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章节测试
一、单选题
1.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 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B.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C.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 D. 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
2.有学者在研究20世纪30年代欧洲某历史事件时说:“这是大国侵略性和防御性两种民族主义妥协的顶峰,它们的共同本质是民族利己主义。”被这位学者称为“顶峰”的事件( ) A. 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 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 C. 使德军摆脱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困境 D. 承认了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现实 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某重大事件发生之后,希特勒感到很欣喜“现在我们不可能失败了: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在三千年中从未失败过的盟国”。丘吉尔也表达了一种解脱的感觉,他对战争形势作出评价“胜利终究属于我们。”蒋介石则突然有了一种放松的感觉,破天荒地对副官说“今天晚上去看戏”。此处“某重大事件”应该是( )
A. 苏德战争爆发 B. 太平洋战争爆发 C. 《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订 D.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4.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A.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B. 希特勒任总理后,德国走上独裁和扩张道路 C. 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放手扩军备战 D. 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5.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下列战场战局开始出现转折的先后顺序是( ) A. 太平洋、北非、苏德、中国 B. 北非、苏德、中国、太平洋 C. 苏德、中国、太平洋、北非 D. 太平洋、苏德、北非、中国
6.观察下图中的漫画,此漫画尖锐地指出了存在于欧洲其他国家中的如桥墩般的五种“力量”——懦弱、背叛、恐慌、腐败、讹诈在战争初期“支撑了”希特勒军事侵略的野心和脚步。希特勒的军事讹诈和进攻第一次没有得逞是在什么军事行动中( )
欧洲桥的架设
A. 进攻波兰 B. 进攻北欧 C. 进军法国 D. 不列颠之战 7.指挥阿拉曼战役取得胜利的将领是
A. 戴高乐 B. 丘吉尔 C. 朱可夫 D. 蒙哥马利
8.学者们评论某一时期的欧洲,使用了“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欧洲时代的消失”、“别了,欧洲历史”等标题。据此判断,欧洲的这一时期开始于
1 / 9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章节测试
A. 20世纪30年代初 B. 20世纪40年代中期 C. 20世纪70年代初 D. 20世纪80年代末 9.“俄国的危险就是我国的危险,就是美国的危险;俄国人民为了保卫家园而战的事业就是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在这生命尚存,力量还在之际,让我们加倍努力,合力奋战吧!”对丘吉尔这段演说的正确解读是( ) ①演说发表在慕尼黑会议召开之时 ②丘吉尔旨在反对张伯伦的绥靖政策 ③对希特勒入侵苏联感到极为不安 ④倡导各国联合起来抗击法西斯侵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③④ 10.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政策,下列对这一政策的正确表述是( ) ①适应国内外形势,维护自身利益 ②反映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③不利于地区冲突的缓和与解决 ④不关心美洲地区以外的事务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③④
11.1939年8月,希特勒私下宣称:“让我们把这一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目前苏联并不危险……只有当我们在西线的行动自由时,我们才能反对苏联。在以后一两年中,目前的局面将继续存在。”这表明德国签约的首要目的是
A. 在未来的战争中免于两线作战 B. 在德军突袭波兰时避免与苏军发生冲突 C. 首先攻占西欧,为将来进攻苏联作准备 D. 防止苏联与英法构筑集体安全体系
12.1936年8月法国政府声明:“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决心严格避免直接或间接对该国(西班牙)内政的一切干涉。”这表明法国政府
A. 充分尊重西班牙的主权 B. 支持西班牙的革命力量 C. 支持西班牙的反动势力 D. 推行纵容侵略的政策 13.北非阿拉曼战役的作战双方是
A. 德国军队和英美联军 B. 德意军队与英美盟军 C. 意军和英军 D. 德意军队和英军 14.右图为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该图反映出( )
A. 三国轴心最终形成 B. 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C. 慕尼黑协定的后果 D. 德国即将进攻波兰 15.有人认为反法西斯战争是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战开始的,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是九一八事变。如果这一论点成立,那么支持它的最有力论据是 A.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为挑起战争蓄意制造的 B.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在极其不利的环境下,长期孤军奋战
C. 日本法西斯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发动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走向世界战争的起点 D.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战场,为世界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 / 9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章节测试
16.德、意、日的勾结是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这种需要主要是指
A. 反共反苏 B. 摆脱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C. 信仰法西斯主义 D. 挽回一战的损失 17.二战中的某一时期,盟军进行了下图所示的战略进攻。这一战略态势的出现,直接受益于( )
