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五六单元

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五六单元

来源:星星旅游


课题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基本环节 导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17长城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1、会认读8个生字:崇 峻 嘉 峪 瞭 屯 垒 魄,会写9个生字:崇 旋 嘉 砖 隔 屯 堡 垒 仗。 2、读通课文,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 3、理解课文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 掌握生字、词语,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自制课件 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1、会认读8个生字:崇 峻 嘉 峪 瞭 屯 垒 魄,会写9个生字:崇 旋 嘉 砖 隔 屯 堡 垒 仗。 2、读通课文,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 3、理解课文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 1、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 2、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3、圈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易混易错的字词,在生字本或写字本写一写。 4、运用所学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字词的意思。 5、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l.看拼音写词。 pán xuán chãnɡ zhuān ɡã zhe ( ) ( ) ( ) tún bīnɡ bǎo lěi 个人增减 出示自学要求 实施导学诊断 小组互查互教 ( ) ( ) 2. 比一比,再组词。 隔( ) 崇( ) 嘉( ) 仗( ) 融( ) 综( ) 喜( ) 杖(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看长城,像 ,在 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2)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 ,是用巨大的 和 筑成的。 1、认真读课文、观看课文插图,在文中划出表现长城“长”和“高大坚固”的词、句。并认真品读。 2、理解句子:A、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句话中的三个动词及“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什么? 第- 1 -页 (共27页)

师生引导释疑 学生当堂(jiē jié)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检测 凝结.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要认会写的生字和本课多音字(血 结)。 2、看插图,说说“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的意思,从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3、细读一、二自然段,结合插图,理解课文观察长城的方法,想想怎样做到观察有顺序,记叙有条理。 1. 根据意思选择适当的词语,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崇山峻岭 ②蜿蜒盘旋 ③ 气魄雄伟 (1)本课指长城如同一条长龙,在山岭间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 ( ) (2)气势雄壮而伟大。 ( ) (3)高而险峻的山岭。 ( ) 2.在正确读音下画“ ”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xiě xuè)汗和智慧,才.长城。 3.细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再填空。 从“远看长城”“来到长城脚下”我明白作者是按从 到 的顺序观察的。作者先总说了长城的 ,再介绍了长城的 、垛子、瞭望口、 、 ,十分有条理。 1.易错的字:隔(中间不多横)堡(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2.难解的词:“垛子”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你能动手画一画吗?) 教师导练 课堂反思

课题 学习目标

17长城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1、会写4个生字:扶 智 慧 魄,理解“血汗、智慧、伟大的奇迹” 2、默读课文,联系上文,根据词句,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第- 2 -页 (共27页)

结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重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课前自制课件 准备 基本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个人增减 环节 导入复习导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1、会写4个生字:扶 智 慧 魄,理解“血汗、智慧、伟大的奇迹” 2、默读课文,联系上文,根据词句,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2、 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 出示第二幅图,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 1. 在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牢固( ) 眺望( ) 才智( ) 峻峭(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一句话是 句,起 的作用,“ 、 、 ”三个动词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 ”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2)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 ”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 , ” 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 ”相呼应。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 。 1、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的感慨?请学生根据课文和插图,勾划出文中的句子,再读一读。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内讨论: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3、在组内当小导游向同学介绍长城。然后推荐两名同学当小导游向全班同学介绍长城。 出示自学要求 实施导学诊断 小组互查互教 第- 3 -页 (共27页)

师生引导释疑 学生当堂检测 1.默读第三、四自然段,联系课文幅插图,想像长城的建造过程,说说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画出最让你感动的词句,反复读,读出你的感受。 2.同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要怎么读出长城的气势。 3.联系课前搜集的与长城有关的资料,理解“血汗、智慧、伟大的奇迹”等词。 4.阅读单元导读和课后资料袋,了解“世界遗产”。 1、长城是世界 遗产之一。我搜集的与长城有关的传说是:《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感受到 2.模仿课文1、2自然段,写一处你熟悉的家乡名胜,按“远—近,总—分”的顺序写(可在其他的本子上写)。 教师坚固、气魄雄伟;建造奇迹——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导练 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建成。 “奇迹”:构造奇迹——长一万三千多里、高大课堂反思 课题 学习目标 18 颐 和 园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1、会认读7个生字:颐 耸 阁 舫 眺 堤 态,会写6个生字:殿 廊 柱 栽 筑 阁。 2、读通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和课文的优美语言。 3、领悟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重点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体会写作方法。 难点 课前自制课件 准备 基本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环节 导入新课 展示

