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每题1分,40题,共计40分)
1、师德教育首先应从公民道德谈起,其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D
A.公民道德符合当前师德的实际情况; B.公民道德契合一般教师的道德心理;
C.公民道德是学校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D.公民道德是教师道德的决定性因素
2、雅斯贝尔斯认为:“技术仅是一种手段,它本身并无善恶,一切取决于人从中造出什么,它为什么目的而服务于人,人将置于什么条件下。”雅斯贝尔斯的这段话表明他属于( )。B
A.技术决定论者; B.技术价值中性论者;
C.技术乐观主义; D.技术悲观主义
3、对教师正直道德品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正直品德是教师在履行义务时的人格特征的表现; B.教师必须以自己的言行做示范,教育青年学生本分做人;
C.教师要自己认真履行道德义务而少参与进违背教师道德的人和事的斗争; D.教师要以自身正直的道德人格力量引导和感召学生
4、教师道德原则的核心是( )。C
A.正确处理教师道德义务和道德情感之间的关系; B.正确处理教师道德行为和道德良心之间的关系;
C.正确处理教育事业的整体利益和教师个人利益的关系; D.正确处理教育事业的长期利益和教师短期利益之间的关系
5、高校教师的职业劳动在形式上具有的特点是( )。D
A.组织性; B.自主性;
C.个体性; D.以个体脑力劳动为基础的松散的集体协作劳动
6、以下关于教师道德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D
A.教师道德的社会作用是教师道德一般功能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实现; B.教师道德的最基本作用是指导教师在教育工作过程中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处理协调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保证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和教育任务的完成;
C.教师的道德水平不仅影响学生的道德成长,还影响学生的智能发展; D.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影响对象是学生,对社会难以产生影响
7、伦理学的使命是( )。D
A.反思、寻求生命的真谛和生活的意义; B.完善自己、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C.获得充实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D.以上都对
8、师生关系最大的功能是( )。C
A.调节功能; B.凝固功能;
C.教育功能; D.约束功能
9、在教师职业道德发展史上,第一次根据教师的特点,系统的提出各级教师具体的道德要求的是( )。A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蔡元培; D.杨昌济
10、以工科见长的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供本科生选修的人文课程有18类100多门,这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中对哪种教育的回归?( )C
A.品德教育; B.精英教育;
C.人文教育; D.实践教育
11、教师伦理学不是道德说教和伦理教条,而是一门科学,这主要是因为( )。C
A.它描述了教师职业道德; B.它制定了教师的行为准则;
C.它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进行理性分析和论证; D.它经过了历史的继承与发展
12、当代社会思潮最本质的特点是( )。A
A.反思性; B.继承性;
C.全球性; D.符号性
13、被称为“新科技时代的伦理”或一种超越了传统伦理学的“新伦理”的是( )。B
A.制度伦理学; B.责任伦理学;
C.美德伦理学; D.个体伦理学
14、对教师道德行为的论述错误的是( )。D
A.教师道德行为可以分为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 B.教师道德行为的善恶可以反映教师不同的道德水平和境界;
C.现实社会大力倡导教师以教育事业的整体利益为基础进行行为选择; D.道德自觉性高的教师,可以超越现实的社会环境作出行为选择
15、西方第一个提出对教师的道德要求的人是( )。D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德谟克里特
16、“‘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这句话表明教师应该( )。D
A.关注每一位学生;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的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7、教师职业产生的前提是( )。C
A.人类教育活动的出现;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D.教育理论的发展
18、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C
A.教育与爱国主义相结合; B.教育与品德培养相结合;
C.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 D.教育与价值体系建设相结合
19、关于物质利益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物质利益不能等同于个人利益; B.物质利益不能等同于“向钱看”;
C.物质利益主要指的是经济利益; D.作为高校教师是不应当提倡追求物质利益的
20、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教师道德除了反映一般规律的共同要求外,也有一个逐步
提高的过程,这反映了( )。C
A.道德的理想性; B.道德的超前性;
C.教师道德的层次性; D.教师道德的社会性
21、孔子的“中庸”思想体现了( )。B
A.社会规范对人的行为的要求; B.人的理性对个体行为的规定;
C.人的理性对他人行为的规定; D.社会规范对人的思想的要求
22、道德和法律的共同点是( )。C
A.都是由国家颁布实施的; B.都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
C.都对个人行为有、约束的规范性功能; D.一旦违反,都会受到相应的制裁
23、一切学术活动尤其是学术研究的灵魂是( )。B
A.求真; B.创新;
C.美德; D.严谨
2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精神的内涵表现在( )。D
A.从价值角度说,要有人文社会价值取向; B.从功能角度讲,要以广义的科技文化作为动力;
C.从社会角度讲,要落实到塑造文明主体上; D.以上都是
25、人的需要和目的被消融到追求经济增长的技术目标中,人反而成了实现目标的工具。这体现的是( )。B
A.技术工具化; B.技术手段的目的化;
C.技术社会的自由丧失; D.技术异化的显现
26、在教师个人道德修养上,提出反省、知耻、改过等重要方法的思想家是( )。A
A.孟子; B.荀子;
C.董仲舒; D.韩愈
