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本草经药物性味五行归属浅究

本草经药物性味五行归属浅究

来源:星星旅游


本草经药物性味五行归属浅究

一、从麻黄说起

《方剂学》中开篇第一方便是麻黄汤,用来治疗风寒束表表实证,其中最重要的一味药 便是麻黄。在《中药学》中第一味药也是麻黄,记载其:“辛、微苦,温”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既然麻黄这么重要简略的探讨一下。

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麻黄,味苦,温„„”并没有辛味的记载。在其它几乎所有的中医药书籍中几乎均记载麻黄气味辛温,为发汗峻药。一辛一苦差别巨大,苦则收,辛则散,那么麻黄到底是辛还是温?能不能发汗?若能发汗它是怎么发的汗? 二、略说阴阳

具体分析麻黄之前,先简单的说说阴阳。阳者轻清上升为天,阴者重浊下降而为地。天地交感,即阴阳和合,产生万物。天地交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那么阴阳的多少就是不断变化的。阴阳多少的变化就产生了寒热往来。古人把寒热往来的变化过程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春三月,是天气开始下降,同时地气上升的阶段。天气下降的量要大于地气上升的量。阴阳气具少,但在不断的增长,总体上阳要多于阴。古人称这个阶段为少阳。

夏三月,天地之气具盛,阴阳交感最大。万物繁茂,此时阴阳气达到最盛,阳气相对于阴气多一点。古人称这个生长旺盛、万物繁茂的季节为太阳。太者,多也。

秋三月,是天气开始上升,同时地气下降的阶段。天气上升的速度大于地气上升的速度。此时阴阳气开始减少,但还是较盛的。看看自然界,虽然开始收藏,开始结果成熟,但总体还是繁茂的。古人称这个阶段为太阴。

冬三月,天气继续上升,地气继续下降。此时天地变寒,事物的运动减少,进入封藏的状态,阴阳气具少。古人称这个阶段为少阴。 三、太阳证与麻黄

人生活在天地间,是天地的缩影,天地的阴阳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各个状态在人体也会有反应。在《伤寒论》中太阳伤寒的主方是麻黄汤,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太阳伤寒的状态。此时人体的阴阳气具盛,阳气多于阴气。“阳盛则热”因为阴阳气都多表现为“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具紧者„„”。因为阴阳气具多所以会有郁滞的症状。阳气被郁所以发热,阴气被郁所以恶寒。全身郁滞也会引起项背痛,腰痛,全身痛等症状。

治疗太阳病,应该以梳理气机缓解肌表壅滞的阴阳气为主。在《伤寒论》中太阳伤寒禁忌为辛温之药,或火针,或以火熏之等方法强迫气向外走的发汗方法。因为表壅滞不解而引起的发热,治疗不泻壅滞于肌表的气,反用辛温之法强迫让气向外运行,这种发汗为无视病机的迫汗,仲景称之为“火逆”、“火迫劫之”。我们再回头看一下《神农本草经》记载麻黄性味为“苦,温”,这就和太阳伤寒的病机相合了。

再来看麻黄汤的配伍,是以苦温为主,少配辛温,佐以甘药。那么现在看来麻黄的作用不是向外发散,而是向内梳理阳气,把壅滞的阴阳之气缓解开了。那么麻黄是怎么发汗的呢?举个例子,大家都见过浴缸放水的过程吧,把底部的塞子拔出来水就自然的流下去了。麻黄的作用就像拔开“塞子”汗自然就出来了。 四、五味与五行

不只是麻黄,有许多我们常见的药物现在认为的性味和《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药物的性味都有差别。为什么会是这样?难道是《本草经》错了。我粗略的统计了一下《本草经》里面的药物,若按四气来分的话,寒性药有121味,温性药有99味,凉性药无,热性药1味,最多的是平性药,还有一味涩性。这样看来按四气来对《本草经》里面的药物进行划分的话显然是行不通的。那只能从五味的角度对《本草经》进行分析了。

五味:酸、苦、甘、辛、咸;所对应的五行是:木、火、土、金、水;方位为:东、南、中、西、北;对应的五季为:春、夏、长夏、秋、冬。这都是《中医基础理论》里面讲的,总觉得这里面有点问题。