个人增减 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1、会认读7个生字:颐 耸 阁 舫 眺 堤 态,会 第- 4 -页 (共27页)

学习写6个生字:殿 廊 柱 栽 筑 阁。 2、读通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和课文的优目标 出示自学要求 美语言。 3、领悟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1、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1.看拼音写词。 ɡōnɡ diàn chánɡ lánɡ ( ) ( ) jiàn zhù fó xiānɡ ɡã ( ) ( ) 2.读课文,请用彩色箭头在图中标出作者的游览顺序,再将下列词语按顺序填入方框中。 实施导学诊断 万寿山 长廊 昆明湖 我发现了:《颐和园》是按 顺序写的,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 ,结尾与开头 ,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 之情。 1、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小组互查互教 师生读课文,画出描写景物的句子,看看作者是怎样引导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 释疑 长廊的特点是 ,佛香阁的特点是 ,排学生第- 5 -页 (共27页)

当堂云殿的特点是 。 检测 教师导练 1.易错的字:殿(左下是共),廊(左下是点)栽(第三笔与戈同笔横)。 2.难解的词:“耸立”高高地直立,“金碧辉煌”体现排云殿的华丽。 课题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基本环节 18 颐 和 园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1、会写5个生字:朱 堤 雕 狮 态,理解“葱郁、姿态不一” 2、默读课文,根据词句,感受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美,进一步体会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感受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美,进一步体会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导入: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1、会写5个生字:朱 堤 雕 狮 态,理解“葱郁、姿态不一” 2、默读课文,根据词句,感受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美,进一步体会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1、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个人增减 导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出示及十七孔桥。 自学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要求 实施导学诊断 3、读课文交流最喜欢的词句。 1. 看拼音写词。。 zhū hónɡ dī àn diāo kè ( ) ( ) ( ) shī zi zī tài ( ) ( ) 第- 6 -页 (共27页)

2. 选择正确的答案在括号里画“√”。) (1)《颐和园》是世界自然遗产之一。 ( ) (2)“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是比喻句。( ) (3)“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采用了列数字的写法。( ) (4)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是说狮子多。( ) 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1.默读第四、五、六自然段,观察课文插图,想想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特点是什么?在写法上又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词句,反复品读。 2.同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想想要怎么读出昆明湖、十七孔桥的不同特点。 3.联系课文和插图,理解“姿态不一”,说说你还看到哪些姿态的狮子,你感受到什么? 1.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 ,绿得像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 。昆明湖的特点是 。 2.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 ;桥栏杆上有 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 。这么多的狮子,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 。 3.模仿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介绍一次游览活动。 1、颐和园原为封建帝王的行宫和花园。清乾隆年间,经过15年的修建工程,以昆明湖水为屏障,园内修建了许多亭台楼阁,山清水秀,富丽堂皇,该园改名为“清漪园”。 2、我也想写一篇这样的美文?那就走出教室,去公园、田野、村庄、溪边、湖畔、名胜风景区等地方,去观赏、去发现、去选择、去动笔吧!我相信你一定能写出更美的习作来。 第- 7 -页 (共27页)