27、道德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特殊形式,( )。C
A.是神的意志的体现; B.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C.人们对现实道德现象的普遍规律的反应; D.社会对具体道德事件的特殊要求
28、对高校教师自制道德品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D
A.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在心理具有很强的自制力; B高校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的道德控制能力,学会“情绪管理”;
C.具有强自制力的高校教师能高质量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D.高校教师需要杜绝一切外界因素的影响
29、在高等教育中,因层次、形式、办学主体、服务面向的不同而产生的多样化是( )。A
A.机构多样化; B.主体多样化;
C.管理多样化; D.客体多样化
30、( )是一个社会占主流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D
A.世界观; B.人生观;
C.价值观; D.核心价值观
31、教师道德品质通过( )才能表现出来。C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
32、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包括( )。D
A.教书育人; B.以科研推动社会科学技术进步;
C.以智力和技能优势为社会服务; D.以上都是
33、下列有关教师道德品质形成的看法正确的是( )。B
A.是自然形成的或先天形成的习性; B.是一种坚定的道德意志的凝结;
C.是教师职业行为习性; D.是教师一时的道德冲动
34、对教师个体能力素质的论述错误的是( )。A
A.教师个体能力中教育创新能力决定教育行为的选择正误; B.个体能力体现在教师对教育知识的掌握;
C.个体能力体现在教师对教育规律的灵活运用上; D.教师个人能力的差异,会造成教师行为合理性、有效性和道德性的差异
35、忠于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和履行师德要求的前提是( )。A
A.敬业乐教,强化责任; B.热爱学生,发扬民主;
C.严谨治学,学术诚信; D.追求创新,注重个性
36、以下不属于高校社会服务中的教学服务的是( )。C
A.委托培养; B.推广教育;
C.技术咨询; D.举办技术创新人才培训
37、有关道德行为的论述错误的是( )。C
A.是知、情、意的归宿; B.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
C.是一种内在心理因素; D.是心理的外显
38、部分教师平时与学生缺乏交流沟通,不愿花力气研究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反映了这些教师的道德现状存在的问题是( )。B
A.价值观念单薄; B.育人意识退化;
C.角色意识淡化; D.敬业精神弱化
39、对为人师表的认识错误的是( )。D
A.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项最起码的要求; B.是社会发展对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C.是从师立业的根本前提; D.为人师表是师德教育的任务
40、教师道德公正最基本的要求是( )。C
A.赏罚分明; B.坚持真理;
C.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所有学生; D.秉公办事
二、多选题(多选少选都不给分,每题2分,20题,共计40分)
1、 动机和效果作为教师道德评价依据观点正确的是( )。 AD
A.对教师道德行为的评价应坚持动机和效果统一的观点; B.动机应成为教师道德评价的侧重点;
C.进行教师道德评价时,应该更关注效果; D.当动机和效果不一致时,需要采取具体的方法来确定教师道德行为评价标准
2、 教师道德行为评价善恶标准的共同性表现在( )。 ABC
A.教师行为的方向性; B.教师行为的科学性;
C.教师行为的“真善美”的统一性; D.教师行为的能动性
3、 教师道德行为评价善恶标准的相对性种类有( )。 ABCD
A.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性; B.社会思潮、意识形态左右着教师道德行为,成为构成教师道德行为标准的重要因素;
C.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是影响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重要因素; D.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
素质,是形成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相对性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4、 关于教师道德评价对教师道德意识和活动的影响,认识正确的是( )。 ABCD
A.教师道德评价的实施使教师在思想上懂得善恶; B.促使教师孕育自己实践善的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
C.教师道德评价可以提供推动和促进教师从道德意识向道德活动转变的强大精神力量; D.教师道德评价在教师道德认识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不断转化中起着媒介作用
5、 对教师道德评价的认识正确的是( )。 ABCD
A.教师道德评价通过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形式进行; B.教师道德行为评价规定着教师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C.教师道德行为评价规定着什么是善行,什么是恶行; D.教师道德评价既是对教师行为的道德监督,又起着一种裁决的作用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 ABD
A.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B.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C.马克思主义理论; D.社会主义荣辱观
7、 我国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环节包括( )。 ABCD
A.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B.中国近现代史教育;
C.形势教育;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E.专业技能教育
8、 对为人师表的认识正确的是( )。 ABCD
A.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项最起码的要求; B.是社会发展对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C.是从师立业的根本前提; D.为人师表是师德教育的准则
9、 师德教育的一般方法包括( )。 ABCDE
A.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B.日常教育和系统教育相结合;
