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 选择题(共12小题24分)
一.单项选择 认真甄别(每小题2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答项符合题意,请将答项字母填写在答题栏中,答在本卷上无效。)
1.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和都城分别是
A.581年长安 B.589年长安 C.960年东京 D.618年长安
2.民族融合与友好交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符合这一历史主流的是 A.文成公主入藏 B.鉴真东渡日本 C.岳飞抗金 D.戚继光抗击倭寇
3.唐玄宗末年,节度使安禄山发动了反对唐王朝的叛乱战争;后来,安禄山的旧部史思明又举兵反唐。经过前后八年,唐王朝才平息了这场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有关“安史之乱”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结束全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B.各占一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导致唐末农民起义 C.为中国和印度半岛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D.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4.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文臣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②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③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④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十分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最早出现于
A.河南 B.杭州 C.四川 D.广州
6.下列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 7.有一本史书,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由司马光主持编写。宋神宗认为这部史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为此书赐名。该史书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三国演义》 D.《农政全书》
8.“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这是元朝贝琼写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诗歌,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下列内容中与此传统节日不一致的是
A.春节 B.清明节 C.中秋节 D.圣诞节
9.右图人物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下面关于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B.攻入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C.攻入北京,推翻明王朝 D.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政权
10.清朝前期,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下列哪个选项不符合清朝前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A.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农业有了较大发展 B.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制瓷业等手工业发达,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C.清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海外贸易兴盛
D.商业发达,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
11.七年级某班同学开展以“明朝专制统治加强”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内容中,符合这个主题的有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②设立军机处③废丞相六部分理朝政④设厂卫特务机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一直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内容中体现清政府为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而采取的措施有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设台湾府②戚继光抗倭③设置伊犁将军④设置驻藏大臣⑤两次雅克萨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3题26分)
13.分析历史你来完成(共9分)
材料一:“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
材料二: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灌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材料三: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人。12岁丧父,后来跟随燕王朱棣,屡建战功。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十分器重他,赐姓郑。1431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1)唐朝时,日本政府经常派使团来到唐朝学习交流。这种使团被称作什么?(1分)材料一中“六渡出海,终抵东瀛”的是哪位高僧?(1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僧人是谁?(1分)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1分)
(3)结合材料三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1分)
(4)郑和下西洋到达的国家和地区有哪些?(1分)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是哪里?(1分)
(5)郑和下西洋有什么重大意义?(2分)
14.走进历史你来参与(共8分)
材料一:唐太宗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选自《中国历史》七下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三:元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强行政和对边疆的管理。
——选自《中国历史》七下
(1)根据材料一回答, 历史上称赞唐太宗统治的时期叫什么?(1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分)
(2)材料二中“开元”是哪个皇帝年号?(1分)他发展经济的重要措施是什么? (1分)
(3)元朝时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什么民族?(1分)
(4)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什么?(1分)元朝设置宣政院的职能是什么?(1分)
15.探究历史古为今用(共9分)
材料一:2018年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向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泽山院士(右)和侯云德院士(左)颁发奖励证书。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1个项目和9名科技专家。授予7名外籍科技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材料二: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材料三: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
(1)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有什么作用?(1分)指南针是怎样传播的?(1分)
(2)火铳是什么时候发明的?(1分)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有什么影响?(1分)
(3)明朝时的李时珍对后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1分)“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作者是谁?(1分)
(4)明长城的起止点分别是哪里?(2分)
(5)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是什么?(1分)
参考答案
1-10、BADCC CBDDC 11-12、CD 13、(1)遣唐使;鉴真。
(2)玄奘;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3)为加强同海外各国联系。
(4)今天的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5)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14、(1)贞观之治,虚心纳谏、选贤用能、只人善任,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 (2)唐玄宗,重视地方吏治,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任用贤才、还注意节俭。 (3)回族。
(4)澎湖巡检司,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西藏地区。 15、
(1)提高了印刷速度,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南宋时,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2)元朝;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改变了战争方式,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3)《本草纲目》;宋应星。 (4)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5)《红楼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