小组互查互教 师生引导释疑 学生当堂检测 教师导练

课题 19 * 秦兵马俑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读8个生字:誉 瞰 统 率 征 靡 魁 搏 ,掌握多音字“间 乘 肖称 着 撒”,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3.在读文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导入课题,激发情感 1.同学们,祖国60华诞国庆大阅兵大家观看了吧,那真可以称为雄壮之师、威武之师。你们见过一支地下的吗?这是一支“举世无双”的,它在地重点难点 导入下沉睡了2000多年,于1974年苏醒了,它就是秦始新课 皇陵墓的陪葬。见过它的人,都好似穿越了时空隧道,将人们带到了秦朝的古战场。它一出世,就被誉为“世界的第奇迹”。 1.会认读8个生字:誉 瞰 统 率 征 靡 魁 搏 ,掌握多音字“间 乘 肖称 着 撒”,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3.在读文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1、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从读音上看:瞰 、弩、颔、髻、铠五个字的音容易发错。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nǔ”的鼻音要读好。多音字“乘”的不同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2、秦兵马俑是什么样的呢?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是怎么介绍兵马俑的呢?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就能明白的。 1、在正确的读音下画“ ” 展示学习目标 出示自学要求 实施(1)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jiān jiàn),导学一行行(xínɡ hánɡ),一列列,十分整齐。 诊断 (2)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鹖冠(ɡuān ɡu第- 8 -页 (共27页)

àn),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 (3)秦兵马俑惟妙惟肖(xiāo xiào)地模(mó mú)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shènɡ chénɡ)的宏伟气势。 2、 根据意思在课文中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形容经历了许多战斗,作战经验丰富。( ) 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一试。( ) 形容转战各地,经历了许多战斗。( ) 1、解句子:“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章分为几个部分来讲兵马俑的?每个部分讲的什么?各个部分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3、章着重对哪个部分进行了描写?重点读一读。 4、生想读哪段就读哪段。尊重学生独特感受。 1. 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要认会写的生字和本课多音字(间 乘 肖 称 着 撒)。 2. 查字典,看插图,说说“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的意思,从这三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3. 细读课文,结合插图,画出相关句子,说说你对“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的理解。 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既是本课的_________句又是_________句。作者先用详实的_________ 说明秦兵马俑“规模宏大”,再分别介绍了 、 、 、 、 等,表现出“类型众多”,接着用“ …… ……”的句式,表现出秦兵马俑“个性鲜明”。秦兵马俑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怎不让人充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呢? 1.难记的字:“瞰 率 靡 魁 搏”这些字用形近字对比来记就简单多了,你试试比一比,口头组词。 2.理解难解的词(方法: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等),例:“所向披靡”本文指秦军力量强大,征战所到之处,十分顺利,战果辉煌。 小组互查互教 师生引导释疑 学生当堂检测 教师导练 课题 学习目标 语文园地五 课时安排 3课时 1、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树立“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的观念。 2、 继续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3、 学习写导游词。 第- 9 -页 (共27页)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基本环节 1、 继续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2、 学习写导游词。 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个人增减 口语交际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 生自读这段文字,谈一谈读了这段文字后的感受。 2、 师出示长城被破坏的图片,进一步激发学生要保护长城的爱心。 3、 得出课题:不仅要保护长城,而且要保护其他的文物。 二、 具体谈谈保护长城。 1、 分小组商议保护长城的建议。 2、 全班交流。 3、 分析总结出一系列保护长城的措施。 三、 拓展 1、 认识世界遗产标志,以及什么是世界遗产。 2、 交流了解,中国有多少世界遗产! 3、 我们为什么要申报这些风景名胜等为世界遗产?这些世界遗产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中国世界遗产的现今状况如何? 4、 怎样来保护世界遗产? 5、 形成书面建议或倡议书。 习 作 二课时 写导游词 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可以将景点风光也可以将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 审题: 本次习作是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和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实用的语言。写导游词要根据游人的需要确定重点,选取最有特色或最有价值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还应根据口语交际讨论的成果,游览的注意事项,向旅游者提出“当文明游客”的机会。怎样写导游词呢? 1、 首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 2、 这一处世界遗产最有特色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著名风光、著名景点?这个景点有什么美丽的、动人的传说? 3、 写的过程中不要走别人的老路,争取有个性、有创意 第- 10 -页 (共27页)

