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对经济发展的推动
一.中国股市的九大作用
1、为1740多家中国经济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大企业募集了大量生产、投资资金,极有力地促进了投资,就业,出口,消费,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分战场。
2、使亿万人民闲散资金集中化,使长期投资之风险短期化。为城乡居民开辟了一条条新的投资理财的通道,无论是经济高涨时期、通胀时期,还是经济调整时期、通缩时期,中国证券市场机会多多(如苏宁电器(13.93,0.18,1.31%)上市6年涨了39倍)。股市走牛时买股票基金,股票走熊时买债券,买可转债。这改变了居民无处可投资的“后计划经济时代”。
3、为中国经济改革最重要的一场大战役,企业所有制改革作出重大贡献。传统计划经济下体制僵化、效益低下的一批批国有企业改革为产权相对清晰,效益相对较高的股份有限公司,使最艰难的国有企业改革顺理成章地一步步地扎扎实实地得以完成。
4、推进了民营经济中成千上万家中小企业高速发展。中小企业板及创业板开设以来,使大批如饥似渴的中小企业募得巨资。中小企业板上市440个,创业板上市93个,成为中小企业及创业企业的一个革命圣地、革命根据地。
5、中国经济在加入WTO前夕,人们最担心的商业银行坏账问题,这个中国金融命脉上多年难治的肿瘤,在股市中终于被顺利切除。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兴业银行等,90%以上的大中小商业银行一家家顺利上市,大大补充了准备金,募集了大量资本金,化解了金融风险
与危机,使中国商业银行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国经济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坚实地巍然地成为世界经济中的定海神针。
6、真正促进中国经济实现了资源的最佳配置,中国股市扩大了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的接触机会,为双方开辟了广阔的投融资途径。市场实现了绩优、蓝筹、新经济、新能源、新兴产业的股票的高股价,高人气,帮助中国经济较快完成了优胜劣汰,及资源的最佳配置;使资金人才等尽可能地流向了社会最需要的产业与企业。使较有发展较有希望的朝阳、新兴产业总是得到投资者的青睐,获得高价配股、增发机会,获得社会大量资金,并以高薪等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最后导致企业与产业的蓬勃发展。
7、股市成为宏观经济天然的调节器,成为通胀之泄泻地、货币之蓄水池,调节功能显著。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货币发行量也增长较快。1999年M2为9万亿,现在为69.9万亿,巨大的过剩的流动性涌向了不可再生物领域:黄金、石油、房地产,也导致了通胀的发生。而中国证券市场在货币过多时,由央行吐出大量央行票据和国债,以吸纳资金;在通缩、货币紧张时,央行又令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吐出大量货币,滋润宏观经济。此外,中国股市的新股上市增发、配股(融资与再融资功能),是全世界最强的,每年募集资金数千亿元。如果,没有股市的蓄水池、分洪区作用,中国通胀早已超过2位数了。
8、中国股市正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终将成为世界硬通货,人民币的真正购买力是很高的,是世界上含金量最高的货币。加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由此,人民币成为世界硬通货是早晚的事情。然而过快过早的升值,可能会导致中国成为20世纪90年代大萧条20年的第二个日本。因此,中国顶住压力、步步为营。中国极可能通过先小步,部分开放股市,债市,再逐渐扩大,先开放资本市场,再开放全部资本项目及货币市场,完成人民币升值及国际化过程。
9、中国股市已是全球股市最重要最主要的分市场之一。其市值24.26万亿,全球排名第三位,融资总额3.76万亿元,中国股市一声吼,全球股市抖三抖。近2-3年来,只要中国股市大跌,大涨,都会造成全世界股市的大波动。中国经济GDP占世界份额不断增加:1978年全球GDP为79214亿美元,中国为1481.8亿美元,占比1.87%;2000年全球GDP为316749.5亿美元,中国11984.8亿美元,占比3.78%;2009年全球GDP为562624.9亿美元;中国49847.3亿美元,占比8.86%。中国股市市值占世界股市市值的比值也同步上升,成为世界证券市场最重要的分市场。全球股市已经完全改变了“唯美国股市马首是瞻”的被动局面。
二.中国股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股票市场的诞生,开辟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新纪元。从此,中国也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探索之路。众所周知,股市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但是,在具有计划经济色彩背景下诞生的中国股市,中国股市在2005年之前,对宏观经济发展还难以起到应有的重要作用。2005年之后,股改基本完成,中国股市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投资者信心获得极大恢复,久违的火爆行情,点燃了各方投资者的入市热情,沪深股指不断创出新高。但是,非理性也常常与中国股市相伴,沪指冲高到创纪录的6000多点之后,2007年10月,股票市场泡沫崩溃,股指随之不断下滑,至2008年上半年,沪市股指跌回到2500多点。如果说2007年10月,沪指方面攀升到6000多点是非理性的,那么2008年上半年,沪指跌回到2500多点,也完全是非理性的。股市无视经济基本面状况,而表现为大起大落,体现着中国股市的不成熟,也凸显监管的不完善。