A. 意大利投降 B. 阿拉曼战役 C. 诺曼底登陆 D. 敦刻尔克大撤退 18.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有斗争。下列实物中,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 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年6月的纪念币 B. 一份1940—1944年租借法受援国及物资的清单 C. 一本20世纪40年代的中文版开罗宣言 D. 一张布雷顿森林会议场景的照片 19.德、意、日法西斯兴起的社会根源不包括( )
A. 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 B. 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气氛浓厚 C. 民族主义情绪极其强烈 D. 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 20.参加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中国法官是( )
A. 梅汝墩 B. 顾维钧 C. 张治中 D. 何应钦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希特勒狂妄宣称,消灭布尔什维克主义是他一生的目标,是纳粹党的基本思想。为此,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签订三国协定,矛头首先指向苏联。据统计,从1940年9月到1941年9月,德国军费开支就达601亿马克,占国家全部开支的70%。1940年12月,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提出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沙计划”,得到希特勒批准。该计划要求对苏联进行突然袭击,用闪电战击溃苏联,并且规定对苏战争必须在6个月到12个月内结束,最迟不得超过1941年圣诞节。 ——摘编自张椿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进攻苏联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巴罗沙计划”破产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成为同盟国中的重要成员,国民政府开始将战后建设人才的培养提上议程。在技术发展领域,国民政府考虑派留学生去美国学习制造原子弹,他们选派了朱光亚、李政道、唐敖庆等去往美国学习。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考虑战后成立联合政府,派遣罗沛霖、张大奇和王天眷等前往美国学习,这样就形成了二战后的留美高潮。这一时期,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有6200人左右,其中学习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人约占80%。
1949年11月、12月间,朱光亚与曹锡华等人多次以留美科协的名义组织召开中国留学生座谈会,动员
3 / 9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章节测试
大家回国,1950年他起草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50年春,朱光亚等人回到了新中国。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明确禁止中国留学生离境。1953年7月,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被禁止回国的中国留学生开始活跃起来,他们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中国总理周恩来,甚至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写信。这些努力终于促成美国政府在日内瓦谈判中逐步解除了对中国留学生回国的禁令。朱光亚是新中国核事业特别是“两弹”事业的元勋和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是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战线的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摘编自王德禄《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的归程及命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朱光亚等知识分子赴美留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朱光亚等知识分子回归新中国的因素并概括其贡献。
4 / 9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章节测试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A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大打关税战、货币站、【解析】【分析】倾销战,从而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与题干中所述的现象相符,故A项正确。B项是1935年,C项是1933年,D项是193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点评】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经济危机损害了各国对外贸易的利益,各国彼此之间为了维护本国利益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争夺海外殖民地市场,导致国际矛盾升级激化。 2.【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中“侵略性”揭示的是德国的目的,“防御性”是指苏联的避战自保,“民族利己主义”说明都符合各自的国家利益,因此被这位学者称为“顶峰”的事件是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该条约的签署,加速了二战爆发,故答案为A项。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是1939年4月英法苏三国谈判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排除B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使德国避免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局面,C项说法错误,排除;《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未涉及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排除D项 【点评】本题需要明确的是材料中的“侵略性”和“防御性”是指什么。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双方来看,各自目的不同,但均是民族利己主义的表现。在确定“顶峰”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后,很容易作出正确选择。 3.【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某重大事件”发生后,德国、英国和中国都感到对本国的战争形势十分有利,分析各选项,符合题意的应是B项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7日本偷袭珍珠港,德国以为日本对美作战有利于本方实力的壮大,中英两国意识到美国必定马上会对日宣战,美国的加入将大大增强反法西斯阵营的力量。其他几项不符合题意。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4.【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综合分析能力。