的表达。 第三课时 一、我的发现: 1、生自由读例句,想一想,看能从中发现什么。 2、分角色读小林域小东的话,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 3、分析比较:自己的发现和小林小东的发现有什么不同? 4、 再读句子,体会:文中句子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 5、 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使句子更加形象具体的呢? 6、 用熟知的事物来作比照,使人很容易想象出文中描绘的事物的具体形象。 7、 找一找:在已学的课文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试着自己写一写。 二、日积月累 1、 生自读对联。 2、 指名学生读对联,师范读、纠正字音,指导学生读好对联。 3、 交流自己对这几幅对联的理解,之后,教师展示对联所描绘的相应的风景名胜的图片。 4、 熟读背诵。 三、宽带网(提出要求,让学生课后自己搜集资料,展示资料。) 课后小结: 在写本次导游词时,学生在结构安排上很吃力,不能根据自己需要来选择材料,容易照抄,教师可让学生先打提纲,再来选材。告诉学生几种常见的写景方法。 课堂反思 课题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基本环节 20古诗两首 课时安排 1课时 1.会认读5个生字:鹤 孟 陵 辞 唯,会写7个生字:孟 浩 陵 辞 唯 舍 君。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1、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会末两句诗的情感,体会诗的意境。 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个人增减 导入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新课 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

第- 11 -页 (共27页)

展示学习目标 出示自学要求 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会认读5个生字:鹤 孟 陵 辞 唯,会写7个生字:孟 浩 陵 辞 唯 舍 君。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1、学生自学古诗 2、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1. 比一比,再组词。 陵( )狐( )谓( ) 凌( )孤( )渭( ) zhāo( ) shě( ) gēng( ) 朝 舍 更 实施 cháo( ) shè( ) gèng( ) 导学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描写的是 诊断 送别 的情景,送别的时间是 ,送别的地点是 。朋友要去的地方是 。3.《送元二使安西》这首送别诗描写的是 送别 的情景,送别的时间是 ,送别的地点是 。朋友要去的地方是 。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小组互查互教 师生按“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引导的方法自学两首古诗。 释疑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题中的“之”意思是 。 《送元二使安西》诗题中的“使”意思是 。 2.默写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第- 12 -页 (共27页)

学生当堂检测

教师导练 1.“客舍青青柳色新”的“舍”是多音字,读四声。 2.易写错的字:陵(右上部分是“土”,右下部分是折文。) 3.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又送王孙去, 。《赋得古原草送别》 (2)莫愁前路 ,天下谁人 。《别董大》 (3)桃花潭水深千尺, 。《赠汪伦》 课堂反思 课题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基本环节 导入新课 21搭石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1.会认读7个生字:遣 惰 俗 协 序 绰 伏,会写5个生字:洪 暴 猛涨 裤,能正确读写词语“山洪暴发、间隔”。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出示课题:21 搭石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等相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1.会认读7个生字:遣 惰 俗 协 序 绰 伏,会写5个生字:洪 暴 猛涨 裤,能正确读写词语“山洪暴发、间隔”。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2、第二遍:试着从课文中寻找同学们提出问题的答案,并提出自己通过努力但没能解决的问题。 3、第三遍,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段并写上旁注,说明为什么喜欢。 4、再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1、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划上横线。 间隔(jiān jiàn) 俩人(liǎnɡ liǎ) 猛涨(zhǎnɡzhànɡ)一行人(xínɡhánɡ) 2.看拼音写词语。 个人增减 展示学习目标 出示自学要求 实施导学诊断

第- 13 -页 (共27页)

小组互查互教 师生引导释疑 学生当堂检测 教师导练 pínɡ hénɡ lǎn duò yǒu xù ( ) ( ) ( ) pínɡ wěn shān hónɡ bào fā ( ) ( ) 同学之间交流、总结 1、了解故事内容。(熟读课文) 2、什么是“搭石”? 3、搭石是怎样铺成的? 4、人们怎样过搭石? 5、为什么给作者这么深的印象?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认真观察方格里的生字,注意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笔顺、结构。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4、一边默读,一边想: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分别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改写句子: 1.人们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搭石。 改成“被”字句: 改成“把”字句: 2.一排排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改成“被”字句: 改成“把”字句: 有感情地读一读: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课题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基本环节 导入新课 展示

