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与应试策略.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与应试策略.

来源:星星旅游


初中语文现代文 阅读 解题技巧与应试策略 一、议论文 阅读 知识与技巧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 …… (概括事例证明了 …… (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 否则写中心论点 ,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 …… 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 …… 比作 …… ,证明了 …… 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 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 …… 和 …… 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 …… 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 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 …… 证明 …… 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 读者下读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 、明确论据类型; (2 、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 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 范性答题格式如下:这是 …… 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 …… (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 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 、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 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 (2 、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 “ 勤奋 ” 、 “ 处 世 ” 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 人事例。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 …… 展开论述。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 —— 分析问题(本论 —— 解决问题(结论 。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 “ 首先 ” 、 “ 然后 ” 、 “ 接着 ” 、 “ 最后 ” 一类 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 、提出中心论点; (2 、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 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 、深化中心论点,提出 …… 的结论; (2 、重复或强化 …… 的中心论点; (3 、发出 …… 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 ;

(4 、补充论证了 …… 。 (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 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 “ 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 ” 提出中心论点 “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 ,然后 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 “ 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 ” ,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 向人们发出 “ 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 的劝勉。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 度:(1语言特点; (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 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 。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 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 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 、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 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 、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 、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 、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 ; (2 、以 …… 论证 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7、文段结构作用:

(1 、引出(全下文; (2 、总结前(全文; (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 ,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 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 …… 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 …… (或引出 …… 的论题 。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 (或引出 …… 的论题 。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 …… 的奇闻趣事 ,提出中心论点 …… (或引出 …… 的论题 ,也起到吸引读者 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 4:“ 结尾的内容 ” 回答。 二、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 —— 次、原因 —— 结果、现象 —— 本质、特征 —— 用途、一般 —— 个别、概括 —— 具体、整体 —— 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 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 “ 事理 ” 、 “ 科学事理 ” 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 /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 /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 /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 /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 …… 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 /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 /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 物的特征 /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 /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 /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 A 、引用具体的事例; (作用同举例子 B 、引用具体的数据; (作用同列数字

C 、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 、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 、准确; B 、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 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B 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 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 /生动形象 /简明平实的特点,如 “……” 一句,就准确 /生动形象 /简 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 “……” 的特征 /事理,

2、对具体篇 /句 /词的评析 篇 /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B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C 、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 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 “ 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 ” 之类的表述。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 (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 ,使说明 …… (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 …… (内容 ,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 描写 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

有 …… (从 “ 记叙、 描写 、说明、议论 ” 根据内容选择 ,如 …… (具体举例 ,就是 …… (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 、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 /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 /说明事理的作用。

(2 、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 ……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 (事物特征或事理 ,使说明 …… (作用 。 三、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 (抒情散文、叙事散文 、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 、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 ……, 表现了 (赞美了、揭示了 …… 。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 …… 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 幽默。

(8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 ,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 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

格式:“××” 一词原指 …… ,这里指 …… ,起到了 …… 的作用。 15.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方法同上 1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 (5照应前文(开头

17.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18.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 21. 散文特点 ? 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011年中考备考现代文阅读——小说篇 江西省靖安县教研室李庆陆 模拟实战 面试

大学刚刚毕业的李欣到人才交流市场找工作,足足守候了几个月,总算有一家小型电脑软件开发公司答应可以考虑一下。这让李欣有些喜不自禁,眼瞅着乡下父亲给自己寄来的几百元生活费又快花光了,正犯愁呢!这不,时来运转,工作好歹有了眉目。

最后一关是面试。连同李欣共三个人,全都是大学毕业生。

下午两点半面试正式开始,当李欣敲开经理室的门进去时,胖经理正在连连打哈欠。胖经理随便问了李欣几个问题,便示意李欣坐到旁侧的一张电脑桌前,让李欣在15分钟内设计出一个相对简单些的软件程序。这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李欣来说,无异于小菜一碟,于是李欣优雅自如地操纵着电脑,娴熟地进行着设计。

正在此时,门忽然开了,进来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开口向里面的人行乞。李欣估计这是公司经理谋划好的一道加试题。在经理厌烦的驱赶声中,李欣紧走几步,递给行乞者一张50元面额的钞票。然后,返回去,接着做完了软件设计。对于设计的结果,李欣很满意,他美美地想,经理一定会欣赏他的杰作。可出乎意料的是,经理只是快速地扫了一眼,冷着个脸,什么也没说。

面试的结果令李欣沮丧之极。他竟然没被公司选中!其余那一男一女也是相同的结果。言谈中,经理对他们每个人的技术都很满意,不满意的是他们像是约定好了似的对行乞者的馈赠。

胖经理皮笑肉不笑地对他们三人说:“商场如战场,最应该考虑的是我们每个人的业绩。时间就是效益,就是金钱,可一个偶然出现的因素却吸引了你们的注意力,影响了软件制作成功的时间,这种员工并不是本公司需要的,请你们另谋高就!”