A项的时间是1922年,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意大利一国的法西斯政权还不足以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C、D两项是希特勒上台之后的行为,是法西斯专政的表现;B项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的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标志着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点评】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打击下,德国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矛盾激化。希特勒领导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这一混乱形势,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旗号,进行蛊惑宣传,骗取支持。在1932年举行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初,希特勒上台组阁,出任总理,纳粹党掌握了国家政权。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的道路。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5.【答案】A
5 / 9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章节测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注意时间、空间上的转换,将同类事件或同一时期的不同事件相联起来记忆。中国战场1944年转入反攻;苏德战场以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结束为转折;太平洋战场以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为转折;北非战场以1942年秋阿拉曼战役为转折。故选A。 6.【答案】D
【解析】【分析】希特勒入侵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没有得逞,这是开战以来其图谋第一次没有得逞。 7.【答案】D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1942年,北非德意军队进逼阿拉曼,开罗告急。由于战线太长,德意军队给养供应出现困难,攻势被迫停顿。而英军经过紧急补充,集中了大量兵力。10月,在蒙哥马利指挥下,英军集中兵力发动大规模反攻。德意军队处于劣势,折损过半,被迫全线西撤。北非战场的形势也发生了转折。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对于阿拉曼战役除了知道其指挥者外还要注意其影响。阿拉曼战役是二战中非洲战场战局的转折点。这次战役使盟军获得了对具有重大战略和军事意义的地中海埃及亚历山大海港和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打破了同盟国军队与轴心国军队在非洲战场处于对峙的“拉锯战”局面,从此完全掌握了非洲战场的主动权。 8.【答案】B
【解析】【分析】从题干中的标题反映了欧洲在世界的政治地位与影响力,依据所学知识,这应是二战后,欧洲因战争的破坏,经济凋弊,政治地位受影响,故B项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解读能力,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的准确掌握。 9.【答案】D
①项明显错误,慕尼黑会议之时英国奉行的是绥靖政策,并未提到支持俄国革命的问题;【解析】【分析】②项错误,丘吉尔的言论并不是针对的张伯伦的绥靖政策,而是20世纪40年代德国对俄国的入侵,反法西斯势力受到重创的问题。从材料可以看出丘吉尔对希特勒入侵苏联感到极为不安,倡导各国联合起来抗击法西斯侵略。因此③④正确,故选D。【点评】丘吉尔的演说立场倾向于协助苏联共同抵抗法西斯侵略,标志着英国外交政策已经发生改变,是一种走向反法西斯联合的趋势。 10.【答案】A
【解析】【分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政策”时,法西斯德国、意大利、日本在世界各地点燃战火,故②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提出“十四点和平纲领”反映其企图建立世界霸权,故④错误,可用排除法,A项正确。【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1.【答案】A
【解析】【分析】注意题干要求:首要目的,抓住题干信息“让我们把这一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可以看出首要目的是避免两线作战,故A项正确;BD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不属于首要目的,排除。
【点评】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希特勒在发动战争之前已经做好了准备,苏德条约的签订避免了两线作战。 12.【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严格避免直接或间接对该国(西班牙)内政的一切干涉”是法国在西班牙内战发生之后的不干涉政策,这明显的反映了法国政府的绥靖政策,故选D。
【点评】法国维护既得利益,避免法西斯势力引火上身,主动采取避战消极外交政策。
6 / 9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章节测试
13.【答案】D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由蒙哥马利率领的同盟国军队英国第八集团军在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准备后,在位于埃及亚历山大港西部约100公里的阿拉曼沙漠向有“沙漠之狐”称号的德国隆美尔统帅的轴心国军队德意联军非洲军团防线发起反攻。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阿拉曼战役中英军胜利德意军队失败的原因:①德意由于战线过长,给养出现困难;②英军给养充分,同时有兵力优势。③英军破译了德意军的密码,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14.【答案】B
【解析】【分析】图片无法显示日本信息,三国轴心最终形成说法无依据,故A项错误;结合图片信息可知,奥地利与德国版图为同一色彩范围内,也就是德国吞并奥地利,故B项正确;图片中苏台德地区不在德国版图范围之内,故C项错误;图片无法反映德国即将进攻波兰的信息,故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5.【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蓄意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之后日本步步紧逼,最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由此可知,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走向发动世界大战的起点。分析选项,A、B不够充分;C符合题意;D表述有误,中国战场只是主战场之一。所以应选C。
【点评】日本作为亚洲战争策源地,主动发动对外战争侵略中国,在史学界来看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 16.【答案】B
【解析】【分析】1936年德、意、日三国建立了轴心国同盟。三国勾结是为了摆脱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共同对抗英法美,争夺世界霸权,抢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故选B。
