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题目及答案

来源:星星旅游
.

A卷

1, 在某一个国家的近代化变革中,是采取革命的方式, 还是采取改良的方式,完全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历史状况、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阶级状况等现实国情。也就是说,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近代百余年来不断更迭的变革运动,很容易使人想到变革失败的原因即在于变革不彻底,因而普遍形成了一种越彻底越好的急躁心理。事实上,西方近代文化中的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也并非古已有之的,而是在社会发展到以工商资本为主要形态以后,并且通过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观念变革才发展起来的。

从今天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状况我们也可以看出,商业文化的侵袭和传统价值的阙失,使得中国能够高速完成社会经济的转型,却又使得民族的思想文化出现「空心化」的趋向。当中原因一方面是长期的激进思潮割断了传统文化的联系,另一方面则是与市场社会本身的强烈「文化消费」特质有关,失去了传统的文化无法承载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集体记忆和精神。也许这是更另我们警醒的,因为忘掉历史的人势必重蹈覆辙。

2,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留学生、留学生运动和留学生群体,直接导源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那种屈辱、苦难和严峻的社会现实。

留学生运动与留学生群体对中国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影响极大,已被还将越来越被中国社会发展的事实所证明,除了一小撮臭名昭著的民族罪人、汉奸、卖国贼外,他们都力图把中国引向近现代化(方向不同)。为了表述的方便,可分为三种情况:

(1)“留学日本集团”: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亦有重大影响。

.

.

(2)“留学苏联集团”:其成员大多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坚,从20年代开始特别是1949年中国的成立为标志,一直影响到今。

(3)“留学美欧集团”:这一集团对中国最大的影响相对于前两种的政治影响而言,集中地表现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应充分估计。

因此,毫不夸张的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之前的留学生之信仰、思想、理解和行动,反映或代表了二十世纪中华名族和中国走向世界的信仰、思想、理解和行动,决定或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的走向和命运。

,3,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是主张自由主义教育、人本主义教育和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后来的办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当代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可鉴的启示。

1922年蔡元培发表了《教育独立论》、《非宗教阅读运动》,阐述了他关于教育独立的主张。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为他决定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样去培养。在这一问题上,蔡元培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人,即具有自由意志的、独立的、完整的人格,而不是奴性的分裂的人格。

蔡元培反对封建主义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束缚。主张应该使学生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并在北京大学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收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先生对大学的理解是“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这显示

.

.

出他海纳百川的宏大气度和开放心态。所以蔡元培在北大进行的一系列高屋建瓴的改革,不仅标识着他是现代北大的缔造者,也表明他同时是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

4,中国将获胜。 历史的角度上看,日本与中国的大规模正式战争从甲午海战开始,此战日本取得了制海权,为陆战奠定了兵力和物质输送基础。八年大战,并非日本一日间的仓促决定,从战略上讲,日本想把中国变成他的附属国,让中国成为其工业发展的人力和物质的提供地;从战备来讲,日本已经取得了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和台湾的实际控制,由此蓄积起进攻中国中原地带的物质和力量。时间上讲,这些准备经过了至少50年的准备,从国际关系上讲,日本进攻中国是二战时期,是西方强国和苏联力量分散无暇顾及东亚的时机。因此,若今天中国和日本开战,日本缺乏战略到战备的任何条件,一场战略不清,战备不足的战争对于发动者肯定是一场灾难。当然,日本可能指望一场战争能遏止中国的发展,但是如果这场战争定位在遏止而不能置一个巨人于死地,那么全世界的人民都可以等着看日本人自己导演的悲剧了。

中日战争要成为一场大规模战争,日本没有这个承受力也准备不起,所以,如果中日开战,日本对此战的定位必然是寄希望于局部作战,日本已无登陆中国的战争条件,选择的地点也只能在海上,海军是日本的强项,这符合兵法,符合现状,也符合历史。但是,这场战争的规模不会单由日本来决定,特别是在今天,中国的导弹将使日本的本土遭受攻击,这是日本所不能承受的界限。因为,现在中日矛盾还没有剧烈到要以本土战场做为代价。而本土对战争承受力,中国和日本不在一个档次。另外,现代制海权从二战时期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日本舰队即使取得胜利的也时刻在飞豹战机的攻击范围内而不得安宁,单纯的制海权已不存在,甲午海战成为了永远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即使在钓鱼岛打败中国,钓鱼岛对于日本也不会产生任何经济上的利益,因为此地不过是变成了一个中日长期争夺是非之地,中国得不到,日本就能得到吗?

