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近60年中国典型洪水灾害与防洪减灾对策

来源:星星旅游
第33卷第8期 2011年8月 人民 黄河 Vo1.33.No.8 YELLOW RIVER Aug.,2011 【重点关注】 近6O年中国典型洪水灾害与防洪减灾对策 万新宇 ,王光谦 (1.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210098;2.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 摘要:在介绍我国洪水灾害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近60 a来的典型洪水灾害事件及防洪减灾对策,认为我国 洪水灾害的基本特征未发生根本变化,但体现出洪水多样性更突出、人类活动影响增强、高坝渍决风险加大及山洪灾害 日益突显等新特点和新变化。提出了防洪减灾对策:①切实更新防洪减灾理念,加快向“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防洪工 程与抗洪抢险相结合”的新型防洪减灾模式转变;②加大科研力度和投入,努力提高气象和水文预报精度;③整合各类防 洪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进行科学调度,动态控制水库汛限水位;④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规范流域开发行为,坚决打 击侵占河道与蓄滞洪区的非法行为;⑤强化高坝大库溃决的风险意识,合理设计、科学管理和运行,建立风险规避机制; ⑥加大山洪及其次生灾害的防治力度,加大投入,科学规划,建立预警机制,完善防洪预案。 关键词:防洪减灾;洪水灾害;山洪灾害;中国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11.08.001 中图分类号:TV122 Typical Flood Disasters During Last Sixty Years and Strategies of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in China WAN Xin.yu ,WANG Guang.qian (1.College ofHydrology and WaterResources,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ng 100084,China) Abstract:The base situations on Chinese lood difsasters were introduced.The typical flood events during last sixty years and strategies of lfood con・ trol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in China were analyzed in detail.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asic features of Chinese lood difsasters have no change. Instead,the flood events are more uncertain,the human activities are more intense,the isksr of high dam-breaking inerease and the lash floods Brfe of more concern.According to these new features,the strategies of lood contfrol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which are to up- date the ideas about flood contol,to srtrengthen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research,to integrate all resources of lood contfrol,to enforce construction of laws with relation to lfood control,to enhance the irsk consciousness of high dam-breaking,and to reinforce the prevent!on of lfash lfood. Key words:lood contfrol and disaster mitigation;flood disaster;flash flood disaster;China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洪水灾害的防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防 洪经验,防洪减灾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从最初的躲水、防水发展 到现今的分水、贮水” ,洪水控制能力越来越强。近60 a来,我 国防洪建设发展迅猛,大江大河洪水灾害得到初步治理 ,防 Et益受到人们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初,周魁一 在历史研 究的基础上提出灾害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的观点,分析 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人类社会发展适应洪水规律是防洪减灾 的重要出发点。