木曰曲直,属东方,为春。东方春气以生发为主,是阳气萌动的状态,也是最有生命力的状态。配属与木的五味是酸,一般认为酸的特性为酸收酸敛。

火曰炎上,属南方,为夏。夏天是什么,一个字“热”。火的特性呢,轻清炎上,炽热灼人。配属于火的五味为苦。苦味药的作用基本上是泄下,“能泄,能燥,能坚”。

金月从革,属西方,为秋。金有肃杀之气,秋天秋高气爽万物萧然,为收藏的季节。配属于金的五味为辛。辛的作用一般为“能散,能行”。

水曰润下,属北方,为冬。水是寒性的向下的,冬天也是万物伏藏的季节,一派清净含蓄之象。配属于水的五味为咸。咸味入肾,肾属水。但是有一大部分补肾的药物并不是咸味得,而咸味的药物也不一定入肾。咸味药的作用是“能下,能软”。能下的作用是因为它能软坚散结才能下的,那么咸味药的主要作用为软坚。冬天给人的感觉就像一块冰,怎么也跟软坚联系不到一块。

从上面的论述看出,五味的五行归属问题是有点不那么相称的。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有一天偶然看到一本书叫《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作者是梁·陶弘景。其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术为土,竹叶为金。”

在这很明显的提出,辛属木,咸属水,甘属土,酸属金,苦属水。下面我试着简单的分析一下其中的几味药。 五、药物具体分析

古人讲“木遇桂则枯”,能克木者为金,而且桂有降逆的功效,能降者为金为水,所以有一种说法以为桂具有金性。《说文解字》记载:“桂,江南木,百药之长,梫,桂也。”桂还有一个名字叫梫,意为肉桂树浓郁芳香之气可以抑制其它树木的生长,久而久之其它树木死亡而只剩下肉桂树。形成“间无杂树”的纯桂树林。这样看来,桂克木是为了消灭和自己竞争的对手,是属于同类的竞争,和五行相克的金克木并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桂仍然应该属木,而且是木中之木。

《本草正义》中记载:“旋覆花,其主治当以泄散风寒疏通脉络为主„„以治风寒喘嗽,寒饮渍肺,最是正法。”可见它既能宣肺,又能祛除痰饮。常用于感冒后咳嗽,而且比较缠绵难愈者。既能宣肺的无形之气,又能祛肺的有形之痰。《名医别录》记载:“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像它这样既能把痰结软化稀释,又进一步排出的药物并不多,所以才把它归到火中之火。

人参是常用的补虚药,而且效果非常不错。与黄芪不同,人参偏重于里,黄芪偏重于表。《伤寒论》中用它补充津液,后世有个独参汤又用它来回阳气。人居于天地人三才之中,取名叫人参,可能就是因为它有中性,不过分偏向于阴阳的任何一边,既可以用来回阳,又可以用来生津液。所以把人参归为正中的土。

五味子这味药得收敛之性自不必说。孙思邈说:“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遇夏月季夏之间,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芪、人参、麦门冬、少加黄檗煎汤服,使人精神顿加,

两足筋力涌出。”夏季人体之气比较松散,所以用五味子来收敛。如果人体之气本来不散而用五味子来收的话,会导致气聚生热,甚至有的人会反应上火。这样看来五味子的收敛之性是非常强的,所以把它归为金中之金。

地黄是一味滋阴的药物,一般认为它能滋肾阴。而且是静态的滋补肾阴,地黄吃多了而会滋腻,所以六味地黄丸中要三补三泻相配伍。把它归到水中之水是没错的,但它的苦味是从哪里来的呢?《本草崇原》中有这么一句记载:“所以然者,蒸熟,则甘中之苦味尽除,故寒性稍减,蒸熟则黑,故补肾相宜。”这么看来熟地黄是没有苦味的,那么这里指的就是生地黄了。 结束语:

以上所说的五行归属问题纯属个人观点,还未经细细斟酌,仔细看来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并不十分完善。旨在为各位提供一个思维方式打开一个新的思路。我想说的是,中医之路千万条,但没有任何一套中医理论体系是独立于临床之外存在的,也没有任何一套理论体系敢说是绝对正确的。共勉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