21搭石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1.会写6个生字:惰 稳 俗 衡 序 伏,能正确读写 “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到美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 2、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到美的。 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感受到了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同学们在上一堂课还在其他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做了记号,今天咱们继续学习课文,把你还没读懂的地方提出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紧走搭石慢过桥” 的俗语,体会景之美。) 1.会写6个生字:惰 稳 俗 衡 序 伏,能正确读个人增减 第- 14 -页 (共27页)

学习写 “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目标 等词语。 出示自学要求 实施导学诊断 小组互查互教 师生引导释疑 学生当堂检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到美的。 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把你认为美的句段读给你的同桌同学听,并向他(她)谈谈你的体会。 1.把合适的词语搭配起来。 轻快的 风景 看望 平衡 协调的 音乐 摆放 朋友 美好的 动作 发现 搭石 秀丽的 情感 保持 问题 2.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夸奖( )勤劳( )舒缓( ) 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到的美。 例一:“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关联词,从中体会老人的公益之心。 例二:“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看图,品读这段话,想象那优美动人的画面,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情景。 例三:“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作者用文字向我们描绘由搭石引发的一道道风景,如果你是画家或摄影师,你会画下或拍下哪几道风景呢?你能给你的画或照片取个题目吗? 各小组推举代表汇报。 例四:“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 a、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b.赞颂了搭石什么精神?联结着乡亲们什么美好的情感? c、文章的结尾表面是赞美搭石的,如果改为以赞美“家乡人”作结的,你准备怎样写?请试写几句。 默读第二--四自然段,一边读一边体会: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联系上下文理解“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的意思。 1.按课文内容填空。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 !前面的 ,后面的 ,踏踏的声音,像 ; , 绰绰,给人 。 2.抄写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美,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学校、社区、乡村第- 15 -页 (共27页)

教师

导练 有哪些美?这些小事,并不起眼,但让人感动。你能选一件写一写吗? 课题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基本环节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1.会认读8个生字:凋苞袭怀旷暂躯胞,会写6个生字:峡 桂 移 湾 彼 袭,能正确读写词语“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学习第一、二自然段,体会找骨髓的困难及对小钱的重要性。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人间真情 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情境导入。 1、故事引入,调动情感: 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大家知道姚明吗?他是国际大球星,身价上亿。在去年9月4日,他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骨髓捐献志愿者,当时与记者有这样一段对话: 记者问:姚明,你是真捐呢,还是作秀呢? 姚 明答:一旦需要,马上就捐。 记者又问:如果正在举行一个重要的比赛呢? 姚 明反问: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吗? 学生听后,畅谈感受。(生命高于一切;比赛可以重来,而生命却只有一次;生命是金钱不能估量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生命的感人文章,出示并板书课题。 2、理解课题:课题中的海峡指哪儿?(海峡)你是怎么理解生命桥的? 1.会认读8个生字:凋苞袭怀旷暂躯胞,会写6个生字:峡 桂 移 湾 彼 袭,能正确读写词语“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学习第一、二自然段,体会找骨髓的困难及对小钱的重要性。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2、圈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易混易错的字词,在生字本或写字本写一写。 3、运用所学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字词的意思。 个人增减 导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出示自学要求 实施导学

4、解读课题,从中你知道什么? 5、课文讲述的事情很感人,我想和大家说说自己的感受。 1.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划上横线。 骨髓(suí suǐ) 暂停(zàn zhàn) 第- 16 -页 (共27页)

诊断 袭击(xí xī) 绽放(zhàn zhànɡ) 血脉(xiě xuâ) 彼此(bí bǐ) 2.看拼音写词语。 xiá yí wān 海( ) ( )植 台( ) guì bǐ ( )树 ( )岸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2、小组学习,初读课文后用一句话说说你的感受。 互查3、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词句,大家互教 一起分享。 1.看到课题,有什么疑问?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用自己的话师生概括地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3.认真读第一、二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谈何释疑 容易”,联系生活理解“辗转”。 1.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阳光 ( )的香气 ( )的生命桥( )的脸 ( )的花朵 ( )的白血病 2.读句子,回答问题。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学生当堂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检测 朵生命之花绽放。 (1)找出句子中的一对反义词:( )---( ) (2)“凋零”的意思是 。把小钱的生命比作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是因为 。 教师导练 从哪些句子体会到找骨髓的不容易?