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我国对防洪工作进行了 战略性的调整,强调在流域生态系统重建的大框架下部署防洪 洪减灾研究进步较大,主要体现在3个层面:①灾害学层面,除 进一步深入研究洪水基本特性外,引入并加强洪水风险与管理 的研究;②防灾学层面,逐渐认识到发展与防灾之间的矛盾,探 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治水理念和方略,包括城市防洪、蓄滞洪区 管理和水灾害应急管理等;③防灾减灾技术层面,充分运用信 息技术,研制各类防洪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和防洪工程安全技 术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洪水调控能力的不断 增强,我国的洪水灾害损失却在不断增加。这种不合理现象正 建设;在管理上实现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转变 J。近年来,在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暴雨事件明显增多以及社会经济快速 收稿日期:2010—08-20 作者简介:万新宇(1976一),男,江苏东台人,讲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 工作。 E—mail:wanxinyu@hhu.edu.cn ・ 1 ・ 人民黄河2011年第8期 北区、华中华东区、西南区以及南方区等6个区域 ,其中华中 华东区洪灾最为频繁,平均每1.3 a发生~次,见图1。 12 2 l0.2 发展的情形下,我国洪水灾害发生了新的变化,体现出新的特 点,给防洪减灾工作带来了新挑战。笔者对我国近60 a来典型 洪水灾害的成因和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洪水灾害的新变化和 新特点,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防洪减灾新建议。 8,2 饕6.2 1我国洪水灾害基本情况 (1)洪水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我国洪水灾害的 恤8 4.2 2.2 0.2 苗 一 苗 ■ 东北区 华北区 西北区华中华东区西南区 南方区 严重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洪水灾害发生频率居各类自然 灾害发生频率之首,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我国共发生较 大水灾1 092次,平均2 a一次 ;②洪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 图1 我国备区域洪水灾害重现期 (3)洪水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巨大。据统计,20世纪 5O年代全国水灾经济损失为1 073亿元,80年代上升到5 985 损失最大,从1949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造 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5 000亿元,其中洪水灾害损失占各类 自然灾害总损失的40%以上 。此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 猛发展,洪水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进一步增加。据民政 及水利部门统计,1991-2008年,我国洪水灾害的直接经济损 失达21 163亿元,平均每年1 176亿元,占到整个自然灾害经 济损失的48%,见表1。不考虑发生特大地震灾害的2008年, 洪水灾害损失则占到自然灾害总损失的60%以上。 表l 1991--2008年我国自然灾害总损失与洪水灾害损失对比 (2)洪水灾害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时间分布不均主要体 现:①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我国洪水灾害大多发生在夏季;② 洪水量级年际间变化悬殊,引发的灾害损失差别较大,往往集 中于几个特大水灾年份,比如1998年我国水灾经济损失超过 2 5oo,fL元,为20世纪50年代水灾总损失的2.4倍 ;③重灾 年和轻灾年呈连续分布、交替出现的态势,具有周期性变化 。 空间分布不均则主要表现在:①灾情区域分布不均,平原 区农田受灾面积和房屋倒塌数约占全国总数的67%,山区占 33%,死亡人数则相反 ;②洪灾频率的地区分布不同,依据气 候、自然地理等条件将洪灾窄问分布划分为东北区、华北区、西 ・2. 亿元,增加4.58倍,90年代则进一步上升到12 615亿元,比80 年代又增加1.11倍,且有多个年份是单年水灾损失就超过了 50年代的水灾损失总额,比如1994年、1995年、1996年和1998 年…。20世纪9O年代以来,我国洪水灾害的经济损失占到同 期GDP的1.55% J,要高于同期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洪 水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比如20世纪90年代美国洪灾损失 仅占全国GDP的0.068%Ls]。 2近60 a典型洪水灾害 1949年以来,我国防洪减灾事业发展迅猛,洪水灾害虽得 到基本控制,但洪水灾害发生频率仍然较高,主要表现为大江 大河洪水灾害和山地丘陵洪水灾害。 2.1大江大河洪水灾害 大江大河洪水灾害的显著特征是持续时间长、洪水量级 大、影响范围广、经济损失严重以及死亡人数多,如1998年长 江洪水灾害。近60 a典型的大江大河洪水灾害见表2。 表2近60 a我国大江大河典型洪水灾害 年份流域 农田hm2/受灾j拿口/死 交数洪灾 失/ 通过分析各大江大河典型的洪水灾害可以发现,虽然各次 洪水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不尽相同,但在雨情、水情、灾情和成因 上大多存在相似特征,多为暴雨洪水,见表3。降水体现出历时 长、强度大、面积广、次数多及多个暴雨中心等;洪水表现为水 位高、流量大、水量大、超警戒水位历时长、洪峰次数多,尤其是 出现多个洪水的恶劣组合等;灾情特征为受灾面积广、受灾人 口多、不同程度的人口死亡以及经济损失特别巨大等。