.

.

B卷

1,回望历史,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失败可说是有其历史必然性。早在17世纪中叶,中国和英国几乎同时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大动荡。

从政治角度看,17世纪,英国率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而此时处在清朝统治之下的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了顶峰,封建统治日益腐朽没落。

而经济上,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开始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生产力迅 速提高。而此时的中国依然是清王朝统治下的一个独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仍占据着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 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另外,在对外关系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英国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拓展对外贸易,英国先后战胜西班牙、荷兰、法国,在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因此,我们需要吸取教训,努力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为国家的崛起也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外有西方列强步步进逼,内有腐朽的满清政府压榨、奴役,中华民族处于危急之中。这时,孙中山勇敢地站了出来,积极探索民主革命的新道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

第一,很早就投身革命事业,立志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

第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并制订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第三,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当选临时大总统,并颁布一系列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第四,毕生投身革命事业,并在晚年实现历史性转变。

总之,孙中山是近代中国的一位革命巨匠,他的业绩与山河共存,他的风骨与日月同辉。在中国近代史上,他首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耗尽了毕生的心血,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是一位完全的革命家。

3,第一个要说的是五四 的反传统的,方向是什么,这个“五四” ,不是1919年5月 4号,而是指广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这个反传统,反的是政治上的极端专制的制度,从文化上讲就是 以孔孟之道 以三纲五常为口号的把人的思想完全禁锢起来的那种礼教,就是鲁迅所说的吃人的礼教,反对这样的一种极端顽固的传统和把人 的思想全禁锢起来的一种习俗,一种习惯的势力,这个势力一方面是有政权的势力在支持的,但更重要的是它渗透在整个的社会里。

对五四的第二种非议是相反的,就是说五四这一代人 ,太崇拜法国大革命了,法国大革命代表什么呢 代表激进的暴力革命,就是从这里开始,他们培养出了一大批激进派,激进派后来接受了十月革命的暴力,以至于以后的各种各样的坏事,从强制性的思想改造到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一直到“文革” ,都要五四这批人负责,我也觉得有点牵强。因为五四 新文

.

.

化运动最大的成果在于解放思想,解放了思想以后,各种各样的思想都进来了 ,它所起的作用就是,什么都是可以想象的,本来除了孔孟之道什么也不能想象,其他的都是歪 门邪道 ,全是异端邪说 ,那么五四打破了这个迷信之后,什么东西都是可 以想象的。

第三个非议就是 ,一个社会的前进,一个民族的崛起,制度起决定性作用的,文化是空的,它不起作用 ,所以五四这一代人用很大的精力去改造文化是选错了重点,真正 的仁人志士要改中国,要革新中国 ,应该是改变制度,而不是去革新文化。

有人认为五 四仅仅是一个启蒙运动,而启蒙是一种很急功近利的文化立场,它很难从长远的意义上来发展文化和建设文化。而对启蒙的理解,我正好与他相反,我觉得启蒙就是为一个长远的未来打开道路,就是说本来是封闭的,被你撕开了,然后你就可以有所选择,你就看到外头原来还有这么好的风景,至于你上哪去,那是你自己选择的问题。

A卷

1,革命与改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探索国家出路的不同选择,你认为近现代中国应该是选择改良还是革命,请论述你的理由。300

2,试论留学生群体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300

3,试论蔡元培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影响。400

4,21世纪,如果中日再次发生战争,谁将获胜?获胜原因有哪些?400

B卷

.

.

1,试比较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国力,并分析落后方落后的原因。

2,孙中山并未直接参加武昌起义,他何以成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和革命的先行者?

3,分析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4,21世纪,如果中日再次发生战争,谁将获胜?如果是中国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地方?请分析之。

附加题:

医保卡,银行卡,学生证,病例,收据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