课题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基本环节 导入

1.会写6个生字:余 怀 旷 暂 胞 脉,能正确读写“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继续学习课文,了解青年捐献骨髓的经过。 3.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个人增减 第- 17 -页 (共27页)

新课 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除了青年,还有一个人也在为搭建这座生命桥默默地努力着,他是谁呢? 1.会写6个生字:余 怀 旷 暂 胞 脉,能正确读写“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继续学习课文,了解青年捐献骨髓的经过。 3.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1、按自己的学习方法,自学生字词。 2、自由再读3至6自然段,找找李博士为搭建这座生命桥默默地努力的句子,说说你是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 1.看拼音写词语。 yú kuànɡ huái ( )震 空( ) 满( ) zàn màì ( )时 血( ) 2.比一比,再组词。 胞( )怀( )桂( ) 抱( )坏( )挂( ) 脉( )彼( )湾( ) 泳( )披( )弯( ) 1、出示句子: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1)你因为什么而感动? (2)他不知道什么?他只知道什么? (3)孩子,假如你就是那个年轻人,一边是自己至爱的亲人生死不明,一边是素不相识的小钱在等待着他的救命骨髓,你会怎样抉择? 2、出示句子: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1)从哪些字词看出余震很强?能具体说说吗? (2)师:是啊,在强烈的余震中,他们本应该怎样啊? (3)为什么李博士能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青年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呢?让他们坚持的原因是什么? 3、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你能想象他们经过了多少次的努力,经过了怎样的努力?) 1.读课文第三—六自然段,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画出有关的语句或段落有感情地练读,然后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上感受。 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什么意思? 第- 18 -页 (共27页)

展示学习目标 出示自学要求 实施导学诊断 小组互查互教 师生引导释疑

学生当堂检测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严重 重要)健康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 )。 病人的病情十分( ),需要马上治疗。 (期待 等待)放学了,妈妈却还没来,我站在校门口焦急地( )着。老师( )着我们每个同学的进步。 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是( ) A.宝岛与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无法割断,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B.架在与两地的桥。 教师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导练 青年说些什么? 课堂反思 课题 23 *卡罗纳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描述,通过品读、批注、交流,感受师生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之情。 3.懂得在别人遭遇不幸时,同情体贴给予关爱。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是怎样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难点 感受。 课前 准备 基本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个人增减 环节 导入新课 孩子们,我们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你享受了哪些爱?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什么?有一个小朋友卡罗纳在也无法享受母爱,因为他的母亲去世了。今天我们学习《卡罗纳》看看大家是怎样做的.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描述,通过品读、批注、交流,感受师生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之情。 3.懂得在别人遭遇不幸时,同情体贴给予关爱。 1、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再读课文,勾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在旁边写出感想。 展示学习目标 出示自学要求 实施1.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划上横线。 导学遭到(zhāo zāo) 叮咛(nín nínɡ) 怜悯诊断 第- 19 -页 (共27页)

(mǐnɡ mǐn) 嘱咐(fù fu) 2.填上合适的词语。 ( ) ( ) ( ) ( )的孩子( )的目光 ( )地对待 ( ) ( ) ( ) 1、说说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2、读4-8段,找出大家知道卡罗纳母亲去世见到卡罗纳的言行举止,在旁边写出感想 3、分小组交流大家的表现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4、全班交流 5、说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 1. 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 2.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 细读课文,分别画出表现卡罗纳内心悲痛的句子和体现大家对他关爱的句子,并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理解、感受或疑问。 4. 设想一下:如果我是卡罗纳的同学,我会为他做些什么? 5. 读读“资料袋”,了解《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大致情况。读过《爱的教育》的学生讲一讲书中的其他故事 1、写几个形容注意力集中的成语。 目不转睛 2、按课文内容填空并作答。 我看见母亲在等我, 过去 她的怀抱。母亲把我 了,她目不转睛地 卡罗纳。当时我并不明白母亲的用意。 (1)“用意”是什么意思? (2)“母亲的用意”是什么? 1.阅读《爱的教育》,在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 2.与父母交流阅读感受,讨论其中的人物。 小组互查互教 师生引导释疑 学生当堂检测 教师导练 课堂反思 课题 学习24*给予是快乐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 20 -页 (共27页)

