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调查及思考
调查时间:2011年10月——2011年12月 调查地点:西安市周至县广济初级中学 调查对象:广济初中教师及学生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学生访谈等。 调 查 人:王周利、赵聪妮、杜巧云
调查分工:王周利调查教师信息技术现状的情况,另外两名同事赵聪妮、杜巧云帮忙调查问卷发放及回收,收集整理资料等。 2011年10月——2011年12月,我对我所在的广济初中师生做了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学生访谈等方法,通过对各中学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及学生在校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的调查,了解学科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掌握学生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获得一线教师与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态度,使用信息技术水平、培训情况,对教学资源的占有和利用情况。
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学科教师的调查包括: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所持的态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教师培训情况.教学资源占有和使用情况。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及学生调查包括: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对该学科
教学的态度、学生在校应用信息技术情况、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态度。
根据问卷设计,我们把调查结果分为两方面,一是学科教师调查结果,二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及学生调查结果。
学科教师调查结果
(一)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所持的态度
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对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持各种态度的教师所占比例如下:认为信息技术对于教学很有用的教师占85.2%,认为较有用的教师占13.5%,还有1.3%的教师认为有点用,没有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用处不大。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有效促进作用。
(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
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中,一种新的基于资源型的学习方式无疑会成为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在这种模式中,教师需要首先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工具获取相应的信息,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有效的补充和改进,以便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教育信息化要求各学科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以及较强的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为了解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问卷及访谈针对教师对一些常用的软件、服务器的使用、掌握情况进行了调查,具体包括: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多媒体课件使用、因特网使用和网络服务使用。
1、 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教师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软件工具(如WORD、POWERPOINT、EXCEL)的使用,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工具运用技能,及课件制作能力。网络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调查结果显示,经常使用因特网的教师占51.7%,其中年轻教师占82%,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已有了较好的掌握,另一方面,农村中学也已经为教师提供了较好的信息技术运用的环境和条件。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进入教学过程是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可以增加教学信息量,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在这次调查中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比较理想。从调查数据来看,有31.2%的教师经常运用信息技术教学,43.2%的教师偶尔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人数占被调查教师人数的25.6%。调查发现,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主要是为充分发挥其优势,提高教学效率,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多数教师已经从内心深处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资源获取、加工、利用,深入到服务为教学的层面上。 (三)教师培训情况
1、教师对培训所持态度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对教师的影响根深蒂固,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来说,接受并主动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无疑是一大挑战,要使教师尽快跟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首先要使其从观念上接纳信息技术并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在这一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数据表明,绝大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
2、教师参加培训情况
为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我校积极组织学科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教师参加过信息技术培训,大多数教师参加的是校本培训,有一少部分教师参加过市县级培训。
3、教师对培训的期望
由于大多数教师受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及相关学科教学经验的局限,在教学过程中,仍沿用传统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在知识信息呈现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没有实质性的转变。因此,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现状,应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为了提高培训的成效,问卷针对培训的方式、时间征求了教师的意见,调查显示,在培训内容方面,有49.5%的教师认为应该在技术与理论结合方面接受培训,30.2%的教师认为培训应提供更多的范例与方法,期望在技术方法得到提高的教师占10.5%,另外还有8.8%的教师认为应该在理念方面接受培训;在培训方式方面,教师比较喜欢的培训方式是专家引领和经验交流;在培训的授课方式方面,大多数(约50%)认为应采取综合型的授课方式,32.4%的教师倾向于演示型的授课方式,也有一小部分教师期望提供讲授型和讨论型授课方式;在培训时间方面,有62.2%的教师认为培训时间应在七天以上,22.2%的教师认为五天的培训时间较合适,这一数据表明,要提高培训效果首先要给予时间
上的保证。
(四)教学资源使用情况
1、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收集和利用情况
新课改的理念是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资源建设问题成为制约教学改革实验的新瓶颈。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大多数(约58.2%)教师对资源的占有和利用较多。这一现状极其有利于信息技术发挥其所蕴藏的教育潜能。
