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来源:星星旅游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崔沛泉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于以校为本的校本研发,也不是以开发某一学科课程为最终目的的活动,因此,需要首先正确处理好几对关系:社会与学校的关系、专家与教师的关系、学校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社会与学校的关系:

社会发展程度与学校的任务之间有无必然的联系,学校实行国家的教育教学计划,社会要求也就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程度是否迫切希望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我们明确,社会对学校有要求,学校必须服务于国家社会的总要求。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群体精神需求层次提升。“地方文化不仅是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且是校木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之所在。”[1]地方文化的发展昭示着社会文明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就韩信文化现象校本课程开发来说,我们深受淮阴区的感染,打造“爱心淮阴”的社会宣传广泛,结合中国东方母爱文化节,“中华情”晚会达到高潮,“感恩母爱,励志成才”成为我们班会主题教育和演讲的内容主线。学校教育教学关注社会热点,有机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丝毫不能够动摇。

[1]

刘正伟,李品.论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发展研究,2006(9A).14.

专家与教师的关系:

在具体实施韩信文化现象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知晓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了解其他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这中间,我们得明白有关课程理论专家的作用,专家学者他们擅长于文献研究,有丰富的见识阅历,理底深厚,而我们一线教师拥有第一手的教育教学实践个案。专家与教师必须联系紧密,教师要在课程专家的理论指导下工作,课程专家要耐心听取教师意见。

专家与教师是指导与被指导者的关系,教师虚心听取专家意见,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课程专家聆听教师建议,问题解决更有针对性。例如,我们就校本课程开发理论请教专家,专家让我们先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状况,研究分析别人的案例,思考进行韩信文化现象校本课程开发,在现有国家课程情况下是否有必要再进行这个研究,现存资源和师生有无开发的可能,在大量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多次论证。

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要顾及到它对学生未来发展,对社会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要确保它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这一保障,应有一个课程编制的“权威”部门来指导评价。[2]因此,课程专家的这种指导性作用日益明显和增强。

学校与教师的关系:

学校作为一个组织机构,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它的大方向是不能够更改的,还要求我们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设自己的特色。教师身为工作人员,有义务有责任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事务,因而,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学校。

在韩信文化现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明确自己为形成办学特色,而创设独特的

[2]

张永谊.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0(6).11.

学校文化氛围,需要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因此不惜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教师也知道,从专业发展的角度,使得自己工作有成就感,也就是自我效能感,为着自己幸福人生,必须努力工作。学校的要求和教师的需求目标一致,就形成了合力,

学校有义务为教师创立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教师有责任服务自己的单位,出色工作。学校领导作为单位法人代表,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使教师产生归属感,以事业凝聚人心、待遇温暖人心、和谐呵护人心。学校科研单位的领导首先应当是专业的行家里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打造合作型团队,营造学习型组织,是领导的主要工作。我们就是成立了校长挂帅课题组长负责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教师与教师的关系:

教师与教师之间是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因为共同的韩信文化现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大家结成团队,相互学习,但是在各自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间又于工作上比贡献比成果。这种微妙的关系需要课题负责人和学校领导的积极引导与,采取物质刺激和精神鼓励的方式,满足教师的正当需求。

合作学习与经验交流可以大大强化教师之间的民主气氛,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我们在每周开展的教研组活动中,充分发挥老教师的带头引领作用,鼓励年轻教师畅所欲言。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学习上,让教师认识到课程开发的价值和意义,掌握必要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通过成功者的榜样激励观摩学习,增强自信心。这样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强化其自我效能感。

大量充满活力的教育教学实践,拓展了教师生活空间,为日益兴盛的教育行动研究[1]

[1]

王建军,黄显华.校本课程发展与教育行动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第20卷第2期).22~35.

和教育叙事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有事业心的教师们会乐此不疲。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韩信文化现象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传统的师生关系,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学生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他们不再是被动者,而是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和自己的课程开发权。例如,学生自行组织小组活动,清明节祭踏访韩信故里、扫漂母墓等,这样使学校教育活动得到了积极地拓宽与延伸,学生的各项能力无疑得以增强。

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得到体现: 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留下空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菜单;扩大了信息来源;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

[2]因此,我们教师应当动脑筋如何“省事”,就是在激发和指导学生自己开展活动上下功夫,

做一个示范,学会当教练和导演,相信和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在社会生活的大熔炉中锻炼成钢。

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与建议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和主人。教师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和有效支持,学生视教师为最可信赖的人。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探访活动,学生邀请老师参加,老师充当解说员;学生需要有关韩信的书籍资料,老师伸出援手;学生提出观看有关韩信的影视资料,老师联系播放。在活动过程中,老师提出适当的要求,学生们乐于完成。

其次,淮阴地区韩信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引发了我们思索,下面就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当前考试评价机制、教师个人素养差异、学生兴趣爱好区别四个方面讨论。

[2]

黄群,吴伟朝.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个性化发展[J].科学教育,2005(6).36.