灾害成 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气候异常导致极端暴雨,时空分布极不均 匀,加之不利地形,发生局地特大洪水或恶劣洪水组合;二是不 人民黄河2011年第8期 合理的人类活动,高坝大库增多,河道湖泊淤积萎缩,洪水下泄 不畅,加重了洪水灾害损失。 表3近6o a大江大河典型洪水灾害的降水及洪水特征 2.2 山地丘陵洪水灾害 13 409次;易发滑坡灾害16 556处 。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 除大江大河洪水灾害外,我国山地丘陵洪水灾害也十分频 流、滑坡常常毁坏和淤埋山丘区城镇,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繁。据不完全统计,1950--2000年,我国共发育山洪沟18 901 严重制约了山丘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见表4。 条,发生灾害81 360次;泥石流灾害沟11 109条,发生灾害 表4近60 a部分重大山洪及次生灾害损失情况 从我国部分重大山洪事件来看,我国的山洪灾害除分布 致灾因子;②地形、地质对山洪灾害的形成影响较大,是山洪灾 广、发生频繁外,还体现出以下4方面的特点:①突发性强,预 害的物质基础和潜在条件,比如地貌类型、地面起伏、地层岩性 报、预测和预防难度大,山洪易发区通常坡高谷深,遇到强降水 和地质构造等;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比如流域过度开发、城镇 时,洪水形成时间极短,一般仅为几个小时,有的甚至不到1 h, 建设不规范等。 如2005年6月黑龙江沙兰镇山洪灾害形成时间不到2 h;②来 势迅猛,成灾快,破坏性强,对工矿、交通及居民区危害极大,容 3洪水灾害新特点 易造成人员伤亡,山洪引发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往 虽然我国洪水灾害的基本特征未发生根本变化,但从近60 往具有很强的冲毁能力,如1981年7月9日成昆铁路利子依 a来典型的洪水灾害来看,随着我国防洪减灾体系日益完善及 达沟泥石流的流速为13.2 m/s,容重为2.32 t/m ,包含大量巨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日益显著,我国洪水灾害体现出以下新特点 型砾石,有的直径为8 m;③山洪发生季节性强、区域性明显、发 和新变化。 生频率高,与江河洪水一样,我国山洪灾害大多发生在5__9 (1)洪水多样性更突出。从典型洪水灾害的成因来看,大 月,其中6—8月为高发期,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地 暴雨孕育大洪水,因果关系非常明显,但各场洪水特点鲜明,如 区、秦巴山区、江南丘陵区和东南沿海山区,而西北地区和青藏 小范围极强暴雨引发的1975年淮河上游特大洪水、超长历时 高原相对分散;④灾区范围通常较小,成灾地区大多交通闭塞、 且降水频繁引发的1991年江淮洪水、雨区广且暴雨中心多动 经济落后、承灾能力差,给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带来困难。 的1998年长江大洪水等,均反映出洪水的多样性特征。在目 山洪灾害形成的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①降水是山洪形成 前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显著的大环境下,极端降水事件频发,使 的动力因素,降水量大、强度高、历时长等都是导致山洪爆发的 洪水多样性更突出,更难以把握。 ・3・ 人民黄河(2)人类活动影响增强。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社 2011年第8期 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水争地”的现象愈演愈烈。不合理的流 域开发引发水土流失,致使河道淤积萎缩,产生“小洪水,高水 位”等不利局面,常导致“小水大灾,大水巨灾”;盲目围垦导致 湖泊萎缩,洪水调蓄能力降低;无节制地侵占蓄滞洪区,严重影 响洪水调度决策。1998年长江大洪水带来的教训非常深刻。 理条例》等各项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规范流域开发行为,坚决 打击侵占河道与蓄滞洪区的非法行径。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 在防洪减灾方面的法律法规,彻底改变我国在防洪减灾方面无 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等不良现象,加强普法 宣传力度,树立全民防洪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控制人类活动 对防洪减灾产生的不利影响。 (5)强化高坝大库溃决的风险意识,合理设计、科学管理和 (3)高坝溃决风险加大。截至2008年,全国已建成各类水 库86 353座,但水库工程的安全状况并不乐观,50%以上的水 运行,进行风险评估,建立风险规避机制。一是在大坝设计和 建设阶段,要充分论证,选择切实合理的防洪标准,精心设计和 施工,加强工程监管;二是在大坝运行管理阶段,要科学运行, 库建成于20世纪50_70年代,大多是在“边勘测、边设计、边 施工”中建成的,工程标准低、施工质量差,经过几十年的运行, 大多已处于病险状态。1975年淮河上游水库群连环失事反映 牢固树立风险意识,进行水库防洪风险研究,深入研究可能出 出大坝溃决造成的灾难将是毁灭性的,梯级水库溃决会成倍加 大洪水灾害量级。 (4)山洪灾害日益突显。我国大江大河洪水得到初步控 制,但山区洪水灾害日益突出。山洪灾害死亡人数占全国洪涝 灾害死亡人数的比例较大。据统计,1992--2002年全国因山洪 灾害死亡2.3万人,约占同期全国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65%。 