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
概念 说明 例句 赏析 锦瑟无端五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十弦,一弦一柱兴 咏之辞 及华年。 思华年。 上片除“念去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虚寒蝉凄切,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实情,写词人和友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实对长亭晚,骤雨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结初歇。……竟无起表达同一样的感情。 的设想,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合 语凝噎。 是虚写。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①辛词除了作者回忆43年前南下的经历外,全是用事。“想当年……如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两种,用事是借历史故事来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的①想当年,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金戈铁马,气吞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用万里如虎。 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典 ②“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②过春风十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引用或者化用前人诗句目的里,尽荠麦青青。 虚写;“尽荠麦青青”是写词人今日所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碧玉妆成一贺知章的《咏柳》由柳枝的纷披下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树高,万条垂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联绿丝绦。不知细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想 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叶谁裁出,二月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只抒离情的象征个典型。 春风似剪刀。 义老调。 湖光秋月两人们在已有的材料和观相和,潭面无风刘禹锡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念基础上,想经过联想、推断、镜未磨。遥望洞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象 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庭山水翠,白银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念和思维过程。 盘里一青螺。《望洞庭》 衬①大江东①苏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去,浪淘尽,千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或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古风流人物。故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烘正衬和反衬。 垒西边,人道是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目托 三国周郞赤壁。 中的地位。
②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②杜甫《月夜》的颔联、颈联写妻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风急天高猿啸渲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哀,渚清沙白鸟飞染 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象,加强艺术效果。 回。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青山似欲留人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象表示住,百匝千遭绕郡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征 与之相似或者相近特点城。---李德裕《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崖州城作》 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越王勾践破吴对归,战士还家尽锦前三句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衣。宫女如花滿春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感与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殿,只今惟有鹧鸪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对较。 飞。——李白《越中史思考。 照 览古》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闺中少妇不知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愁,春日凝妆上翠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楼。忽见陌头杨柳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抑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色,悔教夫婿觅封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扬 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侯。 地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王昌龄《闺怨》 分。 楚江微雨里,建指诗中对前面所写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的作必要的回答。照恰当地重,冥冥鸟去迟。 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应 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 ——韦应物《赋得紧凑、严谨。 得暮雨送李胄》 动沙头宿鸟联拳对事物、景物作动静静,船尾跳鱼拨刺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第三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结鸣。——杜甫《漫成句景物的“静”。 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合 一首》 ①一树春风千①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对描写对象进行正万枝,嫩于黄金软于手法,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 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丝。永丰西角荒园侧②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里,尽日无人属阿描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谁? 写 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的是侧面描写。 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白居易《杨柳枝 词》 ②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江南景、人俱佳,让人留恋,没到未老莫还乡,还老年就不要离开江南回到故乡,否则一乡须断肠。 想起江南的美好景色和人物对比战乱的北方,就会后悔不及。 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落袅袅兮秋风,洞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庭波兮木叶下。 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情与景水乳交融,意境美妙。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永丰西角荒园里,尽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日无人属阿谁? 即景抒怀,表达直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抒胸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臆 的思想。 借诗人对要表达的景抒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情或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融情自然景象之中,借自于景 然景物抒发感情。 在描摹事物以尽托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物言者的感情,寄托作者志 的心志。 二、古诗词的结构技巧
技巧名例 子 特 点 称 以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起句用“红花”“春水”引自然流。花红易衰似郞意,水流无限似侬出,来比拟下联中的“郞意”与景物愁。——刘禹锡《竹枝词》 “侬愁”,整首诗浑然一体。 起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开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诗歌开篇揭示主题或全篇主要内容,本诗概括门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了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见来?——贺知章《回乡偶下联儿童淡淡一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山 书》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诗歌在议论或抒情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黄叶飞。——王勃《山中》 以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阿房舞殿翻罗袖,金显得意犹未尽。王诗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景结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喻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情 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衬托自己的悲苦。张诗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卒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怀。本诗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显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志 此为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主要是指由镜头组接而成的生活片断和场景。场景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时时在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意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象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此词九个意象被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组天涯。——马致远《天净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景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合 沙·秋思》 旅人的哀愁。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首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这种方法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尾鸟去迟。 韦诗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照韦应物《赋得暮雨送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应 李胄》 题中的“送”字。