2、教师最需要的教学资源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学教师最需要的教学资源是优秀教学设计(50.0%),其次是教学软件(35.6%),接下来依次是典型课例(27.9%)、文本备课资料(18.1%),对教育理论著作的需求最低(16.0%)。这一状况与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以及新课改的实施需要是相适应的,新课改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已不再是资讯的传播者,而应该成为领航者,提供学习方法,作为学生学习时的重要指导和支持。因此,对优秀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的需求也是自然而然的。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及学生调查结果 1、 教师负担过重,学生认识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负担很重,除了担任教学工作之外,还担任了学校的打印、部室管理等其他工作。各学校应根据
年级和班级的数量配备2—3位计算机教师,而计算机教师的工作量应为每周12课时左右。
此外,信息技术教师还认为要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并重视该课程,学校或有关部门应确立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考核方式,以此引起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实用性的认识及重视。
2、学生在校应用信息技术情况(包括上课情况)
学生在校使用计算机时间基本上不超过1小时。计算机课程开设均为每周一节,用来上机操作。可见,各中学学生在校以及课外使用学校计算机的时间是非常少的,这样极不利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技能。
3、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态度
在调查中,88%以上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都非常感兴趣,并且希望能够熟练掌握其操作技术。在新入学的学生当中有40%左右已经学过,也有40%左右基本上没有接触过,但大多数学生希望能够学习到一些比较实用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及信息搜集技术,以此来帮助自己在其他各门功课上的学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和问题
调查的数据表明,我校的信息化建设是比较好的,在日常学科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机会也比较多;学科教师的培训情况也实行的较为完善;学校的资源建设也相对比较丰富,资源的使用率基本上能达到要求;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科教师在市县级的培训项目较少;计
算机教师的工作不够专一,不能做到专人专用;学生的上机时间太少,无法将所学的操作技能熟练掌握。
调查结果反映出,在中学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虽然已经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并能较好的应用,但是学生还是没有成为信息化应用的主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虽然已经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但是并没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当前中学教育信息化要转变思路,采取相应措施,迅速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二)对策建议
虽然我校投入了一部分资金对硬件和软件进行建设,设备有一定的规模和层次,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情况是比较好的,而且教师都能充分利用这些软硬件资源进行教学,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促进了教与学观念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但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还是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对我校信息技术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1、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软件和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虽有一定的成绩,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技术与教学结合不够,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信息技术的实践中,人们总是把技术和教学实践割裂开来,将重心要么倾注在技术上,要么倾注在传统教学上。表现在:深入课堂的教师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制作课件和其他教学软件时技术上不能得心应手;因此,课件的适用度不高。为解决这一难题,
我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要加强校本教学资源建设,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制作符合学生认识特点、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软件;其次资源建设应由学校向区域提升,避免重复建设,实现信息共享,这一过程要实现以下几个转变:(1)从教师做课件的个体行为提升为新一代优秀教师跨学科、跨学校共同创建教学网站深化教学资源的群体行为;(2)从教师闭门设计教学提升为师生共同探索、创造新型学习模式;(3)从学校各自为政的封闭竞争转向以区域为基础的校际联盟。各中学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方式,如建立学校信息技术资源库,为各学科教师提供信息资源,鼓励各学科教师为资源库提供相应的资源,此外还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定期更换教育教学资源,解决教育资源共享问题。
2、为学科教师提供更高层次的培训机会
在以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世界各国普遍意识到了教师培训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它可以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不同层次的培训能够使教师受到不同的启发和收获,而现在我们所进行的校本培训虽然能够使教师在理论和技术上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如果学科教师能够接受更高层次的培训,那么,对于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转换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一定会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因此,我认为各中学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多组织学科教师参加高层次的培训活动。
3、配置足够的专业教师,并大量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信息技术
人才。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应用课程,学生除了需要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理论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熟练掌握其操作应用技能。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校的计算机教师被挪为它用,教师的劳动量远远大于课时量,而且学校的打印等工作使得教师无暇顾及教学,降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效果显著下降。因此,学校很有必要配置足够的专业教师,以减少计算机教师的课业负担,使其能够专心于教学过程。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培训,使学科教师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以减轻专业教师的负担。
4、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机会
学生在学校应用信息技术的最大困难是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时间少,计算机还没有以一种学习工具的姿态走向普通学生。调查表明,学生只有拥有充足的时间熟练掌握了信息技术之后,才能改变学习方式,让信息技术真正的为学习服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