三.股市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的途径:
1、股价通过影响投资而影响到整个经济
股价对投资的影响主要通过托宾q效应来反映。托宾q值是企业市场价值(即企业股本的市值)与其资本重置成本之比。q越大,融资成本越低,促使企业发行更多的股票进行新的投资;q越小,融资成本越高,企业不愿发行股票进行新投资。所以,当股价提升时,托宾q增大,投资增加,总需求和总产出增加,对经济有促涨作用。反之,当股价下降时,托宾q减小,投资减少,对经济有降温作用。
2、股价的企业资产负债表效应影响着投资和整体经济
企业净资产财富的拥有量对在融资过程中能否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起着关键的作用。净财富越低,企业在融资过程中越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为企业净资产财富低,意味着企业可用于贷款的有效抵押品少,相应提高了逆向选择和从事高风险投资的道德风险,银行减少向企业的贷款,从而使企业通过外部融资进行的投资下降。相反,如果企业净资产财富拥有量增加,即企业资产负债表状况良好,则企业可用于贷款的抵押品增加,企业的资信度上升,降低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性,银行愿意贷款给这些企业,从而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外部融资。当股价上升时,企业新增资产净财富增加,资产负债表状况良好,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下降,银行贷款增加,投资增加,总需求和产出增加。相反,当股价下降时,企业资产负债表恶化,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上升,促使银行贷款减少,投资减少,总需求和总产出减少,经济降温。
3、股价家庭流动性效应影响着消费需求
流动性效应观点认为,资产负债效应通过影响消费者的支出发生作用。由于具有信息不对称的特征,耐用商品和房地产属于流动性非常弱的资产。当人们预计将陷入财务困境时,通常愿意持有流动性强的金融资产,而不愿持有流动性较弱的耐用消费品。因此,如果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增大,耐用消费品或房产支出就会减少;反之,若陷入财务困境
的可能性减少,耐用品和房地产支出则会增加。
股价上升,金融资产价格上升,消费者财务状况相对稳健,陷入财务困境可能性变低,消费者对房产和耐用商品的支出会相应增加。反之,当股票价格下降时,金融资产价格下降,消费者财务状况相对较差,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变大,消费者对房产及耐用商品的支出就会减少。
4、股价的家庭财富效应影响着消费支出
消费者财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财富,其中一个主要部分是普通股股票。当股票价格上升时,消费者的金融财富增加,消费者感觉变得富有,因而相应增加了消费支出。反之,当股票价格下降,消费者金融财富缩水,一些资金被套牢在股市上,因而不得不减少当期消费支出。
所以,通过以上四个途径,股市通过影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当股价强劲上涨时,对投资和消费需求产生拉动作用,从而对整个经济产生促涨作用;而当股市下跌时,由于市值大幅缩水,不仅对投资有大幅减少,更对房产和耐用消费品以及其他消费支出产生较大挤出作用,从而大大减少社会总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总体回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正由于此,当股票市场出现非理性的大幅上涨或下跌时,市场失灵出现,此时,特别需要政府部门对市场进行干预,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股市的大起大落及对经济的影响。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有放缓迹象,而股市的超跌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绝对不应被忽视。面对中国经济整体相对较好的基本面,股市非理性下跌,正是市场失灵的表现,管理层应及时出台调控政策,保持股市稳步发展,以有效发挥股市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增长中的巨大作用。
四.中国股市未来展望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我们在谈论股市时不得不从全国经济的大方向上去作出判断,脱离经济的基本面去谈股市无异于去本求末。中国的经济增长趋势还将继续,那股市的总体向上趋势就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未来十年中国的股市会处于一种总体向上的上升趋势。把握住这一点,那么我们在作出投资决策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大的方向了。同时基于这上判断,展望未来十年中国股市会是值得令人期待的十年,以此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本人结合具体的情况作出如下判断,当然这只是一种大方向的判断,不可能作出具体确切数字上的判断。
首先是关于指数的判断,未来的十年指数将是一个较为缓慢的上升过程,不可能出现前两年的大幅上升的景象。这一判断是基于大盘蓝筹股缺乏成长性,并且占股指的成份较大,虽然不排除会有短期的上升行情,但持续性不强,所以从中长期看,中小盘成长股对指数的上升起关键作用,大盘蓝筹股只起到股指的基石作用。