【点评】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德国承认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柏林——罗马轴心正式形成。1936年11月德日两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欧亚两个法西斯在反共旗号下勾结在一起。在德意共同干涉西班牙内战的过程中,意大利也加入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17.【答案】C
【解析】【分析】从地图中“英吉利海峡”可以看出,盟军渡过英吉利海峡后,随即展开了对德国的进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反映的是盟军的诺曼底登陆,故C项正确;1943年盟军登陆西西里岛之后不久,意大利投降,与地图无关,故A项排除;B项发生在北非,排除;敦刻尔克大撤退是英法军队从法国渡过英吉利海峡到英国,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旨在考查考生历史地图读图能力。本题通过地图考查考生的空间感。历史地图是学好历史不可少的工具。 18.【答案】A
【解析】【分析】由材料“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有斗争”可知,选项须体现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关系,只有A选项,其他选项都没有,所以答案选A,排除B、C、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的识记能力。 19.【答案】D
7 / 9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章节测试
【解析】【分析】三国法西斯势力的崛起上台在历史背景上与本国的国情是相互联系的。德国更多的是民族主义的复兴,日本则是经济危机导致本国经济的崩溃,为军部势力的上台提供了条件。【点评】结合教材知识,深入思考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并加以反思总结。 20.【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结合教材知识回忆即可。【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模拟军事法庭,审判法西斯战犯的内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二、材料分析题
21.【答案】(1)背景:希特勒敌视社会主义苏联;三国协定的签订;军事上准备充分;德国基本控制了北欧、西欧和南欧,占据优势。
(2)原因:德国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苏联人民的英勇抵抗;苏联战前工业化建设奠定的基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二战中德国进攻苏联的背景以及“巴巴罗沙计划”破产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德国进攻苏联的背景,根据材料中的“消灭布尔什维克主义是他一生的目标”“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签订三国协定,矛头首先指向苏联”“从1940年9月到1941年9月,德国军费开支就达601亿马克,占国家全部开支的70%”等信息,再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得出。
“巴巴罗沙计划”破产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战争的性质、苏联方面的因素以及世界反法西斯同盟(2)
的支援等来回答。
故答案为:(1)背景:希特勒敌视社会主义苏联;三国协定的签订;军事上准备充分;德国基本控制了北欧、西欧和南欧,占据优势。
(2)原因:德国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苏联人民的英勇抵抗;苏联战前工业化建设奠定的基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援。
【点评】本题属于冷知识,巴巴罗沙计划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侵苏行动的代号。发生于1941年6月—1942年1月苏联及东欧地区,该计划由时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起草和指导,1940年8月底制定完毕。原名为“奥托计划”,后于1940年12月改为“巴巴罗沙”。1940年夏,希特勒在取得对法国的战争胜利后,进攻苏联的议案又提上日程。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20年代,他在自传《我的奋斗》一书中他清楚表示德国人民必须追求所谓的“生存空间”—亦即土地和原料,而这个生存空间应该能在东欧找到。纳粹的政策指定了,俄罗斯和其他斯拉夫民族的人应该加以杀害、驱逐出境、或奴役之,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属于下等民族,而那些土地应该让给德国人民居住。计划中这些地区的都市人口会经由饥荒加以彻底灭绝,以剩余的农产品养活德国人,并改由德国人居住,尽管希特勒也说德国会与那些愿意支持他们的俄国人“一同合作”。巴巴罗沙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低估了苏联和红军的抵抗能力和意愿。同时德军的战争计划并不一致,计划的后勤准备也不完善。德军在1941年底发现自身面临的情况是:红军的力量逐渐增强、然而德军的战力却因为某些因素而逐渐减弱。这主要是因为部署区域的过度延伸、运输的困难影响了补给和调度、恶劣的气候、以及各部队经过半年征战后的磨损造成的。步兵部队的兵员短缺现象从1941年9月出现后便一直未获改善,反而随着时间越加恶化。气候的不适,食物的短缺,过长的战线注定着德军走向失败。一直到战争结束为止,德国陆军都处于步兵短缺和补给支援缺乏的窘境。
8 / 9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章节测试
22.【答案】(1)原因: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美关系密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美国强大科技实力;战后国内建设需要;中国共产党对人才的重视。
(2)因素: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政府的努力;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精神,留学生争取舆论支持;朝鲜战争结束,国际关系趋向缓和;美国禁令的解除。 贡献:为“两弹”事业(国防科技)做出卓越贡献。
【解析】【分析】(1)本题根据材料“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成为同盟国中的重要成员”、“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学习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二战中美关系、科技革命、国内建设需要、政府政策等方面归纳朱光亚等知识分子赴美留学的原因。(2)本题根据材料并“组织召开中国留学生座谈会,动员大家回国”、“朝鲜战争的结束”、“逐步解除了对中国留学生回国的禁令”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新中国政府政策、爱国主义精神、朝鲜战争结束、禁令的解除等方面分析促成朱光亚等知识分子回归新中国的因素。再据材料“是新中国核事业特别是‘两弹’事业的元勋和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是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战线的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即可概括其贡献。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