的“修旧如旧”阶段,主要通过对现有建筑进行“穿衣戴帽”以期复原传统文化符号。相较之下,国外特色小镇更为注重文化产业的植入,如法国普罗旺斯系列小镇将农业和文化完美结合,以意境营造和文化巨匠的魅力为基础,吸引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到此集聚,通过高科技手段形成新兴文化产业集群。
因此,旅游特色小镇的差异化发展离不开优质的文化IP,文化IP型特色小镇与普通特色小镇的根本区别在于将文化功能作为其发展内核,使小镇成为新经济语境下综合性的文化平台,进而与个性化消费和定制化消费的商业逻辑相吻合。《“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指出,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化创意、创新设计等产业的发展,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总体而言,特色小镇的营销辐射范围相对有限,如果特色小镇建设能够与IP的原创属性彼此绑定,则可以通过优质IP文化内容向目标游客进行情感渗透,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特色小镇的内容匮乏问题。如国产动画片《大鱼海棠》中出现了大量的以福建土楼为原型制作而成的电影画面,影片的表现风格、人物设定和故事架构等与福建土楼密切相关,从而吸引了很多游客去福建土楼观瞻,以福建土楼为核心的在线旅游产品也应运而生,拉动起文化IP型特色小镇的“粉丝经济”。
(三)“共生”接待型。“共生”的概念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率先提出,意指大自然的各个成员之间存在着必然
农业经济 2019/10的物质联系,后来这一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起被广泛应用于区域旅游合作领域的研究,意指临近地域的市场主体通过一定的机制或模式相互作用,进而实现多方共存和利益共享。因为对生态环保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景区内不可能兴建过多接待游客的各类基础设施,需要周边村镇予以功能补充。因此,“共生”接待型意指为游客提供交通、住宿、娱乐和购物等一系列旅游服务的企业和社区居民大量聚集,逐渐形成具有明显的职能特色的小镇。一般来讲,乡村旅游景区大都远离都市,服务功能程度不一地存在欠缺,因此有必要在核心景区周边发展“共生”接待型小镇,虽然这类小镇缺乏高质量的旅游资源,但大多位于重要门户位置和游客主通道上,依托便利的交通区位逐渐在这些旅游目的地的周边形成人口聚居地,逐渐发展成为以旅游接待服务功能为主要产业的特色小镇。
其实,“共生”接待型小镇不是简单地满足游客的出行需求,更多的是能够给游客带来不同的生活体验,如绿色生活、逃离污染和远离景区等,因而近些年来成为城市家庭出行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深深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利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同时经济的稳定发展也为小镇基础设施的改善、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特色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带动起第三产业的发展,为附近景区提供的服务功能更加健全,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如江西省庐山市的海会镇,该镇于2017年7月28日入选第二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作为风景秀丽的庐山东麓片区的旅游服务基地,集购票、购物、餐饮、住宿、车辆换乘等服务功能于一体,并将旅游发展与集镇建设、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有效拓宽了旅游空间,2017年游客接待量突破90余万人次,完成了从“卖风景”向“卖服务”的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季胜武,张二兵. 依托优势产业抓好特色小镇培育—以浙江省仙居县中国杨梅小镇为例[J]. 上海农村经济,2018(3):39-42.
[2]郭湘闽,杨敏,彭珂. 基于IP(知识产权)的文化型特色小镇规划营建方法研究[J]. 规划师,2018,34(1):16-23.
[3]厉新建,傅林峰,时姗姗,宋昌耀. 旅游特色小镇的内生发展与路径[J]. 旅游学刊,2018,33(6):7-9.
[4]李欢欢. 全域旅游背景下泛旅游产业小城镇运作模式探索[J]. 小城镇建设,2018(5):59-65.
[5]林文迪,蒋泽芳,李沁如,仲建兰. 非旅游类行业依托型特色小镇旅游要素嵌入路径研究[J]. 海峡科学,2018(5):48-51.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 4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