其次是由于本轮的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会引发新的一轮技术创新革命,谁能在这新一轮技术创新中获得先机谁就能更快走出经济衰退。所以从这点上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更加表现在技术创新上的竞争。只有那些能够将新技术与市场相结合起来,才能取得优势。未来十年会有哪些新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呢?这些我们从有关报道可以了解到的,比喻说新能源、物联网、低碳经济等等,这些都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所以未来十年就要更多去关注那些拥有核心技术具有成长潜力的公司,这是未来的希望所在。
最后是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去看待未来十年的股市,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是未来二十年内就可以实现的事情。那么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股市也就更加令人期待了。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看,中国的经济正处于一个加速发展的阶段,未来
一二十年经济还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一阶段将导致很多实力强大的公司出现,世界级的公司将不断涌现。这些公司会是哪些公司呢,从全球的视野看,只有哪些拥有核心技术的公司才有可能成为世界级的公司。所以公司的竞争力是最重要的选择,投资那些公司就能获得超额的投资回报。
五.中国股市的历史局限与未来责任
要认清中国股市的历史局限,首先要回到原点,对股市的本质有所了解。股市是什么?是股份公司优化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融资活动的场所,也是社会公众投资人进行股权投资、寻求财产性收入的地方。现代股市的出现,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社会资金资本化的基础平台。股市中,之所以要强调“公平、公开、公正”的“三公”原则,和它的市场化、社会化、法制化程度高度相关。
根据这样的认识来分析中国股市,无论是一百年前的最早探索,还是近20年来的实践,中国股市有这样两个特点十分明显,这些特点或者也可以称之为历史局限。
其一,高度的官办色彩,与市场化要求有所冲突。突出表现是,股份公司的股权结构扭曲。如,一百年前就有官督商办的股份公司,官股占很大比例,并对股份公司拥有全面的控制权。而近20年来,也有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直至股权分置改革,也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其二,高度的政策色彩,与“三公”要求不相吻合。突出表现是,在市场制度安排上出现扭曲。如,很长一段时期在一、二级市场上就存在严重的利益不对称问题。有明显的政策红利和制度红利倾斜,并总是向着政策所扶持的对象,向着少数大股东。而社会公众投资人在市场博弈中,基本处于很不利的位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和中国股市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关。中国股市不是市场经济自然形成的产物,而是“舶来品”,是从西方嫁接过来的。无论是一百年前,还是近20年,中国之所以需要股市,都和当时的经济需求有关,是官方主导的市场产物。因此,带有官办色彩和政策特色,是很自然的事。
只是股市本身是高度市场化的产物,如果加入太多官方政策色彩,就容易让少数人获得不公平利益。比如,在早期,由于国有股带有全民色彩,因而股市向国有股倾斜,还可以理解。但股市发展到今天,在一、二级市场上,还向少数人倾斜,就值得公议了。如,这两年创业板造就的一批“搭便车”亿万富豪,为什么能够顺利套现,遗留的风险又将由谁承担,就是个问题。
疑问还不止于此。由于股市具有广泛的公共性,是对公共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它还存在对公共金融财富的公平分配问题。如果完全按照市场化原则来分配,那正是股市的特色体现。如果违背市场化原则来配置,那么不仅有违市场的本意,也会大大降低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更为严重的,还有可能沦为掠夺公众金融财富的工具。
而股市倡导的“三公”原则,实际上还意味着它是一个需要强调经济民主的社会平台。这是一个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地方。比如,在很多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公告中,常常会有全票赞成,0票弃权、0票反对的投票结果。甚至涉及一些重要的人事安排,也是这样。在一个利益多元化的市场上,怎么可能经常会有这样的表决结果呢?显然是经济民主的机制出了问题。
作为工业文明的产物,股市不只是一种牟利的工具,它还是传播现代文明、训练现代公民的地方。现在,当大家看到中国股市的这些历史局限之后,对于它的未来责任,就应该更清楚了。
那就是,中国股市需要发挥另一半功能,既全面尊重社会公众投资人的完整权益,保障其基本利益,保障股市创造的金融财富按市场化原则由所有投资者公平分享,保障经济的民主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只有这样,中国股市才有可能从一个投机色彩浓厚的市场逐渐演变成健康有序的投资市场,才能让最广大的社会公众投资人充分享受经济成长的真实成果,并对中国社会完成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全面转型发挥积极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