李欣和另两名面试者猜得很对,行乞者确实是公司故意设下的一道考题。不过它不是用来测试他们三个人的爱心,而是检测究竟谁能够把公司的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

(文/杨进修选自《微型小说选》2010年第6期,有删改 1.把握情节及主旨。试概括故事情节及作品主旨。

2.分析人物形象。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李欣,有人认为是胖经理,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3.分析环境描写。本文没有自然环境描写,但其社会环境描写却较好地烘托了人物形象,请对此加以简析。

4.个性阅读。假如你也是一名面试者,你会怎样应对乞丐行乞的事呢? 参

1.解题思路:找到小说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是关键,把这几个要素连缀起来形成一个句子,再从中提取出主题思想就可以了。答案:本文通过对李欣参加面试经过的描写,表达了某些企业过度追求“时间就是效益,就是金钱”的理念,但却缺乏社会爱心的主旨。

2.解题思路:要回答谁是主人公,应该先了解人物的所作所为,并分析小说的主题。当然,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所以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允许有不同的答案。答案示例:(1主人公是李欣。小说以李欣找工作为线索,叙写了他的忧愁、高兴与沮丧,所以,李欣是主人公。(2主人公是胖经理。小说中的“乞丐行乞”情节是胖经理设计的,他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企业的理念。所以,胖经理是主人公。(3主人公是李欣和胖经理。没有李欣参加面试,没有胖经理的巧妙设计,就没有这个故事,也就无法体现小说的主题。所以,他俩都是主人公。

3.解题思路:题干中已经说出了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所以,只要选一个例子作分析就可以了。答案:小说一开始说李欣到人才交流市场找工作,足足花了几个月,生活费也花得差不多了。这短短的文字,却反映出当今大学生找工作难的社会现实,突出了他们急躁不安的心情,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解题思路:认真阅读全文,联系文中内容,进行探研和创造,提出自己独特的发现与见解。答案示例:如果马上给乞丐钱,会让胖经理觉得做作,况且胖经理在一个劲地驱赶,我可以不予理睬,做自己的事。面试后,可向胖经理略加解释:“刚才,我忙着做事,要不我会给那乞丐献点爱心的。”

举一反三

解答类似上面的小说训练题应把握下面几个问题。

1.情节把握。要细致地梳理情节,完整地叙述表达,找到小说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几个要素,再经过思考、筛选,从而概括出故事情节及文章中心。答题时注意事件涉及对象的前后贯通,语言要简洁,不要拖泥带水。

2.分析人物形象。(1通过对人物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描写的分析,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征;(2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把握小说中的矛盾冲突;(3把小说中的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及社会意义。“分析人物形象”试题的常见答题模式是:“×××是一个……的人”,“文章表现了×××……的性格特征”。但就上面第2题来看,是问谁是小说主人公,所以要注意答题方式的变化。

3.分析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在于:(1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渲染气氛,揭示人物心境,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3奠定情感基调;(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5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展示世态风情。答题时注意分清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谈,要有针对性。常见的答题模式是:“通过……的环境描写,烘托了……,突出了……,表现了……”。

4.个性化阅读。主要题型有:(1谈感想、看法和启示;(2对文中的内容提出建议或进行探究;(3发挥联想和想象,列举相关材料或补写有关内容。答题时要做到“合理”,须防止两种毛病:一是思路展不开,二是丢开原文不着边际地去谈。补写类的题,语言要符合人物性格,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符合作品语言风格。

专题演练 第1车厢 在唐诗中割麦

刘怀远

村长老王在地里转了一圈,看到北坡上相隔不远的两块麦田开始泛黄,心里便火烧火燎。

老王回到家,给在城里的女儿小菊打电话,让她星期天回来帮这两户人家割麦。女儿不肯,说她们旅行社最近太忙了,忙得屁股都没坐过椅子。老王说,抢收还要抢种,再忙你也要回来,不然爹就自己去收麦,累死也要去。说完不给女儿再说话的机会,啪地挂断电话。