其中,1992--1998年全国每年山洪灾害死亡1 900~3 700人, 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62%~69%。虽然1999--2002年山洪 灾害死亡人数下降至1 100~1 400人,但所占比例却上升到 65%一75%。2008年该比例为79.6%。另外,随着人口的增 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暴雨区、山洪灾害易发区和人口居住区 的重叠使得单次山洪灾害的经济损失也趋于严重…J。 4防洪减灾对策 (1)切实更新防洪减灾理念,加快向“工程与非工程措施 并重、防洪工程与抗洪抢险相结合”的新型防洪减灾模式转变。 在以工程措施为主的传统防洪模式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非工 程措施在防洪减灾中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工程措施与 非工程措施的防洪减灾效益。建立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防 洪减灾长效机制,主要包括:①灾前预防常备机制,比如防洪规 划、防洪立法、教育培训、洪水保险、工程建设与管理以及防洪 减灾预案等;②灾中决策会商机制,比如水文气象预报、防洪工 程调度、抗洪抢险与物资调配以及人员疏散等;③灾后救济与 重建机制,比如灾情评估、组织灾民生产自救,灾后保险理赔、 防疫控制以及工程维修与重建等。 (2)加大科研力度和投入,努力提高气象预报和水文预报 精度,为防洪减灾工作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信息支持。增加科 研资金,全面研究和评估全球气候变化给我国洪水灾害发生与 防洪减灾形势带来的不利影响,时刻警惕极端暴雨洪水事件的 发生,广泛运用新型的、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建立起适用于我 国的陆一气耦合洪水预报调度决策平台。 (3)整合各类防洪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进行科学调度,最 大限度地发挥各类防洪工程的防洪效能,动态控制水库汛限水 位,努力提高水库防洪能力。近60 a来,我国已建成各类水库 8.6万余座,修建堤防28.69万km,为我国的防洪减灾事业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如何管理好、使用好这些防洪资源,充 分发挥其防洪效能,是我国当前各级相关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 重要问题之一。 (4)加大《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以及《河道管 ・4・ 现的最大风险及其危害,并制定相应的、可行的避险预案。 (6)加强山洪及其次生灾害的防治,增加投资,科学规划, 建立预警机制,完善防洪预案。尽快编制和落实全国山洪灾害 防治规划,规范山区村镇建设,建设和完善山区防洪工程设施; 加强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山洪灾害预警能力,建立适合山区洪 水特点的预警机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山区群众的防洪减灾 意识,制定和完善山区防洪避险预案,建立和完善县、乡、村、组 四级“群测群防”体系;加强部门协作,统~部署,建立和完善部 门规章制度,提高山洪防治工作效率;建议各级政府将山洪灾 害防治经费列入年度计划和预算,建立起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5结语 在我国近60 a防洪减灾的努力下,洪水灾害得到基本控 制,但从典型洪水灾害的情况来看,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 下,我国洪水灾害有了新变化,极端暴雨事件频繁发生,人类活 动影响加剧,高坝大库风险增大,山洪灾害日益突出。根据灾 害的双重属性,除了继续加强洪水灾害自然规律的研究外,更 应该加强对人类活动的规范,摒弃试图“控制洪水”的思想,加 快向“洪水管理”新思维的转变,最终实现“人水和谐”。 参考文献: [I]张玉环,李周.大江大河水灾防治对策的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 版社,2004. [2]鄂竞平.经济社会与水旱灾害[EB/OL].[2006—08—22]http://www rcdr.org.cn/Index/display.asp?NewslD=1 104. [3] 程晓陶.防洪抗旱减灾研究进展[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 (3):191—198. [4] 周魁一.我国防洪减灾方针进展及其理论探讨[J].中国水利,2o09(9):5—7 [5] 汪恕诚中国防洪减灾的新策略[N]中国水利报,2003—06—05(1) [6]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中国水旱 灾害[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7] 丁一汇,张建云暴雨洪涝[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8]姜付仁,程晓陶,向立云,等.美国20世纪洪水损失分析及中美90年代比 较分析[J].水科学进展,2003(3):384—388 [9]骆承政,乐嘉祥.中国大洪水——灾害性洪水述要[M].北京:中国书店, 1996. [10]张志彤.我国山洪灾害托 及其防治思路[J].中国水利,2007(14):14—15. [11]丁春梅,何晓锋,万成杨浙江省山洪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人民 黄河,2010,32(4):19—20 【责任编辑翟戌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