C.软性手段和综合手段相结合; D.榜样引导和监督相结合;
E.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
10、 我国师德教育的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AC
A.公民道德是师德教育的底线,为人师表是师德教育的准则; B.理想信念是师德教育的支柱,以人为本是师德教育的任务;
C.改革创新是师德教育的理念,严谨治学是师德教育的任务; D.规章制度是师德教
育的保障,传统美德是师德教育的核心
11、 对师德养成过程中各要素关系论述正确的是( )。 ABCDE
A.道德认识是基础; B.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两个重要的内在条件;
C.道德信念是核心; D.道德行为是认知的结果;
E.师德养成过程中,需要使各要素达到有机统一
12、 教师道德养成具有的现实意义包括( )。 ABCD
A.师德养成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师德养成是受教育者成长的需要;
C.师德养成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D.师德养成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13、 有关师德教育和师德修养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BCD
A.师德修养是师德教育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二者都是践行教师道德规范,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的两种紧密联系的道德活动形式;
C.师德修养是师德教育的必要补充; D.二者都是致力于教师道德养成
14、 有关“经师”、“人师”说法正确的是( )。 ABD
A.是教师的两种人格; B.经师是教学问的;
C.人师是教学问的; D.我们的教学要采取经师和人师合一
15、 在教师道德行为评价中,校内外、教育传统习惯和教师内心信念间的关系是( )。 ABCD
A.教师内心信念的形成和巩固,要受到校内和教育传统习惯的熏陶和影响; B.当校内外、教育传统习惯符合教师需要时,会增强教师内心信念;
C.当校内外、教育传统习惯不符合教师需要时,会引起教师内心冲突和矛盾,甚至可能动摇教师的内心信念; D.教师内心信念又构成校内外、教育传统习惯形成的基础,教师内心信念的形成,又会促使校内外的形成,并使教育传统习惯活动良性发展
16、 内心信念在教师道德评价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 ABCD
A.它作为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成为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行为进行自我评判的直接内在动力; B.它作为具有较高层次的教师道德意识和道德原则,是道德评价中的直接准绳;
C.它是教育行为当事者一种内在的控制力; D.它是实现教师道德评价成效的途径和目的
17、 社会成为教师道德评价的重要手段的原因是( )。 ABC
A.的重要功能是对教师行为进行善恶判断; B.通过评判的形式,使学校、教师能及时获得来自学校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反馈;
C.通过社会,能对教师的行为起着矫正与导向的作用; D.是教师道德评价的唯一手段
18、 在进行教师道德评价时,应该做到( )。 AB
A.坚持道德目的和手段的一致性; B.当道德目的和道德手段不一致时,应该具体分析;
C.追求好的道德目的; D.只要道德手段是合理的,道德目的即可采用
19、 关于道德目的和道德手段间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 ABC
A.道德目的决定道德手段的表现形式; B.道德手段反映和反作用于道德目的;
C.道德目的和道德手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道德目的和道德手段间是相互对立的
20、 教师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最基本的矛盾有( )。 BC
A.教师个人利益与教育事业整体利益间的矛盾; B.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与教师个人的道德选择能力、道德践行能力间的矛盾;
C.主义品质与非主义品质间的矛盾; D.教师创新精神与教育传统间的矛盾
三、判断题(请在“对”或“错”选项前点选,每题1分,20题,共20分)
1、 开展师德教育和师德修养有助于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对 对 错
2、 师德教育是师德修养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对 对 错
3、 教师的道德养成在师德转化为教师的内在品质的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 对 错
4、 “经师”和“人师”是教师的两种人格,其中“经师”是教行为的。 错 对 错
5、 教师内心信念是教师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在教育实践上的统一。 对 对 错
6、 道德目的和道德手段的统一,是道德行为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 对 错
7、 确立了教师道德评价标准意味着完成了教师道德评价的任务。 错 对 错
8、 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对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影响不大。 错 对 错
9、 教师道德评价的标准具有阶级性、社会性和职业性。 对 对 错
10、 教师道德评价的善恶标准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 对 对 错
11、 教师道德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只需对教育事业负责。 错 对 错
12、 社会思潮对教师理想信念只有消极影响。 错 对 错
13、 为人师表是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师德教育的准则。 对 对 错
14、 公民道德是师德教育的底线。 对 对 错
15、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对 对 错
16、 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对 对 错
17、 道德信念的确立,不能忽视道德理想的教育和培养。 对 对 错
18、 道德信念是道德品质的核心。 对 对 错
19、 从完整意义上讲,师德养成是由教师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等基本要素构成的。 对 对 错
20、 意识具有稳定性,因此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对教师观念的影响有限。 错 对 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