一会儿,女儿打回电话说,爸,我星期天组织一些人回去割麦,但您要答应我一个条件。

只要你回来割麦,100个条件我都答应。

那好,您准备50把镰刀,50顶新草帽。老王说,镰刀可以去借,可草帽要买呀。 女儿说,您买吧,到时候我给钱。一顶草帽好几块钱呢。老王本想不答应,可想到成熟了的麦子,只有点头。星期天,老王一早来北坡等候。八点过去了,人没来。九点过去了,人还没来。

老王急起来,看看越来越热的太阳,往手心猛啐两口唾沫,抄起镰刀,咔咔地割起来。

这时,一辆豪华大巴车卷着黄土由远而近,停在了坡边。老王直起腰看,车门打开,下来女儿小菊。一看女儿,老王鼻子快气歪了,这是来割麦的吗?小菊一身西装套裙,扎着领结,手里还提着一个电喇叭。紧接着又下来一大帮城里的青年,有说有笑。小菊拿着电喇叭说道:我们从小就学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但却没有真正接触过农活,今天大家就亲自体验,自由组合,分成两组,一块麦田算一组,咱们来个友谊割麦比赛!

好啊。青年们沸腾起来,摩拳擦掌,你追我赶地割起麦子来。小菊没有割,对着电喇叭说,唐代诗人白居易有首著名的《观刈麦》,诗中说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一会儿,小菊对老王说,爹,您回去安排把中饭送来吧。老王应着,赶紧回村。看老伴正贴饼子,自己就去挑野菜。

饭送到地头,麦子已经割完,小菊正领着青年们拾麦穗。老王心里高兴,大喊:开饭喽!青年们呼啦一下围上来,把玉米饼子和野菜大酱吃了个精光。

小菊又拿起电喇叭说,收完麦子的土地,接下来就会灌溉、耕种,种上玉米或大豆,三个多月后,又是一片丰收的景象……

青年们雀跃,说秋收时一定要组织我们再来哟!小菊说,大家上车吧,大家可以带走头上的草帽,当做此次丰收一日游的纪念。

人们都上了车,小菊掏出一沓钱,递给老王。老王说,你发的工资?小菊说,不,是给咱割麦的钱。啥?来给咱帮忙,倒还给咱钱?那天您打完电话我和经理请假,经理灵机一动,

。这钱经理让给您,已经扣去了我们旅行社的费用。

老王眼睛眯到了一起,说,咱不收钱都可以,秋上给多多地拉几车人来吧,就不用让在外面打工的回来收秋了。小菊笑笑:什么都靠个新鲜,到时候再看吧。

旅游车卷着黄土开走了。车开出很远,老王攥着钱的手还使劲挥舞,耳畔回响着女儿吟诵的好听的唐诗,和唐诗中沙沙的割麦声。

(选自《小说选刊》2009年第11期 1.请将下列与情节相关的内容填写完整。

开端:割麦的条件——发展:——高潮:——结局:希望秋天再来

2.悬念是小说常用的手法,你能说说本文是怎样设置悬念的吗? 3.你认为这篇小说透视出的积极思想是什么?

4.小菊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你觉得她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5.说说文中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6.结合上下文,在文中的横线上补写合适的内容,使前后文连贯起来。 第2车厢 第八棵馒头柳 刘心武

丈夫是搞地质的,出差是家常便饭,总是背袋一背就走了,她从来不送。丈夫下楼出门也从不回头张望。

这回丈夫又走了。门在丈夫背后撞上时,她正站在桌边收拾碗盘,一副若无其事的表情。但门撞上以后,她却撂下手里的东西,去往阳台。她站在阳台上朝下望。阳台下面是马路,马路边上栽着一排馒头柳,她习惯地朝阳台下往东数第八棵馒头柳那里望去。她等待着,她知道,再过五六分钟,丈夫的身影将在那棵馒头柳下出现。他们这幢楼的楼门开在没有阳台的一面,从楼门出去绕出楼区前往地铁入口,必从第八棵馒头柳那儿经过。每次,她总是欣慰地在预计的时间、预计的位置望见丈夫宽厚的背影,特别是那只经丈夫设计、由她改制的帆布旅行背

包,她总默默地对着那脊背、那背包送去她的祝福。但她从未向丈夫吐露过这隐秘的一幕,连儿子也全然未曾察觉。

这天她习惯性地往阳台一站,却忽然不习惯起来,因为丈夫的背影迟迟没有出现。他必得去乘坐地铁直往北京站,不可能改往别的方向。怎么第八棵馒头柳下不见他的踪影?惶急中她痛切地意识到,这往常短暂而稳拿的一瞥于她有多么重要!她