目标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基本环节 导入新课 2.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含义。 教育学生给予比被给予更快乐 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个人增减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展示2.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学习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 目标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含义。 出示自学要求 1、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认真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1. 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新车 ( )的神情 ( )的光芒 ( )的夜晚 2.给句子加上标点。 (1)男孩问道 先生 这是你的车吗 (2) 是啊 保罗点点头说 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3) 麻烦你把车停在台阶那里 等我一下 好吗 男孩说着跳下了车 1、默读课文,联系课文理解“炫耀、兜一圈”的意思。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了课题后想到了什么? 3、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用“——”勾画出来) 4、文中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用“﹏”勾画) 5、为什么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联系课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 6、“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大胆发挥想象,这个夜晚他们是怎样度过的? 1.自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了解主要内容。 2.细读课文,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 3.想象一下:保罗和小男孩、弟弟在一起怎么度过了这个夜晚?为什么“难忘”? 第- 21 -页 (共27页)

实施导学诊断 小组互查互教 师生引导释疑

4.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谁)把(什么)给予(谁)? 5.学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呢?拿出小卡片,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1.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练习: (1)学习本课以后,我知道,保罗的哥哥因为 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 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 而感到快乐,我也曾经因为 而感到快乐。 (2)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保罗给予了别人什么?他为什么感到快乐? 学生当堂检测 教师小练笔: 导练 想象保罗和兄弟俩度过了一个怎样难忘的夜晚,把你想象到的内容写下来。题目可取《难忘的夜晚》。 课堂反思 课题 语文园地六 课时安排 4课时 学习目标 1、在交际中能就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自己的建议。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习作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3、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 用“减一减”的方法识字,巩固对生字的理解。 5、 熟读诗句,尝试背诵。 6、 说说诗的大意。 7、了解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知道“杏林春满”的典故。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习作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2、了解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基本环节 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个人增减 第- 22 -页 (共27页)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1、想一想。 生活中很多时候一定有人帮助过你,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伸出双手帮助别人。向帮助过你的人表示感谢,向需要安慰的人说些安慰的话。想想该怎样说,想好后和同学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 提示:可从家人、同伴、邻居、福利院的孤儿、贫困地区的儿童等方面去想。 2、说一说。 想想为什么接受帮助,你打算怎样表示感谢;想想怎样向需要安慰的人表示安慰。在小组内跟同伴们说一说,然后再在班上说一说。 3、议一议。 在小组内商量,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就怎样帮助怎样安慰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听听同伴的意见。 4、演一演。 根据小组商量的方案,试着表演一下表示感谢或安慰的过程。 习 作 教学过程: 1、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想想图中的人物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2、先在小组内说说他们可能是谁,她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语言清晰,句子通顺,说详细一点。 3、在全班交流。 4、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内容具体,语句要通顺。 5、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 6、如果不想写这幅图,也可以写现实生活中自己经历的事情。 7、写好后先自己读一读,听听同学或家长的意见,然后认真修改习作。 我的发现 教学过程: 1、 读学习伙伴的话。你发现了吗?发现了什么? 2、 学生自由回答。 3、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但要了解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还应该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去,即联系上下文理解。 日积月累 教学过程: 一、“读读认认” 1、 自读生字。 2 、齐读——指名读 二、“读读记记” 1、 读诗句,自读——指名读——齐读 2、说说诗句大意,想象画面。 三.“读读背背” 1、自读尝试背诵。 2、在小组里检查背诵;进行背诵竞赛。 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1、自学这个故事。 第- 23 -页 (共27页)

2、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3、说说“杏林春满”“誉满杏林”成语的意思。 4、你还能说出几个关于成语的来历的故事吗? 课堂反思 佳作借鉴:

秦皇岛 海神庙导游词

各位朋友:

