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科普知识

来源:星星旅游


了解掌握地震常识 提高防震减灾意识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并在该国东北太平洋沿岸引发巨大海啸。

2010年以来,世界上相继发生了海地7.3级地震、智利8.8级地震、青海玉树7.1级地震、印尼7.2级地震等强烈地震,有的还引发海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了防御地震灾害,公众应该掌握必要的地震常识以及应对地震灾害的方法。

地震的相关知识

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地震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为弱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5级的地震为有感地震;震级大于5级小于6级的地震为中强震;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为强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地震为巨大地震。

烈度是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不止一个,离震中近的地方烈度高,破坏大;反之烈度低,破坏小。

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包括:火灾,由房屋倒塌、煤气泄漏和明火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地震海啸的相关知识

1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除了地震以外,海底火山爆发或海底塌陷、滑坡等也能引起海啸。

由深海地震引起的海啸称为地震海啸。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烈上升或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就是地震海啸。海啸形成后,大约以每小时数百千米的速度向四周海域传播,一旦进入大陆架,由于海水深度急剧变浅,使波浪高度骤然增加,有时可达二三十米,从而会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灾难。

发生地震时,如果感觉到较强的震动,就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如果听到有关附近地震的报告,要做好防海啸的准备,海啸有时会在地震发生几小时后到达离震源上千公里远的地方。海啸登陆时海水往往明显升高或降低,如果看到海面后退速度异常快,立刻撤离到内陆地势较高的地方。

地震发生后的相关安全防护知识

如果地震发生时身处室内,应就近伏在床下、桌下和小跨间房屋里等安全角落,保护好头部,一旦震动停止,就要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警惕余震的再度袭击,防止更大损失发生,听从紧急救援人员的指挥疏散。从高楼撤离时应走安全通道,千万不要坐电梯。应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等次生灾害发生。

如果发生地震时身处室外,应当远离室外危险物和危险场所。室外危险物包括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车等;危险场所如狭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高门脸等。

如果地震发生时身处野外,应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遇到山崩、滑坡,要沿着与岩石滚动相垂直的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2

如果地震发生时身处海边,应尽快向远离海岸线的高处转移,避免地震可能产生的海啸的袭击。

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压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体没有重大创伤,都应积极实施自救。自救原则包括:尽量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进一步塌落;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寻找和开辟通道,设法逃离险境,朝着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一时无法脱险,要尽量节省气力,延长生存时间;保存体力,不要盲目大声呼救,听到外面有人活动时,用砖、铁管等物敲打墙壁,向外界传递消息。

地震发生后,为了最大限度地营救遇险者,应遵循以下原则:先救压埋人员多的地方;先救近处被压埋人员;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员;先救轻伤和强壮人员,扩大营救队伍;如果有医务人员被压埋,应优先营救,增加抢救力量;找寻被压埋的人。

核事件分级

受11日强烈地震影响,日本福岛县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日本政府已将这次核事故初步定为4级。

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核事件分级表”的规定,核安全事件共分为7级,其中1级至3级为事件;4级至7级为事故。

在“事件”中,1级为异常;2级为普通事件,还没有产生场外影响,但有核设施内工作人员遭受过量辐射;3级属于严重事件,放射性物质极小量释放,公众所受辐射程度小于规定限值,但有核设施工作人员的健康受严重影响。

3

在“事故”方面,如果达到4级,则表示放射性物质小量释放,公众遭受相当于规定限值的辐射影响,同时,核反应堆堆芯和辐射屏障出现显著损坏,并可能出现工作人员遭受致命辐射的情况;5级属于具有场外风险的事故,放射性物质有限释放,此时核反应堆堆芯和辐射屏障出现严重损坏;6级和7级则分别属于重大和特大事故。

核电站安全吗?