忍不住跑到楼下。楼门口空空荡荡。她不知不觉地来到第八棵馒头柳下,朝四面张望着。难道他钻到地底下或飞到天上去了?真不可思议。回到家中时儿子跟她说什么她没听见,却听见了街上急救车“呜哇呜哇”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的声响。她无端地朝儿子发了火,心里像堵着一块鹅卵石。

接连好几天她都无精打采。她一会儿暗自取笑自己,一会儿又从逻辑推理上断定情况的不正常。终于,有天晚上她接到了他从很远的地方打来的电话,她情不自禁地说:“你哪儿去了你?你急死我了!”丈夫莫名其妙,于是她便向他倾诉了一切,她怎么每次分别时都表面上若无其事,每次却都要跑到阳台上去望他的背影,在那第八棵馒头柳下……电话那边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是丈夫深受感动的声音:“傻女子!那天我刚一出门就遇上了咱们楼老王,他们单位的车正好接他去火车站,我就蹭了他的油,你真是死心眼儿……不过,我知道那棵馒头柳,对,第八棵馒头柳。你知道吗?每次我出差回去,你别看我进门的时候没事人儿似的,其实,我一走到那棵馒头柳下,就忍不住抬头望咱们家的阳台,咱们家的窗户,有时一站好几分钟,特别是晚上,那一窗灯火,让我心里头好爱你们!……”

撂下电话,她才发现儿子站在面前,儿子正问她:“妈,您干吗抹眼泪儿?” (选自《楼前白玉兰》,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小说以“第八棵馒头柳”为题有什么作用?

2.小说刻画主人公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中的丈夫为什么会在“她”表白“你急死我了”之后感到莫名其妙? 4.小说末尾以“儿子”的发问收束,请你根据文意探究一下“她”抹眼泪的原因。 参

《在唐诗中割麦》

1.在唐诗中割麦;帮忙倒给钱

2.本文设置的悬念主要包括如下两处:一是通过写女儿提出回家割麦的条件设置悬念;二是通过描写女儿的穿着设置悬念。

3.示例:(1富有创意(文化内涵的想法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2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让人在劳动中体验都市文化无法感知的愉悦。

4.聪明干练,富有创新思想,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5.通过写“老王”焦急的等候,为下文写小菊带领旅行团一行回乡割麦作铺垫。 6.示例:说咱组织个“体验丰收一日游”,既能帮你爹割麦子,还可以创收。 《第八棵馒头柳》

1.“第八棵馒头柳”是“她”和丈夫之间彼此用心关怀的媒介,也是小说的重要线索。以“第八棵馒头柳”为题不仅使小说情节结构更为集中,也使文章展示的亲情与爱情形象化。

2.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真实地再现出“她”牵挂丈夫而又强装若无其事的矛盾心理,传神而细腻地刻画出她对丈夫的关心。

3.因为丈夫只知道自己每次出门时“她”都“表面上若无其事”,对自己每次出门后“她”都会看自己是否经过那第八棵馒头柳这一过程毫不知情。

4.“她”抹眼泪是因丈夫的表白而感动,因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关爱而感动。 2011年中考备考现代文阅读——记叙文篇 甘肃王延学 模拟实战 好好活着就是爱 李晓

①21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而来的火车碾轧过他的身体。

那天,正好是他25岁生日。

②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

③然而这个叫做查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那天早晨,母亲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熬好了一锅红米粥,以这种传统的方式为在北京的儿子默默祝福。

④在那个雨水淅沥的乡村三月,这个叫做查海生的男人的骨灰,被送回了母亲居住的乡村,就在房门前300多米的松树林边,垒起了一座土坟。

⑤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她的灵魂。在21年乡下的风雨声里,母亲为她的儿子海生哭坏了眼睛。

⑥海生15岁便考进了北京大学,一个村子沸腾了,整个县城轰动了,母亲挨家挨户发放她深夜蒸好的白糕。这个儿子毕业以后,在北京成了一位诗人。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走的那天,这位贫困的诗人找人借了300元钱,执意揣进了母亲的包里。母亲的那个包,装了家里的50个鸡蛋,母亲在乡下为儿子养了一群小鸡。经过了几天几夜的火车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母亲一直把装着鸡蛋的布包搂在怀里,因为她相信,儿子每吃下一个鸡蛋,他苍白的脸色就会多一丝红润。

⑦儿子塞给她的那300元钱,听说至今还在80岁的母亲的怀里揣着。母亲说,等她去世以后,用儿子的这300元钱送她上路,就够了。

⑧海子自杀后,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彗星的陨落。然而,在母亲的眼睛里,根本没有彗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一个国家,可以失去一位诗人;而一个母亲,根本不能失去孩子。海子,他把最悲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是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