现行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常规管理

韩信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对于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是一个挑战,因为旧有的模式仍然严重制约和束缚着我们的手脚。对于讲学案的编写,学校制定了严格的程序步骤:提前候课,了解学情;导入新课;揭示教学目标;预习检测;合作探究,达成目标;当堂训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教(学)后记等。如此不准变通,十分繁琐,各个科目要求一致,机械照搬。而且结合小组学习,又提出下课前十分钟分发下一节课讲学案指导预习。甚至规定每一环节用时少到一分钟多到十分钟不等。如此强化教学流程管理,模式化笔者不敢苟同。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自然有更多的活动实践,不可能受制于人为的模式。

事实上,我们的管理要抓大放小,给被管理者以一定的自由发挥时空。这样创新的活力才能够勃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万紫千红才是春天。其他地方也多少存在着这样的行政命令式的老爷作风,绝非激发调动教师内驱力的有效手段,反而有害。

教研活动形式

学校教研活动形式单调乏味,从时间上地点上管制教师,下午两三节课泡在会议室,没有既定的目标,或者是评课大家也多是恭维之词,如果讨论教案也是一人主备他人坐享其成。既然是教研,就不拘形式,而是要完成一个任务,大家协同研讨,最终也有成就感。有起初的计划安排,过程的监督评估,期末的成果汇报。韩信文化现象校本课程开发,是集众人的智慧成一大事,需要集思广益,可以是沙龙聊天的方式,轻松自如的氛围协商解

决问题。

经费支出途径

现行教育教学的经费多是办公经费,校长每笔支出不得超过300元,否则需要报县局批复,并且需要正规;大宗业务需由区采购中心集中购买。对于教研活动的开支,资金受到严格控制。因此,我们教师一般不动用学校金钱,靠自力更生,挖掘潜力。学生活动更是自筹费用。没有必要的评比鼓励,只是维持日常的教学活动开销;没有专项的教学研究投入,只是希望能够出成果出成绩。

当前考试评价机制:

一张试卷

截止目前,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工具依然是“一张试卷”,没有能够建立系统的立体评价框架,特别缺乏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如此单一的工具对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考试这样纸质测评固然省时省力,简便易行,但是对于人的各方面才能而言,行动性过程跟踪记录能起到校正、导向、激励作用,可是繁琐耗时,费用也大。

一种成绩

卷面成绩高下成为现在衡量学生好差的唯一标尺。我们习惯于将学生按照成绩高低排名先后,便于区分学习状况的优劣,这也成了选拔人才的最便利方法。按照科目以这样“一种成绩”来考察,对校本课程开发来说,很显然有失公允,更何况能力只能通过具体做事权衡,我们却往往就是知识性的内容考核,看到的大多是死记硬背的功底。

一个结论

最可怕的是最后的“一个结论”,如果说“一张试卷”还只是手段,“一种成绩”还只是现象,那么这里的“一个结论”无疑是一把屠刀,它杀害了多少成绩低下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所以现在江苏省义务教育的五严规定严格每个学期只有两次考试,并且不准公开按成绩排名等举措是有它指导意义的。

教师个人素养差异:

专业水平

教师的个人专业水平严重影响着他的后发优势,先天性知识缺陷或不足主要体现在语文知识结构不合理和语文动手实践能力的欠缺。因此,大学阶段的教育需要加强与学生职业教育的密切配合,倾听来自基础教育的呼声。在这韩信等文化现象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储备,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类问题;在实施操作相关的活动时间,教师缺乏具体过程的指导点拨能力。囿于专业水平的局限,我们的教师不能够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知识与能力面对实际问题便相形见绌。

理想追求

同样如此,教师自身的理想追求也不尽如人意,他们不能够代表对新知识的渴求,特别是对待最新科学前沿知识的敏锐直觉。我们应当如孔子所说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获取知识永远不知满足,教导人时不知疲倦。当老师面对学生时,面容首先是活泼的,精神是愉悦的,态度是积极地,表现出对于知识能力的渴望。热爱真理犹如热爱生命一样,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教师的品行体现了一种境界。

态度能力

教育工作者对待学生这个受教育对象态度要温和,同行之间态度要谦和,对待事情态度则要认真谨慎,对待事业要执著勤奋。为人师表,你在态度表现上对学生起到引领导向作用。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有些年轻老师不够谦虚,自以为是,想当然;有些岁数大的好为人师,固步自封,不变通。这些态度有时候严重阻碍了事情的顺利开展。能力上显示的活力不够,遇事茫然,或怨天尤人,或手足无措,需要主动摸索,实践中探究。

学生兴趣爱好区别:

了解你的学生吗?

作为一名教师,你是否能够确保十分了解你的教育对象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你在进行教育之前有没有尝试过去了解你的学生呢?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其实早就告诫我们教学必须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特别是对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够起到激励和引导的良好效果。熟悉自己的学生,是教育者的第一要务,早就听说过吃透两头,吃透学生,吃透教材,便是这个道理。

有活动的时空吗?

其实不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主要还是学生们活动的时间与空间里,你教师参与了多少?换句话说,同学们有足够的活动时空吗?教师需要搭建适宜的平台,给学生施展才艺的舞台,充分挖掘学生兴趣爱好的潜能。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学生的表现还是令人欢欣鼓舞的。随着国家义务教育新的不断出台,我们相信学生的自主时间空间会得以保证,留给师生交流的机会会更多。

不戴有色眼镜吗?

教书育人,教师看学生,能保证不戴有色眼镜吗?因为以上分析的教师与学生的不够了解,所以教师难免以偏概全,甚至出现将优点或者缺点扩大,产生爱屋及乌或恨铁不成钢的晕轮效应。因此,我们心态必须平和,以发展的眼光对待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他们是祖国的明天,未来的希望,我们的后代,这样不容置辩的事实告诉我们:不能把学生看扁了,激发鼓励同严格要求同样重要,培养造就孩子,教育者责任重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