类 例别 句 作用 比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突出事物喻 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借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用部分代表全体,代 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夸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张 表达事物的作用。 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形式看,语言偶 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苏轼《新城道中》 促使读拟 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更生动的作用。 排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比 思》 设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 阿鲁威问 作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加问 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双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郞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关 ——刘禹锡《竹枝词》 叠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互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文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词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的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三、古诗词的修辞手法举例
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2、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文: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以小见大:表现人、事。
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遇到其他手法请及时补允。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二)表达方式类——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同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知识储备:运用描写手法总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的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议论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注意表达的语言: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三)行文段落类——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上的作用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四)形象物象分析型
1、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肠,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为民解难。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苇叶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选自张驰《心中的芦苇》)
“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
答案为:(1)是串连事件的线索。(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3)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
(4)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五)人称表达类——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六)其他:
1、词语理解型:
(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 (2)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
(3)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4)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2、句子理解型: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3、筛选整合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
(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答题方略;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4、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6、题目的作用:及好在哪里,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7、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虚实结合:关于散文的线索,明线和暗线。06高考黑龙江等地题: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母体——绵绵土——故乡) 8、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结合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藏情〉此为散文中的描写,而在小说中的描写主要有衬托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的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比如课文《药》之结尾。注意结合具体的题目。此外有渲染(烘托)气氛、衬托情感或主旨、表现人物品质、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人物心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补充: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学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例](2006年高考湖北卷)本文主要运用于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另一种表现手法是拟人)
3、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高考散文阅读方法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散文曾多次出现,从长远看,文学作品的考查也当会以散文为主。因此,掌握一些散文的阅读技巧,对广大学生是有好处的。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如《长城》(2000年)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阅读《兽?人?鬼》(2000年春季),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先生十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如《报秋》(1998年,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深含着生活的哲理。作者通过玉馨花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多表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这就是“玉馨花精神”。抓住这个“精神”,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有的:①比喻。如“兽”“鬼”各指什么(《兽?人?鬼》);②反衬。如《报秋》中用太阳花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③对比;如《青菜》(1993年)中,“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④象征。如《门》(2001年)中的“门”;⑤排比。如“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报秋》),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到了强化作用;⑥变换人称。用“我”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它”或“她”只是写了不同人的感受。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是的前后勾连。如《话说知音》(2002年),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乐章”。
阅读一篇陌生散文注意以下要领: 一、寻找“情物”
“情物”在散文中用来表示理念、传达情感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这个“物”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后,就不再是普通的“物”了。《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白杨,作者抒发了对华北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进取,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找到了一篇文章的“情物”,也就基本领悟了作品的基调,掌握了整篇文章的精髓。
二、探究“情缘”
“情缘”就是情感的缘起。比如鲍昌的《长城》作者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长城”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关注之情。作者为什么如此关注中华民族的命运?我们只要沿着作者的写作思绪就不难找到答案。三个排比段,追昔抚今,含蓄地表达了对闭关锁国的否定,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期望。
三、体悟“情义”
“情义”就是文本的意旨。一篇文学作品总要传达一点什么或表现一点什么,比如《报秋》一文,文章从始至终,无不紧扣标题“报秋”立意,文末“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委,领取生活罢”,由此便可以断定本文的意旨——时不待我。体会作品意旨要避免望文生义、避免主观臆断、避免无中生有、避免断章取义、避免以偏概全,避免节外生枝。
四、品味“语言”
散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自然美”,实质上是强调散文语言的真情、真心、真语、不矫情,不做作。在散文阅读中,一要注意捕捉贮满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对那些喜悦、或悲伤、或愤怒、或忧思、或景仰的句子要特别关注。如《荷塘月色》一文中,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也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五、发现“技巧”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米洛斯的维纳斯》虚实相生的手法,《黄鹂》长短错落的句式,《荷塘月色》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内蒙访古》形联神系、浑然一体的结构,《胡同文化》不瘟不火、炉火纯青的文字,《琐忆》画龙点晴的议论,形散神聚的格局
……如果在鉴赏散文能有这样的发现,说明对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就有一定的审美感悟了。
考场现代文阅读步骤: 一、揣摩题干,有备而读
研读题干,看看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 二、品读题目,缘文驰想
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
三、浏览首句,略知梗概
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 四、默读全文,圈点勾画
有两点提示: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五、深思熟虑,精确表达
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