⑨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里怀念这样一位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像一种剜肉剔骨的酷刑。浩瀚无际的天空对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我以为,那是密集的、轻盈的雨水与雨丝。那么,一个孩子对母亲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

(选自《读者》2010年第6期

1.把握文意。简要概括本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2.理解记叙的顺序及作用。文章第⑥⑦两段能否删去?请简要说明理由。 3.品味词句。分析文中画线句所表达的感情。 4.概括主旨。作者通过本文所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举一反三

对照上面的训练,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迅速而准确地把握记叙文的主要内容?

这里介绍几种简便易行的方法:一是抓关键语句,即寻找文中起总领、过渡、总结作用的句子;二是用要素串句,即提炼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等因素,合理组合,使之通顺;三是用分块组合法,即分别概括出文章各部分内容,再组合起来。

2.怎样分析记叙文的顺序?

记叙文的三种顺序是:①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和实际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顺叙的长处是由头至尾,层次井然。②倒叙:就是先把情节发展的结局或者矛盾冲突中最尖锐、最突出的部分展示出来,然后再回过头来写事件的起因、经过或发生在先的情节。倒叙的作用是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③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与原记叙顺序不一

致的相关情节,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事情。插叙的好处是,在突出叙述主线的同时,顺便叙述一些次要的事实或事件,使叙述容量加大,行文跌宕起伏。

3.如何品味词语、句子、文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品味词语、句子的表达作用,要注意三个“联系”:联系所描绘的人与物的特征,联系文章所表达的中心主旨,联系隐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品味文段表达作用的切入点有二:一是结构上的作用——总领、过渡、

总结、设疑等;二是内容上的作用——概括、点题、升华等。 4.如何迅速而准确地领会文章主旨、归纳文章中心? 最常用的三种方法:找、并、联。“找”,找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找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 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议论抒情句;“并”,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 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联”,联系时代背景,不少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 定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最后,可以采用“通过记叙(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句式来 归纳。 学习了以上方法以后,同学们可以回头看看刚刚做过的练习,是不是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地方。 参: 1.解题思路:着眼于全文,有中心句就抓中心句,没有中心句就自己归纳。参:本文主要记叙海子 自杀后母亲承受的痛苦。 2.解题思路:先要明确三种记叙方式各自的特点,之后按先顺叙、再倒叙、最后插叙 的顺序逐一审视。参:不能删。这两段是插叙,这两段内容表现的是当年海子曾让母亲特别骄傲过,突出 了海子在母亲心中不可或缺的位置。 3.解题思路:既要关注句子所表达的内容,也要揣摩该句表达形式上的特 点。参: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深深的痛惜之情。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那么早地结 束生命,给母亲的内心留下了无法愈合的创伤。 4.解题思路:先归纳出文章内容,之后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本文通过海子自杀后他母亲承受的巨大痛苦,表达了作者希望每一个孩子都珍惜生命、为母亲着想的 思想感情。或者: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

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 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 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 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 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 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 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 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 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ü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 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 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

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 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 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ü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 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说明语言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 3、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 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记者性是中考阅读必考的三记者[/url 这种文体很多同学初一就接触过, 但是对于题目的命题角 度和答题思路仍然不是很清晰,这里对说明文阅读的题目特点和答题方法做一介绍。 在中考中,从内容的角度来划分,一般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 对象;而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

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 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 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虽然在说明对象上有所区别, 但是他们的语言上描述都是相当准确的, 在这一点上, 中考阅读主要围绕语言的准确性方面设置以下题型来考查同学们: 类型 1:作用题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 2:含义题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 3、删减/替换题(此类题部分与上两类交叉) 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指代题 \"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类型 5:语义衔接题 请说出某几个字不能删去的理由 这些字词一般在句中有着自己固定的语法作用,如充当句中的主语或宾语,或者是下面某个现象的原因或结 果,因此删去之后,第一会不符合语法,使句子缺少成分,造成句意不通;另外会使内容不完整,缺乏逻辑上的 关联性。注意:此题型也是近几年中考常考题型,要特别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类型 6:文中段落能否调换顺序 说明文一般讲究严谨的说明逻辑,即遵循着一条清晰的主线来说明事理,通常包括时间顺序(程序顺序)、 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当问到文章那几个段落不能调换时,需要注意这些段落之间所具有的内在逻辑或者说明顺 序,以此为答题切入点来思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