现在,我们来到了海神庙。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古以来,秦皇岛、山海关沿海一带的航海业、捕捞业就非常发达。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奉命主持修建长城。为了调运各种军需民用物资,在山海关石河口修建了码头。船夫渔民出海作业,总是冒着很大的危险,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好把生命托付给神灵。为了乞求神灵的保护,乞求海上风平浪静,平安无事,就在老龙头的西侧修建了海神庙、北海神庙、妈祖庙、龙王庙等四座庙宇。1900年八国联军从老龙头登陆,四座庙宇被毁掉了。现在的海神庙是1988年重新修建的,它综合了原有四座庙宇的特点,重新构思设计,延伸入海124米,是旅游观光、临风休憩的好去处。

这里是牌楼,南北两面各有两个大字:安澜、伏波,——让大海安静,海不扬波,点明了整个海神庙的主题。

往前走就是山门。海神庙和一般佛教庙宇的山门不同,它里面供奉的不是四大天王,而是“天佑”、“天应”两位大海中的神将。“天佑”的意思就是老天保佑,“天应”就是指叫地地灵,叫天天应。传说这二位原来都是大海中的怪物,浑身的力气没处使,就专门兴风作浪,玩恶作剧。后来他们被天后娘娘——就是我们常说的妈祖收伏了,成了妈祖的得力助手。

现在我们来到了海神庙正殿前面的庭院。左右两侧有两个吉祥物。右边的叫做“乘黄”,也叫“飞黄”。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集《山海经》说:白民之国有乘黄。长的样子像狐狸,背上有角。要是骑到它的身上,就能活到两千岁。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写过这样的诗句: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后来,人们就用飞黄腾达来比喻一个人的官职地位上升得非常快。看来,乘黄的功能有两条,长寿和升官。可是,我们眼前的这个乘黄大家千万不要骑,一是真要活到两千岁,那可就太麻烦了;二是您真要骑了上去,可就要准备罚款了。

第- 24 -页 (共27页)

左边的这一个叫做“龙马”。我国古代传说龙马是河水之精,说它是龙头,马身,还有两个可以张开的翅膀,叫的声音很好听,说它是“鸣声九音”——有些人很谦虚,用“五音不全”来说自己唱歌的声音不好听,但这龙马“鸣声九音”,简直就是一个交响乐团!还有的古书上说这龙马就是乘黄。在海神庙的前面设立龙马、乘黄的塑像,是取其“河水之精”的含义。

现在请大家走进海神庙的大殿。正中端坐的就是海神。两边站的是他的助手。渤海湾一带供奉的是北海之神。北海之神叫做禺京。他的“分工”有两条:让大海风平浪静,让陆地风调雨顺。为了让大海风平浪静,他手持弓箭,查看大海,哪儿的海浪过高,就射箭击碎它,这时,两位巡海夜叉就是它的助手;为了让陆地风调雨顺,他选拔了几位得力的干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位是千里眼和顺风耳。千里眼的眼睛瞪得大大的,顺风耳的大耳朵拉得长长的,专门负责收集各地旱涝信息。这两位是雷公和电母。雷公头似猕猴,嘴似鸡形,肩膀上长了一对翅膀,左手拿椎,右手使槌,脚踏五面大鼓,他敲起鼓来,就是天上响起了隆隆雷声。电母手拿两面镜子,只要她把镜子飞舞起来,天空里就会出现一道道闪电。左边的这二位是风婆和雨师。风婆只要把她背的布袋拿下来,轻轻一抖是小风,重重一抖是大风,抡上一圈,就成台风了。雨师用柳条在他的宝葫芦里沾上一下,往人间洒一洒,就是一场雨。当然,他用的力度和时间就决定了这场雨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古代的神明,都是凡人自己创造的。神明的功能,大都表达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今天,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功能已经由气象卫星和计算机承担起来了,——尽管还不那么准确,不那么全面,而雷公、电母、风婆、雨师的功能,我们最终能取代多少、能不能取代,甚至于有没有必要去取代,现在还都是一连串的未解之谜。

我们该和海神说一声再见了,但愿他能保佑我们旅游顺利,晚上下雨,白天晴天,天天有个好天气,天天有个好心情。

第- 25 -页 (共27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