核能发电是目前核能和平利用的最主要的方式。在正常运行情况下,核电站对周围公众产生的辐射剂量对人们并不构成任何危险。

在我国,国家核安全法规要求核电站在正常运行工况下对周围居民产生的年辐射剂量不得超过0.25毫希,而核电站实际产生的辐射剂量远远低于这个限值。大量的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核电站对公众健康的影响远远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经常遇到的一些健康风险,例如吸烟和空气污染等等。因此,核电站在正常运行情况下的环境安全性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

据国家原子能机构网站介绍,核电安全的核心在于防止反应堆中的放射性裂变产物泄漏到周围的环境。为了防止反应堆堆芯中的放射性裂变产物的外泄,在工程上设置有适当的实体屏障。核电站一般都有3道安全屏障,它们是燃料元件包壳、一回路压力边界和安全壳。

什么是辐射?

辐射存在于整个宇宙空间,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类。在核能领域,人们主要关心的是电离辐射可能产生的健康影响及其防护。通常将电离辐射简称为辐射或辐射照射。

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受着天然电离辐射源的照射,包括宇宙射线、地球放射性核素产生的辐射等。辐射无处不在,食物、房屋、天空大地、山水草木、乃至人们体内都存在着辐射照射。人类

4

所受到的集体辐射剂量主要来自天然本底辐射和医疗,核电站产生的辐射剂量非常小,约0.25%。

据国家原子能机构网站介绍,人们在对辐射产生健康危害的机理进行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有效的辐射防护体系,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辐射防护的三个原则是:实践的正当性,防护水平的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值。国际基本安全标准规定公众受照射的个人剂量限值为每年1毫希,而受职业照射的个人剂量限值为每年20毫希。

如何应急避险核辐射?

据国家原子能机构网站介绍,应急状态下为避免或减少工作人员和公众可能接受的核辐射剂量可采取一定的应急防护措施,如隐蔽、撤离、服碘防护、通道控制、食物和饮水控制、去污,以及临时避迁、永久再定居等。

隐蔽是指人员停留在或进入室内,关闭门窗及通风系统,以减少烟羽中放射性物质的吸入和外照射,并减少来自放射性沉积物的外照射。撤离是指将人们由受影响地区紧急转移,以避免或减少来自烟羽或高水平放射性沉积物引起的大剂量照射。该措施为短期措施,预期人们在预计的某一有限时间内可返回原住地。

当事故已经或可能导致释放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情况下,还可实行服碘保护,即服用含有非放射性碘的化合物,以降低甲状腺的受照剂量。服用稳定碘产生负效应的危险,对单次服用而言很小,但随服用量增加而增加。

生活中的辐射 人的身体也存在放射性

约在100年前,科学家发现某些物质能放出三种射线:阿尔法射线、贝塔射线和伽马射线,

5

统称电磁辐射。

辐射无色无味,无声无臭,看不见,摸不着。不过辐射却可用仪器来探测和量度。度量辐射剂量的单位是希沃特,简称希。1毫希等于千分之一希。

辐射无处不在,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屋、天空大地、山川草木,乃至人的身体都存在着放射性。据国家原子能机构网站介绍,我国某些高本底地区每年3.7毫希;砖房每年0.75毫希;宇宙射线每年0.45毫希;水、粮食、蔬菜、空气每年0.25毫希;土壤每年0.15毫希;胸部透视一次0.02毫希。

什么是海啸?

日本东北部海域11日遭遇强烈地震,触发巨大海啸。

海啸掀起的海浪最高10米,卷起船只、推向沿岸城镇。巨浪冲上陆地,如水墙般推进,卷起汽车、房屋等几乎所有物体、吞噬农田……

日本广播协会(NHK)英文电视台播出的画面让人们再次见识海啸及其威力,伴随播音员频繁提及的英语单词“海啸(tsunami)”。

“海啸(tsunami)”源于日语单词“津波”,原意“海港波浪”。日本痛切承受海啸袭击,tsunami逐渐成为国际通用表述。

海底地震致使海床上升或下降,产生的海浪与在海面附近起伏的普通波浪不同,可深及海底。海啸发生时,巨浪最高可达数十米,如同一堵“水墙”。海啸波长很大,可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小。所以,到达地面时,携带巨大能量的巨浪可冲击地面所有物体,对生命财产构成致命威胁。

6

海啸发生时,从岸上向海洋望去,最初会产生错觉,误以为海水急速退去,随后而来却是“水墙”般的巨浪。海啸推进速度惊人,一些时候堪比喷气式飞机。

公元365年,罗马帝国历史学家阿米亚诺斯·马塞勒斯对亚历山大港遭遇的一次海啸惊叹道:“海被推回去,海水退走,一大片海床露出,留下许多海洋生物……不料大量海水涌回,吞没和杀死数以千计的人……巨浪把一些大船卷翻,甚至把一些船推到离岸3公里陆地上。”

海啸浪高和破坏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分别是地震级别、波动的水量、海浪冲向岸边所在的海床地形以及是否存在阻碍浪潮的天然屏障。

海啸通常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水下塌陷或滑坡引发,其中海底地震为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

2004年12月,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的地震引发印度洋海啸,波及周边多国,超过20万人丧生,其中不少人所处位置距离震中数千公里。按美国地质勘探局测算,那次海啸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3万颗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投放于广岛的原子弹。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震频发,易发海啸。

不过,研究结果显示,过去千年间,海啸在世界各处都有发生,包括大西洋和地中海。

海啸的起因与危害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

7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像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预测、观察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控制它们的发生。

逆断层型地震

日本气象厅11说,当天下午发生的东北-关东大地震属于逆断层型地震。那么,什么叫逆断层型地震呢?

引发地震的主要原因是断层移动。所谓断层就是地下的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着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状态。根据岩层沿破裂面的位移方式,又可将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

逆断层是指断层形成后,上盘上升而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这类断层主要由水平挤压形成;与之相对的正断层则是指上盘相对下降而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这类断层主要是在拉张力和重力作用下形成。正断层和逆断层统称倾滑断层,它们多出现在张裂性板块边界。与倾滑断层相对的是走滑断层,又称横移断层,其两盘顺断层面走向相对移动,而无上下垂直移动。

在日本近年发生的地震中,2007年3月的能登半岛海域地震、同年7月的中部新潟地震以及2008年6月的岩手-宫城内陆地震等都属于逆断层型地震。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8

日本东北地区11日下午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

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力也越大吗?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

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9

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因此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2004年的南亚大海啸发生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这场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啸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关。

目前地球地质活动总体正常 短期地震活跃

日本东部海域11日发生强烈地震,社会公众对近期全球地震频发表现出极大关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专家11日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地球地质活动总体正常,短期来看,地震活动正处于相对活跃的时期。

“本次日本地震与10日发生的云南盈江地震并没有直接关系,从板块上看,日本属于太平洋板块,而云南地区处于亚欧板块。”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刘杰说。

对于有公众提出的全球是否正处于地震活跃期的问题,刘杰说,全球现有的地震资料最早只能记录到110年前,因此各国对于全球地震活动周期的研究存在很大争议,从历史资料初步分析,全球自2004年印尼大地震起就进入了一个强震相对活跃的时期。

“仅仅100年左右的数据,并不足以支持我们对地震的规律和周期做出判断。”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表示,从短期来看,地震活动当前确实处于活跃时段,但是从较长的时间来看,地球活动还是处于比较正常的情况。

“近期地震活动的确很频繁,今天日本强震过后,大大小小的余震不断,余震的强度也偏高。

10

但我们认为这些地震活动范围相对集中,能否改变全球范围的地质活动规律和周期,还很难下结论。”刘杰说。

在回答关于近期月球到达近地点将对地球地质活动带来影响的问题时,刘杰说,月球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潮汐力,从地质活动的角度上看,这属于外部因素。“对地质活动来说,外因带来的影响较小,主要起到一定程度上的触发作用,地壳运动本身的内在因素才是引发地震的主要原因。”

刘杰表示,截至11日17时,地震台网共监测到云南盈江地震灾区已发生300次左右余震,其中4级以上5次,没有5级以上余震发生。“从现在掌握的情况看,盈江地区的地质活动预计还会活跃一段时间,有感余震可能还将发生。”

潘怀文同时呼吁,社会公众要增加防震减灾和地震救援、自救互救的知识。政府要从娃娃抓起,普及地震知识,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并强化建筑物抗震能力。“不要总是在灾害发生的时候才想到防震减灾工作,要形成制度保障,常抓不懈。”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